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注释】: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 ,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在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 。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写的是:在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 ,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在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 !“ 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 ,目的是突出“ 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 ,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片泛写别后相思 ,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 ,古人多有 ,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在“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 ;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在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晏殊 翻译、赏析和诗意
另外来音信千里
惆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雨
几回没有睡
楼高目断
天遥说暗黑
只能憔悴
念兰堂红蜡烛
心长焰短
向人流泪*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晏殊,宋人。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撼庭秋》[宋代]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撼庭秋》[宋代]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出自《怨》[宋代] 晏殊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出自《伯牙鼓琴的》[宋代] 晏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从军行七首·其四》[宋代] 晏殊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出自《资治通鉴·周纪一》[宋代] 晏殊
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出自《商君书·靳令》[宋代] 晏殊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出自《雪望》[宋代] 晏殊
无以所好害身,无以嗜欲妨生
出自《说苑·谈丛》[宋代] 晏殊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出自《哀王孙》[宋代] 晏殊
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
出自《管子·揆度》[宋代] 晏殊
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出自《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宋代] 晏殊
作者:杨亿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