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蓝田溪与渔者宿》钱起 古诗鉴赏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蓝田溪与渔者宿》钱起 翻译、赏析和诗意
独自在多次忘归,何况这潜流处。
洗头发清凉泉水,明不能离开。
更加喜欢垂纶老人,静如同沙滩上白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亮。
叹息分支禽,什么时候再相遇?*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钱起,唐人。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出自《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唐代] 钱起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出自《题所居村舍》[唐代] 钱起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出自《春日田园杂兴》[唐代] 钱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自《劝学》[唐代] 钱起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出自《咏菊》[唐代] 钱起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出自《蝶恋花·送春》[唐代] 钱起
直辞正谏,论道佐时。
出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唐代] 钱起
知子莫若父
出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六》[唐代] 钱起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出自《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唐代] 钱起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出自《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代] 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