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实践报告
栏目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07:31:07 热度:49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12篇)范文

第1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 课题简介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不是什么新论了,自从提倡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都把目光转向了这点,这也成了我们当前教育的重点。可是很多观点都是从理想方面来谈的,而我们作为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因为我们是始终和实践以及创新连在一起的。在过去,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但都是个人方面的成果,我们这一次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将这些成果汇聚在一起并使他更加强大。

二、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课题的理论价值:

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坚持运用陶行知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______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校初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内理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理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2、课题的实践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理化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做”的科学,理化实验教学中最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现在理化学生实验,多为老师手把手地教或演示,学生不动脑筋,只是被动的看或做,长期下去,学生不会动手,怕动手,不会动脑,怕动脑,不会处理一般的简单问题了,对理化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

三、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实验主要是研究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理化实验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四个转变:

(1)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学习;

(2)从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3)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学习;

(4)从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力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力求通过理化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活动),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地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心智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提高理化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

2、课题主要内容的论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尽管上述“新”东西可能是别人已经发现、提出或者解决了的。中小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那么亲自去把握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强烈”,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极大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计划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理化、化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理化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有新发现中产生创新的萌芽。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妥善处理废液和废渣,及时清洗仪器,打扫实验室等。

对教材中操作简便、易成功、耗时少、安全无污染的演示实验,我们尽量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学生总结归纳,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同时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

同时本课题也在注重理化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新”、“细”、“实”、“活”。

1、新:教师要确立教育的新理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是靠教师去培养和挖掘。

2、细:实验教学要严谨细致,倍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一切、善于比较异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等良好的创造思维的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的超越。

3、实:实验教学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制定的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上下功夫。

4、活:教学方法要科学灵活,教学手段要合理恰当,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对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的论证

“十一五”期间,我校已经研究了十多个省、市级课题,对教学中面临的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本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大都也参加了上述课题的研究,他们都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厚实。

本课题组的组长丁凯通校长,大学本科毕业,系当前我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工作多年来特别注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创造快乐的班级学习氛围,教学实绩显著,并且善于专研。

本课题的主持人杨国岭老师,大学本科毕业,系我校初二年级副主任,工作以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曾多次承担学校、县和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多次在县、市、省、获奖。同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我校不可多得的实干型教师。无论接受什么任务总能按质按量完成好,在教师群体中有一定声誉。且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我校的一线教学精英,她们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她们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业务上精益求精,肯钻研,肯创新,工作相当吃苦,有爱心。

一旦投入了课题研究,我们都将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研,给课题充分的时间保证。

六、课题的研究人员分工以及实施阶段的计划

1、课题负责人:丁开通、杨国岭

2、课题分工:

(1)第一小组:组长:丁开通

组员与分工:a、陈洪曙、葛乃军负责课堂教学b、吴乃江、徐李亮负责调查与研究

(2)第二小组:组长:杨国岭

组员与分工:a、蔡中祥、刘红梅和彭青红负责数据分析总结b、梁浚、韩丽华负责实验与反思

3、课题研究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阶段(2023年4月~2023年7月初)

主要任务:

1. 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2. 选定实验班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 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4. 认真规划本课题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研究阶段(2023年7月初~2023年8月底)

主要任务:

1.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完成各组的实验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23年8月初~2023年12月初)

主要任务:

1. 收集与创新素质教育相关的资料以及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组织集中学习。

2.在每周的业务学习活动中讨论新课程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3.分析不利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存在的问题,分小组分内容进行研究,着重讨论与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走进课堂,通过研究课或是录像课的形式直观了解这些问题,并将改进的方法付诸于实践,检验它们的实际价值。

第四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23年1月~2023年6月)

主要任务: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

2.在本校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

3.整理研究档案,完成结题报告。

第2篇 培养美术系学生科学精神的开题报告

一、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它们基本分为三类:纯民族语言授课班、用汉语授课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这些办学形式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各类民族人才的重任。其中前两种形式是,从入学到毕业整班移动,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为主。学制一般为四年,管理和教学相对独立,教学和毕业有相对独立的标准。预科班是经过预科期间的学习,然后转入普通本科学习,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其它与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专业都对预科开放。预科形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见后面的叙述),也是民族教育典型的办学形式,其教育教学方式有普遍性,对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

民族预科班由从全区(少量外省)蒙授学生中录取的学生组成。预科学生由于文、理科基础较差,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入本科,必须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达到应有的入学标准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汉生班)。民族预科教育的政策性非常强,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全面民族生的素质,是民族预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要重视基础课程的改革,创建符合预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背景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教学沿革。

(二)民族预科教育对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性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的兴旺与否,关系到我国国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祖国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百年大计。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区耕地面积八千多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有二亿四千多万亩的森林,十三亿亩的草原。牲畜头数居全国第一位。地下资源丰富,稀土储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总储量的一倍,占全国总产量的99%;煤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发展能源工业和稀土工业以及民族工业的潜力很大。

民族预科班学生毕业后,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大多走向地方领导岗位或成为地区经济建设骨干力量,他们也是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民族教育和工作的指导方针。陈至立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总结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在谈到深化改革和加快民族教育政策措施时提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奠基性工程,对于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增强民族地区综合竞争能力,有效抵御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加快民族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1、 从国内外政治与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来认识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的重要性

从国内形势看:民族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民族地区高校和部分内地学校承担。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是培养高层次民族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对于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大学来讲,面向21世纪,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都面临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使培养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具备高素质是关键。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xx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命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的观点。由于我国科技文化比较落后,人才培养问题更显突出,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员的比例,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具重要意义。加快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教育。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需求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国内政治稳定的环境。由于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内地不同,文化、经济又相对落后,培养大量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目前,国内还有一小撮分裂分子、xx分子,他们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妄图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破坏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进行坚决的打击。在宗教倾向比较重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是粉碎这些分裂分子妄想的重要保证,是繁荣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成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祖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保证国内社会政治长期稳定,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就内蒙古地区而言,长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___的肯定。这种局面与一部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是分不开的。而这些人才多数来自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内蒙古地区各高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从1980年开始,内蒙古地区各高校恢复招收民族预科生,大量培养民族科技人才。已毕业预科生达到近3000名,现活跃在自治区各行各业,不同的层次,对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预科班毕业生就知识结构和就业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专业面比较宽,知识结构面比较合理,特别是在计算机等新技术和外语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预科生的优点得益于在大学期间与汉生同班,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毕业标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与汉生一致,没有特别的照顾,除了外语之外没有降低标准。充分利用了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素质高,课程内容先进,参考资料充足,教学手段先进等优势。而纯民族语言班教学要求和标准相对独立,毕业标准低一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不足之处,有关的教材,参考资料等相对缺乏。民族预科教育模式能够十分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

预科班毕业生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比例很高,并且稳定性很好。在民族地区经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存环境不理想,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等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毕业生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少数人的“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团结友爱心”不强,不愿意,也不安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第一线工作,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人才短缺,尤其短缺高层次的人才,与许多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分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强烈希望背道而驰。国家也注意到这一点了,用各种渠道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这种困境,如派博士团,人才政策向西部倾斜等措施。但这些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全国支援的高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需要本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的配合协调和大力支持。相对而言,少数民族人才稳定性比较好,绝大多数留在边疆地区工作,扎根在边疆地区,这在边疆地区艰苦现实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了解和熟悉当地情况,更能发挥和挖掘当地优势,他们民汉兼通,在协调当地群众关系,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的人才力量。这也是我们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民族人才的有利的方面。这是社会对民族理工科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是在国际和平环境可望继续保持的难得机遇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以预计:我国经济将更有效益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速发展、甚至发生衰退、高失业不能缓和等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国际上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尤其发达国家的敌对势力不甘心中国的发展,将继续对我国实行'西化'与'分化'的和平演变策略,并与我国争夺各民族优秀人才,引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国力,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伊拉克,科索沃战争看出敌对势力往往利用当地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其侵略和掠夺作为重要手段。这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警惕。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工作,使它们成为我国人才成长的激励因素。高素质民族人才是我们有效防范敌对势力的破坏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密切,近十几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非常正确有效的。为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考虑与国际市场接轨,参加国际经济市场大循环,这是当前时代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增强的需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近代历史已多次证明,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必然随着经济活动输入中国,其目的是要毁灭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从而挫伤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破坏我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帝国主义把弱国变成殖民地的企图创造条件。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抵制外国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总之,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都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民族科技人才,不仅在业务上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还要熟悉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具有愿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繁荣富强奉献力量的人才。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在和平时期,有时给人的错觉是民族人才的培养问题并不突出,但历史和现实世界的变化告诉我们对这个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培养的是高等民族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直接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不可轻视的骨干力量之一。民族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任务。它一方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培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民族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需要大量的兼通汉语、汉文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因为汉语、汉文是我国传授科技知识的主要工具。没有兼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就会不顺利。

如何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民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个特殊而基本课题。

(三)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在目前提倡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形势下,研究和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高民族学生全面素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运行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十分重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民族预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就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对象而言,它同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本质区别,唯独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它又具有特殊性。

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既要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办事,又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按照民族工作的特殊规律进行工作。要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注意二者的统一。只强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而忽视民族教育的特点,我党的教育事业就不完整;只强调民族特色而忽视一般高等教育的特点也不行,那样,我们终将游离于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外,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尽量避免出现一头热的思想观念。目前、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肯定有其客观的原因,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实质,但更多地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考虑工作。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加强对民族预科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民族人才分布在民族地区的各行业和领导岗位上,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好坏,有没有能力抵制腐败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各民族的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没有搞好各民族团结工作,不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胸怀不坦荡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为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世界正处于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面临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任务。

3.民族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但是各层次教育质量不高,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欠合理。民族初等教育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是农村、牧区教育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汉语教学非常落后。只有少数学生考入大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大部分人,由于条件所限,得不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许多人直接落入失业者行列中。即使考入大学的学生,由于语言基础、理科基础很薄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给学校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多麻烦。这是基础教育质量低带来的后果。这些因素导致民族高等教育落后,增加了民族教育工作的实际难度。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的投入,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效果。高等院校具备相对集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比较齐备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有效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问题。

4、避免民族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实上不平等现象。由于完全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毕业生,升学出路很有限,许多人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即使在降低录取线,受“照顾”的情况下考入大学,又不得不放弃民族语言授课的便利条件,改换成极不熟练的汉语授课环境,同时又学外语,致使身心负担过重,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学校和专业要求民族生只学汉语不学外语,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过去学到的民族语言文字,又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就语言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母语也不行,汉语也不行,外语更不行。这种‘三不行’的尴尬局面,阻碍了民族生的进步。这些,如果不妥善处理的话,容易引起民族生的不平等感,既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我们不提倡用民族语言学习理工科知识,而采用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汉语文知识和能力,部分高层次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但我们要承认和体谅民族生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客观困难,对他们公平对待,避免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5、需要扩大招收民族预科生。目前,相对全国高校的扩招比例来看,民族生的升学率提高不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民族人才,民族生的扩招也是非常必要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民族基础教育薄弱而造成的民族教育损失。可以采取低分录取,学制适当延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教学优势,培养更多的民族人才。

6、学生管理要创新和适应大众化。我们不能只考虑管理者的轻松,而忽略民族预科生与汉生的交流带来的诸多益处,要改变民族生和汉生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大学期间预科生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造成与汉生的交流相对少,不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民族生学习汉生优秀的学习作风,更不利于他们用汉语交流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开朗、豪放的性格也影响汉生,对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7、少数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牧区,家境比较贫穷,特困生较多,造成实际完成学业的困难增加。目前,针对预科生的各类奖学金和困难补助较少,应该多渠道筹集。

第3篇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4)把握时机——善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任务是在对文本的领悟和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的。质疑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全部或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质疑时机做到善问,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呈现问题,而又不影响群体探索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从教学进程看,质疑可有如下时段:

◆课前质疑;

◆课堂阶段质疑;

◆随机质疑;

◆总结质疑;

◆课后质疑;

(5)正确处理问题——护问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决定着学生的问题有深浅上的差异和角度、内容上的不同,具有纷繁性。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问题纷繁性与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共性,又照顾个别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保护学生质疑热情呢?教师应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筛选法: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集中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

◆重点突破法:对领悟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个别辅导法: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个别辅导;

◆随机处理法:部分在深层讨论中能解决的“浅表”问题让学生随机处理;

◆课外延伸法:对课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求解途径,鼓励课外探究;

3.“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操作模式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探索并推广了“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让学生在主动、生动、互动的思维碰撞和深入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结构见下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从教学流程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问题提出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推进滚动提高的。上一轮问题解决的成果,是下一轮问题提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动力;下一轮问题提出,是上一轮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结晶。从学习的系统看,拓展性问题可是本堂课的学习环节,也可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课外呈现的具有自主性、发散性特征的问题又可带入课堂讨论。从而使学习过程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形成课内外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统。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师树立起了新的教学观念

在研究、总结和深刻反思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勇于革除一切旧观念,建立起敢于超越学科自身价值,追求教学本真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整个人生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学科价值观;把学生推向前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诱导学生问题,组织、引导、参与、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角色观:教学不完全是为追求某个知识的最终结果,在探索、体验中获得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是过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学过程观;教学的最佳结果不是追求讲深讲透,让学生完全掌握,心中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始于迷惘终于最高层次的迷惘”的课堂教学结果观。教师对“教材”、“教学”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死板的教条,是协助师生学习的资源;“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在互动对话中不断地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展开多元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对话和与社会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过程。

2.探索出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规律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

在实验中,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的拥有程度,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各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进行追踪观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低程度组有65%左右的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增强了。对进步较快的同学进一步访谈:“你们为什么对提问题的兴趣提高这么快?”80%的学生回答为:“以前提问有人嘲笑,现在没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师对我们的问题不太关心有时甚至批评,现在不但关心而且还鼓励提问了。”“以前怕自己的问题提不好,现在不怕了。”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提问的必要的外部条件;自信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心理动力。

(2)增强基础知识,扩大信息拥有量,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

在对高、中、低三组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提问题的认知程度上提高较大的分别为60%、47%、32%。这即是说,高程度组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程度组的学生提高较快。再对高程度组提高较快的学生进行访谈,70%左右的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是因为“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等原因,还有26%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这众多原因中的一项,还有4%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

3.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实验前后,我们分别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了200份问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问题意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树立起了正确的问题观 实验前,学生没能充分认识到提问的价值,57.5%的学生认为他人提出的自己难以理解和不合常规的问题是“离奇”“古怪”问题,51%的学生对此采取讨厌、嘲笑的态度。试验后,比例分别下降为3.5%和0。

(2)提问兴趣和勇气都明显增强 实验前,由于自信心不强、对质疑价值认识不够及质疑环境不良等因素,仅4.5%的学生敢于课堂提问,3.5%的学生以提问为乐。实验后,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消除,认识得以提高,环境得到改善,68.5%的学生能自觉提问,是实验前的12.5倍;64.5%的学生认为发现问题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是实验前18.4倍。

(3)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实验前期,课堂上90%以上的学生根本不会提问,如果勉强提问,也只能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试验后,在有记录的个案中,80%左右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学生能抓住文本的关键环节和文本的矛盾之处提出有个人见地的问题。

(4)敢于怀疑权威 怀疑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心理依据。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迷信权威,不敢怀疑;行为上把权威当作崇拜的偶像,表现为依赖和顺从。实验后,敢于怀疑书本,指出教师、家长及成绩好的同学的错误的比例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77%、26%、29.5%。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摆脱了对权威的迷信、依赖和顺从,他们的独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为新课程实施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人口。

七、问题讨论

1.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仍应抓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问题认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说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是振兴民族不竭的动力的今天,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仍应把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摆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识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根据课题研究的情况看来,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不仅不能放松,相反,还应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果,应该继承和发扬。新一轮课改要改变的应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①而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质疑、批判本身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问题意识就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发现,不少学生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途径,而主动的寻求新的解决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观念得以树立。因此,可以说培养创新精神应该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3.传统而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再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真关心的问题不是学科知识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纵使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较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往往超越学科知识本身。因此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⑥的现象,加强多学科整合,课内外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确处理完成课时目标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在对学生的访谈中,80%以上的学生愿意这样学,并且认为,在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然而,在对全面完成课时任务,尤其是“双基”任务中,却不尽如人意。有些课,由于学生问题“跑”得太远,造成根本无法完成课时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必将遭遇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探究活动的无限性,达成“双基”目标与培养创新精神等之间的诸多矛盾。因而实验教师也往往面临着困惑。在对此的深入讨论中,有如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问题意识仅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个部分,不是其全部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不宜过大,可做适当调整,教师对学生提问要注意调控,从而凸现“双基”落实这一层面。

这种认识在对问题意识的归属上有一定的正确性。然而这种学习模式的基础是问题,而核心却在探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注意调控,凸现“双基”,这势必又将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观点二: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为此,问题意识培养必须得到强化,基础知识可以作出暂时的一些牺牲,待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后再突出“双基”。

这一观点,显然也不全对。这样做,虽然有利于照顾眼前利益,但训练“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谐的统一中才能健康发展。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必将造成人才培养的左右摇摆。

观点三:在夯实“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追求相互的让步,寻求一种平衡,力求让学生协调发展。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让学生协调发展”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价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层面如何把握这个度,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认识到要正确处理这诸多矛盾,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学本真意义的前提下,敢于“活化”课时目标,允许其相对超前和滞后。其次要追求“双基”训练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协调统一。同时要进一步研究矛盾的实质,寻求妥善解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克扬:《创造教育》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华国栋:《差异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著,《自主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lindacampbeu、brucecampell、dee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 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调查报告分析

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调查报告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课题组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高一调查人数为50人,高二调查人数也为50人。现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喜好

1、91%到96%的同学都喜欢生物实践活动。

2、98%的同学喜欢上生物实验课。

二、实践的形式

1、认识生物。可以参观动植物园来认识植物,这项活动可以让家长带领前去。在校内可以认识校内植物园的植物,并给植物挂牌。

2、参加小麦育种。从播种到收割及考种,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加。

3、上好实验课。98%的同学喜欢上生物实验课,所以必修1所开设的所有实验都尽可能让学生上。

4、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课堂内容和形式

1、内容:希望老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多介绍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动态;希望通过学习高中生物课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理知识,掌握一些生物技能。

2、形式:有一半的同学喜欢以口头讲述的形式上课,还有一半的学生希望以课件的形式上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上课。

总之,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投学生的喜好,开展有趣又有意义的生物实践活动,让课堂变得更生动,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从而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户县二中生物小课题研究小组

《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调查报告分析》出自:1566范文网

第5篇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为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之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我小组于2023年9月对本班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课内外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进一步分析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本班学生的常规工作制度,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加强,训练、教育能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蓝田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二班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100%。我们对所有的问卷进行分析。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养成教育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两部分。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在校行为、学习习惯

(1)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 6人; 需父母提醒督催2人;

(2)能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交流使用礼貌用语5人,不主动与别人问好的3人。

(3)自主准备学习用品:主动准备2人; 靠别人提醒帮助6人。

(4)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主动5人 ; 需要老师点名提醒3人

(5)遵守时间按时上、下学:能够遵守时间按时上、下学 6人; 偶尔迟到校2人。

(6)学习时候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有5人; 没有3人。

(7)公共卫生:有爱护公共卫生的意识2人;有时候不能坚持6人。

(8)交通安全:有遵守交通规则意识2人;需要家长帮助6人。

(9)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人,需要家长提醒帮助7人。

第6篇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前言

(一)实践背景

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而阅读的基础就是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才能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那么,保证课内识字教学效率,是保证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保证。

再者,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阅读写作能力,还直接关系到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的汉字1600—1800个。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50%还多,识字量如此之大,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符合新课程理念,操作性强,课题围绕多方面进行调查,容易从不同角度下手进行调查,识字教学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此课题是解决困扰低年级教师识字教学究竟应该怎么做的瓶颈问题的有效举措,对于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识字教学理论。综合以上分析,本次实践调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实践过程

通过对xx县xx二小低年级的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关于识字兴趣、能力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水平。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县xx二小二年级随机选择50名学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xx县xx二小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率为100%。

2.访谈法: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一些问题。

三、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待识字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问卷显示,讨厌识字的约3%。

表现二:积极、喜欢的态度。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字的约8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问卷显示,为识字而识字的约11%。

通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的识字的兴趣比较浓厚,也愿意通过多种方式自主识字。但绝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识字方法单一,为了识字而识字。

综上所述,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孩子们缺乏兴趣,缺乏主动。

二、识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识字方法过于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不够多样,识字方法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学生就没有别的识字方法了,即使教师尝试着引导学生,编谜语,讲故事,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放不开,这与学生平日的阅读量少有很大的关系。

第7篇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___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______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____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____“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学习情感与创新的培养。小学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测试与学习情感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平时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达到分项检测与综合评价相统一,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确定试验校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教材试教、学科教学评价和创新教育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知识、技能、学习情感专题研究,在建立小学考查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拟定了《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对考查学科的检测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评价重视知识、能力的评价,更注重学习情感的评价。加强对小学考试学科的管理与指导,改革监控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经过研究探索,实践运用,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逐渐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我们又深入基层校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教学评价方案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善《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完成《蓟县小学考试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试行稿)的修订工作,使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创造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模式,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中,我们征集了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城区、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撰写的论文、经验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课题组举行了课题结题总结报告会。以总结汇报、经验交流,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和优秀课展示的形式举行全县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课题实验经验。

中小学各学科已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构建多个教学模式,涌现了多个有实用价值典型课例。

高中学科创建的语文“联想拓展作文”教学模式;化学“导学—探究”化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政治“三自一导”教学法;蓟州中学的“双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杨家楼中学《地理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问题——猜想——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异步目标,导学模式”;官庄镇教委的《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题,以思维规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城关镇中学的《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小学学科创建了“协作实践,点拨反馈”,“以读代讲,感悟教学”,“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城关小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有一大批论文、经验发表和获奖: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汇报会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网络建设,开展好网上教研》为题,向市教研室领导和汇报了蓟县教研室在“非典”时期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动会上,张秋亮以《技术提升教研,创新决胜未来》为题,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室介绍了蓟县教研室开展信息化教研的经验;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将以《北方风来满眼春——走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蓟县教研工作》为题,从领导重视、教研员职能转变、课改培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报道蓟县教研室的认真搞好新课程实验的做法和经验。

刘晓英、赵永华执笔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一等奖;

牛士诚、于俊文、邵焕芝合写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焕芝撰写的《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或2001年素质教育新世纪论坛征文市级二等奖;《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获2002年市教育学会综合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高中化学教研员李忠《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二等奖;

初中“异步目标,导学模式”被收录在市教科院、蓟县教育局联合主编的《走进教科研》一书;

初中英语教研员吴守利《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索》被收录在张建昌主编的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一书中。

五、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后,我们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的领导下,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8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调查报告

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调查报告范文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问卷调查,针对学生在上音乐课中表现出的音乐素养缺失,上课无精打采,缺乏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对音乐课没兴趣等,隧对我校五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通过调查掌握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

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作为音乐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烦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的价值完全消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初步构成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理论。近二年来的实践表明,本课题的开展与实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一,本课题的开展与实施,提高了教师驾驭音乐课堂的能力,音乐教育者在音乐教学中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积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其二,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感知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三、通过实践探索发现音乐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审美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了解了基本的音乐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比如学校举办“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演出中,五年级同学自编自演的小品《西游记》中,同学生动形象地演唱《西游记》主题歌,又利用了衣服等道具,把小品中唐僧师徒施善救人的场面演的生动逼真,令全场同学投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途径。

1、利用音乐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主渠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情感体验,理解音乐表现什么,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诸多教学任务,就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审美兴趣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联想和想象力,对美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

3、在教学中能适当、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正确灵活,将会有效而快速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4、有效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功效巨大。艺术实践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音乐课外活动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如我校组建的鼓号队,在六一活动中表演,声势壮大,受到领导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校在十月一日有一项传统的音乐活动:一、二年级唱歌队比赛;三、四年级唱国歌比赛;五、六年级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比赛;在少先队员高昂的音乐声中,感受音乐美,也表现了少先队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大家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

第9篇 216年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调查报告

216年关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调查报告

216年关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一)实践背景

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而阅读的基础就是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才能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那么,保证课内识字教学效率,是保证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保证。

再者,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阅读写作能力,还直接关系到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的汉字1600—1800个。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50%还多,识字量如此之大,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符合新课程理念,操作性强,课题围绕多方面进行调查,容易从不同角度下手进行调查,识字教学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此课题是解决困扰低年级教师识字教学究竟应该怎么做的瓶颈问题的有效举措,对于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识字教学理论。综合以上分析,本次实践调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实践过程

通过对xx县xx二小低年级的.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关于识字兴趣、能力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水平。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县xx二小二年级随机选择50名学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xx县xx二小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率为100%。

2.访谈法: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一些问题。

三、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待识字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问卷显示,讨厌识字的约3%。

表现二:积极、喜欢的态度。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字的约8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问卷显示,为识字而识字的约11%。

通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的识字的兴趣比较浓厚,也愿意通过多种方式自主识字。但绝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识字方法单一,为了识字而识字。

综上所述,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孩子们缺乏兴趣,缺乏主动。

二、识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识字方法过于单一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不够多样,识字方法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学生就没有别的识字方法了,即使教师尝试着引导学生,编谜语,讲故事,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放不开,这与学生平日的阅读量少有很大的关系。

(二)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注重看图学句中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但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往往采用的更多的是“集中识字”,并把正确的听写、默写生字新词作为检测识字效果的最终目标,识字教学的原则没能很好的在我们的课堂中体现,单调的重复读、记、写,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们的识字兴趣,也降低了学生运用生字新词的能力。

三、回眸

(一)总结

本次实践调查,聚焦了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下师生教学行为,分析了解了学生识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及现状,使教师明确了以后的教学方向,清晰了教学思路,也是我们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识字教学究竟应该怎么做。

(二)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思考

1.转变教师教的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成游戏活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用好教材,培养自主识字的好习惯

现行教材中,图文结合,优美的儿歌,但如何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使枯燥的识字课变得生动有趣,是我们应该继续探索的问题。

3.将识字写字有机结合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认识常见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笔顺。我们如何能很好的利用课后的描红字帖,在探究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在“描红”、“仿写”和“临帖”中掌握如何写好汉字的本领,从而提高识字的兴趣,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第10篇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调查报告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一)实践背景

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而阅读的基础就是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才能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那么,保证课内识字教学效率,是保证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保证。

再者,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阅读写作能力,还直接关系到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的汉字1600—1800个。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50%还多,识字量如此之大,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符合新课程理念,操作性强,课题围绕多方面进行调查,容易从不同角度下手进行调查,识字教学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此课题是解决困扰低年级教师识字教学究竟应该怎么做的瓶颈问题的有效举措,对于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识字教学理论。综合以上分析,本次实践调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实践过程

通过对xx县xx二小低年级的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关于识字兴趣、能力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水平。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县xx二小二年级随机选择50名学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xx县xx二小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率为100%。

2.访谈法: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一些问题。

三、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待识字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问卷显示,讨厌识字的约3%。

表现二:积极、喜欢的态度。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字的约8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问卷显示,为识字而识字的约11%。

通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的识字的兴趣比较浓厚,也愿意通过多种方式自主识字。但绝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识字方法单一,为了识字而识字。

综上所述,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孩子们缺乏兴趣,缺乏主动。

二、识字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识字方法过于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不够多样,识字方法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学生就没有别的识字方法了,即使教师尝试着引导学生,编谜语,讲故事,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放不开,这与学生平日的阅读量少有很大的关系。

第11篇 关于农村小学学生在数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学生在数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调查报告

我们七家子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数学科创新教学的研究》课题组于2023年3~4月份,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课题实验人员及实验班部分学生就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能力状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初步的创新能力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课题调研活动。

一、调研方式:问卷、听课、座谈研讨

二、调研方法

1、调研对象

全部实验教师和部分实验班学生,为确保本次调查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中、高年组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用机械取样的方法,选取男女学生各5人,以此方法,共计选取调查对象为30人。

2、问卷框架的设计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创新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对这样一个内涵广泛的动态的过程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调查具有科学性,我们采用了考核——观察——设计的方法。教师的调查内容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状况。学生的调查内容为:创新学习能力、计算能力、课堂自主活动量、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3、调查的组织

课题组按设计方案对实验教师采取检查教案、听课、座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被调查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自然观察的形式。问卷方法是课题组成员在比较自然状态下,让学生自己如实填写问卷卡。以获取直接数据。自然观察是由课题组成员对各班教师进行培训,明确观察的方法,统一评价标准,再由各班教师对自己班中被指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跟踪观察,最后由班主任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

4、数据统计

本次问卷卡中的问题全部为选择题,每题有3个备选答案,然后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依据出现个数比和实验教师所打分值相比,,相差不大,说明调查真实,否则必须重新进行调查,以获取最真实,自然的分值。

数据统计时,采用统计个数后分别乘以5、3、1分,然后取平均分。大于15分反映强烈;大于12分而小于15分,反映教强烈;小于12分,反映一般。

三、结果与分析

学生的创新学习须老师在课堂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本次调查旨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共性问题。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收获。

从实际检查、听课中我们发现,全体教师中形成一个热心课改,积极参与教学实验的氛围。同时深切体会到:

1、教师已经不再死抱着陈旧的教学观念,而把创新教育理念应用到课堂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在备课中体现了创新思想。力求把科研实验纳入实际工作中,教育科研能力不断加强。

2、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采用富于新意。增强了教师创造新方法的才能。

3、教师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浸润于现代教学环节之中。

第12篇 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艺术表现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艺术表现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19xx年以来,我校承担常熟市总课题《聚集素质教育,优化音乐过程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的实验研究,我们课题组积极进行探索和实验,引导学生在艺术教育天地里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经过三年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课题研究首先将重点放在唱游教学上。唱游教学是学与玩的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还具有许多学前儿童的特点,他们的直观形象记忆比逻辑记忆发达,虽好奇但注意力不持久,虽好胜性强但又显得比较脆弱,同时他们又表现出爱唱、爱跳的天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一些动作,喜欢把自己当成音乐中的一个角色,他们还会用自己的思维和动作,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音乐的知识范围,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唱、玩、跳,使之从小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激发情趣,培养乐感,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自己的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使其通过学会听不同的音乐,并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

2、平等对待原则: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只有从尊重学生出发,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学生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点面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健全的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实验法,从情感领域方面加以探索,不断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唱游活动。

(二)课题实验的步骤和措施

1、第一阶段(1999.3~1999.8)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2、第二阶段(1999.8~2000.6)是具体实施阶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条措施:

⑴立足课堂重开发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着重对学生的课堂开发,先让学生认真聆听唱游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引起情感的共鸣,熟悉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等,体会音乐的基本情绪,只有充分的熟悉了音乐,才能进行编排唱游动作,以进一步理解与表现音乐的形象。唱游活动可由老师设计编排,然后给学生示范讲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创编等。

a、教师示范讲解

根据少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音乐和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作,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表现能力,如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

b、学生即兴创编

唱游动作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凡是在唱游中反映的是小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就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启发他们积极的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地创编,让学生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等,激发他们的表现力。

⑵参与活动重实践

掌握知识技能的.最好途径是实践,因此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激发他们的表现力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如《听音接力》《小猫钓鱼》等游戏都可以选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个别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表演,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3、第三阶段(2000.7~2001.3)为实验总结阶段,主要是继续实验,提高总结。

二、研究的成果

实验班中的学生能做到边听音乐边表演,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王佳妍等同学在课余时间排练的舞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在校观摩活动上表演,受到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生能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塑造形体美,老师学生合作排练的舞蹈《伟人曲》在xx年市小学生文艺会演中获三等奖;在20xx年的元旦文艺会演中,排练的舞蹈《摘葡萄》、《茉莉花》,独唱《冰糖葫芦》分别获等级奖,一堂歌表演公开课《小雨沙沙》在梅李片音乐评优课中获二等奖;本课题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充分认识并开拓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艺术美,最终达到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三、对本课题的评价

本课题经过全体课题成员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在实验班中学生做到边听音乐边表演,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形体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把学生的潜意识审美引导到了有意识的审美中,突破了思维局限性,从感受到理解音乐,充分认识并开拓性表现出音乐的艺术美,最终达到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