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
栏目

葛溪驿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时间:2024-11-16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葛溪驿

诗词赏析

《葛溪驿》王安石 古诗在江西弋阳县,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抒发对国事的感怀。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漏”,古代计时的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在这里,回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果更好。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已晚,自然界是一片凄凉,引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这种思想与他一生的政治作为,是一致的。

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是深长的。

《葛溪驿》王安石 翻译、赏析和诗意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盏灯亮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得风露早,归梦不知道山水长。

坐感一年四季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罢了,正抱着稀疏的梧桐叶半黄。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王安石,宋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相关诗句

《葛溪驿》[宋代] 王安石

疏雨微云隔岸山,乱花芳草曲江干。

谁家帘幕临官道,一阵东风燕子寒。

作者千古名句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出自《石鼓歌》[宋代] 王安石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出自《》[宋代] 王安石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出自《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宋代] 王安石

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出自《论衡·卷二十三·言毒篇》[宋代] 王安石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出自《九日登清水营城》[宋代] 王安石

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

出自《浣溪沙·握手河桥柳似金》[宋代] 王安石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出自《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宋代] 王安石

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

出自《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宋代] 王安石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出自《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宋代] 王安石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出自《墨子·02章 修身》[宋代] 王安石

《葛溪驿-头宋代尾-头王安石尾-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