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
①强:勉强。
②因:由于。
③过:游览,拜访。
④竹院:即寺院。
⑤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
⑥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 古诗赏析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 古诗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 翻译、赏析和诗意
整天昏昏沉沉的,像喝醉了酒,又像在做梦似的,突然听说春天快要过去时,强打起精神去登山,以寻春色。
因过竹院逢僧话,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得到了半天的清闲。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李涉,唐人。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出自《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的》[唐代] 李涉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出自《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的》[唐代] 李涉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出自《殢人娇·或云赠朝云》[唐代] 李涉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出自《雪》[唐代] 李涉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出自《》[唐代] 李涉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出自《登飞来峰》[唐代] 李涉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出自《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唐代] 李涉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出自《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唐代] 李涉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出自《菜根谭·概论》[唐代] 李涉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出自《公无渡河》[唐代] 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
作者:李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