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栏目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10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6:39:16 热度:74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10篇)范文

第1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23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23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23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第2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08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第3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23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调查分析: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 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一、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5>; 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政府部门,外企、事业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11%的同学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五成同学选择1000--xx,极少数选择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四成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16%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16%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调研结论: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第4篇 2023年6月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23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1566范文网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1566范文网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1566范文网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1566范文网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第5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第6篇 2023年6月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1566范文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阅读!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零八年的持续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 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 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 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 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 。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 。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第7篇 2023年9月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就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1566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社会调查报告。阅读!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年复一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2023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广东2023年发布了就业形势分析评估。其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就业失衡。总体趋势呈现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专科生供过于求。研究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比为1:50,也就是说平均50个就业岗位来争抢一个研究生。而本、专科生人数与岗位数之比还不到1:1。可以想见,人才就业失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涌现了一些新问题。大学生违约、跳槽的现象开始跃然于水面。违约不仅给企业带来不便,同样也给大学生的信誉蒙上一层阴影。由此,社会上也曾讨论过我们的高等教育方法是否有误。有些大学生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或者想自己创业,所以选择跳槽,这种行为还有待商榷,无法一言而定它是否正确。还有一些大学生不知晓相关政策,从而对企业及单位有一定的误解。大学生表达能力差,无法向企业展示自己的优点。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过于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些什么。所以在对待工作上缺乏上进心,缺乏创新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都是现行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引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二是市场的需求。

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

。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

2023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面对这一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前一阵,___胡锦涛下阶层时差时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为工作重点来做。总理___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们交谈。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文图的严重性,它与整个是个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解决它并不是一个想法,一项措施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科学发展观,长远地,发展地看待整个问题。而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

第8篇 2023年6月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1566范文网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阅读!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第9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零八年的持续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 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 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 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 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 。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 。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第10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着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