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作者:司空图 唐代 时间:2024-11-15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诗词赏析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司空图 古诗赏析

翟帅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司空图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语不涉难,已不堪设想。

是有真宰,与的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间回来秋季。

悠悠空尘,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深浅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司空图,唐人。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作者千古名句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出自《秋词二首》[唐代] 司空图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出自《金门答苏秀才》[唐代] 司空图

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出自《临江仙·闺思》[唐代] 司空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自《醉翁亭记》[唐代] 司空图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出自《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唐代] 司空图

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出自《更漏子·柳丝长》[唐代] 司空图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出自《卖痴呆词》[唐代] 司空图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唐代] 司空图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唐代] 司空图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出自《南柯子·忆旧》[唐代] 司空图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头唐代尾-头司空图尾-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