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拜:谓授职拜官。
署府:泛指官署。
署事:处理公事或代理职事。
署额:题字于碑额。
署预:即薯蓣。通称山。
署记:记录。
署议:谓上书议事。因上书须署名﹐故称。
署衔:在文书上题署官衔。
署职:署理官职。
署置:部署设置。常指选用官吏。
署缺:本官出缺﹐由他官暂代其职。
署纸尾:在纸末签名。以签押皆在文末﹐故有此称。《南史.蔡廓传》载:蔡廓征为吏部尚书﹐“〔録尚书徐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郭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选案黄纸﹐録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郭言署纸尾也。”
署篆: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署笺:署名于章奏。
署用:谓任用官吏。
署理:代理或兼任官职:署理五河县事|上头委派人来署理。
署榜:开列姓名﹐张榜示人。
署摄:代理或兼摄。
署押:在文书上签名﹐押字。
署尾:在文件末尾签署。
署字:在文书上签名。因签名是为了防止作伪﹐字亦常为行草书﹐故亦名押字或画押。
署名:在书信﹑文稿或文件上签上或打印上名字。[put one's signature to] 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署姓名
署印:代理官职。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署劵:签署劵约。
署假名:使用假名;根据假名鉴定。如:一本署假名的著作。
署任:暂摄原任。
官署:官厅。[government offices] 旧指政府机关
局署:官署。
财署:治理财货的官署。
封署:1.封条印记。2.谓封缄后复加印记。
纲署:管理纲运之官署。唐代为各道转运使司。
神仙署:即控鹤府,也称奉宸府。唐宿卫近侍官署名,武后时置。
芸署:秘书省的别称。
芸香署:见“芸署”。
区署:犹廨舍。官吏办事及居住的处所。
补署:补任官职。
兰署:即兰台。指秘书省。
牙署:1.衙门;官署。2.辽代官名。《辽史.百官志一》有文班牙署,为文班司属官。
县署:县级行政单位执行公务的处所。
寺署:官署。
遥署:犹遥授。
乌署:古代御史台的别称。
市署:管理市场的机构。
节署:官署;官衙。
道署:道台衙门。
布署:部署。安排,布置。
差署:派人署理。
平署:犹连署。在公文上一起署名。
府署:官署。
清署:清要的官署。
治署:古代地方行政官署。
宾署:幕府。
廨署:官署。
朝署:朝廷官署。
法署:司法衙署。
抚署:巡抚衙门。
掖署:唐代指门下﹑中书两省。后世亦指类似的中央部门。
郎署:1.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明清称京曹为郎署。2.代称皇帝的宿卫﹑侍从官。
近署:与帝王接触密切的官署。
押署:签名;画押。
荒署:对所在衙署的谦称。
译署: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词署: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
副署:正式法令或文书上有关负责人在正职人员签署之后连同签署,谓之副署。
题署:1.在宫室楹联或其他器物上题写的文字。2.在宫室楹联或其他器物上题书署名。3.谓签署,签发。4.谓标列篇目。5.题写书籍杂志的封面。
签署:在文件上签字:签署条约|签署合同。
违署:离开官署。谓辞去官职。
衙署:官署。[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 衙门
城署:犹城邑。
合署:官署。
联署:联合署名。[give joint signature] 联合签名,表示共同负责
行署:1.唐代流外官的通称。2.旧时大吏出行的临时住所。3.行政公署的简称。[administrative office] 行政公署的简称
甲坊署:掌管甲胄等的官署。
鸠署:简陋的衙门。
粉署:即粉省。尚书省的别称。
督署:总督衙门。[governor-general office] 总督衙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附署:犹副署。
连署:1.连名,联合署名。2.同一官署。[countersigned;jointly signed] 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签署人的秘书或其他人连同的签字
省署:旧指中央官署。
部署:安排;配置:部署兵力|战斗部署|战略部署。
营署:1.旧时营妓的坊署。2.指营舍官署。
陵署:典守天子陵园的官署。
含香署:指尚书省。以尚书郎含鸡舌香奏事,故名。
和声署:本为明代之教坊司,清雍正中改为和声署,管理朝会时音乐歌舞事项。
柏署:御史官署的别称。
染署:古代掌管染事的官署。
1、踏遗兰署迹《雪》
2、廨署容秋萤《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3、不去非无汉署香《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4、玉清真軿署仙衔《西江月·一日清欢何往》
5、降官司成署《阳城驿》
6、公署香满庭《表夏十首》
7、金闺粉署《多丽·近中秋》
8、公乃署其地《后湖》
9、芸署官闲不似官《天坛上境》
10、三署来相寻《诗》
11、虽署花字名《今别离》
12、馨香粉署妍《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13、偕直东署《答中书诗》
14、不为同署官《赠元稹》
15、大署于门楣《和《阳城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