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咏老赠梦得》白居易 古诗赏析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白居易 古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咏老赠梦得》白居易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你一起老了,自己问我怎么样。
眼涩夜先睡,头朝慵未梳。
有时拄着拐杖走出来,整天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不要看小字书。
情在朋友重,痕迹和少年疏。
只是闲谈起来,相逢还有余。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白居易,唐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前虑不定,後有大患
出自《》[唐代] 白居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出自《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 白居易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 白居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出自《礼记·学记》[唐代] 白居易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出自《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唐代] 白居易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出自《雪诗》[唐代] 白居易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自《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三》[唐代] 白居易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
出自《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唐代] 白居易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出自《诉衷情·眉意》[唐代] 白居易
隔壁岂无耳,窗外岂无人?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唐代]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