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书院二小松

作者:李群玉 唐代 时间:2023-07-31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

诗词赏析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 古诗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一双被呈出凡尘,几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听说小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人。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相关诗句

《书院二小松》[唐代]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作者千古名句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出自《后宫词》[唐代] 李群玉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出自《赠卫八处士》[唐代] 李群玉

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出自《墨子·01章 亲士》[唐代] 李群玉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出自《》[唐代] 李群玉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出自《十二月十五夜》[唐代] 李群玉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出自《台城 / 题金陵图》[唐代] 李群玉

日月逾迈,徒自伤悲;春秋几何,问人寿算。

出自《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唐代] 李群玉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出自《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唐代] 李群玉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三节》[唐代] 李群玉

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出自《》[唐代] 李群玉

《书院二小松-头唐代尾-头李群玉尾-咏物,松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