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飞鸟兮乌鸢。
凌玄虚兮号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
啄虾矫翮兮云间。
任厥性兮往还。
妾无罪兮负地。
有何辜兮谴天。
帆帆独兮西往。
孰知返兮何年。
心惙惙兮若割。
泪泫泫兮双悬。
彼飞鸟兮鸢鸟。
已回翔兮翕苏。
心在专兮素虾。
何居食兮江湖。
徊复翔兮游颺。
去复返兮于乎。
始事君兮去家。
终我命兮君都。
终来遇兮何辜。
离我国兮去吴。
妻衣褐兮为婢。
夫去冕兮为奴。
岁遥遥兮难极。
冤悲痛兮心恻。
肠千结兮服膺。
于乎哀兮忘食。
愿我身兮如鸟。
身翱翔兮矫翼。
去我国兮心摇。
情愤惋兮谁识。
抬头仰望一群黑色的猛禽,狂呼乱叫着从高空中俯冲下来。
它们聚集在小岛上肆意叼啄鱼虾,然后展翅飞到高空的云层之间,任凭自己的秉性飞来飞去。
我没有什么罪过却要背井离乡,为何无辜的被遣送到遥远的天边。
像一片落叶被狂风吹往西方,谁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返回家园?
心中的忧伤痛苦如同刀割一样,忍不住双眼泪如喷泉。
那些凶恶的猛禽,已经飞回原地收拢其翅膀,
它们一心掠夺那些弱小的白虾,为什么来到这江河湖畔白吃白住?
时时在这里盘旋不去自由游荡,来来去去往返不停的横冲直撞。
起先是夫君不知为何一去不复返,最终又强迫我前往吴国京都。
到死我不明白自己何罪之有,为什么让我背离祖国远去吴国。
我穿着粗布衣裳被降为婢女,丈夫被摘去王冠沦为奴仆。
苦难的岁月何时才是尽头?国耻冤仇的悲痛时刻压在心头。
就好象咽下无数疙瘩堵在胸口,心里装满悲哀哪里吃得下饭食?
我多想变成一只飞鸟,展翅高飞在蓝天自由翱翔。
心中思念我那遥远的故国家乡,满腔的悲愤与怅恨谁能体味?
《鸟鹊歌》佚名 古诗赏析
这首诗可谓古代最早的一首抒发亡国之恨的抒情诗,作者就是勾践的妻子,越国战败后沦为吴国奴婢,境遇悲惨,更加显得字字血泪,发人深思。
其历史背景是: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这首诗的可取之处有三:
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将入侵的敌军比作凶恶的猛禽,以猛禽的种种动作比喻占领军横征暴敛,肆意掠夺的狂妄气焰,十分贴切形象。
二是尽情抒发了作为国王和王后亡国,并沦为人臣奴婢的极度悲愤,和对故国家乡的无尽思念,读来催人泪下。
三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在诗中反复诘问自己何罪之有,到死也想不通一个相夫教子的妇道人家无辜受累的道理。数千年来,亡国奴的境遇都是极为凄惨的,无论是尊贵国王还是不参与政事的王后王妃,形同砧板之肉,任人宰割,甚至成为敌国宴席上名副其实的美餐。这种株连无辜的史实司空见惯,毫无争辩余地,似乎无需深思。而勾践夫人却质问苍天自己何罪之有?为何无辜遭到天谴?为何被逼离乡背井,无辜受尽人间苦难?作者的反复诘问反映出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难能可贵。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很多抒发亡国之恨的名篇词作,汉末女学者蔡文姬也有过类似经历,她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都未显示出勾践夫人如此朦胧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弱女子,即使是贵为王后,对于历史的急剧变化,终究是无能为力的,也不可能提出更为深刻的思想体系,但是勾践夫人的历史悲哀是数千年来亡国女人的悲剧缩影,千古悲愤,呼唤千年,不失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意识,震撼心灵的控诉。
《鸟鹊歌》佚名 翻译、赏析和诗意
仰飞鸟兮乌鸢。
凌玄虚啊号翩翩。
集沙洲啊恣肆悠闲。
啄食小虾展翅兮云间。
任其性格兮往还。
妾无罪兮负地。
有何辜兮谴天。帆帆独自啊往西去。
谁知道返兮何年。
心中凄凄惨惨啊如果割。
泪泫泫兮双悬。
那飞翔的鸟儿啊鸢鸟。
已经盘旋啊翎苏。
心思专门啊素虾。
什么在吃啊江湖。
徘徊又翱翔在颺。
离开又返回啊对吧。
开始侍奉君王啊离开家。
结束我命啊你都。
终遇啊什么罪来。
离我们离开吴国啊。
妻子穿着粗布衣服啊,是她。
丈夫离开为奴礼服啊。
岁遥遥兮难极。
冤屈悲痛啊,心中忧伤。
肠千结啊胸中。
在可悲啊忘了吃饭。
希望我的身体啊像鸟。
身体翱翔啊矫翼。
离开我的祖国啊,心中动摇。
群情激愤啊谁知道。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佚名,隋人。
胖子也不是一口儿吃的
出自《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先秦] 佚名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出自《卜算子·答施》[先秦] 佚名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出自《咏梅九首》[先秦] 佚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出自《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先秦] 佚名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出自《韩非子·心度》[先秦] 佚名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
出自《献仙音·吊雪香亭梅》[先秦] 佚名
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
出自《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先秦] 佚名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出自《行路难三首》[先秦] 佚名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出自《雪梅》[先秦] 佚名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出自《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先秦]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