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和陶杂诗十一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我从前登朐山,在日观沧凉。
想济海县,遗憾的是没有石桥梁。
今年黎母国,在你家乡有什么不同。
蚝浦已经黏山,热路也飞霜。
所欣不是从誷,不怕此行道路远。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余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余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
潮阳隔云海,岁晚倘见客。
伐薪供养火,看作栖凤宅。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
独立万物表,长生乃余事。
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
我顷登罗浮,物色恐相值。
徘徊朱明洞,沙水自清驶。
满把菖蒲根,叹息复弃置。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
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
逝者知几人,文举独不去。
天方斲汉室,岂计一郗虑。
昆虫正相啮,乃比蔺相如。
我知公所坐,大名难久住。
细德方险微,岂有容公处。
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相如偶一官,嗤鄙蜀父老。
不记犊鼻时,涤器混佣保。
著书曾几何,渴肺灰土燥。
琴台有遗魄,笑我归不早。
作书遗故人,皎皎我怀抱。
余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
《和陶杂诗十一首》[宋代] 苏轼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出自《沁园春·长沙的》[宋代] 苏轼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出自《》[宋代] 苏轼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出自《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宋代] 苏轼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出自《清明日对酒》[宋代] 苏轼
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
出自《满宫花·花正芳》[宋代] 苏轼
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出自《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宋代] 苏轼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出自《后汉书·列传·虞傅盖臧列传》[宋代] 苏轼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
出自《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宋代] 苏轼
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宋代] 苏轼
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之明。
出自《》[宋代]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