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作者:岑参 唐代 时间:2023-07-2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诗词赏析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注释

⑴一本诗题无“平阳郡”。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

⑵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

⑶可怜:可爱。

⑷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岑参 古诗赏析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岑参 古诗创作背景

岑参曾于天宝五、六载(746—747)游晋、绛,此诗当作于此时。一本题下有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可知这首诗是作者重回旧地有感之作。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岑参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里曾居住,现在来好像回家。

可怜汾上柳,见面的依恋。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岑参,唐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者千古名句

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

出自《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唐代] 岑参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出自《读山海经·其一》[唐代] 岑参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出自《洞仙歌·咏柳》[唐代] 岑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出自《荀子·劝学》[唐代] 岑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出自《满庭芳·蜗角虚名》[唐代] 岑参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出自《除夕》[唐代] 岑参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唐代] 岑参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出自《南歌子·寓意》[唐代] 岑参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出自《春思》[唐代] 岑参

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出自《小窗幽记·集醒篇》[唐代] 岑参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头唐代尾-头岑参尾-咏物,柳树,抒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