第1篇 2023年高考调查报告
自2023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23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2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但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
中国教育在线6月2日发布的《2023年高招调查报告》再次敲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警钟。
招生难成为常态:未完成招生计划
几条向下的曲线鲜明呈现了高校招生的新趋势:全国各地高校招生计划已多年未完成,形势不容乐观。
高考生源大省广东,2023年二b(本科)批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档;2023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录取结束时,共有1.5万多个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在被誉为中国上大学最难省份的河南,高招计划已连续3年未完成,2023年有近7万个招生计划数未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36%。
北京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聚集地”,按理说在高招中具有相当优势。然而,北京高招计划从2023年的7.67万人,调整到了2023年的5.22万人,减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从2022至202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中国高校正在遭遇深度的生源危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为了改善无人可录的局面,2023年,山东将专科两个批次合二为一,分数线低至180分,但效果仍不明显,当年最后一次征集志愿投档时,5.6万个征集志愿,投档考生不到3000人,上百所高校出现零投档。2022山东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回升,但缺额、零投档问题依然没有解决。2023年专科批次征集志愿投档后,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简报显示,作为专科批次最后一次投档完成后,文科有170所高校未投满、理科有224所高校未投满。
2023年高考,山东本科二批次第一次投档后,174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有近万的招生计划数需征集,经过两次征集,依然有很多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
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吸引力下降
“生源危机,表面是就业问题,实际也是质量危机、特色危机,高校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陈志文指出,大多数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上大学吸引力减弱。
据了解,国际教育界的一个共识是,大学招生难的本质,是质量问题,是特色问题,是就业难的问题。世界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过同质化发展的快速扩张阶段,专业设置的盲目趋同导致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在陈志文看来,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引导,甚至“亮红灯”。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所提供的数据,全国高校2023年新增1681个本科专业。新增开设10个以上专业的高校超过了30所,其中,物联网工程有54所高校,翻译有44所高校,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而这10个专业占了整个新增专业的22.42%。而教育部阳光高考招生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50所,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也有101所。
尽管教育部近年来尝试通过就业率统计来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但《2023年高招调查报告》的数据却显示并不乐观。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202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而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和各地2022、2023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毕业生人数较多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在各地的就业率反而排名靠后,这种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
高等教育普及化:必须警惕的趋势
陈志文说,报考人数与招生规模的“剪刀差”背后还有更值得警惕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在加速向普及化发展。
根据全球的普遍定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15%到50%为大众教育,超过50%为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2023年的23.3%上升到2023年的34.5%。
“按照这个加速度计算,我国预计3到5年内就会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将迎来更多的问题,比如上完大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陈志文说。
据了解,世界各国在重视、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在规避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许多国家都通过专业设置引导、就业结构型调整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2篇 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的10大专业排行榜调查报告
恢复高考32年来,经济管理专业始终是状元的最爱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教授分析指出,这种选择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是不利的,而且远远超出了社会对于顶级经管人才的容纳度。尽管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作为高考的状元永远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人们有理由对这些高考状元提出更高的要求,古今中外皆莫例外。这些人应该努力成为民族的楷模,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遗憾的是,据不完全统计,选择经济管理专业更多的是个人的预期收益,而非专业的预期贡献!
试问这么多优秀人才扎堆经济管理专业,是兴趣使然还是市场经济驱动?答案不言而喻!如果绝大多数高考状元抱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心态,无论于己,还是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就个体而言,几近于变相自杀、对国家而言,颇有点暴殄天物。对于高考状元来说,应该具有立志、苦读、敬业、报国四种优秀品质,这是人们对高考状元的普遍期望,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状元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志趣和雄心。
大学扩招10年来,经管类专业一枝独秀,数理化重现往日魅力
第3篇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以下是1566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仅十分之一状元职业有案可查
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当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仅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高考状元阳盛阴衰,文理科男状元优势凸显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男女状元比例严重失调,男状元约占64%,女状元约占36%。其中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占绝对优势,约占73%,女状元约占27%,女状元不到理科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科状元中,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53%,女状元约占47%,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可以说,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呈现出阳盛阴衰的局面。
1977-1998年我国文理科高考状元性别比
文理状元 所占比例理科状元所占比例 文科状元所占比例
男64%男73%男53%
女36%女27%女47%
北大清华成高考状元首选,中科大高居第三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能统计到就读大学的有190多人,约占总数的55%左右。其中,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状元最多,有85人,高居第一。选择清华大学就读的有46人,位居第二,其中北大和清华录取状元合计约占总数的70%左右。选择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的状元有16人,位居第三名。选择就读复旦大学状元有8人,位居第四。选择就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6名,列第五名。其中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清华大学的最多,文科状元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最多。
状元归属正在成为衡量大学影响力的风向标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对比1977-1998年和1999-2023年两个时期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来看,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自1977年以来,北大和清华一直都是状元的首选高校,而其他高校在不同时期情况则不同,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1977-1998年是状元报考人数较多的高校,而最近几年则少有状元问津。特别是2023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而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对北大、清华发起强有力的冲击。相对来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表现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均有一定数量的状元选择报考。
1977-1998年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
名次学校名称所在地区状元人数
1北京大学北京85
2清华大学北京46
3中国科技大学安徽16
4复旦大学上海8
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6
6南京大学江苏4
7中国人民大学北京3
8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尽在1566范文网。
第4篇 2023高考作文调查报告
xx高考作文调查报告
xx年高考已经结束,我通过搜寻百度新浪等网站查找出了关于xx高考作文的点评与分析。
全国卷一作文点评:应围绕奉献担当责任角度写
xx年高考作文继续延续xx年和xx年高考作文的思路,是材料命意作文,不过立意更加贴近现实,更加显豁,不再立意上为难学生,同时也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难度,熟悉不代表着真正关注,能说不代表就能写好,捐款默哀不代表灵魂深处真正受到触动,所以立意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结构明晰,语言是否清通而且能够打动人,这些需要一些真功夫。从立意来说,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角度切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我们母亲需要的时候,随时为我们祖国母亲奉献力量和爱心。也可以从爱心和担当这个角度写,为灾区人民送一份温暖,为震区重建家园出一份薄力。。再小的爱乘以13亿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可以分担。总之围绕奉献担当责任这些角度应该都符合题目要求。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应该都可以出彩,但文体必须明晰,不能写成四不像作文。
1,两鬓花白的温总理一次又一次在共和国的大灾大难面前担当重任,始终战斗在最危险地带。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今年以来所发生的一连串灾难:南方雪灾、火车出轨、汶川地震……,哪里有灾难、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到总理说“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时,当我们看到他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热泪地安抚流泪的孩子,手拿扩音器高声慰问,划破手臂”时。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看着他流着悲痛的泪水向死难的学生深深地三鞠躬时。我们被震撼了。他担负起了13亿人民的责任,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担当二字最重的分量。
2,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的人民教师张米亚在地震时他做的只能是这样一件小事,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但正是这个下意识的动作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当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张老师用生命最后的姿势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
3,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去担当责任。在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后。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第5篇 高考生选择大学的调查报告
进名校要批条子、送票子幼儿园学费高过大学学费。在中国城市不少家长看来,择校费已呈现持续的牛市。
有专家直言不讳地说,依据考试分数来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尽管有诸多缺陷,但至少还包含了个体的努力成分。如今名校门槛越抬越高,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本纷纷介入,到底哪一种离公平而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接近?
最怕的是钱送不出去
北京市小学新生开始报名,不少家长为让孩子挤进名校绞进脑汁,几所名牌小学则费尽心思破解家长招数,俨然上演了一场艰难的攻坚和防御战。
为挤进门,家长们不遗余力,把户口转到离好学校最近的亲戚朋友家,以期划片入围。因为涌入的学生超员,北京一所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一条马路边的厕所。
如今多数重点中学取消了初中部,但随后又与区内一些学校联合办了分校或是民办公助的分校。这些改制后的学校,名校热不但没能缓解,反而愈演愈烈。算下来,一个学生初中3年的费用约3万元至8万元不等。事实上,公开的择校费还只是保底价,附带的赞助费更是高得惊人。市一类学校赞助费为5万元,准重点也得4万元。公办民助学校收费更高。北京市丰台区一所重点学校就明码实价,低于分数线的,1分交1万,真的是一分值千金。
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于女士,在活动了各种关系后,学校终于收下了她自愿捐助的3万元钱,心里也踏实多了。这钱攥在她的手心里,都快被攥出水来了,攒下这笔钱的辛苦早已忽略不计,她觉得这是孩子远大前途的敲门砖。
林琳是北京一所实验小学的尖子生,但在小升初时也饱受考试之苦,什么三好证书,特长证书,几乎都不起作用了。每次公布的成绩与要考的学校总差点,家里没了招,准备了十来万让她读寄宿学校。绝望之际,传来清华附中录取的喜讯,不少人都说这孩子又给爹妈挣下几万元钱。
随着关注重点教育工程家长的增多,门槛亦水涨船高。在查户口、交赞助费等传统方法不能挡住人流的情况下,让孩子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是一些名校推出的新举措。一个参加了某名校考试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考试的题目在书本上很难找到答案,有些就像是脑筋急转弯,比如一个企业要破产,你有什么办法?
校际差异的恶性循环
《环球》记者在调查一些重点校的初中新生构成时发现,最终享受稀缺教育资源者,除少数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相当一部分是靠家长或单位的权力、金钱、关系网进来的。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国有民助中学,教育局按照每个班45名学生的数额进行了电脑摇号,分到该校的学生为360人。但事实上,摇完号不久,各种各样拿条子的人前来,学校因此又多招进400多人。包括单位用高额赞助费买断若干班的集体择校;学校教职工的子弟;获过某些奖项的文体特长生等。
教育专家指出,这些名校一方面享受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而且超过一般学校的高投入,一方面又在收取择校费。难怪有家长说,如今名校对财源的关注已逐渐取代了对生源的关注;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已取代了对教学关系的关注。
在一些地方,相距不过数百米的普通学校和名校,办学条件却有天壤之别。一位校长说,我们学校一年的经费才100多万,而某重点中学光建一个操场就花了1000多万元,人家学校的合唱团动辄还能赴欧洲参赛,两者根本没法比。因为各方面悬殊太大,进一步导致了优秀师资、学生向少数重点学校集中。
校际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家长的择校热,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间的差异,并促成了更高潮的择校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家长择校的代价就越来越大。
择名校择来了什么
家长们责怪学校不该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但多数又都不自觉地将学校分门别类,且非重点不读。实指望名师出高徒,但却不知有些事物极必反。
按教育部规定,学校一个班的生源配置为45人到50人,但《环球》记者调查发现,这一规定在很多学校变成一纸空文。对多数重点中小学来说,学校硬件建设已跟不上生源日渐增加的速度,班级臃肿不堪成了它们不可承受之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普通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的困扰。
石家庄市九中有87个初中班,学生人数高达5400多人,有的班达到70多人。该校校长说,学校初一本来打算设20个班,但由于择校生太多,不得不增加到27个。据了解,在一些省重点或县里的好学校,有的班级人数已经突破了80人甚至上百人,上课的感觉和在大学的阶梯教室没分别。有学生戏言,自己都快成相片贴到黑板上了。
由于工作量激增,老师难免粗枝大叶、敷衍了事。课堂原本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问有答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那么多学生,如今就算每人轮一次恐怕也得一个月。
过热的名校情结导致的后果还不仅限于此。一项调查显示,安徽省部分择名校而读的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普遍摔了跟头,考试成绩未能如愿。而当年与他们就读于同一母校的同学不少考出了好成绩甚至上了重点大学。
一位择校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业之路:我就像一名体质欠佳的长跑运动员,虽然在不懈地努力,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只能以一名重在参与的运动员身份,挣扎在这没有终点的跑道上。
名校贵为名校,是因为生源好、升学率高、师资力量雄厚,这些因素必须合理配置,综合发生作用。可如今生源优势被金钱优势打破,师生、校舍配比的均衡发生畸形,造成了教师嚷累、家长不满、学生喊挤多方不满。更令人担忧的是,个别学校甚至发生了因过于拥挤而导致教学楼坍塌、学生伤亡事件。
扩大优质资源乃是治本之策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关系到社会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品。在义务教育阶段,退化到用价格来衡量教育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教育的产品是人、人的素质,当百年树人的教育要靠金钱明码售价时,恐怕会使育人的本性发生逆转。
择校热并非是死结,治本之策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走均衡发展之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学校,这是家长们的共同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要化解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种种矛盾,只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这也是基础教育工作一个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对于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仅仅从改制中找出路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而要在发展中找出路。如专家所言,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公办改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基础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
注重对教育均衡的关注,在某些层面上又表现为对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关注。对此,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将好初中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择优选送,实行社会监督;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名校的过度臃肿现象。
重视规范示范高中建设,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据悉,北京市计划分期建设60所左右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并通过示范高中建设带动高中教育整体发展,使优质高中招生规模占到年度高中招生总额的70%以上。
走名校兼并薄弱校或改造薄弱校之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浙江、江苏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江苏省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规定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教师晋升职称职务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教育要在科学、公平、有序的竞争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舆论的正确导向,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但愿有一天,家长们不再为择名校而奔走。
美国:亚裔制造择校热
华人医师鲁兵住在离分社比较远的斯坦藤岛,我正在为怎么去他那儿犯难时,他告诉我,周末要送孩子来法拉盛上补习班。于是,我们商定采访地点就在他的面包车里。
鲁医生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周末上补习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几乎所有华人子弟都上补习班,几位家长一商量,干脆找一辆面包车,大家轮班接送孩子,这样不至于耽误家长过多时间。坐在鲁医生的面包车里听他讲这些事,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纽约,而是在国内。
生意兴隆的补习班
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似乎普遍认为,美国教育最成功的部分是它的研究生教育和大学教育,而基础教育则是最薄弱的环节,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甚至用危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而近年来大批亚裔移民进入美国,给美国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此,在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美国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了较大举动,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严格的学习要求。教育界还将一些标准化考试引入了中小学,对学生结束某一门课程,毕业和大学录取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一趋势的带动下,专门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各类补习班应运而生。
在纽约,有着第二中国城之称的皇后区法拉盛,亚裔人口不到4万,但由韩国人和中国人办的各类补习学校却有30多家。在街上随便拦住一个亚裔孩子,恐怕十有八九都上过补习学校。也许是补习学校的功劳,纽约的几所在全市范围内招生的所谓特殊高中里有不少亚裔学生。
目前,亚裔在一些美国名牌大学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在人口中的比例,在纽约的一些特殊高中里,亚裔学生几乎占了一半。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的华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有出息,做人上人;而未能出人头地的华人,则把心血花在下一代身上,指望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因此,绝大多数华人在子女的教育上都舍得投资,也肯花时间和心思。学区的好坏是一些华人购房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他们宁愿在其他方面节省,也不惜花高价在好学区置下房产,好让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而一些来美国时间不长,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新移民,就想出了借用在好学区的朋友的地址让孩子跨学区上学的变通办法。但是,此类事情一多,难免引起学校当局的警觉。过去只要学生家长提供可证明住址的电费单据就可入学,而现在校方还会派人登门调查。
好高中的学生未必都上好大学
然而,并非所有上了特殊高中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名牌大学,一些亚裔学生主要是靠着数学成绩好进入这些特殊高中,但终因英文程度不够而跟不上功课。有些孩子因此情绪低落,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法拉盛一所补习学校的负责人指出,美国每所高中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例没有太大差别,并不见得好高中的学生就都能上好大学,因为美国大学在录取时,并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课外活动表现也非常重要。很多不重视课外活动的亚裔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就受到影响。
最不幸的是那些在补习学校里度过了高中时代的所有周末,却未能进特殊高中、更没能进名牌大学的孩子。现在一家托儿中心工作的杰斯就是一个例子。她4年级时就被送进补习学校,让父母花了很多钱,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父母的期望。杰斯说:其实补习学校并非适合所有人,进特殊高中也不见得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她希望其他亚裔父母不要像她的父母那样,只知道把孩子送进补习学校,一味要求孩子上好高中、好大学。
希望自己的子女上一所好学校,这对家长来说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有一些美国人每年交上数千美元的学费让自己的孩子择校上学的,前提是这些学校尚有名额接纳,但这类事情并不普遍,据一些教育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一定要上名校出人头地的意识并不强,美国的家长一般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而是让子女自己做出选择,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此外,美国丰富的教育资源,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也为美国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像许多亚洲国家那样学生的一次考试就可能对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大学理事会国际司副司长任长慧博士在接受《环球》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亚裔人士希望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融入主流社会,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亚裔家长应当考虑自己孩子的具体条件,坦然接受他们自己作出的选择,并为他们提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各种渠道,人才并不仅仅出自好学区的好学校和名牌大学。
公立学校还是多数人的选择
在美国,义务教育的范围是从学前班到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绝大多数的幼儿园都是私立的,每月须交数百到上千美元的托儿费,但由公立学校开办的学前班是免费的。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都免收学费,因此如果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读中小学,每月的花销很有限。
第6篇 1999-202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2023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高考”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目前全国人民公认的最公平、最公正的制度。“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最高分得主,高考“赛场”的金牌获得者,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与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和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每年高考放榜后,“高考状元”因其特有的价值与影响赢得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都牵动着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在我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2023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两年间就招收到18名状元,对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生源格局发起强有力的冲击,高校生源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巾帼不让须眉”,男女状元“平分天下”
北大清华复旦“最受状元青睐”,香港名牌高校成“状元新宠”
榜单显示,北京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高居“1999-2022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仅次之位居第二,选择北大和清华就读的状元合计占总数的90.73%,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复旦大学列第三。位居前十的其他高校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最受理科状元青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最受文科状元青睐。北京、香港和上海等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高校是高考状元的首选,中西部名牌大学少有状元问津。
第7篇 四川大学考前高考志愿调查报告
四川大学考前高考志愿调查报告
明确型像选股票一样选学校
一位同学说自己父母都喜欢研究股票,所以自己在填写志愿时也是如同选股票一样,做了局势分析,计算大年小年、对比了兴趣爱好,又分别根据分数选了上、中、下几类学校,总能保个底。
一位女生写得很详细:是选择喜欢的还是选择一个发展前景好的;是选省外漂泊他乡还是留在故乡常回家看看;是选好专业再选学校还是选学校再
挑专业。在啃透了高考志愿指南后,她又请亲戚朋友把脉,最终,她认为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我还是会选川大,这是我想要的天堂、学习的圣土。
盲目型为了心中的她选学校
理工科目一位男生说,选择川大,就是为了高中坐在前排的她。
每天看着她笑,她好像永远都没有不开心,她好像永远都那么天真可爱那天,到了我们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谁都知道高考志愿的重要性,我就问了她想报考哪里,她说她想要到四川看熊猫、到峨眉山看小猴子,填报了第一志愿四川大学,于是我也填下了四川大学。男生的分数远远超过了川大的录取线,哪知女生落榜。
现在我也不后悔,因为这是她喜欢的学校。新校园里有美丽的明远湖、不高山,但是没有她,这一切都只是浮云了。
偶然型一次旅游改变学校选择
在500多份调查中,居然有两名同学是为了川菜前来四川。一位西北的女生说:我在高考前的
志向就是到北京或者上海,考完后妈妈为了让我放松带到四川玩,哪知道我一来就爱上了四川的'菜。考虑到分数,就第一志愿填报了四川大学。
另一名女生说对于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这个理由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要来西南不是别人所想的这里有良好的学习风气之类,只是因为我喜欢川菜。还好,我来了这里没有失望,这里不仅有川菜,校园和老师都很好,我选到了生活和学习的天堂。
分析
四川大学的张必涛教授和车莉博士将同学们的高考志愿进行了分析归类:专业与性格、兴趣不符合的占了30%左右;没有目标和方向、不了解学校信息的有35%左右;盲目追热门的有10%左右;遇到偶然因素的有10%左右,而真正目标明确的只有10%。
第8篇 高考高分复读现象调查报告
高考高分复读现象调查报告
高考高分复读现象调查(中国 )
7月,和高校录取同步,各地复读学校也在火热招生中,高考高分复读现象调查。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最多的河南省有95.24万考生,其中复读生达33万,占报考人数的34.7%,其中包括大量之前已经考过本科线的高分考生,还有一部分专门以冲刺清华、北大为人生目标的'定向考生'。根据往年惯例估算,今年高考后,高分复读生比例将超过10%。
'距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20分以内的学生,除减免全部费用外,每月发生活补助;通过复读考入清华北大两校的学生,将获得10万元现金奖励'。
这是河南郑州国华补习学校今年的招生规定。面对课改压力,这家著名复读学校打出'新课改、新高考、新成就,选择复读更具竞争力'的口号,宣称'新教材的新东西并不神秘,经过复读完全可以解决,新教材对于复读生反而更有优势。'该校今年将招收5000名复读生,其中以冲刺清华、北大为目的的'清北班'报名情况尤为热烈。
在山东、河北、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等传统'高考大省',高分自愿落榜生是实践复读学校'挑战新课改'、'一年增加100分','不上清华北大绝不罢休'等口号的生力军。
高分复读,已成为'后高考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觉得这一天特别黑暗
'每晚翻来覆去地做梦,梦见考上了,醒来还是笑的;梦见考不上,醒来一枕头眼泪。'随着成绩查询日期临近,山东日照复读考生张璐这样描述自己的紧张心情。
xx去年高考分数是640分,比山东省586分一本线高出整整54分。而去年清华大学在当地的录取线为685分,xx差45分,第二志愿将她调剂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经济金融专业。由于对录取结果不满,她选择了复读。
复读的日子里,时间就是个发条闹钟:xx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刷后5点半之前赶到教室开始晨读,6点半吃早饭,10分钟内吃完,回到教室继续早自习。
从8点10分开始,上午4节课上到11点50分,中间课间操也因为扩充学习时间而被省略掉。放学后到下午2点20分上课的2个半小时学校是安排的午休时间,但一年中张璐从没进行过午休,午饭时间也控制在10分钟之内,然后尽快赶回教室自习。
下午接连4节课,从下课的5点50分到傍晚6点30分听力课开始前这40分钟是学生吃晚饭、打扫教室卫生还有打开水、洗衣服的时间。xx同班的班长王明伟说这是大家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间段,而这段时间中,走读的xx比别人能省出十几分钟,因为教室打扫卫生不能用,她就到操场或其他僻静地方读书。
晚上6点50分开始的晚自习连上3节课,9点30分放学。xx一般在教室里学到9点50分关灯时间,带着书本回家后还要再复习到11点后才上床。
'复读班里的睡觉跟去年高三时都不太一样。'xx说,高三时一般学习累了躺下很快就睡着,而复读的一年里,她总是闭上眼睛一页一页想着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想了很久才允许自己进入梦乡。
'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就觉得这一天特别黑暗,'总结过去一年的日子,xx说每天早晨的这个感觉让她印象最为深刻。但是'宁可屈一年,不能屈四年,如果考上北大清华,一切就值了!'
状元称复读生活不堪回首
'如果现在让我做选择,即便我知道自己来年可以成为状元、考上清华,我也绝对不会再去复读了'。2008年高考得了610分,2023年考出693分、以河南省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的庞博这样说,态度决绝。
xx毕业于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他的高三同学里几乎有一半人加入了复读的行列。'我复读那年,我们学校的复读班有6个,大概五六百个复读生,而正常高三毕业班也才八九个班级。'
'那种崩溃的情绪,真是不堪回首'xx回忆说,复读一开始,他就在课桌旁边铺了一张报纸,结果高考前,上面的卷子摞了半米多高,比他第一年参加高考时,做题量增长了一倍,2010高考《高考高分复读现象调查》。'什么叫题海战术,哪个复读生不是这样?'
xx说,有一种巨大的焦虑感天天如影随形。'我开始复读的时候,目标就是考清华,但是越复习越觉得没底。'他形容复读是真正的全身心投入,除了高考,人生再没有别的内容。这是应届高三生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高考到底有多残酷'。
去年,xx的复读同学中只有他一个上了清华,还有3个上了北大医学部。禹州市从恢复高考以来从没出过一个省状元,他是第一个。学校给他发了2万元奖励,他还同时拿到了清华大学的一等奖学金。
xx说,当状元和考上清华来说,他更为考上清华高兴。'状元像买一赠一那个赠品,考上清华才是比较实惠的。'等他到了清华,同学们很惊讶他的复读身份,'复读也能考状元?'这是大家普遍的态度。
他后来得知,复读的状元并非他一个,同学中有悲壮复读故事的也大有人在。跟他同年进入清华的一个新生,曾经是他高中的学长,那人为了考清华连续复读了4年。
'我对他的执着很敬佩,但是我觉得这4年不值。'庞博说,名校的好处与4年的年龄成本比,很难说最后得到的是正向的结果。他认为,这种成绩很好而反复复读的学生,都是当前高考制度造成的制度性'杯具'。
'对于我们学校这种小县城里的普通高中来说,参加自招能够成功的概率很小,可能连第一轮材料审核都过不去。因为我们那里没有老师给予自招的指导,学校名气也不够。'
自我感觉发展比较全面的xx说,如果他是大城市的考生,能够及时掌握自招的各种信息,或许他第一年就通过自招政策进入了一流大学,不用再经历那痛苦、没有创造力、完全是被耽误的一年。
一半复读生有强迫倾向、焦虑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所教授王极盛,15年来一直研究复读生这个群体。
他曾经走访过不少复读状元,也对复读生的行为特点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2002年全国60多个省级状元里有8个复读生,理科3个、文科5个。他认为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
他把复读生概括为3种:除了真正因为实力落榜的,还有发挥失常落榜的和非清华北大等特定大学不考的。据他观察,第一种学生经常坚持不到高考就放弃了,实际上成绩比较好的群体,才是复读大军的主力。
他以北京市4万名应届毕业生和复读生为对象做过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复读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占总数的47.1%;应届高三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占总数的28%;复读生情绪不稳定的占62%,高三生占35%;复读生不适应周围环境的占59.5%,高三生占36.7%;复读生有强迫倾向的占52.1%,高三生占33.2%;复读生有焦虑倾向的占49.4%,高三生28.6%。由此可以很明显看出,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比应届高三生大很多。复读生内部,心态的两极分化也很严重,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
x年甘肃省文科状元xx上了北大法律系,她曾经对xx说,'我第一年还很幼稚,就因为讨厌高中数学老师,数学不好好学,因为偏科总分只考了476分。复读的一年就拼命做数学题,一共做了8本书,没心没肺地也不想别的,压力反而比别人少。'
x年,北京一位王姓考生第三次参加高考。他第一年复读的时候考了600多分,被湖北大学录取了他不去,非要上北大。第3次高考时刚开考10分钟,他说胸疼。监考老师赶紧请医生给他注射了安定剂。感觉好一点,监考老师说'那在备用教室继续考试吧'。刚听到'考试'俩字,他就满嘴吐白沫、四肢抽搐。上救护车前他还撂下一句话:'我明年还参加高考'。
'不公'改不了,只有赌一把
前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愈演愈烈的.高分复读现象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复读学校对考上'清北'学生的高额奖金诱惑密不可分。
一面是高四高五的慷慨悲壮,一面是欣欣向荣的高复经济。当教育观察家把高分复读当做一种社会病来解析的时候,当事人却有苦衷。
几乎受访的复读生都将自己的复读归结为'赌博':代价是一年或几年青春年华,赌赢了就是后半生的幸福。
'在复读这场赌局里,有许多地方性的复杂情况'。日照高考补习学校一位老师说,山东省历年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高考大省和难省,10年前当全国高考还是同一张试卷的时候,山东就是录取分数线最高的省份之一,而日照市在山东省内又一直被列为'省属线'(录取分数最高线)地区,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考生显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也就因此涌现出了更壮观的高分复读群体。
比起以冲刺清北为目的张璐等一本线考生而言,王明伟等二本线上的复读生对高考的'不公'更有感触:去年山东省内(理科)一本线是各地区统一的,二本线却有3条,其中济南、青岛为534分,潍坊、临沂、德州等地区执行市属线544分,而日照、东营等执行省属线554分,比济南青岛线整整高出20分,文科的省属线和济南青岛线同样相差20分。
去年,山东共有理工科考生34.6万余人,达到一本线的有5.48万人,比例仅为15.8%。而在545-550分之间的考间的考生非常集中,达1.07万人,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如果生源地为青岛、济南或潍坊、临沂,都有可能被正规本科院校录取,而如果生源地为日照、东营等执行省属线的地区,则多半不得不接受复读的命运。
日照高考补习学校隶属日照市东港区教委,去年共招收12个班,包括3个文科班,9个理科班,接近900名复读生。据王明伟介绍,他所在的班级共有65名复读生,像张璐这样去年分数过一本线的高分考生共有8人,占全班人数的12%,另有10人是多年复读生。
该校一位班主任表示,如果省内二本线统一划定,他过去几年所带的复读生中至少能再多50个学生能被较理想高校录取。
'一方面本地复读的压力特别大,另一方面高分复读生却越来越多。'该班主任说,他带的班级中有一个女生因为压力太大,甚至留下遗书准备自杀,'他们根本输不起。'
34位用户关注
16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10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