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唐代 时间:2024-11-15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滩

诗词赏析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注释

⑴《西施滩》崔道融 :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崔道融 因而得名。

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⑶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⑷浣:洗。

《西施滩》崔道融 鉴赏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崔道融 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崔道融 ,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崔道融 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西施滩》崔道融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太宰豁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声。

浣纱春季水急,似乎有不公平声。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崔道融,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唐代] 崔道融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出自《传言玉女·钱塘元夕》[唐代] 崔道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出自《天净沙·秋思》[唐代] 崔道融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自《南安军》[唐代] 崔道融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出自《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唐代] 崔道融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出自《芳树的》[唐代] 崔道融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

出自《后汉书·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唐代] 崔道融

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出自《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唐代] 崔道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唐代] 崔道融

贪多嚼不烂

出自《红楼梦·第九回》[唐代] 崔道融

《西施滩-头唐代尾-头崔道融尾-吊古伤今,抒情,议论,西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