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释】:
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刘学锴)
《边思》李益 翻译、赏析和诗意
腰挂锦带带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季。
莫笑关西武将家的儿子,只要将诗想进入凉州。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李益谦,宋人。
《边思》[唐代] 李益
劲气初折胶,奔书闻插羽。
寒金刁斗鸣,夕火兜零举。
霜威画角雄,月思清笳苦。
骠骑出鏖兵,轻车前确虏。
一鼓击名王,三捷献英主。
天山挂雕弓,玉塞休强弩。
龙额近封侯,华堂盛歌舞。
《江边思家》[唐代] 李益
北望一含愁,归心俯碧流。
滩虽注南海,湘亦接巴流。
天阙当牛斗,台城枕石头。
侬家生长地,终岁信悠悠。
《边思》[唐代] 李益
胡雁南翔已尽回,闺中不见寄书来。
穷荒二月无青草,长对东风赋七哀。
《边思》[唐代] 李益
十年辛苦戍边城,朔漠漫漫万里平。
厌听胡儿吹晓角,声声都是断肠声。
《边思》[唐代] 李益
少年为远戍,两鬓已{上髟下思}{上髟下思}。
百战功谁赏,空闺信不来。
乡关成梦境,边月是愁媒。
听彻胡笳曲,寒声转更哀。
《边思》[唐代] 李益
苏武节旄尽,李陵音信稀。
梅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边思》[唐代] 李益
苏武节旌尽,李陵音信稀。
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边思》[唐代] 李益
汉将边方背辘轳,受降城北是单于。
黄河晚冻雪风急,野火远烧山木枯。
偷号甲兵冲塞色,衔枚战马踏寒芜。
蛾眉一没空留怨,青冢月明啼夜乌。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出自《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唐代] 李益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唐代] 李益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
出自《田家》[唐代] 李益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唐代] 李益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出自《江上阻风》[唐代] 李益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出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唐代] 李益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出自《早春寄王汉阳》[唐代] 李益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出自《初见嵩山》[唐代] 李益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出自《警世通言·卷三》[唐代] 李益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出自《斯干的》[唐代] 李益
作者:仇远
作者:贺铸
作者:司马光
作者:司马光
作者:邓肃
作者:梅尧臣
作者:李益能
作者:李益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