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従田横。
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
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秦穆公墓》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没有百步。
才知道从前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
从前公生不诛孟明,怎么会有死的时候却忍心用他的好。
才知道三个孩子追求你的意思,也像齐国的二儿子从田横。
古人感一顿饭,还不能杀了自己。
今人不复见这些,于是把所见疑古人。
古人不可能,现在的人更可能伤害。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秦穆公墓》[宋代] 苏轼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従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八秦穆公墓》[宋代] 苏轼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从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救人须救急,施人须当厄。
出自《醒世恒言·卷十》[宋代] 苏轼
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出自《鬼谷子·鬼谷子·权篇》[宋代] 苏轼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出自《上阳白发人》[宋代] 苏轼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出自《燕诗示刘叟》[宋代] 苏轼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出自《管子·形势》[宋代] 苏轼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自《》[宋代] 苏轼
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
出自《警世通言·卷十二》[宋代] 苏轼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出自《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宋代] 苏轼
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
出自《荔枝香近·七夕》[宋代] 苏轼
古之君子,使人必报之。
出自《》[宋代]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