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
笠重吴山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访禅室,宁惮路歧赊。
《僧》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一钵就度过一生,随着绿度岁华。
这座山皆有寺,什么地方不为家。
笠重吴山雪,鞋香楚地花。
将来访禅室,哪怕路很遥远。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寻陆鸿渐不遇》[宋代] 苏轼
移有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秋闺怨》[宋代] 苏轼
斜光隐西壁,暮雀上南枝。
风来秋扇屏,月出夜镫吹。
深心起百际,遥泪非一垂。
徒劳妾辛苦,终言君不知。
《送僧归护国寺》[宋代] 苏轼
白道萦回彻上方,薰然风信满归航。
五芝岩秀经行熟,千柰园深宴坐凉。
吟久半轩移海日,定回诸壑散天香。
忘年宝契由来厚,终谢繁缨捧钵囊。
《送僧归护国寺》[宋代] 苏轼
曹溪有真嗣,是名大知识。
得法三十年,堂堂坐岩石。
忽徇云玺招,暂屈冥鸿翼。
褰裳度王城,夙驾来军壁。
陆泉正持戒,到溉方蔬食。
晨炉薝蔔霏,夜榻氍毹积。
金钵稻脂香,琼瓯茗花碧。
高谈入幽固,默对探虚寂。
学精西竺言,诗妙南朝格。
与游欣雾润,鄙吝犹泉涤。
遽忆五芝春,悠然理归策。
伊予病且老,末景如驹隙。
惭为中军帅,更玷台臣席。
无功翊熙明,何力当优绩。
莲社久栖心,华簪聊寄迹。
愿辞食地封,永事弥天释。
《淳化五年秋八月二十四日钜鹿魏野江东僧用晦》[宋代] 苏轼
危城闲登临,秋色际空碧。
四顾廊且平,万虑忽然释。
精诚日月暗,旷达天地窄。
壮节但孤耸,愤气欲四射。
盐穴狂风号,峭壁浓岚滴。
胆气高虚空,眼目无疆城。
幽耳如洗濯,刚肠若刳剔。
高谭俗不闻,嘉句景来索。
四时归牢笼,万象在咫尺。
山势出嵩华,地界连虞虢。
意脱喧卑场,神入清虚宅。
千峰如聚拳,万木同森戟。
白云闲不动,飞鸟忽相逆。
平莎类裀褥,远籁当琴瑟。
定交心欲剖,言利口难擘。
不作蔽日云,愿为补天石。
道在乐诗书,时平偃金革。
笑傲得良朋,狂散绝勍敌。
笔功压班输,酒肠欺乌获。
逸思骤雨倾,欢情湍水激。
玄门匪防御,学海讵沉溺。
实果间酒巡,邻谷和歌拍,头鄙钟仪冠,足爱谢公屐。
静胜贯兵法,默论通禅寂。
聚散伤轮蹄,兴亡悲简册。
回飚激吟魂,长空挂醉魄。
泉石无荣枯,尘埃自休戚。
鸟道晚采樵,人家晴种麦。
暮野牛羊杂,重虚鹰隼击。
涿鹿树围青,盐池霞照赤。
画牛羡山相,狎鸥怜海客。
古人何卑屑,束缚於名迹。
《送棋僧惟照》[宋代] 苏轼
不成九章开方诀,诵得一行乘除诗。
自然天性晓绝艺,可敌国手应吾师。
窗前横榻拥炉处,门外大雪压屋时。
独翻旧局辨错著,冷笑古人心许谁。
《接客僧》[宋代] 苏轼
雁荡应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称赞。
赞美石僧勤接客,客游雁荡乐忘返。
《僧舍小山三首》[宋代] 苏轼
烂石有佳色,禅房叠更幽,九疑峰不断,十字水长流。
枕簟日逃署,轩窗时卧游。
吾衰更何往,只此对汤休。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出自《女曰鸡鸣的》[宋代] 苏轼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出自《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宋代] 苏轼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出自《紫萸香慢·近重阳》[宋代] 苏轼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出自《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宋代] 苏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鹤鸣的》[宋代] 苏轼
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出自《淮南子·俶真训》[宋代] 苏轼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宋代] 苏轼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出自《忆扬州》[宋代] 苏轼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出自《满庭芳·碧水惊秋》[宋代] 苏轼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出自《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宋代]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