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
⑴《子规》吴融 古诗: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⑵国:故国。
⑶委:舍弃,丢弃。
⑷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⑸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⑹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⑺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⑻离:分开。
⑼长:通“常”,持续,经常。
⑽吊:悬挂。
⑾欲:想要。
⑿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⒀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⒁凄切:凄凉悲切。
⒂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子规》吴融 古诗赏析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吴融 古诗,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吴融 古诗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吴融 古诗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吴融 古诗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子规》吴融 古诗创作背景
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子规》吴融 翻译、赏析和诗意
全国繁华委托去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别的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色树,月光斜长吊想第二天。
湘江天黑声凄切,愁杀行人走船。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吴融,唐人。
《子规》[唐代] 吴融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子规》[唐代] 吴融
举目山河恼客怀。
百年前事总尘埃。
如何爱劝人归去,倒引南人入汴来。
《喻子规》[唐代] 吴融
曾为越旅与吴栖,惆怅春风畏汝啼。
今日老归茅屋下,要啼啼到日头西。
《喻子规》[唐代] 吴融
举目无从觅蜀天,只呼归去乞人怜。
倘然当日能归去,未必褒斜便万年。
《子规》[唐代] 吴融
暮春春已晚,不见子规飞。
莫是无归处,山禽不劝归。
《闻子规》[唐代] 吴融
积泪消春色,好花思锦城。
贵人难入耳,只是恼羁情。
《闻子规》[唐代] 吴融
飞到一枝上,须啼三五声。
烟中犹仿佛,月下最分明。
《子规》[唐代] 吴融
深藏密叶人难见,断送春光梦一空。
啼后血流成底事,只应都作映山红。
晚日寒鸦一片愁。
出自《鹧鸪天·代人赋》[唐代] 吴融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出自《黍离的》[唐代] 吴融
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
出自《后汉书·列传·逸民列传》[唐代] 吴融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出自《管子·禁藏》[唐代] 吴融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出自《天净沙·夏》[唐代] 吴融
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出自《格言联璧·敦品类》[唐代] 吴融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唐代] 吴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出自《》[唐代] 吴融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出自《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的》[唐代] 吴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出自《蓼莪的》[唐代] 吴融
作者:贯休
作者:贯休
作者:吴融
作者:吴融
作者:吴融
作者:吴融
作者:吴融
作者:吴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