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水流,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
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独自一人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
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
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
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注释
①嘉陵江,在今四川i省境内,为长江上游支流。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
②泄,渲泄,排放。奔湍,奔腾的激流。
③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
④自,本来,原来。云,语助词。
⑤相激,相撞击。
⑥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空山,空寂的山间。
⑦“贻之”二句:贻,赠送。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
⑧道门,佛门。旧,故旧,朋友。道门旧,即深上人。
⑨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
⑩物我情,指客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自我的认识。这二句是说,我把个问题呈请佛门旧友深上人,望能给予透彻的解答。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韦应物 古诗创作背景
当时作者正在苏州山寺独宿,嘉陵江水的涛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于是引起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静的自性怎么会转而成动的喧响,思索间由颇多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诗。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韦应物 古诗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的结尾颇有意味,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为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韦应物 翻译、赏析和诗意
凿山崖奔腾的急流泄,古称神禹迹。
黑夜喧哗山门店,独自睡不安稳。
水性自云静,石中根本没有声音;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留下的通道门回家,了这些东西我情。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韦应物,唐人。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出自《多丽·咏白菊》[唐代] 韦应物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出自《文心雕龙·书记》[唐代] 韦应物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出自《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唐代] 韦应物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出自《石鱼湖上醉歌》[唐代] 韦应物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出自《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的》[唐代] 韦应物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
出自《列子·力命》[唐代] 韦应物
呼蛇容易遣蛇难
出自《警世通言·卷十六》[唐代] 韦应物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
出自《荀子·性恶》[唐代] 韦应物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自《硕人的》[唐代] 韦应物
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出自《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唐代] 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李白
作者:李白
作者:杜甫
作者:杜甫
作者:杜甫
作者:柳宗元
作者:韩愈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