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
“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
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注释
⑴《东门行》佚名 古诗: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àng):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bǔmí):吃粥。
⑾用:为了。仓浪天:即苍天、青天。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duō):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
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
⒄下:脱落。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东门行》佚名 古诗赏析
《《东门行》佚名 古诗》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平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明摆着的事。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又如“盎中”以下两句。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后半,“拔剑东门去”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做事,不一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无反顾。以下妻子牵衣哭劝一段文字,是对主人公这不顾一切的行动的戏剧性烘托。妻子说,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甘愿和你喝稀饭。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家中灶下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大约她也觉出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就又说:你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吧。这话当然也不会生出什么效果。主人公早就不信老天爷了。她又让他为儿女着想,而他正是为了儿女才这样做的啊。妻子想到的是另一层:一旦事败,触犯“王法”,不但救不了一家老小,而且还会将他们投入更深的深渊。这句话对前面主人公的极度矛盾的心理作了注脚;同时前后照应,加深了此诗悲剧的内涵。主人公的行为不免饮鸩止渴,又势在不得不饮。最后妻子无可奈何地说,“今时清,不可为非。”(余冠英认为“今非”中似有脱文,应作“今时清,不可为非”)主人公这样回答他的妻子:“咄!行!我去为迟!”两个单字句,一个四字句,短促有力,声情毕肖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决难回转,他是就要去拚命了。“咄”在这里是急叱之声,吆喝他的妻子走开,不要拦阻他。他说现在去已经为时太晚,并非指这次行动,而是说先前对自己的可悲处境尚不觉悟,对这世道尚缺少清醒的认识。“白发”一句,可能是汉代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今天说的“谁知还能活几天”。表明主人公把这罪恶的人生看穿了,而不是说人的年龄。
这篇诗歌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乐府中有两篇《《东门行》佚名 古诗》歌辞,这里用的是本辞。另一篇为晋乐所奏,共四节,较本辞有所增衍。其中最显眼的是“今时清廉,难犯教言”之类的句子。这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粉饰。尽管作了这样的改动,基本思想内容还是不能改变,最后只好予以排斥。这篇民歌的遭遇,见诸《古今乐录》所引王僧虔《技录》的记载:“《《东门行》佚名 古诗》歌古‘东门’一篇,今不歌。”
《东门行》佚名 古诗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战祸频仍,民不聊生,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记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东门行》佚名 古诗》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东门行》佚名 翻译、赏析和诗意
从东门,不考虑回家。
来到门,我想悲伤。
盎中没有一斗米储备,回看书架上没有挂衣服。
拔剑东门去,家中孩子母亲牵着衣服啼哭:
“其他家只希望富贵,我和你一起喂粥。
上使用仓库浪天所以,下应用这对不起孩子。
现在不是!
“咄”!行!我去为慢!白头发时下难以久居。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佚名,隋人。
《东门行》[两汉] 佚名
东门杨柳暗藏鸦,东门行客欲离家。
树头春风草头露,鸦自不飞人自去。
妾家南浦桂为堂,房栊瑉玉帘夜光。
炉烟多,绮罗重,水槛风入笙箫凉。
欢娱未毕未轮远,方寸秋丝纷百茧。
愿郎功业落人间,长使春闺女无怨。
《古东门行送别金彦桢》[两汉] 佚名
仆夫顾我悲,辕马局不行。
古来离别地,青草不复生。
居人攀桃李,怅望难为情。
流尘起阡陌,远树花冥冥。
莫向秦东亭,唱此《东门行》。
土中有死骨,闻之复心惊。
《东门行》[两汉] 佚名
土有失所偶,难甘蓬荜微。
拔剑出东门,感愤不顾归。
贤哉彼嘉匹,逐逐牵其衣。
愿同此{檀木换饣}粥,节义安得违。
况今谓清世,不可复为非。
《东门行二首》[两汉] 佚名
松枝可餐不可久,蕨萁可舂难入手。
书生身业值无年,翰墨千囷不充口。
烟州何客钓寒鱼,江郭谁门倚残柳。
琴台歌管无处寻,惆账东风几回首。
《东门行二首》[两汉] 佚名
春风颠狂卷地起,吹动江城寒劫灰。
江城千家丹碧窟。
过眼不复余楼台。
九辀烛龙竟为尔,六尺海鸱安在哉。
平原无人金谷散,惆怅东门归去来。
《代东门行》[两汉] 佚名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断肠。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古东门行》[两汉] 佚名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出自《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的》[两汉] 佚名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出自《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两汉] 佚名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春日》[两汉] 佚名
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两汉] 佚名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出自《燕诗示刘叟》[两汉] 佚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劝学》[两汉] 佚名
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出自《围炉夜话·第八三则》[两汉] 佚名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出自《正气歌》[两汉] 佚名
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出自《菜根谭·概论》[两汉] 佚名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出自《格言联璧·接物类》[两汉]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