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杜陵绝句》李白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待诏翰林,奉诏侍从游宴,作应制诗(奉皇帝的命令而写作的诗文)多首,与好友游历山水,曾出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宝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挤,并在次年被贬出长安,于是产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
《杜陵绝句》李白 古诗鉴赏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杜陵绝句》李白 翻译、赏析和诗意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之间。
秋水明落天,流光了远处的山。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李白,唐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
出自《韩非子·备内》[唐代] 李白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出自《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代] 李白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出自《后汉书·列传·左周黄列传》[唐代] 李白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出自《在武昌作》[唐代] 李白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出自《悯黎咏》[唐代] 李白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出自《幼学琼林·卷二·夫妇》[唐代] 李白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唐代] 李白
有兼听之明,而无矜奋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出自《荀子·正名》[唐代] 李白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
出自《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唐代] 李白
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出自《墨子·48章 公孟》[唐代]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