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流水无情送客,潮水拍打着空城,人因离愁而头发变白。听到离别之歌,我不禁抱怨夕阳无情,催人离别,顿生断肠之痛。
东风吹动,柳枝在雕花的宫墙上漂浮。离宫别院里,群花因伤感时节而落泪。双燕声声,好像诉说历代兴亡之事。
注释
(1)潮到空城: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空城:石头城,建康的旧称
(2)叶梦得《满庭芳》:“一曲离歌,烟村人去。”
(3)雕墙:雕花的宫墙。
《酒泉子·无题》辛弃疾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至淳熙二年(1174-1175)春,是辛弃疾送别友人时所作的词。
《酒泉子·无题》辛弃疾 赏析
词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写离愁。“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送行的场景是在长江边上,本来没有感情的江水此时扮演了一个无情的角色,因为友人就要离别,就像滔滔的江水不可逆流一样,让人产生无限的伤感,简直就要把人的头发都急白了。“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离别的歌曲惹人伤感偏偏夕阳也像是催促友人上路一样越来越向西斜。“残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词人送别友人,肯定不会在傍晚才送,这里用“斜阳”是为了说明作者与友人依依难舍,从上午到下午都舍不得分离,一直拖延到了天色将暮,可是词人依然抱怨夕阳为什么不能多停留一会,可见其离愁之深。
下片由离别之伤感生发而去,写到古今兴亡之事。一般送别作品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抒发离别愁绪。作者却一反常理,将建康这样一个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沧桑的历史兴亡之感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建康也曾是魏晋六朝时极其繁华的城市,现在却是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似乎在诉说那朝代更迭的旧事。
这首词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单为离愁而作的窠臼,不仅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稼轩沉郁雄浑的词风。
《酒泉子·无题》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流动的水没有感情,潮水到空球头全白。
离高歌一曲怨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哪里说兴亡,燕子双双。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辛弃疾,宋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出自《古柏行》[宋代] 辛弃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自《秋词二首·其一》[宋代] 辛弃疾
昨夜寒蛩不住鸣。
出自《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代] 辛弃疾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出自《新年作》[宋代] 辛弃疾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出自《青青河畔草的》[宋代] 辛弃疾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出自《荀子·王制》[宋代] 辛弃疾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出自《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摘自清代曹雪芹的》[宋代] 辛弃疾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宋代] 辛弃疾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大过。
出自《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宋代] 辛弃疾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出自《白马篇》[宋代] 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陈亮
作者:陈亮
作者:张鎡
作者:李曾伯
作者:赵以夫
作者:洪咨夔
作者:吴文英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