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年粮食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也同样如此。**县粮食储备企业承担着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和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职能,对稳定地区粮食市场价格,确保粮食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和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变化,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给粮食储备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县改革后的国有粮食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管理,进一步增强实力,进而更好地承担起粮食流通主渠道和确保粮食市场稳定职责,将成为我县粮食储备企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的基础上,对我县粮食储备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就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现状
(一)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状况
xx年,按照国务院、省州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关文件要求,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完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任务,实现了职工身份全员置换,妥善解决(移交)企业退休及供养人员,并在改革原粮食收储企业的基础上,剥离部分资产,重新组建1个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使长期以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所背负的“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按公司法的要求,轻装上阵,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xx年11末,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资产总额从改革前的 1324万元增为改革后的1826万元,企业负债从改革前的1460万元减为改革后的 1390万元,所有者权益从-136万元增为43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从866万元降为420万元,在改革过程中处置了部分资产,筹集了469万元的改革成本。在改革中,在职人员从52人降为12人,退休及供养人员按时移交社保,极大地减轻了新企业的负担。
xx年末,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效果明显,从改革前亏损45万元变为盈利6万元,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但是,改革并不意味着“一改就灵”,也不可能一改革就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改革后新公司的组建,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面对国际国内的粮食形势和国有粮食企业所肩负的责任来看,还需要深入调研、分析,找准制约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的规范运行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才能真正使国有粮食企业实现良好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和更好地完成相关职能任务,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
(二)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按照国务院〔xx〕6号文件及粮食安全现实需要,每个县市必须保留一户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要求,由于我县属于粮食产销平衡区,国有粮食企业长期以来都处于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如此带来了新的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弱的问题,在主导粮食市场和发挥主渠道作用上显得十分乏力。
2.随着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有粮食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到xx年,全县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达6户(已办证户数),全社会购进原粮11584吨,其中,非国有粮食企业购进7123吨,占61.5 %;全社会销售粮食10644吨,其中,非国有粮食企业销售7204吨占67%。可以看出,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全县粮食经营上,其购销量已接近全县粮食购销总量的64%,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在改革的基础上不认真谋划发展,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企业经营将会重新走上亏损的道路,形成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重大影响。
3.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认识上、管理上、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在认识方面存在认识滞后的问题,即还未认识到粮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xx年以来,由于诸多因素(世界粮食总库存下降;消费量增加,产需缺口增大;生物燃料替代品大量消耗玉米等)的影响,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攀升,37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从国内情况看,由___、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和补贴,形成了我国连续多年粮食丰收,在国际粮食危机发生后,中国粮食处于价格稳定,市场平稳的良好情况,但是,随着农民种粮成本上升,粮食消费量日愈增长,我国的粮食产销将长时期处于紧平衡的状况,粮食部门肩负着的责任将日愈增大。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发挥企业主动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认识和观念上,通过改革,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员工的企业意识得到了较大转变)。但还有一部分职工还是墨守陈规,存在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经营效果较差的问题,新的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之间存在着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4.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xx年我县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革、实现了盈利,扭转了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由于受体制、政策、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于大幅提升的情况,企业满足于搞好储备,增加储备量,在商品粮经营上表现出怕担风险、缩手缩脚的状况,企业经营始终未能得到突破;也表现出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认识不清、判断不准、措施不力,抓不住机遇的弱点,甚至在一年当中几乎没有开展商品粮经营活动,导致企业生存发展十分艰难。
5.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创新能力弱。新企业组建后,其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与改革前的国有粮食企业运作方式不同,许多管理运作方式都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如在激励政策上,存在考核指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一方面存在公司领导班子怕承担经营风险,缩手缩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存在公司市场调查研究和管理企业不足的问题,造成企业在经营中出现风险。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对粮食工作形势认识不高,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预测不准,抓市场机遇的能力弱,导致企业在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中的优势无法发挥,主导当地粮食市场能力弱。
6.发挥行业优势,抓政策性业务的能力还不强,办法不多。国有粮食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政策性业务和服务粮农、服务消费者的责任,但由于重视不够,在全力做好民政救灾、农村低保、军供粮等方面的工作上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认真汇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还不够,与部门协商、沟通不足,军供粮供应点工作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差距;在履行国有粮食企业的社会职责上有差距;在服务粮农、服务消费者、服务部队的工作上有差距;在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上有差距。
二、搞好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对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县必须保留一户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巩固粮食安全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也就使得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其它国企改革有所不同,赋予了国有粮食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粮食产销平衡区,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千方百计抓好,确保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更好地发挥,为粮食安全工作打好基础。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企业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xx——2022)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xx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我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调研、分析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准阻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症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全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逐步改变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真正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二)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履行职能。国有粮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级储备粮管理,按地方政府要求进行救灾、低保、军供等粮食供应,以及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并通过经营活动主导粮食市场,稳定市场粮价等,具有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任务和职能,所以,董事会和企业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认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认清肩负的责任,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和守摊子的思想,以粮食事业长期以来的典型实例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树立与企业发展共命运的思想,爱岗敬业,不断创造企业辉煌。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干部职工在企业改革后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有了很大变化,如上班时间延长了没有怨言,主动加班加点,过去小工做的工作,现在干部职工主动承担。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在粮食收购、调入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例。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职工认识和观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主动性没有发挥。针对这种情况,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董事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转变观念,审视度势,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创新管理,真正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处理好“两个关系”,创新管理。由于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特殊性,按公司法要求,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新的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董事会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董事会、监事会、企业之间,董事长、监事、经理之间”的关系,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办事,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避免“董事长大包大揽,公司经理成为打工人员”的问题,避免“董事会放任不管,公司经营风险以日剧增”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维护良好的管理、监督、经营的关系,加强纪律监督,避免董事长、经理少犯或不犯错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在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不断探索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新的管理和营运方式,使企业真正获得发展。
(四)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机遇,抓重点,增效益。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增长的效益和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之上,新的国有粮食企业要在管好各级储备粮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经营业务,不断增加经营量,不断创造更高的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要树立发展的理念,要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己任,千方百计拓展业务,创新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要依托市场,搜集大量信息,紧紧围绕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认真分析、预测,作出准确判断,提出经营的目标,同时,要加强与州内外,省内外粮食行业的交往与联系,增加经营合作业务。三要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粮食部门的经营季节性强,粮食交易分散零星。要针对市场的变化,抢抓市场信息,抢抓市场价格波动中粮食收购和销售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做好粮食经营;要针对粮食交易季节性强,最佳时机较短暂的特点,集中力量抢抓粮源,只有真正掌握了粮源才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特别是在近年来,粮源十分紧张和周边地州都往楚雄州抢粮源的情况下,抢抓粮源显得特别重要。同时,要针对农民卖粮分散的特点,及时布点,并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快粮食收购进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收购任务。要认真把握粮食销售的最佳时机,及时组织粮食销售,实现粮食经营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制度创新。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的管理、经营和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体现制度下的公平正义,使企业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要克服人为因素破坏制度的弊端或有制度不执行,朝令夕改的做法,真正体现企业规范运行。要不断探索干部职工激励机制,把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体现多劳者多得,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改变目前企业制定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真正使激励机制成为调动积极性的动力,成为激励创业、激励发展的动力。
(六)牢记宗旨,搞好服务。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的职责,要牢记宗旨,竭心尽力搞好服务。一要牢记发展要务,牢记民生根本,千方百计发展和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主导当地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服务广大消费者,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要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切实保护粮农的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二要积极做好政策性业务,千方百计服务好农村低保对象、服务好部队、服务机关团体,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服务社会,不断拓展政策性业务。三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及时认真做好救灾粮食供应工作,确保第一时间把粮食送到灾民手中,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吃饭问题,真正体现党和政府对灾民的关爱。
总之,国有粮食企业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国有粮食企业是关乎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做强做大粮食企业,才能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市场、发挥市场主渠道的作用,才能实现粮食市场的稳定、人心的稳定,才能真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质检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已从单纯的数量安全扩展到储存安全、品质安全、食用安全等方面,强化粮食质检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结合我库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粮食储存安全,推动科学储粮工作,加大质检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检测手段,真正履行好粮食检验检测职能,切实把好粮食质量安全关。对于质检科工作有几点看法:
一加强质检科基础建设,提高质检员业务水平。提升质量检测能力。目前化验室仪器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粮食质量和品质检测需要,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化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抓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质检人员的整体实力。
二加强储备粮的监管,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安全,我库有三千一百万公斤地方储备小麦,为了确保储备粮的储存安全,保质保量,必须对储备粮的入库,储存期间粮食质量进行检测,为有效掌握粮情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与有关科室合作,发挥质检科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质检科的粮情检测作用,广泛开展储粮安全检化验作用,联合储运科及时准确掌握所储存粮的质量、品质。
四加强化学药剂的使用、储存,完善化学药剂的出入库手续。在使用化学药剂之前,必须对其安全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使用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安全防范措施,以避免由于使用不当造成对人员的危害。完善领用制度,确保药剂不流失。
五加强夏季的熏蒸工作全过程监督检查。明确待熏蒸粮食的库点、数量、品质、虫粮等级标准与熏蒸的时间、药剂的品种、数量,以及熏蒸负责人、具体实施人员。粮食熏蒸当日,检查人员应提前检查熏蒸库房及周围环境,并重点检查以下情况:
(一)门窗、通风道的密封情况;
(二)设置安全警戒线;
(三)安全警戒线内周围是否有人员滞留;
(四)熏蒸使用的化学药剂数量及投放形式,施药人员携带的用具和器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五)天气情况是否有利于熏蒸工作等。
粮食质检工作是一项贯穿与粮食储存过程始终的基础工作,储粮的新形势赋予了粮食质检工作新的任务,它不仅为储粮提供了一个科学手段,也为储粮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加强储粮质检工作是重要和必要的。
粮食批发市场调研报告
一、xx市粮油批发市场的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是整个粮食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个“三通”,更是粮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载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市粮食市场日益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些初级粮食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的兴起为建立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粮食市场经济新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统一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个方面:
1.市场规模小,主要是一些外来米船自主采购批发,另外有一部分本地的粮食商贩的另售兼营批发。xx市是一个吃的稻麦不种,种的杂粮不吃的一个粮食差入地区,全市本地110多万人口吃粮,以及工业、饲料、种子等用粮食交易达30万吨。这与主要靠米船和一些小粮贩来经营粮食批发业务的现状极不协调。
2.没有一个专业的粮食批发市场市场。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xx市曾在县城建设过一个粮食批发专业市场,当时也曾红火一阵,但因缺少资金继续投入,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渐显潇条,最后关门改作他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市场投资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批发市场享受不到农发行贷款,在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得银行存款抵押,所以就没有商品资金。这些对市场建设和交易的制约作用显而易见的。
2.外部环境与市场现状脱节。我国特有的国情、粮油商品的特殊地位与现有批发市场的普通“身份”之间形成了明显脱节,粮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了。这种市场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从客观上造成了现有批发市场缺乏对客户的组织、吸纳能力和约束能力,从而窒息了市场自身充分发展的能力。
3.市场发展不平衡,受地域、交通等客观条件制约,发展缓慢;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由于市场自身规模的限制,影响了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交易活动的能力,市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拍卖、协商买卖、组合成交、约定成交和代理成交的交易形式有名无实,实现市场发现价格、平抑价格的功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市场法规建设滞后,全市还缺少粮食市场管理的专门规章,市场监管比较薄弱。没有统一管理、领导粮食市场的机构,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粮食市场建设法律法规缺乏,不能给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保证,使得那些曾经进入市场的客商纷纷“离场”,回归到粮食市场开放初期那种“四处开花”、“场外购销”的老路上去,许多一度很红火的批发市场冷落下来,场内交易量小,场外交易却十分红火。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加大投入,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行业指导和政策扶持,使现有市场上水平、上档次,与不断扩大的交易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进场交易的客户服务,实行信息、交易、结算、运输、交割、商务处理全流程服务。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还可以建立高效、灵活的调控机制,以利于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的建立。
2.强化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
3.统筹兼顾,加强协调。粮食批发市场是物流、商流、资金流汇聚的场所,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紧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的衔接与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完善相关的实施意见,促进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政府要对符合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要求的粮食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场交易客户税费、物流运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不断创新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其粮食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面向xx,服务江苏,辐射上海等华东地区。建设和完善现代信息网络,各批发市场之间要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沟通供求和价格信息,改变传统落后的贸易方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粮食经营运作体系。搞好现有市场物流、加工、配送等设施的填平补齐,使批发市场成为具有更高服务能力的粮食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换中心、购销活动服务中心。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粮食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努力加强粮食监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但是,由于监管工作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粮食监管的存在问题
一是不想管。在实施了几十年的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二是不敢管。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形成了“放开就是不管”的模糊认识,近年来粮食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也使人们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加之其他经济类型的粮食经营企业对粮食部门的管理还不习惯,依法经营粮食的意识不强,所以,不愿被管、不服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够有力,对抗拒管理的业户无法有效地处理,因而在粮食执法人员中存在不敢管的现象。
三是不会管。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执法依据、处罚标准、处罚程序等具体业务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因而制约了依法管粮工作的开展。
四是不能管。主要是机构、人员、经费还不能保证依法管粮的需要。有的市、县级粮食局仍是事业单位,且没有获得政府授权,不具备行政执法的资格。有的虽然是行政机关,但内部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人员编制较少,工作经费不足,难以保证执法工作需要,因而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粮食监管检查工作。
加强粮食监管的对策措施
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新的任务,必然经历一个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针对当前粮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应强化以下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粮食执法体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住《条例》和《办法》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申请地方政府给子执法授权,以获得行政执法资格。要按照“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尽快建立专门的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切实担负起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同时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解决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专项经费。在机构、人员编制尚未落实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调整现有科室职能,整合人才资源,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执法检查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立粮食部门的执法地位,争取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涉及到农民、消费者和粮食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粮食部门的形象。因此,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粮食流通业务的培养,采取业务培训、组织学习、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建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无证执法行为。同时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依法进行粮食监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不能求稳怕乱,不敢放手放胆开展执法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行事。一是要严格工作程序。粮食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做到该履行的程序一项不少,该有的步骤一个不缺,每一件处罚案件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处罚适当,切实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行为。二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在检查方法上,可以采取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专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步骤上,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找好突破口;在监管对象上,宜先大后小,逐步扩大行政相对人范围;在处罚手段上,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先教育后处罚,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强与其他执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粮食监督检查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职责范围正确行使职权,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要积极争取工商、质量监督、食品卫生等有关执法部门的支持,适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既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执法部门的工作经验,锻炼提高粮食执法队伍的素质,也可以提高粮食行政执法效果,有效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四)明确粮食监管工作重点。在粮食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初始阶段,当前主要应抓好两项重点工作。一是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认定工作。这是政府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唯一的行政许可项目,也是开展粮食监督检查的基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粮食收购许可法规,使全社会了解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能和执法职能,使广大粮食经营业户知法、懂法,准确、及时地申请收购资格许可,做到持证收购,合法 -经营。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和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耐心为申请人解惑释疑,及时受理各类市场主体的申请,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核受理工作。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审核工作监管制度,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程序,严格时限,严明审核纪律,及时纠正粮食收购许可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认真开展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社会粮食统计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有效进行监管的基础性工作。把辖区内各种经济类型粮食流通企业的统计业务活动纳入管理范围,是国家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按照政策规定,准确确定应当纳入统计范围的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并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认真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不执行制度规定、不按时上报数据的经营者,依法予以处罚。
第2篇 粮食局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粮食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粮食,是粮食仓储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xx粮食人要在继续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优良传统的同时,更要加快科学保粮、绿色储粮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设计,提升绿色储粮功能,推进粮库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用现代物质条件改造粮食行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粮食企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粮食服务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粮食流通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粮食种植业,通过培养新型粮食人发展粮食事业,加快传统粮食产业向现代粮食产业转变,推进现代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文章从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形势、技术、职责、责任、要求和标准方面,浅谈了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势在必行;从气候影响、设施不足、费用困难、保管队伍不稳定等几方面,浅谈了当前打造绿色储粮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作者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从领导抓起,抓队伍、把好粮质关、新技术推广应用、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结论是: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粮食流通领域中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世纪初,___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如此形势之下,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1.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势在必行
所谓绿色储粮工程,即使用绿色储藏装备、技术、方法,储藏绿色原料或产品,达到绿色储藏的效果,这是发展粮食为原料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环节。
1.1 绿色储粮工程的形势
粮食政策性保护对于国有仓储购销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贾宝玉脖子上的石头,成为维系企业生命的命根。市场经济的浩瀚大海,早已向国有仓储企业发出了击水的邀请,国有仓储企业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突出转换经营机制这个主题,适应市场,对制约仓储企业实现粮食安全的难题进行认真分析,紧紧抓住“绿色储粮”和“生态储粮”,推进科学储粮这个主题攻坚,既要研究各项仓储技术创新,又要研究和经营好粮食市场,认真探索粮食仓储技术与管理的发展方向,积极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向“高质量、高效益、高营养,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向“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
1.2 创新绿色储粮技术
绿色储粮技术,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粮食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民群众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
首先,积极进行区域绿色储粮创新。在温控储粮技术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冷源的优势,开展“三低”储粮技术、自动化排风控温控湿技术,以及无公害防虫防霉技术和粮情电子测控与储粮品质监控技术。其次,加强调研,优化安全储粮技术应用。在构筑科学储粮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粮库实际,制定出安全储粮技术优化方案,区别不同仓型,运用不同的储粮技术,使存粮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1.3绿色储粮工程的职责
粮食储藏保管在调剂丰歉余缺、保护农民利益、调控粮食市场、应付重大事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粮食消费数量巨大、地区间粮食生产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国家储备、地方储备粮食已成为保证国家、地方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因此,我们粮食保管员必须把粮食接受好、管理好、储藏好、发运好,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粮食,这是粮食仓储企业的职责。
1.4 绿色储粮的责任
粮食保管人员要具有在粮食储藏上采用新技术、业务计划上适时调整、托市收购上应变市场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消费者对粮食品质要求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储粮技术的提升,要树立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的理念。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善于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保粮、绿色储粮、应用先进技术的水平;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切实 做好粮食的检验、接收、储存和发运工作,认真搞好仓储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减少储粮损失损耗;三是处理好仓储管理与经营业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偏离宗旨;四是要居安思危、奋力争先,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1.5 绿色储粮的要求
粮食安全储藏是粮食仓储保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粮食收储企业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粮食收储企业的营销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把入库的粮食品质及储粮安全、保持品质视为企业的生命。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粮食储备安全涉及环节多、部门广,粮食储藏安全还要受到许多仓储技术因素的影响,粮食储备安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因此,粮食入库后,要严格仓储管理,密切注意粮情变化,应用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技术,努力降低粮食损耗,降低粮食储存成本,及时地去发现问题,及时地去解决问题,确保粮食储藏安全,倾力去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1.6 绿色储粮的标准
粮食保管人员既要“管好粮食”,又要“管仓、管物、管帐”,“四管”的重点是管好粮食,保持其品质,其他“三管”均为“管好粮食”服务。“管仓”的重点是管好基础装备设施、做好清卫工作,达到仓内手摸无尘、口吹无灰、粮面平如镜、跑道直如尺、仓内面面光、仓外四不留的标准,及时发现和消除储粮中的隐患;“管物”是管好仓储器材物资、仓储装备、仓储机械等,使其延长使用寿命,节省储存成本;“管帐”是管好粮食出入库、轮换的帐务处理,严格按照“一符三专四落实”的规定,达到帐、表、卡、簿齐全统一,千万不能弄虚作假;“管粮食”的重点是勤检查,“一、三、七”制度不能忘,积极参加粮情例会和仓储百分考核,及时消除储粮过程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粮食储藏各方面的安全。储粮情况底数要真实,粮质要完好,轮换要规范,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储粮理念,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使放心粮食进入千家万户。
2.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大气候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家调整粮食政策,国有粮食仓储购销企业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民营粮食企业群雄并起,倚仗国家和地方的特殊优惠政策,向国有粮食仓储购销企业的主渠道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加上粮食仓储工作一度出现了“思想淡化、机构削弱、队伍减弱、管理松懈”的现象,给整个粮食储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严重困扰着粮食仓储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绿色储粮工程的开展。
2.2 仓储设施的缺乏
粮食仓储设施和装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粮食的储藏工作,是粮食储藏安全技术的基础。我国自骨干粮库建设以来,仓储设施从过去的祠堂庙宇到现在的现代化粮库,从肩挑背扛到机械化输送作业,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
四合一现代化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仓型比较单一,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程度还较低,机械设备配备不足,配套性能差,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完好状况良莠不齐,部分仓储设施缺乏,目前很难满足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需要。
2.3仓储资金短缺
国有粮食仓储购销企业体制的转变,使财务管理办法也发生了变化,仓储费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上级下拨、核报实销”,变成当前粮食仓储购销企业自己安排使用。从各种资金支付的情况来看,仓储费用在粮食仓储各种费用中比例最大。由于资金的缺乏,加上粮食仓储企业一切从节约出发,盲目缩减仓储费用,设施该修的不修,设备该添的不添,器材该补的不补,用品该发的不发,导致粮食仓储基础工作削弱,没有后劲,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推广应用新技术、打造绿色储粮工程有一定的难度。
2.4仓容减少
由于流通体制的改革,不少仓储企业为了寻找出路,解决企业生存和吃饭问题,千方百计地将粮仓移作它用:出租,改作厂房、店面房;绝大部分粮站的仓房已置换给下岗职工,作经济补偿金之用。剩下的一部分老仓房由于使用时间长,大多数已超期“服役”:有的墙基下沉、移位、墙壁裂缝;有的屋架变形,屋顶严重漏雨;有的地坪老化、龟裂、返潮,屋檐下塌,地坪、墙面防潮层脱落,场地破损,致使不少仓房现已无法储粮,更不能确保粮食储藏安全,给粮食储藏规范化和先进储藏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困难。“打仗要有武器”,没有良好的仓储设施和仓容,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也将是一句空话。
2.5仓储队伍的不稳定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部分粮食仓储企业的领导对仓储工作认识不够高,主观上忽视了粮食仓储工作,原有的粮食保管骨干下岗分流,或抽调其他岗位,大中专院校粮食储藏专业取消或兼并,毕业生大大减少,新上岗的粮食保管员绝大部分未经专业技能培训,或申报粮食保管员职业技能鉴定,粮食储藏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加上有的粮食仓储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尽到,粮食保管员的待遇得不到保证,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没有一支稳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忠实履行粮食保管员岗位职责、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保粮队伍,也是难以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
2.6 仓储技术水平还不高
在粮食仓储企业,目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是仓储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很低,电子商务还未起步,储备粮数量和粮食质量预警系统还没有规划,粮食大流通尚未形成,粮食“四散”体系未建立,中转环节多,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推广进程较慢。粮食储藏标准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规范体系,不利于粮食储藏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利于设施、设备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储粮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也不利于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3.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对策及建议
3.1 关键在领导
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粮食仓储购销企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为此,我们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对绿色储粮工程真正做到“三到位”,即思想认识落实到位、组织措施落实到位、保管员队伍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管部门都要有领导抓绿色储粮工程,使绿色储粮工程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班组,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以确保绿色储粮工程的顺利推进。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向粮食人宣传推进绿色储粮工程以及做好绿色储粮、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和粮食人都认识到绿色储粮,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仓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激发大家的凝聚力和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热情。
3.2 配足仓储设施
又好又快地推进绿色储粮工程,必须配备配足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以环流熏蒸、谷物冷却机、机械通风和粮情测控为代表的“四项新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要配足、配套,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该修的要修,该补的要补,该添置的要添置,该投入资金的要投入,来满足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需要。
3.3 抓好队伍建设
防保人员是绿色储粮工程的直接实施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储粮的质量。在粮食仓储管理中,企业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抓好粮食保管员队伍的建设,全力提高粮食仓储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粮食仓储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价值、确保储备粮食安全的过程,而且也是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粮食仓储从业人员在生产实际中要严格按照岗位规范、操作规程要求爱护设备,减少污染,文明生产,确保安全。注重在补“脑”充“电”上下功夫,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将粮食仓储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规范的轨道,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国家和省级的技能培训,加强业务素质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粮食储藏的专业人才,搭建平台,在给“位置”压“担子”上下功夫。没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去工作、研究和开拓,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赶超国际水平是不可想像的。
3.4 把好粮质关
粮食入库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储粮变化与虫霉活动的重要条件。在收购新粮过程中,要坚持层层把关,严格控制,由检验员和保管员共同对新入库的粮食质量和品质负责,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实施。超过安全储藏标准的一定要在入库前处理好。粮食入库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过程控制,一方面防止掺假使杂的粮食混进仓内,造成粮质不均匀;另一方面防止粮食因自动分级造成高杂质区;再次是带虫入库的粮食,特别是带有谷蠹、玉米象、长角盗等易聚集引起发热虫种的粮食要分开储存。为此,要上下同心,严把粮质关,这是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基础。
3.5 推进保粮技术
不断提高仓储科技水平是储粮规范化管理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仓储技术、设施的日益改善为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储粮技术的应用也不平衡,以及地理气候差异和新仓储粮的新特点,在打造绿色储粮工程方面会出现一些新情况。为此,我们仓储从业人员在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绿色保粮技术的同时,针对本地区粮食储藏特点在打造绿色储粮新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广泛地进行绿色保粮技术的研究,进行科技创新,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3.6 增加资金的投入
在认真考虑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对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对科学保粮、绿色储粮设施的添置,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大力扶持,使企业强“筋”壮“骨”,同时各级财政在预算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来用于绿色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争取国债资金和财政技改贴息,开辟储粮新技术应用的绿色通道,突破严重制约仓储企业发展的“瓶颈”,使粮食仓储企业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得以上马,提高仓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水平,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通过对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调查分析和对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新情况、新特点的认识,使我们感到推进高质量、高效益、高营养,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无公害的绿色储粮、生态储粮工程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各级粮食储备库要利用现有的仓储条件、设备和技术优势,配以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充分运用科学储粮技术,积极采用低温储粮、生态储粮、机械通风储粮和环流熏蒸、电子测温、测湿、测虫等先进的储粮、防治和检测技术,建立先进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达到管理现代化、制度科学化、行动规范化、技术标准化,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实现粮食的绿色环保管理。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去解决、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在以xx同志为___的___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使整个绿色储粮工程走向既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3篇 粮食局粮油实物帮困调研报告
市粮食局
为落实李源朝书记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及“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江苏每个城乡居民都有饭吃”的要求,xx市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进社区、访百姓、听诉求,探寻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之策,粮食局等部门开展了“粮油实物帮困”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
一、低保户粮油支出现状
今年3月,xx市粮食局机关干部分成15个小组,由社区干部引路,先后走访了泓运园、小石桥、曙光、虹桥和永兴等社区51户低保家庭,调查了解粮油供应现状、价格波动对低保困难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庭支出中有无挤占粮油支出问题,以及低保家庭对购买粮油食品的愿望。走访中了解到,低保户致贫原因中,有12%的家庭是因为残疾劳动能力低,有30%的家庭是因为下岗失业无收入来源,有29%的家庭是因为有重症或慢性病人常年看病吃药,有15%的家庭是因为单亲抚养在校生,有14%的家庭是其它一些原因,尽管情况各不相同,但确实都是由于存在自身无力克服的困难而陷入贫困的。政府发放的低保金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存问题,但这是在最大限度降低生活必须开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
举三个实例:№1,新桥新村20幢308室周强,今年46岁,腿有残疾,无业,爱人打临工,每月收入500元,孩子上小学,政府每月补贴300元。为了节省开支,孩子平时在奶奶家吃饭,遇到学校要缴一些费用,当月开支就更显拮据。管道煤气早已到户,但无钱开通,家里没有安装电话。№2,鸿运园新村3幢203室顾德祥,四年前丧偶,儿子在宿迁读大三,他家煮着一锅粥,三顿都喝粥。他坦言,这样省也是没办法,他患有高血压,打不了工,每月除了政府270元低保金外,就没有其他收入,而每月的开销则很紧:吃药要100元,儿子上学靠贷款,欠下一屁股债,现在每月还要挤出50元补贴儿子,粮油涨价,煤气自来水也在涨,生活成本突然增大了,只有肚子受点委屈。№3,新桥新村34幢403室丛小军,夫妇二人身体都不好,煎中药还用煤球炉,电视机坏了,三年无钱买新的,还是女儿十岁生日时外婆买了一台电视机作为生日礼物,全家才又看上了电视。
粮油价格小幅波动,食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对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们也并不在意,但对低保困难家庭来说,粮油等食品涨价的支出挤占了他们本来就很紧张的开支,对他们的温饱问题是有影响的。据调查统计,低保户居民的粮食消费数量高于其他居民消费量约50%左右,这是因为他们的饮食结构以粗茶淡饭为主,比较单调,每月的粮油开支约占家庭开支的25%左右,再加上必要的调味品及简单的荤蔬菜等,基本的食物支出约占家庭支出的50%左右,按照恩格尔系数判断,为勉强维持生活的家庭。所以他们对这方面的价格波动是非常敏感的,调查中他们反映,有的买粮不敢进超市,图便宜专挑个体粮贩买粮;有的不用煤气做菜,改用电饭煲打边炉;有的不买费水洗的菜,改吃较干净的罗卜白菜。调查数据统计,六成低保困难家庭希望政府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地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发放粮油优惠供应证,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二、国内“粮油实物帮困”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政府从1995年起实行实物帮困,建立了由民政、粮食、财政、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协调磋商机制,民政负责发卡、粮食负责供应、财政负责资金,定期开会协商帮困供应有关问题。将低保户中70岁以上老人、大重病、残疾等七种对象列为帮困对象,每人发放一张“绿”卡——粮油供应卡,凭“绿”卡按月到指定粮店剪号供应20斤大米、1斤食油、1斤白糖。资金来源由市、区财政各半承担。十多年来,实物帮困措施不断推进和充实完善,并创新供应服务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不断完善供应链的社会化、专业化。实物供应量一直没有变化,货币标准根据物价变化情况已由当初的每人每月15元,逐渐调整至现在的每人每月45元。多数区在市标准基础上还增加了金额,如黄浦区提了40元,达到每人每月85元。上海充分发挥粮食部门主渠道作用,对帮困对象实行“低保粮”制度,确保了广大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老牌样板工程。十几年来,尽管上海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粮油实物帮困制度没有因为经济发展物质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放弃,相反,不断完善坚持至今,说明了这项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的。
三、对“粮油实物帮困”做法的分析
1、优越性
实物帮困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我国经济发达城市普遍重视这一做法,其好处概括起来:
一是有利于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确保每个居民都有饭吃,确保一部分在生活中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家庭不因各种原因而降低生活水平,使他们在“吃饱肚子”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不犯愁,对这部分 “弱中之弱”对象采取“粮油实物帮困”方式,能加大救助帮困的力度,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得到基本的口粮保障,这种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结构、彰显和谐。
二是有利于创新分类救助形式。低保户虽然都很困难,但他们中仍有程度轻重之分。对于大多数低保户来讲,由于有了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而低保户中的特困家庭过于弱势,无力抵挡生活变故、物价波动对他们基本生活的冲击,所以他们的生存状况往往最糟糕。粮油实物帮困是政府对低保户中老弱病残人员“政策倾斜”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分类救助的一项重要形式,是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补充。能体现“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是有利于体现党委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以粮油实物济困为基本功能、以“绿卡”为兑换凭证,面对属地(一般以街道为单元)困难群体进行一线帮困,这种送爱心行动虽然做法传统,数额不大、相对繁琐,但看得见、摸得着,既实际又形象,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特殊困难群体饭碗的关注,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起到手拉手、心贴心的效果,可以达到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的功效,可以收到“贫者有米下锅、温暖众心”的辐射效应,比简单增发几十元钱意义大得多。同时,这种扶贫济困的制度性建设较之社会公众、慈善机构的献爱心活动显得更稳定可靠,更充满人文关怀,更能体现责任政府的形象。
2、可行性
一是政府各部门有帮困的共识。从上海市调查了解到,无论是党委政府层面,供应商层面,还是接受帮助层面,都认同这一做法,它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老牌样板工程,据悉已经中断粮油实物帮困做法的大中城市也正在着手恢复这一做法。从我市走访低保户看,有六成对象要求政府发放粮油优惠供应证。
二是政府财力负担不重。根据调查摸底,低保户中七类困难人员约占低保人员25%—30%。xx市约有此类人员5000人左右,如果按每月20斤米、1斤油的实物量,按现行市场价,每人月需40元、年需480元,全市共需264万元,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各地每年只需40万元不到。可谓花小钱办大事。
三是有实施“粮油实物帮困”的基本条件。有成熟的优抚和低保工作经验;粮油实物帮困对象政策扛子清晰,便于界定;街道、社区工作机构已成网络,便于开展此项工作;粮食部门对粮油指定供应熟门熟路;通过几年创建“五放心粮店”,门店数量多、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现成的网点可利用。
四、对实行“粮油实物帮困”的几点建议
“粮油实物帮困”是党委政府能为低保特困家庭所做的又一件实事好事,深得民心,应推广实行,工作思路可确定为“政府主导、部门运作、社会参与、对象受益”,实行企业化管理,树立清晰的成本概念,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
1、成立由民政、粮食、财政、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帮困粮油指定供应”协调机制,明确分工负责制。
2、参照上海市做法,可对低保户中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重病人、长期患病人员、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智障人员等七种对象实行帮困粮油指定供应。
3、“粮油实物帮困”条件可定为:凡具有市区非农业户口、已享受低保待遇且符合七种情况之一的城镇居民,都可以人为单位申请,从民政部门领取粮油供应帮困卡,每月凭卡到指定的供应点选购大米、面粉、食用油等。帮困卡实行每人一卡,每人每月一票,当月一次性使用,每票可抵偿40元使用。
4、帮困粮油资金来源:市及县(市、区)分别负担,市区由市财政解决50%,各区解决50%;各县(市)由县(市)财政自行解决。
5、帮困粮油供应点,由“五放心粮店”负责供应,如网点不足,可公开招标部分加盟店,做到合理布局,优化服务,便于监督。
第4篇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调研报告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存在的几个问题
国家为了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从xx年起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最低价粮拍卖随之产生。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最低价粮拍卖为购粮客户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但是,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收购环节:收购质量难保证,收购费用较低。
托市收购(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托市收购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年随着托市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联合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给粮食管理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
为方便农民售粮,xx年湖南大面积增加了委托收储库点和延伸库点,以益阳市为例,xx年收购库点比上年增加60%。托市粮作为临时性国家储备粮,有收购资格主体的企业,为了获得一笔可以维系企业生存的管理费用,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稻谷最低收购价价格底数是固定的(1400元/吨),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50元/吨,无利润可谈。
二、储存环节:正常损耗无补贴,保管费用较低。
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企业托市收购赚的是国家50元/吨的收购费用和70元/吨的保管费用。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争取微薄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自上至下都是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
再者,临时存储的最低价粮由国家组织拍卖,承储企业难保管1年以上。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
三、拍卖出库环节
最低价粮食的销售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择机销售,实行公开拍卖,单位核算,盈利上缴中央财政,差价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作为卖方,采取现场和网上同时竞价的方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在拍卖出库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货款回笼缓慢,承储企业利息包袱重。《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销售交易细则》中明确规定,承储库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执行出库计划,且对出库费作了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各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但由国家组织粮食拍卖后的贷款回笼十分缓慢,平均在3个月以后,给承贷企业(即托市收购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利息差,企业难以承受。
2、最低价粮竞价拍卖中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价格。主要是部分非国有企业存在恶意抬价、操控竞拍价格行为,使竞拍成交价高于起拍价中拍。湖南省益阳市非国有粮食经营、加工企业非常活跃,其中兰溪粮食市场是全国著名的米市。据调查摸底,益阳市现有各类非国有粮食经营、加工企业304家,其中兰溪市场有141家,占全市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的46%。
xx年实行最低价粮拍卖以来,益阳市累计拍卖成交粮食数量38.34万吨,其中早籼稻34万吨,中晚籼稻4.34万吨。全市参加拍卖的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达60余家,其中兰溪个体户有近50家,占83%。拍卖成交的38.34万吨粮食,被兰溪个体户拍走的粮食有25万吨,占拍卖成交总量的65.2%。
有人反映,兰溪片区141家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他们三四个一伙,五六个一群结成了许多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在粮食竞价交易过程中互相抬价,抢夺粮源,致使成交价高于起拍价20元/吨以上,有的甚至高于起拍价90元/吨。同等条件下,益阳的粮食成交价要高出其他市(州)成交价30元/吨以上。由于成交价过高,粮食销售无利润可图,他们就想方设法找承储企业的岔子,使众多真正想拍卖粮食的大中型龙头加工企业“有苦难言”。
几点建议:
1、加强对最低收购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一是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关。
二是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
三是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
2、建立和完善最低收购价粮多渠道销售机制
除现行集中统一拍卖,网上竞价拍卖销售方式外,建议国家开辟更多最低收购价粮畅通的销售渠道,并强化最低收购价粮销售措施。一是规定销区省储备粮的轮换等政策性用粮从产区最低价粮中调进。二是把储备轮换与最低价粮销售有机衔接起来,让适量的最低价粮转化为储备粮,以保持市场粮价不暴涨暴跌,在较为合理的价位上运行。
3、建立和完善最低价粮竞价交易协调机制
对有争议,有纠纷的交易及时进行协商处理,维护有序交易秩序。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粮食反腐__建设调查报告
第5篇 浅谈确保粮食安全战略对策调研报告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多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市场平稳运行,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应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粮食稳步增产的难度增大,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必须未雨绸缪。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0%左右,国际市场上粮食交易量十分有限,十多亿人口的粮食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偏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一些国家相继因食品短缺发生动乱。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纲要》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把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正是基于这个基本方针。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支出要重点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今后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促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要加大金融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稳定进出口贸易渠道,加强进出口调节。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广大群众也要增强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第6篇 市粮食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强全市粮食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粮食经济发展,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日前,我局对全市粮食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xx年底,全市粮食行业现有机构总数142个,其中行政单位5个,事业单位8个,粮食企业129个。全市粮食系统人员总数3294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641人,占19。46%,女性职工824人,占25。0%,少数民族职工78人,占2。3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71人,占2。16%;企业管理人员361人,占10。96%;专业技术人员342人,占10。38%;工人2520人,占76。5%,其中技术工人663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398人),占26。31%,普通工人1857人占73。69%。
(二)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人员1003人,占30。45%;36—45岁人员1375人,占41。74%;46—54岁人员863人,占26。20%;55岁及以上人员53人,占1。61%。
(三)从知识层次看:研究生学历2人,占0。06%;大学本科学历80人,占2。43%;大学专科学历250人,占7。59%;中专、高中学历2354人,占71。46%;初中及以下学历608人,占18。46%。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市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371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353人次,占95。15%),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
二、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0。08%,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8。9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第7篇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县粮食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粮食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努力加强粮食监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但是,由于监管工作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粮食监管的存在问题
一是不想管。在实施了几十年的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二是不敢管。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形成了“放开就是不管”的模糊认识,近年来粮食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也使人们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加之其他经济类型的粮食经营企业对粮食部门的管理还不习惯,依法经营粮食的意识不强,所以,不愿被管、不服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够有力,对抗拒管理的业户无法有效地处理,因而在粮食执法人员中存在不敢管的现象。
三是不会管。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执法依据、处罚标准、处罚程序等具体业务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因而制约了依法管粮工作的开展。
四是不能管。主要是机构、人员、经费还不能保证依法管粮的需要。有的市、县级粮食局仍是事业单位,且没有获得政府授权,不具备行政执法的资格。有的虽然是行政机关,但内部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人员编制较少,工作经费不足,难以保证执法工作需要,因而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粮食监管检查工作。
加强粮食监管的对策措施
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新的任务,必然经历一个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针对当前粮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应强化以下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粮食执法体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住《条例》和《办法》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申请地方政府给子执法授权,以获得行政执法资格。要按照“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尽快建立专门的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切实担负起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同时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解决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专项经费。在机构、人员编制尚未落实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调整现有科室职能,整合人才资源,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执法检查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立粮食部门的执法地位,争取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涉及到农民、消费者和粮食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粮食部门的形象。因此,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粮食流通业务的培养,采取业务培训、组织学习、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建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无证执法行为。同时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依法进行粮食监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不能求稳怕乱,不敢放手放胆开展执法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行事。一是要严格工作程序。粮食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做到该履行的程序一项不少,该有的步骤一个不缺,每一件处罚案件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处罚适当,切实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行为。二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在检查方法上,可以采取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专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步骤上,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找好突破口;在监管对象上,宜先大后小,逐步扩大行政相对人范围;在处罚手段上,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先教育后处罚,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强与其他执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粮食监督检查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职责范围正确行使职权,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要积极争取工商、质量监督、食品卫生等有关执法部门的支持,适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既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执法部门的工作经验,锻炼提高粮食执法队伍 的素质,也可以提高粮食行政执法效果,有效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四)明确粮食监管工作重点。在粮食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初始阶段,当前主要应抓好两项重点工作。一是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认定工作。这是政府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唯一的行政许可项目,也是开展粮食监督检查的基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粮食收购许可法规,使全社会了解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能和执法职能,使广大粮食经营业户知法、懂法,准确、及时地申请收购资格许可,做到持证收购,合法 -经营。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和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耐心为申请人解惑释疑,及时受理各类市场主体的申请,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核受理工作。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审核工作监管制度,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程序,严格时限,严明审核纪律,及时纠正粮食收购许可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认真开展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社会粮食统计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有效进行监管的基础性工作。把辖区内各种经济类型粮食流通企业的统计业务活动纳入管理范围,是国家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按照政策规定,准确确定应当纳入统计范围的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并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认真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不执行制度规定、不按时上报数据的经营者,依法予以处罚。
第8篇 强化粮食局基础设施保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强化粮食局基础设施保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___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了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严格了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等等。但是,目前粮食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部门的安全工作,除了安全目标管理的粮油保管、生产经营、机器设备、化学药品管理、防火防盗等安全责任事故管理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加强_____部门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一 、加强粮食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性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无粮不稳是历史经验证明了的客观事实。粮食经营、粮食流通、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的粮食产量平稳丰产。
目前,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发挥着_____县粮食安全的主渠道作用,但近十多年来国家有关方面在地方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资金投入,省、市、县也没有相应的建设资金,导致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落后,粮油加工逐年萎缩,批发市场散乱,现代物流发展缓慢。从现状看,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影响国家以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这一政策的落实,势必造成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再现,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影响我县的粮食安全。
从全县的粮食产量、商品粮数量和统计储备量总体看似乎是能保障粮食安全,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甚至包括各级政府更多注重的是粮食流通产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其应急功能,导致市、县级的粮油储备静态规模小,粮油库分布格局不合理,不能适应应急需求。以我县近两年的稻谷产量看,每年产量9000万公斤左右,可加工大米6000多万公斤。以全县63万人计算,人均每年可用的主要口粮大米只有100公斤左右。如果省外大米一但不能进入我县,就会使我县的主要口粮大米需求造成紧张。在自然灾害增多和国际、国内粮油价格波动频繁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从满足应急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粮食储备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修建。此项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或隐患
(一)粮食仓储设施的问题或隐患
1.由于现在的粮油库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规划布局的,与现在的粮食生产及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出现两类现象:一类是仓储条件较好的储备库基本能按照储备要求承担储备任务;另一类是位于乡镇的粮库,承担着收购、中转的储备任务,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修缮,破旧不堪,仓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国家以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需要尽快修缮或建设,增加仓容,以保障粮食流通。
2、粮库在基础设施、保管条件、机械装备、信息系统、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其储备条件很差。这些仓房大都处于墙体开裂、屋面漏水、门窗简陋、地面起沙,年久失修,部分瓦屋面仓库倒塌严重,已需大修不能使用。
3. 粮食仓储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的“四散”作业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底,信息化程度不高。
4、 保粮设施配备不足。微机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仅占有效仓容的六分之一,影响了粮食的安全储存。
5. 多年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原粮储备,成品粮油储备库是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中的空白。
6. 粮库内的烘干设备一直是我县粮食储蓄中的空白。
(二)粮油加工的问题或隐患
1.尽管我县的菜油加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停留在“小、散、差”的层面上,建设布局、企业规模、设施装备、科技含量、技术创新、产品档次、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各个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竞争实力仍然较低,全行业形不成整体优势,造成有效资源浪费,并存在设备老化的缺陷。
2.由于历史的原因,加工企业按行政区域重复建设,粮油加工企业集团为数不多。当年引进设备新建和进行技术改造的国有粮油加工企业转制后经营困难,效益低下,全行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开工率较低。
3.粮油加工主食品的工业化、产业化滞后,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粮油加工产品的营养、快速、精细的增长需求。
4.粮油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资源利用停留在浅层次、初加工阶段,产品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杂粮产量在粮食产量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对杂粮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没有成为粮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粮油批发市场的问题或隐患
1.尽管粮油批发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县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与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其它省在粮油批发交易量、手段、设施、信息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2.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承担中央和省、市、县地方储备粮管理,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行采购粮食、加工转化和市场销售,企业之间集约化的资产整合和规模化的经济合作还未形成。
3.各乡镇或县城对本辖区内的粮食交易数量没有科学的估测,且在批发市场的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没有统一的粮食批发市场,导致各地粮食市场有场无市或者是有市无场的现象为数不少,市场交易、服务、信息等设施不完善。
4.政府对粮食批发市场的投资和社会资本比重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四)现代粮食物流的问题或隐患
1.运输方式落后。粮食运输采用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粮食收购、储存到中转运输环节,包、散转换,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
2.装卸装备水平不高。粮食装卸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散粮装卸和运输设施(备)不足,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各种运输方式及其衔接配套有待优化,物流网络有待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几乎为空白。
3.组织化程度低。粮食物流资源分散,无序流动,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缺乏统一协调的宏观力度,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建设资金不足。粮食属于微利经营行业,企业很难筹集资金投入,影响企业积极性,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缓慢。
四、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政府应做出科学、合理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各级政府应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分布特点、粮食主产区和销区分布格局等状况进行县乡级粮油收储库规划布局,设立重点收储仓库。整体布局须科学、合理,形成一个能满足应急需求和市场流通的收储布局系统。
2.粮食加工企业应该置于全县整体发展的格局下作规划,加工企业必须进一步整合、提升,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3.粮油物流中心的布局也必须置于全县整体发展格局下作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或有场无市现象的发生。建议每一个乡镇在所辖范围内至少建立一个集粮油收购、批发、质量检测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且规模适当的粮油物流中心。
(二)建议政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做好至2023年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议从20xx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如下:
1、修缮储备设施,增加粮食储备,提高储备质量。开展仓房维修改造工程,对全县不同程度存在维修改造的粮食仓储企业进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以确保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好;加强粮食收购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建设和完善库区的地坪和粮食烘干设施;加强粮食仓储企业散装、散卸、散储、散运的“四散”作业程度,提升机械、自动和信息化水平;完善保粮设施,提高微机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检化验设备等保粮设施比例,实现绿色、安全、高效、实用的生态储粮保管技术的全面应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支持现有粮油加工业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重组,实现粮油加工业由小型、分散和低水平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变,形成企业集团,创建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提升粮油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支持发展绿色和无公害的粮油加工主食品以及集约化生产、配送、连锁营销配套工程;支持我县特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开发杂粮加工的方便食品,全面推进粮油主食品工业化进程,满足消费趋向膳食方便化、健康营养化、品种多样化的需要;支持开发一批粮油精深加工新产品,使粮食加工向食品加工产品和相关工业产品延伸,实现粮食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后的增值目标。
3.支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粮食市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4.支持散装、散卸、散运和散储“四散”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优化设施的衔接配套,重点给予资金扶持。
(三)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理念陈旧导致国有粮油企业资产闲置,经营效益低,浪费了粮食基础设施。理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粮油购销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国有粮油购销企业有一定的调控权,以发挥国有粮油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通过国有资产入股于粮油企业,通过控股来实现调控权。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可以盘活部分粮油企业的资产,提高粮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实践中要杜绝政企不分和放手不管的两种极端现象。
(四)探索科学、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从我县的粮食基础设施现状看,达到满足各级政府的应急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的资金缺口还很大。目前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粮库或粮油购销公司还期望政府的投入, 但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还比较小,没有大包大揽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综合应用招商引资、企业自筹、职工参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形式的投融资机制。通过资产和土地置换,盘活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属资产,大多是以前的粮站、粮库。这些站、库、点分布在各个乡镇、甚至村落。对那些较边远、不具备批量收购粮食的库点,或是地处中心城镇、具备房地产开发等商业价值的库点,可以通过拍卖或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盘活,拍卖所得款项或置换得到的收益,用于重新选址,建设现代化粮食仓库,适应新时期粮食收购和保管需要。
建议政府设立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资金的管理程序进行,资金使用的审批权归属于粮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了调动粮油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的资金发放方式采取以奖代补。此外,为了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模效益,须加强各级、各类资金的整合使用工作。
(五)探索粮库与加工厂、粮油市场联合经营的共赢机制
粮库与加工厂、粮油市场的联合经营可以盘活一些固定资产,提高粮油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减少一些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量;原粮库与加工厂的联合,一方面能为加工厂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也便于储备粮的轮换;成品粮库与粮油市场联合经营既可以加快成品粮的轮换更新,也有利于粮油市场的粮源供应。
第9篇 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
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
开展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促进储藏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作为食品和饲料重要原料的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粮油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绿色储粮技术概述
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或准低温、气调、非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技术。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
二、开展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
为适应居民口粮消费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况,市政府从开始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目前库存规模达几十万吨。
北京属于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1月平均气温-7℃至-4℃,7月平均气温25℃-26℃。极端最低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3.5℃。优质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保鲜困难、不易度夏,随着北京地区优质粳稻谷储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储存品质成为突出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技术,指导北京市稻谷科学储存,确保稻谷在储存年限内品质良好。
(一)稻谷准低温储粮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历时3年,取得成功
为解决北京地区稻谷度夏难题,市粮食局在北京储备粮库中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稻谷准低温储藏的大规模生产试验。
从到,对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总量5万吨的黑龙江产粳稻谷进行了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生产性试验。各承储单位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科学保管措施,确保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三年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析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特点和影响储粮安全的生态因素,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安全储粮优化方案,包括适合的储粮仓型及其性能要求以及适用的储粮技术。通过延长稻谷储存年限的生产性试验,探索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全年免药剂熏蒸保管的绿色储粮之路,为首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结果分析
1.北京地区稻谷储存的仓房条件
通过试验可以认为,适合北京地区稻谷安全储存的最佳仓型是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高大平房仓。同时采用聚乙烯泡沫板封堵向阳面门窗,隔断环流熏蒸管道等仓房保温隔热措施,提高仓房的隔热性能。以此在冬季通过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可以形成高大平房仓粮堆的巨大冷心。又因粮堆导热性不良,所以在整个度夏期间都可保持冷心。目前北京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仓房全部采用高大平房仓。
2.控制粮堆表层粮温上升的措施
在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各种措施将高大平房仓仓温控制在26℃以下即具备了稻谷安全储藏的基础。北京北部地区承储单位充分利用储粮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不配备制冷设备的条件下,采取各种对策,合理控制仓温粮温,为稻谷安全度夏创造有利条件;平原地区承储单位采用机械制冷降低仓房上层粮温的方法则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高大平房仓全部采用机械制冷方式降低仓温。
3.实现稻谷储存年限延长到三年的目标
以储粮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储粮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试验高大平房仓保温隔热改造,并采用多种科学保粮措施,做好粮情监视和稻谷品质跟踪,延缓稻谷存储期间品质变化,使稻谷安全度夏,指标全部在宜存范围内,品质保持良好。目前北京市80%的储备稻谷储存年限由规定的二年延长到三年,为北京市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决策支持。
(三)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的主要技术创新点
1.制冷方式优化集成。根据四季气候特点和稻谷粮堆特性,北京平原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在冬季利用自然低温作为冷源降低粮堆温度;夏季采用制冷空调机产生的冷量抵消仓房外部传入仓内粮堆上部空间的热量,从而控制粮堆表层粮温的上升。北京北部地区则利用昼夜温差采用风机排除空间积热,利用自然低温和多种降温方式的优化组合,低成本高效益实现稻谷常年准低温储藏。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常年保持准低温状态,在整个存储期间,不使用化学药剂熏蒸,不在粮堆施药,稻谷储存品质良好。
2.稻谷仓房设施优化集成。北京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选用高大平房仓作为准低温长期储存的仓型。通过在仓房房顶喷涂反光隔热涂料,将仓房门窗与通风道口全部用聚乙烯泡沫板进行密闭,隔断封堵环流内、外熏蒸管道的连接等多种方式进行仓房隔热改造,提高仓房的保温隔热性能,保持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巨大容积的冷心。通过这些对仓房设施的优化集成,为北京地区实现稻谷准低温储藏提供了很好的仓房条件。
三、促进北京市储粮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一)加大仓储设施投入,改善仓储条件
仓储设施建设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市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了一批新型房式仓房,1998年到十年间,新建仓房数量达到184.4万吨,各单位为新建仓房配套购入了各种仓储设备和检化验设备,大大改善了本市仓储设施条件,为粮油安全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新建仓房以隔热密闭性能良好、配套储粮设备先进、储粮新技术应用方便的高大平房仓为主,改变了过去房式仓比例偏低、多种仓型并存的仓型结构布局,使得房式仓占到了总仓容的76.3%。同时淘汰了大量隔热性能差、仓容小的落后仓型,包括土堤仓、钢板仓、简易仓等。
(二)积极开展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在推广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的同时,市粮食局还积极推进其它形式的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是粮食保管的难题之一,通常采用磷化氢熏蒸防治储粮害虫,并辅以敌敌畏、马拉硫磷、书虱灵等各种化学防虫剂。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不仅威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还在粮食中有化学药剂残留。而惰性粉颗粒上存在着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蜡质能力。当储粮害虫接触到惰性粉颗粒后,这些颗粒吸收害虫体壁表层防水结构蜡质层上的蜡质,破坏害虫体壁保持水分蒸发的功能,导致害虫失水死亡。
平谷北杨桥、山东庄粮食收储库和西南郊粮食收储库分别在惰性粉防虫技术方面开展了试验。惰性粉一次施用,在粮食正常储存期内(2~5年)常年有效。相比“双低”储藏可节约费用,并减少或免除了化学药剂熏蒸,避免了药剂污染和残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粮食储存品质逐年提高
应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及其它非化学药剂害虫防治技术后,本市储粮单位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初步估计,如果应用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后将减少50%磷化铝用药量,全市稻谷熏蒸药剂每年减少约500kg磷化铝使用量。
多年来经过开展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推广准低温储粮技术,有效延缓了储粮品质劣变,延长了储存年限,实现了粮食保质保鲜。比如,稻谷储存品质在未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储存之前,两年后其储存品质判定指标脂肪酸值接近不宜存,而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后,经过三年储存稻谷脂肪酸值仍在宜存范围内。准低温储藏技术在本市的全面推广,大大提升了本市粮食的宜存率,目前市储备粮已实现连续两年100%宜存率。
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社会效益
通过多种优化组合技术手段实现稻谷准低温储粮,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对环境、粮食和操作人员而言均为绿色环保,避免了传统应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污染。
(一)社会效益
1.保护自然环境。改变了传统利用化学药剂杀灭和控制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的做法,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空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护了人员健康。由于准低温技术本身是一种物理的杀虫和储藏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是安全的。该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化学技术,避免了化学药剂对施用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3.增强了食品安全。有些化学药剂在粮食中有少量残留,对加工后成品粮的食用安全构成一定影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粮食在生产、储藏、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采用技术提出了更加绿色环保的要求,准低温储粮技术符合人们这一要求,为放心粮油在储藏环节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10篇 粮食局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近几年来,我局的信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创新信访工作格局,把握信访工作重点,提高信访工作水平。今年以来,全系统没有新的信访案件,没有出现集体上访,有力地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
一、整体联动,构建信访网络新格局
我局的信访大调解工作紧紧围绕市政府信访大调解工作格局。一是建立了系统内网络体系,各单位建立健全了以领导责任制____责任体系,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专管,信访专兼职人员具体抓的工作制度。二是确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我们做到把信访工作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在年初研究制订了《xx市粮食局共性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奖惩制度。三是工作同步,形成合力,市局今年三次组织召开基层领导工作例会,研究、分析部署基层工作,解决处理重大信访问题,如原平潮粮管所部分职工上访强占仓库问题,我局多次召开基层领导会议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目前对原平潮粮管所部分职工强占仓库的问题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抓好信息反馈,充分发挥各单位信息员作用,加强对集体上访,异常上访的信息监控,协调处理和督办反馈,做到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关口前移,重点控制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把信访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基层,把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大一线信息掌握,使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
一是变上访为下访,根据市信访工作的要求,我们在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的同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我局每月都有干部下基层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各职能科室同企业都有挂钩联系点,市局基本掌握企业的动态。
二是强化信息工作,认真贯彻信访重点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健全了工作网络,狠抓了工作落实,使一些重要的社会动态、信访信息得到了及时搜集、迅速传递,对基层企业发生的矛盾要求各单位及时向市局汇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市局派人帮助解决。对集体上访,我们要做到党政主要领导及时迅速赶赴现场,把集体上访的职工劝回本单位接待处理,遏止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三是加强信访法规宣传,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信访意识,在信访接待过程中,认真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国务院颁发的《信访条例》以及《xx市群众逐级上访和接待处理暂行规定》等信访法规和规定,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依法信访的观念,自觉做到逐级上访、依法上访,从而减少了越级上访和群访。如有个别改制企业的职工,因对政策不理解和个别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串连拉帮曾多次准备集体上访,我们及时组织人员下基层了解情况,讲明政策,耐心劝阻,做好说服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尽一切可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突出重点,做好来信来访调查处理工作
xx年我局收到各类信件7封,其中举报类信访1封,市长热线交办函1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转办件1封,行风热线1封,市信访局转办3封,接待来访10多人次,信访办结率100%,化解大量的社会矛盾,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理好信访反映的问题,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反馈,是信访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在信访问题上继续坚持做到“一个宗旨、两个坚持、三个结合、四个服务”,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法办事;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教育疏导相结合、行政协调与法律处理相结合、自办为主和加强沟通联办相结合;为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领导机关服务、为兄弟部门单位服务。我们把信访工作重点放在切实解决群众利益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四、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领导下访制度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对xx年全市信访大调解工作的要求,我局党委始终把信访工作作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工作和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同时,认真贯彻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全市开展党政干部下访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研究制订了《xx市粮食局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实施意见》。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了近几年来企业改革改制后出现的新情况,特别在人员分流、身份置换以及老信访户在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目的要求情况下,经常到有关部门上访,部分职工有一定的思想情绪,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为了做好信访工作,解决好职工的实际问题,一是我局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和党政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做到领导干部亲自接待处理来访,并有专人做好信访接待登记工作,重要信访领导亲自参与接待调查处理,对上级转办的信访件都能按上级的要求及时办理,做到件件信访有着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市局领导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妥善处理,化解各种信访问题和矛盾,改变了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的工作作风。局长xx同志三次下访,帮助企业,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的也耐心细致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副局长秦华在挂钩点北兴桥镇中闸村调研时,一名老信访户同村干部产生矛盾,多次上访,在秦华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稳定了情绪,由于其生活困难秦华自己拿出100元以示慰问,其表示不再上访。今年以来,我局4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到基层下访9人次,没有出现新的信访件。
我局在信访工作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10月份完成购销经营量23.5万吨,占xx市下达任务17.5万吨的134%,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比同期1.36亿元增长32%。到目前实现经营利润500多万元,是xx市下达任务的5倍,全市三级储备粮78750吨,居xx各县市之首,为调节市场供应,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11篇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
构建粮食最低收购价机制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干预和指导的一项重大政策。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最低收购价,也称保护价)时,由政府组织(委托粮食收购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格进行收购,以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未来我国加强和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这项政策有效发挥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本文利用黑龙江省有关粮食生产数据,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稻谷最低价格标准进行理论分析。
一、构建立粮食市场最低收购机制的必要性
工业化国家普遍建立了指导粮食生产的价格体系,包括目标价格和市场干预价格等。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出台指导粮食生产的价格目的是不同的。现阶段,我国构建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机制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通过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保障农民种粮有适当的收入,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民生之本,必须建立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2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周期性波动,先后经历了1983-1984年增长,1985-1988年下降,1989-1991年增长,1992-1994年下降,1995-1996年增长,1997-2003年下降,2023年增长的7个波动期。粮食生产波动对全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1997-2003年长达6年之久的粮食价格下降,引发粮食产量连年减产,造成了3个年度粮食产需缺口,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危机的高度关注和重新认识,作为获利能力弱的粮食产业未来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要实现稳定发展,必须由国家给予一个保护价格即最低收购价,以支持农民生产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实施粮食保护价格政策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方面,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国有粮食收购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国家开放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时,建立国家及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当粮食市场价格较低时,国家通过增加粮食储备手段,委托国家粮食购销企业以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余粮,进行价格干预,达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效应。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格时,让农民以市场价格销售余粮,给予农民增加收入。这项粮食收购政策已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实行了多年。
二、最低收购价激励粮食生产的机理分析
最低收购价格激励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供给定理、机会成本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
(1)供给定理: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供给与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到这样一般规律:价格越高,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则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供给定理。在现实中,较好的粮食价格对生产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2003年下半年,江西晚谷达到78元/50公斤,到2023年3月份达到90元/50公斤,半年时间之内粮食价格上涨30%以上。同时,国家还制定了最低收购价格,早谷不低于70元/50公斤、晚谷不低于72元/50公斤。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极大激励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为两位数增长,长幅是多年未见的。
(2)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当代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一般是指面临多种选择时,选择其中的一种可能造成的损失。如农民既可以选择种粮,也可以选择经营其它项目(典型的是外出务工);当选择种粮后,可以获得种粮收入,但可能损失经营其它项目的收入。这其它项目经营收入是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
随着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在我国城乡经济各行各业不断提高,曾经阻隔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用工制度在市场化大潮中日益弱化,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乡非农生产领域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在1997-2003年的农产品下跌期,农业收入普遍比外出务工相对低,农民深感到务农种粮不如在外务工的收入高。因此,有大批的农民不断外出务工,甚至有的举家外出,留守农村的人被形容为“3860”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小孩。留守农村劳动力从事着“满足生活用基本需要”的农业生产,缺少对农业精耕细作的积极性,一些耕地被撂荒,农业及粮食产量和商品率下降。省农调队一份调查报告反映:“2003年,一季度晚谷价格下跌至50元/50公斤,谷贱伤农,农民对粮食生产积极性下降。都昌县南峰镇周家村近30%的耕地和泰和县万合镇竹山村六分之一的耕地在春耕时被撂荒。”由此可见,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时,存在机会成本,而且机会成本越来越影响着今后农民从业的选择。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多少成为今后政府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的主要理论和重要依据。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也称边际贡献,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消费所得到新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粮食最低收购价激励效应就存在着边际递减规律。当粮食最购价提升到一个水平后,再次提升一个单位的价格所激励新增加的粮食面积数量会减少。引发粮食最收购价激励效应递减的原因在于:一是产品比价效应的影响。粮食价格过度提高,使粮食生产利润增加,一般来说其它农产品及部分工业产品价格会有相应的上涨,这就是比价效应。比价效应使农民从事外出务工工资收入增加,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价格激励效应减弱;二是农业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受自然条件影响限制较大。像耕地数量多少、水旱地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农作物种植基本规模和结构。价格对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激励不是无限的;三是现行农业用地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生产方式,耕地的流动性差。一些农户虽然自己不愿意更多地投入农业生产,但也不愿意转让耕地,使一些耕作意愿强的农户得不到更多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价格激励效应在这种小生产方式下必然会受到阻碍。
三、水稻种植面积与机会成本及稻谷价格之间的关系模型
现在,我们就是在上述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反映粮食价格、种植面积、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用于政府制定一个合理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
(1)变量选定。a.粮食价格:当年农民出售粮食的实际价格;b.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和每亩粮食投入变化都能反映价格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但粮食种植面积较直观,故选择粮食种植面积指标;c.粮食生产机会成本:上年农民务工每个工日的收入与当年从事粮食生产每个劳动工日收入之比。系数大于1,就说明,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农民从事务工收入大于从事粮食生产收入;反之,农民粮食生产机会小。由于统计调查资料的限制性,农民务工收入统计准确性低,统存在计不全的现象,故以城镇在职职工工资统计指标来替代。
(2)历史数据。选用1990-2023年历史数据。在这15年期间,江西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多个增长、下降周期,是市场经济对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影响时期,对本文研究具有代表性。
(3)资料来源。粮食种植面积和城镇在职职工工资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每个劳动工日收入数据来源于《江西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资料汇编》。
(4)定性分析。经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减与机会成本变化的主要关系:
一是机会成本系数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就下降。这是水稻面积增减变化与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变化之间的基本趋势。农民在年初安排种植粮食计划时,一般是以上年的机会成本系数增减变化为参考依据,增加或是减少本年水稻种植面积。如,1991年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比1990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1992年农民种植水稻面积比1991年减种164千公顷。1993年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比1992年下降0.11个百分点,1994年农民种植水稻面积增加74千公顷。农民这种经济行为在2023年表现更为明显。1993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开始上涨,使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比2002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2023年农民增种水稻344.43千公顷面积。(个别年份出现差异)
二是机会成本系数小于1,有利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1990-2023年的15年间共有11年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小于1,即农民种植水稻每工日收入高于职工日工资收入水平,年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3041.13千公顷;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大于1的有4年,即农民从事水稻生产平均每个工日收入低于职工日工资水平,年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2778.07千公顷。
四、对最低收购价标准的几点认识
从上述分析和建立的关系模型中,我们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最低收购价合理标准具有相对性。由①、②关系组中的变量构成可以看出,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首先与当时政府对水稻生产总量(或种植播种面积)的预期目标有关。换句话说,政府希望全省水稻总产量或种植面积要达到多少,是制定一个合理最低收购价标准的重要因素。预期目标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当然相应要提高;其次是与水稻生产科学技术进步有关密切关系,科技的运用推广使水稻单产提高,能够提高水稻收益,降低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是与当时社会物价总水平(主要是农资价格、农村服务价格)、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或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最低收购价标准是相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不同地区(主要是不同省份),粮食生产水平不同,粮食生产目标不同,最低收购价标准就不同。
(2)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激励效应有限性。相对于农民外出务工或城镇职工收入增长空间及增长速度来说,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不断提高的空间十分有限,提高速度更慢,在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或城镇职工收入不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稳定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系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不能过度依赖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必须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对粮食的补贴,以及改革现行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实行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经营,提高收益水平等综合手段来实现。
(3)最低收购价是农民对粮食生产收入预期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国家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宜在下一个新的粮食生产季度之前出台,告诉农民确定的最低收购标准,让农民对新一个粮食生产季度的收入心中有数,作为好新的粮食种植计划安排,使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五、对黑龙江省现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标准的实证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年均需要维持在3400千公顷以上,其中水稻面积要维持3000千公顷的基本要求。2023年,黑龙江省制定的早稻最低收购价为70元/50公斤,晚稻最低收购价尚未制定,估计维持2023年的72元/50公斤水平。这个最低收购价标准的激励效应如何?
据黑龙江省农产品价格成本调查队分析,2023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据初步匡算,与2023年相比,物质费用提高10%;由于免征农业税每亩税金降低40元。按每亩早籼稻产量380公斤、每50公斤70元,晚籼稻400公斤、每50公斤72元测算,每亩水稻产值约为1108元,加上每亩副产品价格60元,合计每亩水稻总产值1168元;减去每亩水稻物质约为450元,加上政府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每亩30元,合计每亩收益可为748元;每亩早晚两季用工25个工日。农民种植水稻每个工日收入为29.92元,比2023年减少1.58元,降5%,机会成本系数为1.07,比2023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由此分析,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标准在合理范围内。但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调减种植面积的可能性。根据省农调队调查, 2023年一季度,黑龙江稻谷价格总水平在70元/50公斤之上运行,维持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季度末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同比去年减少3.28%。但二季度以来,稻谷价格呈现下跌之势,二季度末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去年减0.18%,呈回升态势。7月份以来早稻谷跌破70元/50公斤的保护价格,预计三季度外出务工人数将继续增加。如果稻谷价格再向下行,跌破65元/50公斤,农民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系数提高至1.2以上,就会对粮食生产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后要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支农力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和补贴水平,降低农资价格,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第12篇 粮食购销企业分配调研报告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政策调整是否会导致企业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粮食局运用分配杠杆,撬动粮食职工在完成政策性收购任务前提下开展市场化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为我省粮食产区正确处理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经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做法
经过两轮改革,**对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由县政府授权县粮食局行使出资人职能,县粮食收储总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对购销公司实施法律、法规、政策和国有资产使用安全的监督,采取整体租赁的办法同各购销公司签订国有资产租赁协议,收取国有资产租赁费。购销公司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仓库及设施的正常维护,不得擅自转租或改变仓库及设施的结构,凡以企业名义或用企业国有资产抵押、担保、贷款、借款、出售、转租必须事先报总公司批准。为了防止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短期行为,包盈不包亏,**规定,企业经营者和上岗职工必须缴纳一定的经营风险抵押金,同经营业绩捆绑,企业经营者是一般职工的3倍。薪酬分配采取“以岗定薪、以效计酬、多劳多得、按股分红”的办法,根据贡献大小确定收入高低,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在粮食收购旺季,职工完成公司下达的收购任务,公司负责发放基本工资并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四金。粮食收购淡季,职工重点投入到农村服务部和自主经营上,公司提供资金扶持,放手让职工闯市场,创造的利润全部归职工个人。今年,**根据粮食购销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分配办法,规定政策性收购实现的利润主要用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仓库,扩大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利用空闲时间自主经营创造的利润仍归个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积极性。
二、效果
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通过分配这个杠杆,撬动职工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积极性,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一是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收储总公司采取整体租赁办法每年收取国有资产租赁费30多万元,用于修缮仓库,添置设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层购销企业为了扩大经营,纷纷筹措资金,修缮仓库,添置设备,仅永兴粮食购销公司20**年以来就投入资金80多万元,添置一批电子磅和输送机,修缮4000吨仓容,在今年的托市粮食收购中发挥了明显作用,保证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14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今年收购托市小麦21万吨,1-9月实现盈利869万元,居全省前列。蒙城国家储备库今年完成托市小麦收购13860吨,还通过边购边销、外购外销实现利润60多万元。
三是增加了职工收入。**借鉴南陵经验创办60个农村粮油服务社,有合伙店、夫妻店、家庭店等多种形式。职工踊跃参与市场化经营,并从市场化经营中得到了实惠。全县60个粮油服务社110名职工,除公司发给基本工资外,通过市场化经营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市场化经营收入已经超过职工的基本工资。乐土粮食购销公司20**年外购外销实现利润60万元,25名职工人均2万多元。
四是增强了市场意识。永兴粮食购销公司早在20**年就开展订单收购,创造了“六包一挂”的永兴经验。今年蒙城又签订优质小麦订单95万亩。城郊粮食购销公司辛集经理部在保证完成公司正常收购任务后,5名职工自愿组合,开展常年常时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只要能赚钱就收,今年已收购小麦70万公斤,玉米20万公斤,黄豆10万公斤,既实现了创收,又增强了同市场打交道的勇气和本领。
五是方便了农民群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立足行业特点,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点多面广的优势,把着眼点放在农村阵地上,把经营方向定位在面向农村、围绕农业、服务农民,从事农民群众需求量最大的放心米、放心面、放心油和农村所需的百货、日杂、食品等各类商品的经营上,广泛开展代购、代销、代储存、代加工和兑换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延伸服务网点,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密切了同农民群众的天然联系。
三、启示
**通过分配杠杆撬动职工积极参与市场化经营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通过分配杠杆,最低价收购政策和市场化经营得到有效结合。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更多地发挥作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下采取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一项惠农政策。**一手抓政策性收购,一手抓市场化经营,既保证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又充分发挥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树立了粮食企业的新形象。
启示二:通过分配杠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得到合理的配置。县局把国有资产管住管好,托市政策形成的利润主要用于添置设施,维修仓库,扩大经营,弥补亏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企业和职工利用淡季时间投入到农村服务社和自主经营上,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收入大幅度地增加,人人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启示三:通过分配杠杆,培养锻炼了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粮食职工队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从市场化经营中尝到了甜头。在最低收购价政策背景下,企业和职工的市场化经营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研究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不弃薄利,见好就卖,有利就销,快购快销,边购边销,增强了市场竞争的本领。
启示四:通过分配杠杆,粮食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粮食部门的行业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粮油服务社,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充分利用仓储、加工设备和技术优势,发展“四代一换”(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点优势,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36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
36位用户关注
9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