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20:19:14 热度:67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12篇)范文

第1篇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城镇化新市”的安排部署,为科学编制我县“xx”发展规划,县政府根据县委关于“xx”规划编制课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抽调专人组成调研组,集中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在对我县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我县“xx”期间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xx”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概况

“xx”以来,我县以“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强镇,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生态宜居的新榆社。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对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综合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指导城乡居民布点及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xx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控规覆盖率达到50%;3个乡镇完成村镇体系规划,占总数的33%。二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交通、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完成漳源大道、凤台路、东升街、新建西街、南王村至云竹,北寨至郭家社、云竹湖环湖路、笔架山环形旅游路等城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硬化小街小巷55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4.75平方米;建制镇主要道路简易硬化,全县275个建制村,有246个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公路里程达797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建成社城、箕城乡镇客运站;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建成供热厂南北各1座,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5%;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各1座,建制镇建成了简易供水设施、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9.64%、88%;新建文峰小区、东升小区、府西新区、东顺苑、东花苑和廉租房等居民住宅小区,居民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8平方米,较xx年的19.6平方米增加了8.4平方米。三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区二级以上天气突破300天,绿化覆盖率达36.2%,人均绿地占有率达到11.6%。四是城镇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总之,“xx”期间,我县城镇化发展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截至xx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2.6%,预计xx年城镇化率达到36%。

(二)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一是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县是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起步晚。“xx”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漳源大道、文峰园、东河治理、东河公园、街巷硬化、供热管网、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市政公用设施的建成投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山水生态型特色城市初具雏形。县城居住人口由1990年的2万人左右集聚到现在的5万人左右。小城镇建设的集聚效应也初步显现。云竹、郝北、社城3个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也开始起步,云竹镇完成了主街道拓宽、排水排污设施的配套建设,郝北、社城完成了街道绿化及亮化, 3个建制镇均配套建设了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农村图书室、网络文化站,改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编制了一批突出个性特色的县城近期建设、园林绿化系统、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塑造了山水生态型城市特色。3个建制镇也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新农村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云竹镇立足云竹湖旅游开发,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和餐饮服务,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大镇;郝北镇立足电厂和规划中的工业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工业大镇;社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加工、流通大镇。近年来,各级领导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抓建设工作、社会各界关注建设工作、人民群众支持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主导产业初步确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xx”以来,我县全面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3.1%、9.4%、37.5%,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一产上,在抓好传统种植业的同时,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开发优势产品,重点发展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设施大棚蔬菜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核桃和酥梨为主的干鲜水果产业、以河峪小米、小麻油、蜂蜜及杂粮种植加工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林果、瓜菜、小杂粮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二产上,紧紧围绕“壮大电力、提升化工、拉长药业、发展绿色食品”的调产思路,积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型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强势崛起,逐步形成以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关联配套型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为辅,龙头带动型产业格局,xx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8亿元。三产上,我县着力打造“城市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太行山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 大力改善城乡商贸设施水平,健全服务“三农”为主的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以云竹湖、悟云山开发____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三产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截至xx年底,全县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9个乡(镇)镇区占地面积平均不足0.5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占地面积分别为箕城镇6平方公里、云竹镇2平方公里、郝北镇0.2平方公里、社城镇0.3平方公里。“镇镇像村”的现象较普遍,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xx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6%,与全省城镇化率45.99%和全市城镇化率43.5%比较,分别相差9.99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

2、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导致城镇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小。截至xx年底,我县城镇人口共计5.69万人,其中县城居住人口5万人左右(含箕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及暂住人口)、3个建制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分别为0.4万人、0.14万人、0.15万人;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均低于1500人。

3、城镇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无特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弱;城镇规划和管理滞后,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进度不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导致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城镇化质量普遍偏低。目前,除云竹镇相对具有了小城镇雏形外,其它乡镇仅仅是停留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上。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减弱了人口就地转化的能力;过小的镇域范围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无法体现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

4、缺乏产业支撑,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矿产资源匮乏,辖区内特别是各乡镇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水平低,工业规模小,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同时,农业型城镇比例较高,小城镇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无主导产业支撑,城镇工业化进程缓慢、水平低,集聚效应不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5、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城镇化进程。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优惠,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后劲乏力。

(四)发展机遇和趋势

“xx”期间,省、市将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我县城镇化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富民强县和谐榆社的总目标,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大战略,紧扣省委提出的“提速、提质”主题,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围绕“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和更大、更好、更美”的目标,积极推进以大县城战略为主的城镇特色化建设步伐,以大县城(大城区)建设为核心,以乡镇合并组团为方向,开展城镇扩容提质,强化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特色型城镇魅力,构建总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大县城格局和新的城镇体系框架,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宜居城镇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注重提升城镇化速度,又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发挥规划先导性作用。

2、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大城区和4大城镇组团为重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大县城构建作为全县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大县城建设力度,既要尽力而为,着眼大县城框架拓展,全方位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解决影响大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带动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

3、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动的原则。将推进城镇特色化与工业新型化紧密结合,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布局优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提速提质。

4、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大县城、小城镇和乡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等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大县城和小城镇各组团间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建设要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城乡生态化为目标,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加大城镇绿化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省、市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与布局,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部门、行业和乡镇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6、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政府在制定规划、统筹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吸纳民间各类资金参与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三)主要目标

1、城镇化水平。围绕“更大”的目标,到xx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到达47%左右,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88万,年均增长0.24万。其中,县城人口达到6万,镇区人口达到0.88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2、城镇化体系。xx年,初步形成以大县城为核心,4个城镇组团为支撑,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大县城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个建制镇雏形基本形成,山水生态型特色大县城框架基本成型,在全市及全省地位有较大提升。

3、城镇化质量。xx年,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景观风貌得到提升,山水生态型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大县城重点围绕“更好”和“更美”目标,城市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加快“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设,保持省级卫生城市,力争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努力建成全省园林城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以上,基本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城镇空间布局

结合我县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城镇发展条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产业发展向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区和4个大镇集中。实施“大县城”和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大县城(含箕城镇与郝北镇)建设,培育壮大云竹与河峪、社城与西马、兰峪与讲堂、北寨4个城镇组团,构建“一城四镇四组团”城镇空间框架。

“一城”即由中心城区、箕城镇、郝北镇构成大县城,是全县城镇体系的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xx年大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万人。

“四镇”即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镇;xx年除箕城镇外,以上各镇人口分别达到0.5万,0.2万,0.18万。

“四组团”即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由云竹镇与河峪乡组成“西部城镇组团”, 社城镇与西马乡组成“西北城镇组团”,兰峪乡与讲堂乡组成“东南城镇组团”,北寨单列为“东北组团”。

三、实施路径及主要措施

(一)以规划为先导,拓展大县城、小城镇发展空间

1、调整修编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完成新一轮大县城、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重点修编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大县城、小城镇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抓好大县城规划区的控制性详规,对开发建设地段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控制原则作出明确规定。抓紧完成大县城、小城镇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卫、停车场、农贸市场、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园区落实到具体空间,并明确发展的主导产业。

2、调整行政区划。为适应大县城和重点镇发展要求,要以人口集聚为目标,以城镇连片发展为方向,以道路为纽带,加快行政区划调整,适时实施并乡并村,扩大县城城区和重点镇区域范围,统一教育、户籍、就业等政策,整合各种城市资源,迅速拓展城区空间。

3、构建连接通道。重视组团间的交通衔接,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用快速干道和环城交通网把大县城连成一片,缩短时空距离,推进大县城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大县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4、加快构筑四大城镇组团。云竹镇和河峪乡合并为西部城镇组团,社城镇和西马乡合并为西北城镇组团,兰峪乡和讲堂乡合并为东南城镇组团,北寨乡单列为东北城镇组团。逐步形成组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合力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大县城、小城镇配套功能

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集聚功能。

(1)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集聚。

一是构建城区大县城产业体系。以支柱产业多元化和企业向园区集中为目标,中心城区以华能电厂、榆化、广生等规模企业和规划中的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煤炭相关配套产业建设“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文化、旅游、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以城关迎宾商厦和鼎峰商厦等为依托,加快构建商贸园区。

二是加快四大组团产业发展。①西部城镇组团建设。云竹镇和河峪乡合并,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型小城镇。依托云竹湖、悟云山等旅游景点开发,按照以度假旅游和旅游服务为主、观光采摘农业、农产品加工为辅的思路,着力搞好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及城镇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业。②西北城镇组团建设。社城镇和西马乡合并,建设特色农业型小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建设瓜、菜、粮产业发展园区,建成农产品加工和集散地,配套农业信息、技术等服务中心。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③东南城镇组团建设。兰峪乡和讲堂乡合并,建设工矿和生态养殖型小城镇。以柳泉煤矿开发和笨鸡养殖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建立完善服务基地功能,建成煤化工服务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④东北城镇组团建设。北寨乡单列,建设生态农业型小城镇。依托蔬菜、蜂蜜、小麻油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小麻油、蜂蜜系列农产品加工产业。

三是强化产业园区支撑。抢抓大太原经济圈构建机遇,主动对接产业,做好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安排大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园区发展。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及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各城镇组团规划分类产业园区建设,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大县城和小城镇组团要以“四个一”为目标,重点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一个“知名产业园区”、一批“知名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

(2)实施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区综合改造,推进人口集聚

创新城镇建设理念,加快城镇新区开发和以城镇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旧区综合整治,通过5年的努力,使县城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一是城镇新区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再地上、设施配套、一次到位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区综合开发建设,建设富有榆社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新区。

二是城中村改造。以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突出特色为目标,加快城中村改造,对城镇旧区进行综合整治。完善道路和停车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整饰建筑外观。对城中村实行“综合转制”,以宅基地换住房,按照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安置村民,以土地换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助;村集体资产转为居民股份,村民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村委会转为社区。

三是实施“安居”工程。在县城,规划建设住宅楼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高档小区5万平方米,中档小区15万平方米,低档小区10万平方米。主要新建仪川小区、漳河小区、南北向阳村搬迁小区、广生小区、旧城改造小区(包括县医院东、府前、东河三个片区);在农村,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xx”期间消灭全部危房。

(3)实施招商引资,推动要素集聚。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政策,努力吸引县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大量涌入,形成畅通的资金流、人才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

2、加强大县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承载功能。

(1)大县城、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城镇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xx”期间,以实现“四个达标”( 燃气、污水处理、供水、道路交通)为目标,重点加强城镇燃气、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水等设施建设。重点镇建成基本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主要道路达到市政化标准,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①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公路布局,总体形成两纵两横、四循环的格局以及“树枝状”乡村道路相结合的区域交通网络;太焦铁路榆社境内增设货运堆场;修建连同太焦线至柳泉区的铁路支线,用于煤炭的外运。大县城重点完成迎春路改造、凤台路北延、东循环路、北循环路等道路建设,并硬化全部未改造的小街小巷。②供水设施建设。以供水全覆盖为目标,县城、郝北、云竹、社城三镇和柳泉矿区采用统一供水,镇区建水厂向镇中心和附近中心村及基层村供水。“xx”期间规划利用双峰水库建设供水设施,完成晋中市东山调水工程。继续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③供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榆社段项目,在榆社县柳泉区设天然气门站1座,以满足县域内煤层气(天然气)需求。液化石油气作为城镇的补充气源。“xx”末,全县燃气覆盖率达到8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④供热设施建设。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郝北镇可用电厂余热供热,在其他乡镇建立区域锅炉房,天然气取暖纳入规划。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垃圾、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榆社电厂和郝北镇共建污水处理厂,云竹、河峪旅游区的中心村和基层村采用一些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处理深度为二级。

3、加大大县城、小城镇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1)大县城、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功能要全、数量要足、质量要好”的原则,加强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应有尽有、基本满足群众需求、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的目标。①教育设施建设。“xx”期间,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搞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新建和扩建,满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学龄人口教育需求。②文化设施建设。在县城,新建县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文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层次;扩建图书馆,改善办馆条件;把县城电影院建设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影剧院;新建专题化石博物馆,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质科普博物馆;努力建设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新建烈士陵园革命文化展厅。在中心镇,改善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合理布局文化经营场所,规划兴建俱乐部、小型文化广场等设施。③科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新建科技示范基地;扩大青少年活动中心规模,建立社区科普工作室和科普画廊;中心镇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二级科技开发推广咨询机构。④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在县城,扩建县人民医院,建成全市一流的综合性医院;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满足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在乡镇,完善中心卫生院建设,其中建制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科型卫生院,积极申报等级医院。⑤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在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符合标准的田径场、体育馆、中型健身中心、室内游泳池等。在建制镇,建成符合标准的体育场和灯光球场等设施;建设至少3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

(2)商贸等三产服务。在县城,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商场;抓紧建设机动车(汽车、摩托车)、家具、电器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新建星级酒店,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商展中心,全面提高大县城吸纳和辐射能力;注重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商贸、通信、旅游、保险、咨询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强化对小城镇经济的服务、带动和辐射功能。在建制镇,规划建设商业街区。

(三)以特色为灵魂,提升大县城、小城镇品位和质量。

1、塑造城镇亮点。对大县城和小城镇主要街道、广场、主要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重点建设和塑造,形成大县城和小城镇亮点。大县城和小城镇要以“七个一”(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一个高标准社区、一条样板街、一条夜景精品景观、一条特色街区、一个综合性公园、一批街旁绿地小景)为目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体现城镇特色的标志性地段和节点。

2、建设生态体系。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以净化榆社为目标,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严格污染企业准入制,规范企业治污,严格控制重点污染单位污染物指标和总量;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改进小城镇居民炊事和采暖用能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保证达标排放。深入开展园林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建设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景观悦目、设施先进的人居环境。

3、强化“现代”管理。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开的改革思路,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企业化管理和政府合同制管理,进一步提高公用事业运行效率;完善县市政中心、城管办等管理机构职能,充实队伍,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城区的各项管理;深化“四城联创”,探索城乡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城市、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区管理重心下移步伐,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与物业管理部门、业主管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加大市场、交通和公共场所秩序整治力度,实现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环境质量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4、做好“山水”文章。树立生态优化理念,因势建绿,依水造景,着力抓好“活水”、“增绿”工程。大城区重点要通过启动东河治理西延工程、浊漳河治理二期工程,完善滨河公园、东河公园水面管理,增加东河、浊漳河两岸景观设施,以水为轴心,美化、绿化、亮化城区环境;其他小城镇组团也要围绕山水做文章。完善城区、乡村道路、荒山和荒坡绿化网络和机制,加快推进防护、生产绿地建设,规划建设苗圃、花圃基地;广泛开展单位、居住区、乡村绿化建设,开展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示范乡镇村评选活动。

5、创建景观走廊。以城镇体系为基础,创建景观走廊,使城镇与乡村浑然一体。主要有:绿色城镇走廊,沿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两旁进行绿化,主要小城镇设计建设景观标志。另外向走廊两旁纵伸10—20米左右的经济林绿化带。绿色山水走廊,依托沿途的水库、河滩、溪水、青山等山水景观,开辟山水旅游线路,营造迷人的自然山水走廊;道路两旁的村镇建筑物,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绿色山野走廊,以真实山野自然特色为景观,营造“山路蜿蜒,野趣横生”的意境。

(四)以创新为动力,做优大县城、小城镇运作机制。

为保障大县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应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1、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投融资计划编制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及规模,多方筹集资金,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强化市场运作,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建立市场化、开放式城市建设筹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建设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良性循环;探索实行有限期特许权经营,通过建设—经营(租赁)—转让形式,使投资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大县城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开发利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延伸资本;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开辟城镇建设融资新途径。

2、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关系,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配置、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机制,解决好“大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用地;加强规划区建设用地调控,确保重点工程和大县城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占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或空心村整理试点工作,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建设,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用于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并与城镇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适合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包括外来工、农民工等)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对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抓紧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隐形权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关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委会各位组成人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于20**年7月23日至7月2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潘其弟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平果、田阳、**区、隆林、西林和**矿务局等县(区)、企业开展调研,调研以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收缴、使用情况,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贯彻《______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情况为重点,调研方式主要有采取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等。并委托**、**、**、**、**等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7月1日实施《社会保险法》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将社会保险各项量化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政府,层层建立责任制。通过依法推动、宣传发动、部门联动和监督促动等有效措施,全市社会保险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一)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共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60个,其中市社会保险事业局1个,县(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个,县(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个,县(区)失业保险管理所**个,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个,县(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所**个,实际在岗人数471人(其中:编制内370人,聘用101人)。市政府于20**年5月成立了**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年增加,待遇不断提高。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23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5.9%,完成养老保险费征缴109442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78人,完成年度任务**5000人的100.2%,完成基金征缴7865.4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0840人,占任务470000人的**5.1%,完成基金征缴4775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574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7.5%,完成基金征缴3**6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9.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81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5.3%,完成基金征缴2203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8.5%。到目前为止,已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进行了8次调整提高,其他险种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

(三)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三年来,全市的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收入都大于支出。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059万元,缺口资金按财政分担机制由自治区财政和当地财政按7:3比例承担,通过财政调剂,其中:自治区财政承担8441万元,市本级财政承担1841万元,各县(区)财政承担1777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截止20**年6月,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2**74万元,缺口资金从历年累计滚存结余中支付。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规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做到由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现收支两条线。审计部门加强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业务流程比较规范,近几年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问题。

(五)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各县(区)强化社会保险对外窗口服务,认真开展“阳光社保”活动,公开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能。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2%,社会化发放和支付率达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运行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社会保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法律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参保意识差。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面不够广,部分企业领导和职工思想认识不足,存在选择性参保、隐瞒缴费工资基数、欠缴社会保险费等现象。如,**木业、**锰业两家企业选择性参保问题突出,20**年申报参加医疗保险的有近400人,而申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0人;**市**矿业有限公司,20**年实发工资人数245人,20**年1月---**月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仅为20人。

(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大,支撑能力下降。从20**年度和20**年上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来看,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存在逐年加大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参保单位欠费严重造成收不抵支。截止20**年6月止,全市有520个参保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累计欠费达23**5万元,390个单位欠缴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累计欠费3850万元。二是退休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金支付增大。20**年6月底,退休人员6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72人,同比增长6%。三是连续八年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20**年人均养老保险金已提高到1894.57元,比xx年的月人均养老金615元增加了**79.57元,增幅208%。由于一方面参保单位严重欠缴,一方面退休人员增多、待遇提高,增加支出,致使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支撑能力下降。20**年度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44482万元,可支撑月数4.38个月,至20**年6月底可支撑能力仅为3.8个月,低于全国6个月的警戒线标准,比全区平均支撑月数少**.1个月,处于风险警戒线以上。

(三)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社会保险基金收缴难度大。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存在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经济效益欠佳,在对历年欠费还没有偿还的同时,当年又产生了新的欠费,造成企业社会保险累计欠费不断加大。如:**矿务局近几年一些矿井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航运枢纽工程和****航运枢纽工程蓄水影响,存在安全问题,生产不正常,还有一些矿井因资源枯竭关闭,造成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此外,20**年以来煤炭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煤炭价格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截止20**年6月止,**矿务局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8840万元,失业保险累计欠费达1079万元。由于**矿务局严重欠缴,影响了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的正常运转,任由**矿务局欠费继续加大,有可能导致无法完成20**年度自治区下达给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任务,按财政分担机制将由市级财政来承担由此造成的基金缺口。

(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社保、财政、国土、住房、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缺乏共享机制;各险种经办机构独立运行,“五险”的信息系统分割管理,数据分散,造成数据无法转换和共享;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没有进入自治区数据大集中统一管理,不利于对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有效监督。

(五)经办机构人员不足,服务社会水平滞后。社会保险部分经办机构大都成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业务少,配备的人员编制也少。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现有的人员编制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年龄老化,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少,服务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市本级医疗保险参保征缴和待遇审核窗口经办人员仅6人,每天的服务量平均达300人次,平均人接待约50人次。此外还要管理市本级6万多参保人进行带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的信息核对和3万多本新居保证的打印和发放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六)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一些政策难以落实。由于《社会保险法》的相关细则没有出台,一些规定不具体,实际工作难以执行。如:《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公死亡人员待遇以及病残津贴的发放标准问题,国家目前没有制订实施细则或标准,地方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又如:《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但是,法定退休年龄的核定问题,现执行的是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这个规定一旦与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按《______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退休年龄的核定就很难把握。

三、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良好,成效明显。但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企业累计欠缴数额大,有可能导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将极大增加财政负担。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政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保障工作的核心。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认真组织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群众的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险的参保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进一步加大征缴扩面力度,加快保费征缴进度。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欠缴严重的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一手抓参保扩面工作,一手抓基金征缴工作。一是要组织力量加大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促进参保扩面工作。二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缴费基数和参保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少报缴费基数,应保未保和应缴未缴的企业,加大征收和清欠力度,保证足额征缴。三是社会保险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力量,加大监察和稽核,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征缴,提高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摆脱困境。政府要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加大对严重欠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的调查研究,查找原因,组织力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社会保险的征缴。

(四)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已于20**年3月挂牌成立,将原**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等五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整合。目前市社保局“五险合一”服务窗口大楼维修方案和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已按程序上报,市人民政府应尽快对报批的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审查批复,尽快落实“五险合一”办公,实现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各县(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工作,市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尽快组建社会保险事业局。要加快市、县(区)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建立部门之间、各险种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数据自治区级大集中,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科学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社会工作能力。一是要增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解决目前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要适当提高县(区)经办机构级别和干部级别,改善单位机构干部级别较低的现状,进一步激发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加大信息数据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要保障各项业务经费,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和公开。要加强对法规、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反映,力争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政策,使《社会保险法》在我市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xx___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上是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小城镇发展作为“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科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路径和措施,将对我省小城镇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农村人口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

据统计,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吸纳的人口约2730万人,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34%;小城镇吸纳的人口约636万人,不到城市(主要指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仅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现象,针对农村村民不愿意进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显示,13%的村民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愿意进城,71%进入小城镇的农村村民仍属于农村户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小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镇发展,正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相契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可实现“就地、就近、低成本”转移,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对农村人口就业素质需求相对较低,迁移距离较近、生活成本较低等特性。因其低门槛,较易融入,使其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可有效降低其进入大、中城市的就业风险及消耗成本。并且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因外来流动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随着小城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促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其自然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使城镇更加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三)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化,“留守儿童”、“空心村”“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正是由于打工目的地与务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远,夫妻聚少离多,子女不能亲自抚养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将会有效解决务工者进大城市务工来带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符合农民意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50%以上的村民愿意搬离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其中,意愿搬迁进入本镇的村民占意愿搬迁村民的比例为71%。愿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较低,仅占愿意进城村民的4%,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居住在当地小城镇,首先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业竞争力;其次乡土情结较重,对地方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决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更有优势。

三、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镇建设资金,由于小城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关税收均上缴县级财政,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依靠项目资金xx县级财政下拨,数量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城镇建设需要。镇级财政属报账制,县级财政的自身建设资金已捉襟见肘,因此对小城镇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小城镇规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小城镇土地投放指标不足,现有的小城镇发展用地土地指标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标,在下达的指标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于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土地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较低。如沿公路设市场、沿途乱设摊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乡镇工业与居民区相互混杂,相互影响。

此外,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而这正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城乡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大多都采取半工农的形式,即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只“流动”不“流转”,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的城镇化。

(二)产业支撑力较弱,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较少

我省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多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力较弱。由于第二产业在小城镇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过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90%的小城镇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上没有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导致城镇建设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现状。二是小城镇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机构也因为身兼数职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于事务性的管理。三是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级部门没有执法权,县级部门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造成了“县管不了、镇无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占58.94%,其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占23.67%。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的体力劳动,小城镇可以提供创业的平台,但是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胜任。

第2篇 我县城镇职工医保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调研报告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年=月启动实施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劳保医疗福利制度到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广大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已成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需求与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因其收入来源不稳定,有的甚至已失去劳动能力,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弱,是目前最需要保障的群体。但由于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险无财政支持,完全靠基金实现自我收支平衡。不降低门槛,最需要保障的群体进不来;过分降低门槛,无疑又会给医保基金带来较高的风险。

(二)医疗保险管理体制顺利实施,但“三改并举”不协调。城镇职工医保改革实施已=年,但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却比较滞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致使药品价位虚高。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院人员不能精减,运行成本增加,医院将增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重复检查、大型检查,出现大处方,以药养医,药品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都给参保者造成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从而增加医保统筹基金支出。据统计,====年参保职工人均住院费用为====元,人均住院天数为==天,====年相关数据为====元和==天,====年为====元和==天,人均住院天数减少,但人均住院费用却在增加,旧的体制与新的医保制度加剧医患矛盾,并引发医、患与医保经办机构的矛盾。

(三)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不能满足参保人员中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当前参保人员中一是大病发病率高,二是大病县外转诊率高,三是临床大量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导致大病病人的医药费用不断攀升,相当一部分大病病人突破了既定医药费最高支付限额标准。同时,重症慢性病人连年增加,这部分人享受的重病门诊补助纳入统筹基金支付,但在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之初进行政策构架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这部分支出,大病病人个人负担较重,也对医保统筹基金构成较大威胁。

(四)政府缺少对医疗保险改革成本投入,统筹基金面临亏损。一是财政配套资金未足额预算到位,导致统筹基金日益萎缩。据统计,自====年至今,财政应为全额拨款单位人员(含退休职工)配套医保基金====万元,实际配套====.==万元,少配套===.==万元。二是破产、解散企业以物抵缴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资产变现差,加重了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近=年,绝大部分破产、解散企业用人均不足====元的不良资产和少量现金一次性清偿了退休人员==年人均应缴纳=====元的医保费,共计====万元,以此解决全县====名退休人员终生的医疗保险,据初步估算和测算,抵偿的这部分资产实际仅能变现===万元左右,而这部分人员终生需要医疗费,按人均=万元计算,至少需====万元以上,将严重冲击我县医疗保险基金的平衡。

二、对策与思考

(一)突出重点,加大扩面力度。当前要着力做好改制续存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扩面,力争====年底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到====年力争参保人数突破=万人,使所有的城镇参保职工都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在制度框架上,坚持大的原则统一,探索适合不同人群的保障方式;在工作安排上,充分考虑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人群特点,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的梯次推进;在管理服务上,加快医保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动医保服务的社会化和便民化。

(二)建章立制,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施特殊疾病特殊照顾和在个人帐户计入比例、个人自付比例等方面的照顾政策。逐步实施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足额预算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医疗保险费,妥善解决公务员参保后的待遇衔接问题。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参加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化解大病医疗问题。对确无能力参保的困难人群特别是“低保”人员,重点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明确资金解决办法、救助范围、救助方式和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三)强化管理,防范化解风险。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来源受限,增加用人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凡实际最低缴费年限不低于有关规定,退休后就能在不缴费的情况下,终生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不抵支,提高用人单位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比例,将原用人单位的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职工个人=提高到单位缴费=.=、职工个人=;针对参保职工个人负担医疗费较重,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的确定办法,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年最高支付限额由目前执行的=====元提高到=====元;针对参保职工门诊费标准偏低,提高划入参保职工个人帐户的比例。将原==岁以下,个人帐户按缴费基数计=.=提高到=,==岁以上计=提高到=.=,退休人员按其上年度个人退休费总额的=.=计入提高到=;针对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改进和完善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实行总额与指标“双控”的结算办法,同时并辅以单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病种付费方式,避免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加强医保稽核工作,严格缴费核定,严查少报、瞒报、漏报缴费工资问题,做到应收尽收,按时足额到库。

(四)深化改革,确保稳健运行。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使之与医保制度改革同步。着力在“规范程序、简化手续、周到服务”上下功夫,重点推进就医和结算两个环节的管理规范化,全面落实和细化“三二一”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进一步细化定点服务协议、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健全和完善医保信息网络,使之真正发挥日常经办、协助监管、帮助决策三种基本功能,逐步实现生病住院职工医药费用支出网上时实监控。

第3篇 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报告

发展小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因此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力与品位,全面建设小康示范镇,已成为每个城镇化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_____年省委召开了全省城乡建设工作暨小城镇工作会议,2023年_____副省长3月5号对沿_____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对我县当前和今后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规划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就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大荔县规划管理站领导班子就我县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查,为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下,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并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市级重点镇官池镇的规划编制工作,省级文化旅游名镇_____镇规划编制以及市级新型农村社区柳池社区的规划编制,同时完成了畅家村、秦豫村、坡底村等20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实施办法,大力推进三产融合,突出天下粮仓、景城融合_____镇,孝道文化、同州饮食柳池村,农耕体现休闲度假畅家村,农业观光、马术休闲平罗村,黄河风光、水产体验福佑村等。同时县级重点镇羌白镇、下寨镇、许庄镇建设管理、管理、经营、发展小城镇工作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城镇化的改革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撤镇并镇、撤村并村的小城镇工作创新机制中镇村的规划、建设、经营、发展与之不相适应,需要科学的定位,高效的规划指导,实效的建管办法来为小城镇建设提质增效。一是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为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各镇处无一镇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规划不健全。镇还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四)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部门和县级部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五)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县镇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第4篇 关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委会各位组成人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于20**年7月23日至7月2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潘其弟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平果、田阳、**区、隆林、西林和**矿务局等县(区)、企业开展调研,调研以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收缴、使用情况,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贯彻《______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情况为重点,调研方式主要有采取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等。并委托**、**、**、**、**等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7月1日实施《社会保险法》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将社会保险各项量化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政府,层层建立责任制。通过依法推动、宣传发动、部门联动和监督促动等有效措施,全市社会保险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一)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共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60个,其中市社会保险事业局1个,县(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个,县(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个,县(区)失业保险管理所**个,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个,县(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所**个,实际在岗人数471人(其中:编制内370人,聘用101人)。市政府于20**年5月成立了**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年增加,待遇不断提高。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23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5.9%,完成养老保险费征缴109442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78人,完成年度任务**5000人的100.2%,完成基金征缴7865.4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0840人,占任务470000人的**5.1%,完成基金征缴4775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574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7.5%,完成基金征缴3**6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9.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81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5.3%,完成基金征缴2203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8.5%。到目前为止,已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进行了8次调整提高,其他险种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

(三)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三年来,全市的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收入都大于支出。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059万元,缺口资金按财政分担机制由自治区财政和当地财政按7:3比例承担,通过财政调剂,其中:自治区财政承担8441万元,市本级财政承担1841万元,各县(区)财政承担1777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截止20**年6月,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2**74万元,缺口资金从历年累计滚存结余中支付。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规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做到由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现收支两条线。审计部门加强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业务流程比较规范,近几年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问题。

(五)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各县(区)强化社会保险对外窗口服务,认真开展“阳光社保”活动,公开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能。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2%,社会化发放和支付率达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运行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社会保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法律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参保意识差。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面不够广,部分企业领导和职工思想认识不足,存在选择性参保、隐瞒缴费工资基数、欠缴社会保险费等现象。如,**木业、**锰业两家企业选择性参保问题突出,20**年申报参加医疗保险的有近400人,而申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0人;**市**矿业有限公司,20**年实发工资人数245人,20**年1月---**月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仅为20人。

(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大,支撑能力下降。从20**年度和20**年上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来看,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存在逐年加大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参保单位欠费严重造成收不抵支。截止20**年6月止,全市有520个参保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累计欠费达23**5万元,390个单位欠缴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累计欠费3850万元。二是退休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金支付增大。20**年6月底,退休人员6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72人,同比增长6%。三是连续八年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20**年人均养老保险金已提高到1894.57元,比xx年的月人均养老金615元增加了**79.57元,增幅208%。由于一方面参保单位严重欠缴,一方面退休人员增多、待遇提高,增加支出,致使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支撑能力下降。20**年度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44482万元,可支撑月数4.38个月,至20**年6月底可支撑能力仅为3.8个月,低于全国6个月的警戒线标准,比全区平均支撑月数少**.1个月,处于风险警戒线以上。

(三)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社会保险基金收缴难度大。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存在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经济效益欠佳,在对历年欠费还没有偿还的同时,当年又产生了新的欠费,造成企业社会保险累计欠费不断加大。如:**矿务局近几年一些矿井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航运枢纽工程和****航运枢纽工程蓄水影响,存在安全问题,生产不正常,还有一些矿井因资源枯竭关闭,造成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此外,20**年以来煤炭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煤炭价格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截止20**年6月止,**矿务局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8840万元,失业保险累计欠费达1079万元。由于**矿务局严重欠缴,影响了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的正常运转,任由**矿务局欠费继续加大,有可能导致无法完成20**年度自治区下达给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任务,按财政分担机制将由市级财政来承担由此造成的基金缺口。

(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社保、财政、国土、住房、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缺乏共享机制;各险种经办机构独立运行,“五险”的信息系统分割管理,数据分散,造成数据无法转换和共享;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没有进入自治区数据大集中统一管理,不利于对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有效监督。

(五)经办机构人员不足,服务社会水平滞后。社会保险部分经办机构大都成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业务少,配备的人员编制也少。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现有的人员编制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年龄老化,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少,服务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市本级医疗保险参保征缴和待遇审核窗口经办人员仅6人,每天的服务量平均达300人次,平均人接待约50人次。此外还要管理市本级6万多参保人进行带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的信息核对和3万多本新居保证的打印和发放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六)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一些政策难以落实。由于《社会保险法》的相关细则没有出台,一些规定不具体,实际工作难以执行。如:《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公死亡人员待遇以及病残津贴的发放标准问题,国家目前没有制订实施细则或标准,地方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又如:《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但是,法定退休年龄的核定问题,现执行的是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这个规定一旦与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按《______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退休年龄的核定就很难把握。

三、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良好,成效明显。但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企业累计欠缴数额大,有可能导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将极大增加财政负担。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政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保障工作的核心。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认真组织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群众的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险的参保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进一步加大征缴扩面力度,加快保费征缴进度。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欠缴严重的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一手抓参保扩面工作,一手抓基金征缴工作。一是要组织力量加大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促进参保扩面工作。二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缴费基数和参保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少报缴费基数,应保未保和应缴未缴的企业,加大征收和清欠力度,保证足额征缴。三是社会保险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力量,加大监察和稽核,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征缴,提高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摆脱困境。政府要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加大对严重欠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的调查研究,查找原因,组织力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社会保险的征缴。

(四)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已于20**年3月挂牌成立,将原**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等五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整合。目前市社保局“五险合一”服务窗口大楼维修方案和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已按程序上报,市人民政府应尽快对报批的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审查批复,尽快落实“五险合一”办公,实现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各县(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工作,市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尽快组建社会保险事业局。要加快市、县(区)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建立部门之间、各险种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数据自治区级大集中,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科学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社会工作能力。一是要增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解决目前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要适当提高县(区)经办机构级别和干部级别,改善单位机构干部级别较低的现状,进一步激发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加大信息数据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要保障各项业务经费,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和公开。要加强对法规、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反映,力争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政策,使《社会保险法》在我市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第5篇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情况,近日,××劳动保障局组织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运行平稳,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的现状

××自20xx年10月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试点,到20xx年5月31日止,全县共有54024人参保,参保者按类别分:学生25081人,一般居民28943人,参保者按地域分:澧阳镇(县城)49489人,其它乡镇4535人。共筹集保费874万元,其中征缴筹集677万元,中央转移支付97万元,省补贴53万元,市补贴3万元,县财政补贴44万元。实行首诊医院制度,确立首诊医院13家,其中澧阳镇4家,其它31个乡镇9家。已有1194人住院,其中927人报销了住院费,实际报销住院费96万元。共有10人因大病住院,支付大病住院费16万元。住院人员分布情况是:县人民医院604人,中医院68人,第三人民医院235人,澧州医院149 人,其它首诊医院138人。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选取了澧阳镇澹阳社区、多安桥社区和××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样本,其具体情况是:澹阳、多安桥两个社区共有居民8205户,20xx9人。其中参加职工医保的有765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1958人,参加居民医保的有2149人,享受二等乙级伤残和离休待遇的35人,未参保8278人,均应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尚未参保的对象占居民总人口的41%,应参加居民医保而参加农合的占居民总人数的10%。

在两个社区中共入户调查参保住院人数43人,其中首诊医院选择第三人民医院15人,人民医院24人,澧州医院4人。3家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为41%、31%、50%。

同时,对第三人民医院实施首诊制度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参保居民选择第三人民医院为首诊医院的有10514人,已住院150人,其中本院住院126人,住院总费用21.53万元,基金报销8.83万元,报销率为41%;转诊住院24人,报销比例为31%。而据调查,在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农合参保者911人,其医疗费报销比例为46%,高出居民参保人员报销比例5%,高出转诊人员回院报销比例15%。

经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民医保待遇未达到设计目标,挫伤了居民参保积极性。在启动居民医疗保险时承诺:参保居民住院比农合多4500多条药品目录,一、二、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高10%、10%和5%,而实际结果是低了5%甚至更高,负面效应明显,导致一部分已参保的萌生退意,已住院的心生悔意。

2、扩面工作欠力度。对澹阳、多安桥二个社区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参加农合和未参保比例为居民总数的51%,足以说明扩面工作不到位,潜力很大。一方面政策范围界定不清,以及低廉的缴费政策,使一部分居民选择参加农合;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对医保政策还不很了解或不认同,继续徘徊观望。

3、制度设计欠合理。一是享受待遇与参保时间缓冲期的设计,使扩面工作陷于停滞。办法规定,参保者缴费3个月后方可享受住院报销待遇。目前,居民医保已经运行8个月,也就是说,现在参保缴费的人在本年度内享受待遇的机率已经很小了,降低了参保者的心理预期和积极性。

二是首诊医院制度与县情实际不符。首先是居民对首诊医院制度不十分理解,尤其是职工医保和农合都没有这样的制度设定。参保者往往认为,自己参保后需住院,只要选择方便对路的医院就可住院了,实际上,这样做会给住院费报销带来不便。澧州医院是××开展腹腔镜手术最早、价格相对低廉的医院,澹阳社区某参保居民胆结石发病后直接前往澧州医院就诊治疗,而该患者所选的首诊医院是县人民医院,按规定,其住院费应由县人民医院报销,当他治疗终结前往报帐时,却遭到县人民医院拒绝,理由是:“该病作为首诊医院能治疗,而你却转诊,更何况县人民医院是二级医院而澧州医院是一级医院,没有高级向低级转诊的道理,且报销比例不一样,难以操作”。其次首诊医院的主要特性是:“节约归医院”。这个原则,驱使医院增加参保病人的自负项目和选择自负比例高的药品进行检查治疗,导致参保居民住院费的自负率居高不下,损害了参保者利益。第三是首诊医院少,且多数乡镇未设首诊医院,乡镇参保者就诊很不方便。第四是首诊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对转诊转院的参保者回首诊医院报帐持从紧原则,而转诊医院又在提高自负比例,使参保者利益受损,限制了转诊转院的有序进行,侵害了参保者的权益。

三是大病互助与基本医疗捆绑,抬高了居民参保的门槛。城镇居民除学生群体以外,由于受经济状况的制约, 往往容易忽视自身健康状况,从而诱发大病。对于大病患者,仅靠基本医疗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基于为民办好事的考虑,经省市主管部门的同意,××政府在启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参照城镇职工大病互助办法,同时启动了城镇居民大病互助,即每人每年缴纳96元大病互助费,报销待遇最高可以达到10万元,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因病致贫的问题。虽然此想法和做法很具前瞻性,体现了民本思想,但由于一方面在做法上区别于其它县市,部分居民不认同;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受到经济状况制约,无力承受。

4、监督手段欠刚性。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主要依赖于经办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协议及相关考核办法,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医疗行为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为,医疗方案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医保经办机构与医院相比,技术力量和水平都较欠缺,考核难以深入。因而对医院提高自负费用等一些做法确是束手无策。

三、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几点建议

1、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应保尽保。

一是要加强宣传。尤其是要把国家开展居民医保的指导思想,优惠补助政策等宣传到位,吸引居民参保。二是要强化工作责任。由县政府与各乡镇结帐,每月调度,确保进度。三是要优化服务。乡镇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逐家上门开展工作,办理手续;并加强对参保病人的跟踪服务,确保医疗费报销待遇落实。四是要界定范围。城镇居民不得参加农合,已参加的要转入居民医保。

2、合理确定享受待遇限制时间,维护参保居民权益。

试点期间,可以不设定限制,即自参保之日起,就可以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制度完善后,也宜将3个月限制期改为1个月。作为基本医疗,作为政府行为的社会保险,应该尽量让利于民,不宜商业味太浓。试想,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病,又急需住院,此时再来参保,他能挺一个月吗,应该是不可能。

3、取消首诊医院制度,并轨定点医院制度。

实现首诊医院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收支平衡。从××目前运行状况分析,一是整体运行情况,全县54024人参保,基本医疗已筹资611万元,大病互助筹资263万元。8个月共支出基本医疗费96万元,占基本医疗基金的16%;支出大病互助费16万元,占大病互助费的6%。如改为定点医疗制度,并按不低于50%报销率测算,需支出基本医疗费 136万元,只占基金收入的22%。二是以选择第三人民医院为首诊医院的10514人为例测算,年可筹集保费101万元,而实际8个月共支出医疗费8.83万元,报销比例为41%。如改为定点医院制度,并按不低于50%报销率,也只需要支出11万元。从测算情况分析,实行定点医院制度后,基金完全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因此,取消首诊医院制度是可行的。

4、合理确定大病互助缴费标准,造福广大城镇居民。

据统计,20xx年度××职工医保大病互助参保43600人,年大病患者为80人,患大病率为0.2%,支出大病医疗费201万元,人均2.5万元。目前××居民医保参保人群中学生达到46%,而学生患大病比率相对较低,运行8个月来,没有学生因患大病住院。如学生患大病率按0.05%、一般居民按全县职工患大病率计算,则现有居民医保参保者中年患大病者约73人,按职工人均支出大病住院费水平80%计算,人均需支出2万元,也就是说全年需筹集大病互助费146万元。参保者人均需缴纳27元。因此,建议继续实行基本医疗与大病互助捆绑,但宜将大病互助缴费标准确定为学生每人每年30 元,一般居民每人每年48元,减轻居民缴费压力。同时,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可将报销封顶线降为8万元。

5、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监管确保安全运行。

一是要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要充分体现社区医疗公益性质,要让居民医疗解决在社区,同时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二是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确实把医疗负担降到合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定点医疗制度。一方面要提高医保经办机构人员业务水平,努力实施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定点医疗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医、患及经办机构的行为。同时,应逐步提高定点医疗制度的制度层次,最终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使之更具约束力。

第6篇 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10月,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抓好官庄、xxxx溪、七甲坪、借母溪、明溪口、麻溪铺、筲箕湾、二酉、马底驿、楠木铺等10个乡镇集镇开发。结合xxxx实际,我县该如何在小城镇开发热潮中乘势而上,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与实际脱离,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一是规划欠长远。规划立足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群众生活还是地方发展都对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规划很快就呈现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功能短缺,制约了地方发展。比如,乡镇的停车场问题,下水道。二是规划不统一。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脱离,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够,土地、卫生、交通、治安等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功能布局散乱,城市管理呈现出低效、无序和分散。三是规划难执行。由于乡镇的城建国土部门缺少正在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权,面对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只能下达书面停工通知却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威慑力,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规划编制无法落实、形同废纸。一旦遇到重大项目需要征地用地,就要花大力气进行拆迁和补偿,既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一是交通环境不佳。交通建设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交通对于城市就如同血管对于人体,交通不畅不仅使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便,更抬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导致城市对外资缺少吸引力,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遇到“血栓”;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集中处理处于初始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处理工艺过于简单,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启动,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生活资源匮乏。商贸物流不够发达,产品集散功能有待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四是投融机制尚未完善。城市基础建设的多元化投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一些关系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设施无法配套,城市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城镇化与产业化脱离,城市建设缺乏活力。一是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带动。对小城镇建设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简单的通过“建房修路、圈地为城”来搞小城镇建设,忽视产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致使城市发展渐显乏力。二是产业化缺少基础支撑。在设施配套、功能布局、优化服务等方面对人居环境考虑多,为产业发展谋划少,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基础支撑,制约了地方支柱产业的形成。三是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化未形成统一布局。产业区和生活区划分不合理,厂房与住宅散乱交叉,生产受阻碍、生活受干扰,没有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亟需建成统一的产业园区。

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规划为先导,合理配置城市功能。一要立足长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二要科学统筹。加强城市规划与环保、交通、水利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统一县、乡、村三级规划,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小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整体协调的小城镇群落。三要强化执行。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进一步规范城建、国土等部门审批程序,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四要产城结合。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做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培育产业的孵化基地,着力构筑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宜产宜居”新型城镇。

二、以产业为龙头,推进小城镇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大量农村人口选择背井离乡到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小城镇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创造足够的城市就业岗位来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小城镇建设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产业为龙头,将引进、培育和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扩宽城镇居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突出抓好特色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矿产、竹木、旅游、“两茶一鱼”等重点特色产业,打响特色产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二要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三要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并享受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三、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持续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化的生长土壤,二者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为农业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目标和任务,达到“引进产业留住人”的效果。

一要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发挥好城镇的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的格局,提高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

二要全力推进教育、医疗、商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通过逐步推动基础设施的延伸、公共服务的覆盖及现代文明的辐射,吸引农民到城镇从业、创业、居住,让城镇物质、技术、人才、文化及制度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促进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四要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和文明创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文明城镇,加强化小城镇综合管理。结合城乡整洁行动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目标。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7篇 小城镇建设三严三实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 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xx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8篇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居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灸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筐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9篇 创建生态小城镇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城镇建设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小城镇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运行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在大连西岗区建设局挂职锻炼了三个月,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大连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不仅市区环境优美,而且生态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城镇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绿色经济发达。城市与乡村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多,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发展迅猛,处处显示出十足的发展后劲。二是城乡生态保护得力。城市与小乡镇园林绿化水平较高,处处可见公园、文化广场、树木、花园和草坪,仿佛一个被绿色植物和花园包围的城市;市容环境清洁有序,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grs卫星定位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到位及时;夜景霓虹闪烁,五彩斑斓,景色优美;农村环境也比较整洁,家庭式的旅馆较多。三是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居民素质较高,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社区、乡村图书馆、体育健身设施齐备,各级政府组织民间文化活动较多,城乡居民素质较高,不但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而且很多群众自觉加入市容市貌志愿者服务队。四是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招商引资把关、政策引导、行政法规等多个方面努力维护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门下形成合力加强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

生态小城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生态北杜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镇域划归开发区统辖,为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北杜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生态田园示范镇,提高城镇品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本文对照大连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经验,调查研究分析北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生态北杜的有利条件

北杜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毗邻旅游文化古城咸阳,发展环境优越,陆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国道环绕镇域,机场高速穿镇而过,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城镇创造了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态文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建设生态城镇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xx年gdp高达#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优质樱桃示范基地、南鸭北养示范基地、土鸡养殖基地、欧亚种猪基地等大批重点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南华集团、石羊集团等农业企业蓬勃发展,农业走上了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轨道。###、#等重点工业项目落户镇域,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全面发展,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进步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社会文明进步是生态城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建成了软硬件设施齐全的镇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7个,绿色家园示范村5个,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个;镇域内公路、饮水工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已具雏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达97%,创业培训持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了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部门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诚信、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西咸新区的全面开发,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区规划强调依托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遗存带,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强调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绿色廊道和都市绿心,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和水脉渗透、绿水相融的城市灵动空间;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强调保护生态,建设西咸新区百里渭河生态景观带,把渭河打造成在国内有重大影响,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态河,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

总体来看,北杜以农业为主,无污染型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初步具备了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北杜符合西咸新区发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区的一大亮点。

二、建设生态北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思路与定位。

几年来,北杜镇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为宏伟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重工、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生态北杜”这一理念符合科学观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宏观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北杜”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应有之义。但是建设“生态北杜”的发展理念还

未被突出强调出来,还未有明晰的发展规划思路,还未将“生态北杜”单列出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大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北杜的社会实践需要思想与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乡文明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北杜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过去5—xx年相比,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大连的生态小城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镇域主干道、主要商业街的环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还不够规范,占道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社区、农户家庭环境需要优化;花园、公园、绿地还不够多;多数地域,夜晚还是一片漆黑。

3、城乡居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镇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诚实经营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长期存在欺商、扰商、拒商等现象,破坏投资发展环境,影响了外商以及外来旅游人员的投资消费的热情,是不和谐的音符,不符合生态城镇发展要求。

4、经济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仅为##%,第三产业占有比重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农业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强调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无污染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上,还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在第三产业结构上,大力商业、物流业、仓储业等,尤其注重发展旅游业,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三、建议

建设生态北杜涉及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国土、市容监察、环卫、宣传教育、建设等各部门实现联动,更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细致谋划。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结合西咸新区创建生态田园小镇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即将打造生态田园北杜作为城镇发展目标方向,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环境、加强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确保北杜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导。政府在出台的工农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镇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另外,加强法规引导。生态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镇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大连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社会个体、企业以及农户的行为。比如,对于乱排污水、乱倒工业垃圾的企业如何处置,对于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何惩罚,公民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结合国家法律有一套细致系统的规定。也就是说,要结合建设生态北杜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规。

2、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北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亦应在大力发展现代农畜产业基础上,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所谓旅游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产品生产、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的产业结构,不但要获取产品自身的价值,还要获取旅游价值,并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同步发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拥挤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车、噪杂的城市噪音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压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体验原生态的农业生活成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观光农业在北京、大连、沈阳、石家庄等地区非常流行。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市民体验田园生活必然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北杜亦应抓住机遇,前瞻性规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提供工具等设施,让旅游者亲自动手采摘,亲自动手制作食品,品尝绿色有机农业产品;建立观光果园,除了可以让旅游者自己动手采摘外,还可提供设备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饮品,更要完善园中打球、读书、垂钓、露天歌舞厅等娱乐设施,同时配置以石头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务活动,开发新的休闲项目,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是世界性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术项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旅游景点;要创建一批生态田园、生态农户,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要鼓励农户发展自然风味农家菜馆、野菜馆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3、大力发展环保型工商业。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政府指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达标、科技领先、特色明显”的建设思路,坚决废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业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比如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外贸加工企业,引进农副产品与畜牧饲料加工企业等。同时,北杜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还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物流业,仓储业,餐饮业,宾馆业、汽车等交通工具维修保养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创建文明示范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名优新特产品的集散基地与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明星乡镇。

4、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持续不断地开展创建平安北杜活动,抓好社会治安与安全生产;经常性地开展欺商、扰商、拒商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对生活生产垃圾、乱贴乱画、违规占道经营、集贸市场、镇域主干道、公共场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将环境整治活动延伸到每个农业基地、家庭与农户,评选一批卫生明星单位与家庭,引导全体居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重视对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坚决避免粉尘、噪音、夜间施工扰民现象出现,杜绝建筑材料乱摆乱放;继续深化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推进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镇域整体面貌改观,文明整洁形象进一步提升。

5、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绿化工作。

在建设商贸经济一条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应注意细节性的内容:一、借鉴大连的做法,可以实施“光明工程”,镇、村、社区、商业区、消费区主要干道的灯光设施要齐备,商贸大楼、办公大楼等公家单位主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广告牌与灯光要经过统一的设计,适当的位置安装霓虹灯、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电视屏幕,既可播出企业广告,亦可宣传政策法规;同时也能带动夜间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更要达到五光十色、绚丽斑斓的可视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每个社区、每个花园要增添体育文化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环境。同时,还应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绿化工作,做好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办公场所的绿化工作,建筑屋内设立盆景、盆栽花卉,结合城镇规划,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园、小片绿地,创建处处可见绿色、时时可见花草树木的绿色城镇。

6、创新宣传教育,提高镇村居民文明素质。

充分发挥镇域基层干部党员的主动性,着力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诚实经营意识教育,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学校医院志愿者教育服务队、企业志愿者教育服务队、社区志愿者教育服务队等,引导队员深入农户与企业宣传法规政策和建设生态北杜的意义与要求,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确定宣教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小品、相声、歌舞、秧歌,既邀请镇域专业人士参加,也发挥居民主导作用,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等,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建设生态北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可行思路,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促进全民主动参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镇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创新方法,大出着眼,小处入手,关注细节,持续不断地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10篇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xx年 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 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基本情况

x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xx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 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 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 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 8个1 8+3 或 8+x 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 xx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 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 发展模式,20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 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 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 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xx年20xx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 三包 管理,依法开展了 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 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 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 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xx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 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 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 比学赶超、增比进位 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 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 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问题和困难

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 8个1 8+3 和 8+x 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 一条路、两排房 , 路即是街、街即为市 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 两违 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xx﹞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 8个1 或 8+3 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几点建议

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 乡 到 城 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 8个1 8+3 和 8+x 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 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 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 两区一走廊 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 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 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 美丽乡村.四在农家 六项行动计划和 5个100工程 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 高利贷 非法集资 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 非法集资 为 合法融资 ,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 项目包 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划滞后。我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是由1999年开始的,到xx年已完成了5个乡镇的修编,虽然有了规划,都没有详规。规划超期的有17个乡镇。按照xx年《___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规划明显滞后,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欠帐太多。除大虎山镇较好以外,其它三个老镇主路是黑色路面,其它通向居民住宅街巷路都是沙石路、土路。以新立屯镇为例,只有一条通往镇上的路,暨胡新线是柏油路,其它所有的大街小巷的路都已破损不堪,雨天处处积水,晴天道道车辙,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通行。

排水存在死角。四个老镇基本上都是靠土沟自然排水。仅有少量的明渠排水,也都坍塌淤堵,到雨季经常出现溢水现象。八道壕镇,雨量超过40毫米,主路两边积水超过50毫米,雨水进屋。大虎山有的开发楼,靠沉井排水,由于楼基高,雨季雨量超过30毫米,附近居民住宅屋里就进水。

供水、供热问题凸显。自来水管网急需改造。新立屯镇自来水管网使用30年已经严重老化,有7000多延长米的老化管网急需更新改造,镇区周边村屯自来水网底铺设工程也迫在眉睫。八道壕镇供水系统形成于1980年,管网也早已老化,造成供水不足,只能早、中、晚3个时间段保证3个小时的供水。供热虽然有了大小不同的供热站,但覆盖面不全,新立屯镇仍有很大一部分楼房还在沿用以前陈旧的取暖模式。室内达不到温度,住户与供热矛盾突出。大虎山镇有供热面积87万平方米,取暖期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0度左右,曾一度造成用户上访。

美化、绿化、亮化远远不够。先进小城镇的绿化率达到了50%以上,而我们小城镇的绿化率还不到16% 。路两旁栽的树特别少,有的镇上千米的一条街看不到一棵树。安装的路灯只限于主要节日亮几天,有的还没有独立的灯柱,安装在高压电线杆上。路两边的大部分空间被个体商户摆摊占去。中心镇没有一处公益活动广场,。

卫生环境差。主要街道大部分没有垃圾箱,垃圾到处可见。县级财政拨款少,每年8万元(新立屯环卫所职工18人,八道壕23人,大虎山53人)清运垃圾还是原始的拖拉机、铁锹。没有固定的垃圾掩埋场,临时就地填坑,大风一吹,遍地都是塑料等垃圾。

市场建设水平低。全县有39个市场,其中全封闭式1个,(黑山城内综合市场),半封闭式5个(大虎山、新立屯、八道壕、无梁殿、励家),其余的都是露天市场,任意摆摊,秩序混乱。有关部门对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无序竞争,降低收费标准等现象。

房地产开发缓慢。据统计,xx年至xx年黑山共开发建设楼房270栋,面积427.51万平方米。xx年到xx三年间,共开发面积为282.13万平方米,其中黑山镇267.021万平方米,大虎山镇13.550万平方米,八道壕镇10855平方米,新立屯镇4735平方米。今年除大虎山镇开发了5万平方米外,新立屯、八道壕均没有开发。

小城镇特色不明显。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力不强。工业项目少,名牌产品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不快,专业产业化优势不明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缓慢,景观风格等特点没有显现。

主要原因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缺乏高度认识,重视不够,抓的不力。

二是受财力所限,县级、镇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很少,争取上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到位。

三是缺乏改革意识,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有关税费政策没有放开。

几点建议

科学调整小城镇规划布局

规划是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县已由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要在总体规划的柜架内修编完成小城镇规划。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撤点并村,实行合理的区域空间调整,集中资金与力量扶持中心镇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培植新的增长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主导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农民新村、人文、生态环境等详规。规划要创新理念,以县域和重点镇为基础,功能互补,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通过规划促进城镇用地相对集中,公益设施相对完善,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要依照 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 的规划原则,将功能区划,使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体现。

加强规划建设领导,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换人不换目标,按照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尽在1566范文网。

第11篇 2023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_____,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22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12篇 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