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
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⑵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
《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天。相传汉武帝在其地获黄帝所铸宝鼎,因祀后土,并渡汾水饮宴赋诗,作《秋风辞》。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听张说之言,谓汾阳有汉后土祠,其礼久废,应修复祭祀。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晋州,诗人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有诗。二月在汾阴祀后土,诗人从行并写了《祭汾阴乐章》。是年冬,出为益州大都督长史。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苏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赏析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此诗前二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并引发联想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运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诗的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汾上惊秋》苏颋 翻译、赏析和诗意
北风吹送白云,我行万里路渡过黄河、汾水。
心绪逢摇落,秋叶凋零的声音,凄凉而不忍听闻啊。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苏颋,唐人。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唐代] 苏颋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出自《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唐代] 苏颋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出自《四块玉·别情》[唐代] 苏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自《蜀相》[唐代] 苏颋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出自《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代] 苏颋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出自《观村童戏溪上》[唐代] 苏颋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出自《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 苏颋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出自《贺新郎·九日》[唐代] 苏颋
试问闲愁都几许?
出自《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唐代] 苏颋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
出自《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唐代] 苏颋
作者:苏颋
作者:苏颋
作者:沈佺期
作者:苏颋
作者:苏颋
作者:苏颋
作者:苏颋
作者:苏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