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注释
①江月晃重山:词牌名。《词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词每阙上三句为《西江月》体,下二句用《小重山》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②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③”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④侯骑(jì):侦察的骑兵。
⑤蓟(jì)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⑥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⑦春闺(guī):春日的闺阁。
⑧红袖(xiù):代指佳人。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元好问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元好问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据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这首词是作者于贞祐丙子(1216)为避兵南渡之后而作。当时金朝的山东、河北、河东诸郡已被蒙古兵来回扫荡,殆无完土。但元好问对金军收复失地仍抱有希望,故在词中显示出凯旋而归的乐观气概;一据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词人在战乱避难时从三乡(今河南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此词是初到时所作。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元好问 翻译、赏析和诗意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恰好相宜。
从军快乐,别问他是从谁。
侯骑兵才能到达蓟北,先导已经动辽西。
归期还和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需要哭。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元好问,元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出自《红楼梦·第一回》[金朝] 元好问
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
出自《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金朝] 元好问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出自《王昭君二首》[金朝] 元好问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出自《荀子·性恶》[金朝] 元好问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出自《秋怀二首》[金朝] 元好问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出自《秋浦歌十七首》[金朝] 元好问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出自《元日早朝行》[金朝] 元好问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出自《贺新郎·九日》[金朝] 元好问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出自《寒食野望吟》[金朝] 元好问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出自《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金朝] 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
作者:元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