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陌上花三首

作者:苏轼 宋代 时间:2023-07-30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

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陌上花三首

诗词赏析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注释

⑴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俭)、谢(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

⑵陌:田间小路。

⑶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⑷鄙野:粗鄙俚俗。

⑸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⑹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⑺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渐。垂垂:一作“年年”。

⑻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⑼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⑽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

⑾从教:听任,任凭。

⑿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

⒀“身后”句:意为身后大家没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

⒁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陌上花三首》苏轼 赏析

第一首对吴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叙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写起:春天时节,陌上鲜花盛开,蝴蝶在翩翩飞舞。这迷人的春色,跟“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并无不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吴越王朝早已灭亡,吴越王妃也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故次句紧承首句,转出“江山犹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已成过往的人事,两相对照,发出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两句着眼于吴人歌《陌上花》事。尽管吴越王朝!的遗民已渐渐地衰老,但游女们仍在长声歌唱《陌上花》,以寄托对王妃的追忆与悼念。这说明《陌上花》流传颇广,在吴人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首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情景。春天来了,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按照惯例,乘坐富丽的翠軿,又来到了临安,吸引了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三四句是设想之辞。意谓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从吴越王的嘱咐“缓缓而回”,尽情观赏临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语双关,有青春年华,也有春天之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然而,无论是春天还是人的青春年华,都不可能永存长在,因而,“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类的风流轶事也必然有终结之时。

第三首慨叹吴越王的去国降宋。头两句即以鲜明的对照说明: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风流余韵死后仍流传于《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长久的;帝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而他们的风流轶事,由于含有普通人的情感、爱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通过民歌来传诵。最后两句写吴越王虽然已去国降宋,丧失了帝王之尊,却仍保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惯例;可叹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变为“妾”,“路人争看翠軿来”的盛况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细品诗味,其中不无诗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讽喻。

这三首诗中都贯穿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哀思,而宛转凄然则成为作者的抒情基调。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民歌原来就“含思宛转,听之凄然”,经苏轼润色创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显得语言典雅,意味深长,诗情凄宛。诗中多用叠字,如“垂垂”,“缓缓”,“堂堂”,“迟迟”等,不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态,且能增加节奏感和音乐美。

《陌上花三首》苏轼 创作背景

《《陌上花三首》苏轼 》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作者这时因公务在临安做了短时问的逗留,作此三诗。

《陌上花三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游九仙山,听说村里孩子唱陌上花,老人说,吴越王的妃子每年春天必回到临安,王写信给她说:“陌上花开,可以慢慢回来了。

”吴人用他的话是歌,含思宛转,听的悲伤。

而文辞鄙俗,为容易的说。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还是从前的人不是。

遗民几度垂垂老人,在女儿长大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过路人争看翡翠屏蔽来。

如果是留得堂堂正正离开,并且进一步从教缓慢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你离开鲁国,还教缓慢我回家。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相关诗句

《陌上花三首》[宋代] 苏轼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陌上花三首》[宋代] 苏轼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花三首》[宋代] 苏轼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後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陌上花三首(并引)》[宋代] 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

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従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作者千古名句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出自《春题湖上》[宋代] 苏轼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出自《论衡·卷二·率性篇》[宋代] 苏轼

玉昆金友,羡兄弟之俱贤;伯埙仲篪,谓声气之相应。

出自《幼学琼林·卷二·兄弟》[宋代] 苏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出自《一剪梅·咏柳》[宋代] 苏轼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出自《小窗幽记·集法篇》[宋代] 苏轼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出自《闲情赋》[宋代] 苏轼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出自《七夕歌》[宋代] 苏轼

交亲望归骑,几处拥年华。

出自《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宋代] 苏轼

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出自《围炉夜话·第一一四则》[宋代] 苏轼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出自《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宋代] 苏轼

《陌上花三首-头宋代尾-头苏轼尾-怀古,咏史,陌上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