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去,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原题:《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苏轼 古诗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
《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一条小路绕山翠,心绪去像蛇。
忽然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瞪攀秋蔓,飞桥踏古木筏。
三门迎接北吹,一个洞向西斜。
叹息烟云离开,思念岁月遥远。
唐人从前未到,古代风俗这是家。
洞温暖无风雪,山深富鹿猪。
相逢衣服全草,环坐在发髻应用麻束发。
烟囱依岩黑,酒杯就石洼地。
洪荒凉没有传记,想象她在伏羲娲。
这件事现在哪里有,我只有嗟叹遗迹。
山老人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出自《明月夜留别》[宋代] 苏轼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宋代] 苏轼
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出自《文心雕龙·原道》[宋代] 苏轼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出自《七夕曝衣篇》[宋代] 苏轼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出自《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宋代] 苏轼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出自《岐阳三首》[宋代] 苏轼
自唱新词送岁华。
出自《思佳客·癸卯除夜》[宋代] 苏轼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出自《春送僧》[宋代] 苏轼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出自《》[宋代] 苏轼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出自《送友人》[宋代] 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