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第 426 页[①]榆关:或称榆塞,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这里代指通往南方的关口。汉使:汉朝的使臣,这里代指南朝的使者。这两句是说,通往南朝的音信已经断绝了,使臣也没有来往了。
第 426 页[②]胡笳、羌笛: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两句是说,自己听到胡笳之声而落泪,听到羌笛之声而悲伤。
第 426 页[③]纤腰:细腰。素:束腰的白绢。横波:指眼睛。这两句是说,腰围减细、身体已经消瘦,眼睛也哭坏了。
第 426 页[④]恨心:指离恨。红颜:指青春。这两句是说,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忧能伤人,青春的年华也没有多少了。
第 426 页[⑤]精卫填海:相传炎帝的女儿溺死于东海之中,心恨不已,化为精卫鸟,口衔西山的木石,企图填平东海。故事见《山海经·北山经》。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回不去了,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这样的志愿:以枯木填海,用青山断河。
【说明】
本篇原列第七首。
这首诗是写自己羁留北方之后,梁朝的消息再也听不到了。寄居异地,无以为欢,身心俱病,抱恨无穷,但又仿佛仍然抱着一种朦胧的报国还乡的希望和幻想。
--------邓魁英、韩兆琦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
《拟咏怀 七》庾信 翻译、赏析和诗意
山海关断音信,汉朝使者断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少束素,另外泪减少横向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不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庾信,南北朝人。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出自《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南北朝] 庾信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三都赋》[南北朝] 庾信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出自《送陈章甫》[南北朝] 庾信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出自《管子·形势》[南北朝] 庾信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出自《饮马长城窟行》[南北朝] 庾信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出自《卜算子·咏梅》[南北朝] 庾信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出自《》[南北朝] 庾信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出自《满庭芳·堠雪翻鸦》[南北朝] 庾信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出自《山房春事二首》[南北朝] 庾信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出自《腊日宣诏幸上苑 / 催花诗》[南北朝] 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