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开展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新的领导集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三农”解决的重大措施。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实在的措施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带着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个课题,我们于8月初来到了蔡家桥镇凡村进行调研。
一、凡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走访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和与该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谈后获悉,该村有12个村民组370余户1054口人,水田1113亩,有林山场3600多亩,2023年该村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当前在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该村只有集体林场300余亩,主要是松、杉、杂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场收入也只能应付山场的管护费用;村集体养猪场和水面养鱼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农民人均只有1亩水田、3.5亩山场,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农业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操作性弱,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很大。这个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长达10公里的村级道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贯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却为零,长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第三,村庄建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农民建房普通缺乏规划,房舍散而零乱,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乱堆滥放,农家肥门口“看家”,“露天厕”,“鸡鸭院”,猪栏牛圈随意建,家禽牲畜满街跑,垃圾随处见的现象很普遍。
第四,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该村有劳动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强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就业培训的可塑性不强,从业单一,管理难度较大。
第五,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三农”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农民贷款难;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服务不到位;三是农资市场管理不到位,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富余的农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或低价贱卖,或烂掉倒掉,增产却不能增收。
综上所述,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
和我县大多地方一样,凡村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
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
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
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02)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改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户的沼气建设任务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改建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一年内力争做到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凡村的土地资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滩涂”,因此,凡村的农业生产重点应该放在“山”和“田”上。
1、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修建围栏,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在经济林中养畜禽,既能灭食害虫,又能为林地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林畜双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经济林建设。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内有山”的行政村,山场面积大,且大多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这类山地因为便于人工劳作,对种植经济林极为有力,这是凡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该村两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极力引导,竹子(400余亩)、板栗(200多亩)、柿子等经济林小有规模,我认为还可以扩大面积,力争人均种植1.5亩经济林,将其做大做强。
4、组建公司,注册商标,搞好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存储时间和销售渠道。腌制品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县城菜市场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红等大多来自该村,每年该村的腌制品出售达3—4吨,而且这些腌制品鲜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注册“登云”(产地之名)牌商标,村集体组建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笋、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装,有组织地向市场提供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5、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有: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劳力外出务工增收;③打造“生态新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群众旅游业收入等。
(三)以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努力增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这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抓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依托平台搞培训”的思路,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有计划、有针性地围绕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积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所学技能技术回乡创业。具体到凡村,要大力加强板栗病虫防治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的真空包装技术的培训等。
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难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远,作为整治村—凡村的帮扶单位,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基本的思路,并力所能及的为她出资出力,但更重要的还需凡村全体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长期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凡村开展调查座谈后的一些基本思路,但愿对凡村今后几年的工作有所启迪。
第2篇 2023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
xx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为了及时掌握新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近期,周口市调查队专门组织开展了一次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简单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四个县两区8个乡镇单位、50个村级单位、120户农民以及80个乡村干部进行一次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生产情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与环境、文教卫生及社会保障和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等共83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生产状况:
1、被调查对象200户农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158户,占79%;养殖业6户,占3%;林业6户,3%;运输及个体经营者30户,占15%。全部调查户的耕地面积1097亩,人口926,人均耕地1.17亩。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农田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和30%。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绝大部分使用了良种生产,主要农作物使用了机械化收割,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方式为家庭为单位的自种自销, 91%的村没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2、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掌握无公害化和滴灌技术的农户仅占14%。掌握地膜覆盖技术的农户占48%,掌握病虫害疫害防治技术的占69.42%,配方施肥技术的为47%。69%的农户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
――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
1、在被调查的200户农村居民中,xx年家庭总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为16%,8000-10000元的27户,占13.5%,10000元以上的141户,占70.5%。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种植业、养殖业,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农民住房主要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分别占76%和20%,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器)网络已经覆盖39.5%家庭。
2、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有89.5%的农户家中有彩色电视,有20.5%的家庭中有电冰箱,有68.5%的家庭中有洗衣机,有40.5%的农户家中有电话,有80.5%的农户家中有手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计算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小轿车,有44.5%的家庭中有摩托车,有28.9%的家庭中有电磁炉, 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和提高,26.5%的家庭冬天取暖主要靠煤炉,3.5%和1%的家庭冬天取暖用电暖器和空调。有20%的农户饮用自来水,有86.5%的农户饮用井水,农民生活用主要燃料是柴草和煤炭,分别占48.5%和43%。但家庭使用太阳能和沼气的农户只占17%。没有洗澡条件的农户占80%,使用旱厕的农户占93.5%。对当前家庭生活状况基本满意的农户占64.5%,满意的占20.5%,表示不满意的家庭占14%。村里有生活超市的占43.5%,56.5%的村没有生活超市。
――被调查对象基础设施与环境状况
1、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我们调查的农户所在的村中,75.5%的村通公路。出村道路主要是柏油路和砖渣路。70.5%是柏油路,水泥路只占8.5%。40.5%农民庭院被硬化。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占6%,农户与饲养畜禽不在一个院内的占47%,56%的河流和池塘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
――被调查对象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状况
1、调查显示:80%的农户所在村没有文化活动站,农民获取信息和了解国家政策的渠道和途径是看电视、听广播、和别人交谈、看报纸,分别占96%、22.5%、14.5%和6.5%。96.5%的农户主要娱乐项目是看电视。
2、87.5%的农户所在村有卫生所,持证上岗的合格医生占82.5%,82.5%的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生病后一般到个体诊所和乡村卫生所去看病,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去县市或外地就医。政府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加大投入,降低农村医疗收费价格。
3、在我们调查的行政村中88.5%的调查村没有养老院,有85%的调查者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因此,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机制,逐渐消除广大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状况
1、村里重大决策决定主要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支部书记决定,分别占38%、41%、17%。家庭重要事项做出决定时主要听取有文化人的意见、家族中老人的意见、听取村里能人的意见,分别占34%、48%、18%。在调查的行政村中占82.5%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
2、在治安方面,对目前农村治安环境的看法,有11%人认为很好,28.5%人认为较好,41.5%的人认为一般,17.5%的人认为差。
二、农民对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示有强烈的愿望和期盼
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占71.5%,不了解的28.5%。非常关心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户占65%,无所谓的占17%。愿意为新农村建设愿意出资出工的农民占95.5%,
另外,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农户对将来新农村建设有六方面的期盼:第一位的是农户期盼道路畅通、配套设施齐全、实现农业机械化,占第二位的是农户期盼住房宽敞、舒适、有电话、有自来水,占第三位的是农户期盼有医疗、养老保险,占第四位的是农户期盼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占第五位的是农户期盼社会风气良好、村内管理民主,占第六位的是农户期盼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家庭消费品齐全。
三、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担忧和对目前农村现状的不满意
――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担忧依次是:
一是担忧不尊重农民意愿,大搞形象工程。65%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项目,不能尊重农民意愿,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搞形式主义,而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
二是担忧加重农民负担。58%的被调查者担心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增加农民负担。
三是担忧刮一阵风,不了了之。58%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和以前有些工作一样走过场,做形象工程,不是实实在在干事情,轰轰烈烈开始,匆匆忙忙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是担忧不实事求是,搞'一刀切'。37.5%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不能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特色和优势,而搞'一刀切',收不到实际效果。
五是担忧占用耕地。24%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搞大量工程,占用大量耕地,而使本来就不多的人均耕地再次减少,影响农民切身利益。
六是担忧干部以权谋私。19.5%的群众担心村干部会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谋私利,而不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使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目前农户对农村现状五方面不满意的情况是:
1是河水普遍污染、用电价格偏高。
2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药费太贵、药品、药价管理混乱,农村医务人员素质普遍较差,医疗水平低,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繁琐。
3是村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偷盗、赌博、封建迷信现象时有发生,综合防范能力薄弱,管理不严教育不够。
4是尽管92.5%的被调查农户所在村有小学,但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校舍硬件设施跟不上需要,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童的辍学率比较高。
5村务公开的内容流于形式、村务公开不真实、村务公开内容过于简单。
第3篇 新农村建设现状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作为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于2023年3月14日入住村委会。在驻村期间,采取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灰塘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20.00公里, 国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8户,户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户数为17户,全家外出的人口数为61人,从业人员为81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756人,全村以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家庭养殖以牛、猪、羊、家禽为主,该村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高度制约着石灰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两委真正做到了及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优势条件
(一)村两委班子团结。石灰塘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大,现任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较强,班子较团结,民主作风好,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党员积极性高,带头示范作用好。
(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较好。石灰塘村境内虽然连年干旱少雨,但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这些分布于各个山头的小水窖保证了干旱时节的农作物的栽种和灌溉,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石灰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耐旱农作物的开发种植,该村属山区,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积极打造林果、中药材等种植品牌产业,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灰塘村委会各自然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群众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作为山区村委会,石灰塘各自然村的发展仍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依然单一。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辅以林果,没有科学立体种植经验,还没有发挥地域特点,没有规模化产业,形成不了规模产业,这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基础建设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访了解发现,由于缺乏项目资金,除行政村进村道路已硬化外,其余自然村进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公路路况较差,由于资金困难,管护和修复工作滞后,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虽然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缓解旱情,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很低。由于石灰塘地处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还比较低下,思想保守,观念不新,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关心集体等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认识有待提高。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作为新农村建设挂钩单位,作为县委第九批指导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石灰塘村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山区,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引导群众发挥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粮烟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引导发展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适合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的有利优势,借鉴石屏县北部山区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同时,大力推进核桃、桔子等林里种植,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等多元结构转变。
(二)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石灰塘各自然村行路难、饮水难和部分自然村公房建设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协调资金,本单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帮扶的方式,尽力解决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夯实山区群众基础设施建设。
(三)依托自然优势,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据石灰塘村支书介绍,石灰塘种各自然村适宜发展核桃、梨、桔子等林果,近几年来,部分自然村核桃种植户收入好的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核桃种植已成为继烤烟之后部分村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群众种植林果的积极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利用石灰塘各自然村广大群众对核桃等林果栽培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经验,且近年来随着核桃等林果价格连年走高,产品供不应求的趋势,积极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林果种植,使之成为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四)千方百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针对大部分村民的相关种养殖知识和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的现象,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林业部门,协调争取专家或技术员多到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种养殖知识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9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88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