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注释
①緜緜:连绵不绝。 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
②浒(音虎):水边。
③终:既已。 远(音院):远离。
④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闻(音问):问。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⑤涘(音四):水边。
⑥漘(音纯):河岸,水边。
⑦昆:兄。
《葛藟》佚名 古诗鉴赏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佚名 古诗》,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佚名 古诗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葛藟》佚名 古诗创作背景
关于《王风·《葛藟》佚名 古诗》的背景,有多种说法。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佚名 古诗》,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此诗的作者当是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的人。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
《葛藟》佚名 翻译、赏析和诗意
绵绵绑,长在河水涯边上。
最终远兄弟,虽然称他为父亲。
对其他人的父亲,我看也没有。
绵绵绑,在河的那一边。
最终远兄弟,称呼他人为母亲。
对其他人的母亲,她却不当我存在。
绵绵绑,在河的漘。
最终远兄弟,称呼他人为哥哥。
对其他人昆,他却不闻不问我。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佚名,隋人。
《葛藟》[先秦] 佚名
绵绵葛藟[1],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2]。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3]。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出自《说苑·杂言》[先秦] 佚名
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
出自《满庭芳·水抱孤城的》[先秦] 佚名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出自《望海楼晚景五绝》[先秦] 佚名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出自《渡辽水》[先秦] 佚名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出自《宿新市徐公店》[先秦] 佚名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出自《贼平后送人北归》[先秦] 佚名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悯农二首》[先秦] 佚名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出自《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先秦] 佚名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出自《从军行七首》[先秦] 佚名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出自《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先秦]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