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区文化建设进展调研报告(11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14:28:04 热度:63

区文化建设进展调研报告(11篇)范文

第1篇 区文化建设进展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课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区于4月25日至5月10日对相关单位、企业、文化场所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_区文化建设现状

(二)文化事业建设初具规模。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完成区图书馆的新建,按部颁标准改建乡级文体活动中心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4个。目前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0个。优秀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杨丽萍、罗永娟等优秀文艺人才知名度日益提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电视覆盖率达94.98%,广播覆盖率达87.49%。《南汀河》和“吉祥_____”网站的创办,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

(三)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学创作、音乐、歌曲、书法、摄影等艺术有所起步。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2.坚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因此,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于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推出更多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本质、符合群众审美要求的精品力作。

3.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精神文化产品既有物质产品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肩负着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大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占领市场、赢得群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从_____区文化发展的长远出发,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同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择善而从。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做大做强吉祥_____文化品牌。

5.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建设为了群众,文化建设也必须依靠群众。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支持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培养文化建设骨干,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6.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着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文化产业,提高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3年,做到文化工作体制顺畅、机制规范、文化产业实力增强、精品不断涌现、设施功能配套、人才结构优化、市场开放有序、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

(四)发展战略

1、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加速发展,增强像司岗里步行街、昔本咸菜厂、茶文化风情园、强力集团、韭菜坝煤业公司和温泉花园酒店等企业的文化含量,以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龙头带动战略。在区域发展上,重点发展城区文化产业,确立其龙头地位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产业门类上,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业、广播电视业、图书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信息网络业等“五大门类”的产业。在市场主体上,重点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产业集团发展。

3、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_____区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_____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发掘_____区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佤文化为主的城市广场文化,以南美拉祜族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以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澜沧江区域、茶文化风情园和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平村老区和博尚革命战争遗址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南汀河》刊物、“吉祥_____”网站、_____区广播电视网络____现代传媒文化。

4、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积极配合市级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催生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5、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在区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进一步健全全区“四级”文化体育网络组织机构,继续扎实抓好“三百”文化体育工程建设,推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成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扎实工作,在重大措施上务求突破,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这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建设工程,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着力解决信念、信仰、信心、信任问题,筑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倡导讲求诚信的行为准则和良好风气,以政务信用为关键、商务信用为重点、社会信用为基础,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诚信_____品牌。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制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把道德养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着力培育“坚韧拼搏、求实开放、团结和谐、创新超越”的_____精神,不断提升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文化体制的改革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着重是加大投入;一手抓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主要是放开搞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从内部机制入手,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对承担公益性文化事业职能的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站等单位,要增加投入力度,同时,采取措施,鼓励这些单位面向市场,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的转变,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要从机制创新入手,面向市场,培育市场主体,增加活力,创造经济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优良的服务。

(三)抓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当前,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快_____区文化体育综合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_____区文化形象。二是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体服务中心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科学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适应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各类文化活动,推进单位文化、社区文化、

第2篇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生一直将宿舍作为简单的休息场所。由于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学生社区随着校园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兴起。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应运而生,它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所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

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勤奋、合作、诚信等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学生公寓为基础、以学生社区为重点,建设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已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阅览室建设,打造书香文化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融洽,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观。高校社区中的阅览室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构建和谐型阅览室,为社区、学校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1)物质层面的和谐

首先,阅览室内部设施配置要体现人性化的和谐。这就要在一方面利用科技水平的进步不断更新阅览室内部桌椅、书刊架、空调系统、消防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施,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室内一些看似琐碎的事情,例如花卉盆景、文人字画的适当点缀。它们能调节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情绪,又能起到进化空气的作用。

其次,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体现适用性的和谐。阅览室是供学生阅读书刊资料的地方,它将最新的文献信息传递给读者,以满足广大同学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献资源一直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要注意提高采购质量和馆藏质量,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强电子信息资源的配置,购置一些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电子型、网络型出版物。

(2)人员层面的和谐

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造人文和谐环境。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学生,如何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工作是关键。作为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做到细致、热情地为读者解答各种问题,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解释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以取得读者的支持和理解。要勤学苦练业务本领,为读者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化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第二,变革管理体制,实施和谐管理。目前阅览室在管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因此阅览室在改革管理体制时应注重“人”的存在,充分地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引导人,使人们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确定完善阅览室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以此来协调和控制管理人员,通过管理人员和读者的自觉行动,实现阅览室管理的最高目标。

二、开展多类型活动,突出特色文化

学生社区各种类型的活动是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其他层面文化活动的有效补充。一方面,社区活动能够丰富校园生活,为校风的形成提供良好的阵地;另一方面,社区活动也是大学生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同济大学为例,大致可以将这些特色活动分为五大类型,即文体类、座谈类、节庆类、公益类以及知识类。

文体类活动由于其广泛的参与性、比赛的趣味性和激烈性,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不同宿舍楼、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座谈类活动从学生学习、就业实际出发,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受学生的欢迎,能够及时地解决他们在学校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形成互助互帮的社区文化氛围。

节庆类活动围绕一些传统节日展开,有效组织起社区的同学一起庆祝,彼此祝福,既弥补了节日期间有些同学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遗憾,同时对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温暖和睦的社区文化氛围。

公益类活动通过捐赠衣物、心理咨询、优质服务、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社区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实行。

知识类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充满朝气、多才多艺的特点,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他们的兴趣培养、人格塑造、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生机盎然的社区文化氛围。

学生社区文化活动要向高品位、高层次和高质量看齐,制定中长期文化活动计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特点,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社区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生活氛围,增进人际沟通,塑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活氛围。

三、加强健身房管理,彰显体育文化

健身房是高校体育和社区学生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一切美好的事物并紧跟社会潮流,有着强烈的追求美的愿望,特别是健康的形体美和姿态。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健美运动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其次是改善形体,适合现代青年追求美、较关注自身体形是否匀称协调发展的心理。接下来笔者将从大学生体育心理、健身房设施、健身师资三方面来分析如何进行高校健身房的经营和管理。

首先,要充分了解广大学生参加大学体育活动的心理,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更有适应性和人性化的管理。大学生们处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有如下特征:一方面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不保守,特别对不被传统观念所认同的一些行为和现象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带有批判性,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中,表现为:对违反管理制度的某些行为,大多数同学持认可态度。进入大学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求自理,随着生理上的日渐成熟,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提高,独立倾向和逆反心理很强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指教和严格管束,一旦别人冒犯了他们的独立性,便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哪怕别人所说的是对的也不愿接受。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

第二,应加强健身房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目前高校中大部分为小型健身房,少部分为中型健身房,而且有些普遍存在规划不够科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甚至出现有限体育场馆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高校主管领导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健身运动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加大对健身场馆、设备的资金投入,使高校健身房上规模、上档次。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引进中国健美协会会员俱乐部成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打破单纯面向学生的“福利型”局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场养场,以馆养馆”,使高校健身房场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三,健身教师在高校健身运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健身师资包括器械健身教师和健美操教师。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健身教师缺乏,某些现任教师缺少全面的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形体的塑造,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应加强健身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健身专业的业务素质,吸引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健身中来,使广大学子在健身中受益。

四、发挥参与性作用,倡导民主文化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还有必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们参与到具体的社区管理中来。学生参与管理,是管理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1)学生参与,是育人原则的具体体现。

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成长的需要。许多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是在学校担任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受到过一定锻炼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对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和培养机会。所以社区文化建设要更多地吸纳学生参加,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学生参与,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需要。

学生是学校和社区的主人,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把学生的意见、建议、需求直接带人决策层,将管理层的意志直接带给学生,与他们沟通,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学生参与,是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需要。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主见增强,能独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因素已经具备,提高自身价值的意识增强。希望能参与学校管理,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吸纳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既是育人和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的愿望和需求,会产生“多赢”的效果。

高校学生社区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的、长期的影响。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广大学生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环境、生活的方式乃至性格的塑造。因此,要十分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作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无形之手的重要作用,使得我们的学生社区成为充满文化气息、培养学生精英的重要阵地。

第3篇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第4篇 某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居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

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第5篇 社区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时间:x月29日—7月9日 人物:xx等人。)

地点一:xx镇政府

与政府工作人员商议活动地点、内容、形式及方式。初步决定在xx镇五个社区有我们去教自己编排的坝坝舞。歌曲定为《红梅赞》。

我们中的几人并于第二天去帮政府图书馆整理了书籍并帮助公务员制定表格。

地点二:xx社区

活动前期,在都沙老师的帮助下,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承担起帮助我队编排舞蹈《红梅赞》的工作,并在天气下雨时,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舞蹈排练。终于在一个太阳露出笑脸的日子里,我们与xx社区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去华伟社区的活动场地给其进行了表演。

但是,由于华伟社区的文化活动本来就比较丰富了,我们的这个舞蹈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于是我们就继续联系下一个社区。

地点三:xx小区

这是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小区,还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区。

在一个傍晚,先由我队队长宋哲和队员赵欢去实地与小区负责人面对面联系并商定于第二天正式进行我们的活动。

第二天,全队人马一起来到了xx小区。同去的还有孟加拉国的留学生米赞。我们教了排练了好久的《红梅赞》。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更喜欢节奏欢快一些的。而《红梅赞》的节奏有点舒缓了。于是,撤回学校之后,我们又一致决定编排脍炙人口的“神曲”《最炫民族风》。

第三天白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编排好了《最炫民族风》,并于晚上又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xx小区。让我们感到很有成就感的是,伴着经典欢快的节奏,居民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和热情。米赞就在一旁和小区的其他居民特别是小孩子们聊天、玩耍,很是快乐!

第四天和第五天,我们又如期来到这个欢乐的地方和他们一起跳舞。基本教会了他们《红梅赞》和《最炫民族风》。居民对我队成员的到来表示极大的热情,不仅帮我们买水解渴,还给我们带来了他们自家煮的香喷喷的玉米。

到最后一天,走出家门跟随我们学习舞蹈的居民已经有35个左右,还有很多年纪大的居民坐在旁边观看。离开时,无论居民还是我们学生都是依依不舍的。在回来的路上,米赞伸出大拇指,用很可爱的中国话对我们说:“你们成功了!”虽然离计划中的五个社区相差甚远,但大家的心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小结:

1、此类文化建设活动以后是需要大力进行的。

2、多加创新元素,使舞蹈大方而好学,以便更好地适应多数人。

3、文化活动应增加更多的形式,比如,唱歌、小品、相声等。

4、大家应该抱着积极热情的心态去进行活动,去与别人相处。

5、现实会比计划困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到最后。

6、这次活动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大,希望日后的活动有所改进。

第6篇 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第7篇 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的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工作外赖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场所,人们不仅希望所在社区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更希望社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成为大家赖以生存和坚守的“精神家园”。为推动“文化自贡”建设活动的开展,更好的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于近期在xx市城区抽选了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00名16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就其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市民对 “社区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社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市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当前社区文化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议意见等。为使这次调查更具科学性、代表性,在抽选调查样本时,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结构。调查结果显示:xx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社区文化设施滞后,社区文化活动单调、枯燥等让市民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市民迫切希望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步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自贡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1.多数市民对社区文化内涵了解不多不深

对于社区文化的内涵,几乎没有人能较完整的回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有52%的人回答了解;有41%的人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有7%的人不清楚。

2.社区文化活动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1)当问到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满足文化需求时,认同率较高的分别是网络93%、 电视89%、书籍59%,而真正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满足文化需求的只有44%的认同率。

(2)社区文化活动主要面向老年人,服务群体不够宽泛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文化活动主要面向老年人,认同率为58%;此外有38%的受访者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无明显的对象之分,要视需要而定。认为面向青年的认同率仅为4%。

3.市民对社区文化设施现状的满意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市民对社区文化设施的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36%的市民比较满意,觉得非常满意的比重仅为5%。

4.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据本次调查,社区文化活动由社区委居民员会组织的比例占78%,由居民自己组织的比例占16%,其他组织形式占6%。

(2)市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33%的人参加文艺表演,有24%的人参加棋牌活动,9%的人参加文化竞赛。还有34%的人基本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3)市民最喜欢的社区文化活动项目:最喜欢文艺类活动的人占30%,最喜欢文体竞技类活动的人占19%,最喜欢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的人占17%,最喜欢游戏类活动的人占15%。其余人员不太喜欢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5.社区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逐步加大。有68%的被调查者表示,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较多的文化活动。有21%的被调查者表示,社区偶尔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另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本社区几乎没有开展过文化活动。

(2)初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能够自觉遵守社区文化公约,认同率为32%。通过社区教育、社区舆论、群众讨论等形式,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认同率为45%。通过社区文化的熏陶,社区经常涌现出好人好事,认同率为6%。另外,觉得社区文化活动对形成良好社区文化氛围没有帮助的认同率为17%。

5.大多数市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对构建和谐社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调查显示:有88%的受访者认为,社区是大家的环境,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都应该积极参加到和谐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二、自贡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是xx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各个社区配备的干部一般是5 名,每个干部每月平均工资及补助908元,每月社区支出的工资就要4540元,一年就要54480元的工资支出。除工资外一年上级下拨的办公经费大约 4000-5000元左右,可见,社区用于公益性社区文化的经费少得可怜。据了解,现在社区在筹集文化活动经费方面,常常是采取“化缘”的方式,凭着社区干部的人缘关系,到所在辖区的单位、业主委员会、个体户筹措资金,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这种筹措资金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此法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二)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文化工作者中兼职人员多,根本没有专职文化工作者,都是身兼数职。他们由于工作、时间、精力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二是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人才普遍较为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数为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工作人员。且由于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的经费不足,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第8篇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科普宣传、艺术活动等丰富内涵。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满足社区群众求知、娱乐、审美、健身等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人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们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由此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以来,我市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环保城市“武城连创”活动为契机,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评选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示范社区等活动,全面推动社区文化的各项达标,有效地推动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繁荣发展社区文化依然是任重道远。当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多数社区办公用房紧张和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滞后,设备严重不足,活动器材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老城区基本服务设施不配套,有的居委会甚至连办公场所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具备室内文化活动场所。二是新建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没有预留出社区办公用房和文化活动场地,或不按规划建设,擅自改变原规划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三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社区将原有的文化活动场所挪作他用或对外租赁。

第二、社区内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许多社区内的企业、部队、学校等机关单位,都拥有设施完备、条件较优越的文化活动场馆,这些文化场馆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但由于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系统,在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方面遵循谁投资、谁拥有和谁得益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和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多数单位从自身安全、正常工作秩序、设备设施维护等角度考虑,缺乏大社区观念和共享共建的意识,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辖区内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现在社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各级政府或办事处支持。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不能更新、添置,组织活动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缺乏发展后劲,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资金的较大缺口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瓶颈。

第四、政府把大量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下派给社区居委会,给社区工作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政府管理职能和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混淆不分,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了自己的下属行政机构,什么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身上压,甚至连卫生监督、清理“十乱”(如乱搭建、乱设摊等)这类的执法行为也下派到居委会头上。居委会本来就人员有限,事务繁杂,这样一来就更难有足够的精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地发挥。

第五、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目前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基本上属于居民的自娱自乐,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社区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第六、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从目前情况看,街道办事处既没有专门的文化职能科室,也很少有专职文化干部。部分社区群众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数量还未达标,社区中各类文化骨干人才缺乏,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也偏高,这一切都与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诸如场地和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力等,都与人们对社区工作、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有关。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要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质量和内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民政和文化职能部门可针对实际制定相应指导意见,既能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也可促进对社区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文化和宣传部门要把社区题材纳入影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社区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可通过制作、播放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先进作法的宣传。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使街道办和居委会有更多地精力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级行政机构不再下达gdp增长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济指标,使街道办事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区服务上来。应把街道办事处的经济职能定位在主要通过建设优良环境为经济服务,而不是直接抓经济。可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将社区文化建设各项指标纳入对县区和街道办工作考核的内容。对当前有些地方实行的市、区级财政对街道办(镇)公务员工资缺额发放、不足部分由街道办(镇)自筹补足的做法,也应予以废止,因为这样不利于街道办(镇)全力以赴地履行职能,也不利于规范财政秩序以及对公务员工资福利的规范管理。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不要把属于政府职能的事情下派给居委会,以便让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社区文化活动等社区事务。

第三、扎实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差是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时,建设部门要在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环节监督到位,确保建设单位按国家规定要求建设社区公用场所和设施。对老城区利用闲置空地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有关部门要在规划、土地使用、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减免。

从实际情况来看,短时期内靠新建来解决社区文化场所问题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在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上多下功夫,走文化资源共享的路子。要充分利用驻区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文化设施资源,推动社区里场、馆、站、室对社区居民开放。可按照“自愿、互惠”的原则和“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签订文化资源共享协议书等形式,建立起共享双赢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四、建立多元的社区文化经费筹措机制。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建议财政设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作为配套资金用于对落后地区困难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以此带动省、市、区级政府的投入。倡导省、市、区级财政适时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使用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主动改善条件、扩大公共文化场所的街道和社区,按照自身投入的多少,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资金奖励,从而激发街道和社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导街道和社区逐步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创收能力,通过明确居委会社区性自治组织的社团法人和社区资产的法定代表地位,赋予其对社区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适当拓展有偿服务范围,创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经营机制,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开发一些以文化为主题并与文化生活相配套的经营活动,以繁荣社区文化。应注重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单位、企业、个人投入,鼓励集体、私人投资举办社区服务实体,借助外力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五、加强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人数应按辖区人口比例配足,尽量减少工作人员“超负荷”现象,完善各种养老医疗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起“三支队伍”(文体活动员、文体辅导员和科普宣传员),让他们在开展便民服务、文体辅导、科普宣传、助残服务、帮扶帮教、法律知识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社区文化业务培训,并切实落实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培训与注册登记制度,努力提高社区文化干部和群众业余文体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第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为社区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现有情况来看,文化市场还不够繁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即使政府愿为社区“买单”也难以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同时,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在地理布局、服务方式等方面也有待于调整和改进,以适应面向基层开展服务。所有这些,最终要靠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加以解决。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第9篇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 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 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 .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 3 ”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 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xx年 -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 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xxx”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 、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______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 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老灿烂的徽州文化,曾经铸就了古徽州引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她仍然是我们促进和谐,加快发展的丰富资源。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她已经深深熔铸一个地方民众的血脉之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文化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徽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第10篇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报告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旋律,以提升市民素质为主抓手,结合“创先争优”、“机关文化建设”、“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服务大局,创新载体,扎实开展工作,20xx年我社区文体活动计划如下:

一、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工作,发挥舆论导向重要作用。

通过文艺形式,广泛开展市民公德、法制、新型生育文化等内容的宣传工作。以社区市民学校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不同群众层面居民的社区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与辖区学校的联系,构筑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二、扩大社区文体活动影响面,争取各方面均有所突破。

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继续深化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对象普及面,大力结合读书节、邻里节、学生寒暑假校外实践的机会,积极引导和提倡全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

三、组织开展高品味的文娱活动,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拓宽活动领域,经常组织开展高品味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为重点内容的文娱活动。经常开展强身健体、寓教于乐、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四、开展文体活动培训活动,发展壮大社区文体队伍。

举办培训班,邀请老师来社区上课,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给社区文化增添新的活力。搜集挖掘社区和共建单位文化人才资源,并整理入库,通过整理出的各具特长、有才艺的人员名单,继续保持扩大原有文体队伍。

开展社区文体工作是一条艰苦而又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以往的工作成功经验,弥补存在的不足,使社区文体工作走向一个新的起点共同努力奋斗!

以下是我社区20xx年具体的活动计划:

三月份:三八妇女节健身活动,在社区开展羽毛球活动,购买一些小礼品在园区里送给女同志。

四月份:举办“暖春踏青”活动,组织业望江公园参观游览,让业主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

六月份:举办“庆六一 快乐天使”活动,联系并借助外界资源,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活动,大量征集小业主的节目。

七月份:根据社区以已成立的心连文艺团,组织一些有文艺才能并热心的人,在社区活动室开展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如舞蹈和歌唱活动,丰富社区老年人生活。

九月份:重阳节举行“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在社区以茶话会的形式,教师节由物业公司的领导给小区的教师送鲜花,以示敬意和祝福。

十二月份:开展社区“健康讲座”活动,生活常识、健康常识、基本的法律常识。在办好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社区文化体育建设,争取将社区文化活动做好做大。

第11篇 关于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20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20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20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1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20xx年1-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1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______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1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老灿烂的徽州文化,曾经铸就了古徽州引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她仍然是我们促进和谐,加快发展的丰富资源。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她已经深深熔铸一个地方民众的血脉之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文化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徽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区文化建设进展调研报告(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