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戴叔伦 翻译、赏析和诗意
苏溪亭上青草漫漫,谁在东风12栏。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戴叔伦,唐人。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自《秋词二首·其一》[唐代] 戴叔伦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出自《书边事》[唐代] 戴叔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出自《礼记·学记》[唐代] 戴叔伦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出自《初见嵩山》[唐代] 戴叔伦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出自《织妇词》[唐代] 戴叔伦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 戴叔伦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出自《鲁山山行》[唐代] 戴叔伦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唐代] 戴叔伦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唐代] 戴叔伦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出自《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唐代] 戴叔伦
作者:戴叔伦
作者:清江
作者:方干
作者:方干
作者:方干
作者:方干
作者:方干
作者: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