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作者:孟浩然 唐代 时间:2024-11-15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诗词赏析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古诗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翻译、赏析和诗意

我到洛阳拜访好友袁才子,没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岭去了。

一听梅花早,为什么像北方地区春季。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孟浩然,唐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作者千古名句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出自《老将行》[唐代] 孟浩然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出自《》[唐代] 孟浩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出自《商君书·更法》[唐代] 孟浩然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出自《忆王孙·春词》[唐代] 孟浩然

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出自《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唐代] 孟浩然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出自《万山潭作》[唐代] 孟浩然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出自《交趾怀古》[唐代] 孟浩然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出自《韩非子·五蠹》[唐代] 孟浩然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出自《苏幕遮·草》[唐代] 孟浩然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出自《山园小梅二首》[唐代] 孟浩然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头唐代尾-头孟浩然尾-访友,写景,感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