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栏目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作者:李之仪 宋代 时间:2024-11-15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诗词赏析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 翻译、赏析和诗意

偶向凌地气台上望,春光已经超过三分。

江山重叠加倍销魂。

风花飞有形态,烟絮落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很,那忍受旧遗憾仍然存在。

清愁满眼睛和谁讨论。

却回答台下草,不理解记忆王孙。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李之仪,宋人。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作者千古名句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出自《双调忆王孙·赏荷》[宋代] 李之仪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出自《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宋代] 李之仪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出自《鹧鸪天·赏荷》[宋代] 李之仪

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

出自《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宋代] 李之仪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出自《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宋代] 李之仪

信不足则多言

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宋代] 李之仪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出自《荀子·荣辱》[宋代] 李之仪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

出自《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宋代] 李之仪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出自《格言联璧·接物类》[宋代] 李之仪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出自《秋怀》[宋代] 李之仪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头宋代尾-头李之仪尾-宋词精选,写景,抒怀,临江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