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注释
①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②披蓑(suō):披着草衣。 蓑:蓑衣。
③俱:都。
④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田上》崔道融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田上》崔道融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田上》崔道融 翻译、赏析和诗意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人牛力都尽,可是东方的天竟然还没有亮。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崔道融,唐人。
《田上暮归》[唐代] 崔道融
两鬓西风客帽斜,晚云横岭月笼沙。
桑畴屈曲人踪绝,萤火飞来照稻花。
《奉寄田上人》[唐代] 崔道融
竹筇轻健草鞋宽,野外消磨半日閒。
病叶已霜犹蛮树,片云欲雨又归山。
灯分寺塔晴偏见,水隔渔家夜不关。
愧我莫如霜上鹭,霎时飞去便飞还。
《次韵芝田上人子虚二首》[唐代] 崔道融
为问葛藤禅律论,口箝舌结更无言。
何如了办眼前事,且说诗家不二门。
《次韵芝田上人子虚二首》[唐代] 崔道融
年长山僧五十秋,每携诗卷过吾楼。
老衰英妙心相似,灵隐亭前水不流。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出自《声声慢·秋声》[唐代] 崔道融
噫吁嚱,危乎高哉!
出自《蜀道难》[唐代] 崔道融
无父何怙?
出自《蓼莪的》[唐代] 崔道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出自《客夜与故人偶集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代] 崔道融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赠刘景文》[唐代] 崔道融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出自《项脊轩志》[唐代] 崔道融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出自《落花》[唐代] 崔道融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出自《江上》[唐代] 崔道融
远水不救近火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唐代] 崔道融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出自《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代] 崔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