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见“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初,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中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运动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为止。这次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被认为是阶级斗争,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欧洲。认为通过资产阶级民主,就能把权力交给广大人民,把资本主义国有化和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当作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通过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商品经济形式。其特点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调节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推动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词典解释:共青团前身。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发起组织,后在北京、广州等地相继建立。192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式成立全国性组织。1925年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战争期间改造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为自我标榜,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以蒲鲁东等为主要代表。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主张用一些不触动资本主义基础的点滴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弊病。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包括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通过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为自我标榜,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以蒲鲁东等为主要代表。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主张用一些不触动资本主义基础的点滴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弊病。
封建社会主义:号称“社会主义”而代表没落封建贵族利益的社会思潮。流行于19世纪中叶英、法等国。以法国维尔纽夫巴尔热蒙等为代表。他们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贫困是因为封建王朝被推翻的缘故,认为封建专制政权才能“拯救世界”。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有瑞士西斯蒙第、法国路易.勃朗等。他们要求保存小私有制度,认为只要把社会改造成各种小生产组织,把劳动者变为小私有者,就能把资本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包括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通过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基尔特社会主义:一译“行会社会主义”。20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潘蒂、霍布逊等。他们否认国家的阶级性,主张和平地用行会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基督教社会主义:把基督教教义涂上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流行于19世纪的英国等国。代表人物有英国莫里斯、金斯莱等。他们认为只要实行基督教的“博爱”、“互济”等教义,就能使劳动人民摆脱社会灾难。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法等国。主要代表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提出,但他们又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和示范试验来实现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许多进步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该词又常与“空想共产主义”通用。
伦理社会主义:把唯心主义伦理思想当作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说。19世纪末流行于德、意、俄等国。代表人物有柯亨等。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一种脱离阶级和现实的“道德完美”。
讲坛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欧洲。认为通过资产阶级民主,就能把权力交给广大人民,把资本主义国有化和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当作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初,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中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运动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为止。这次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被认为是阶级斗争,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即由人民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大事,同时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社会主义民主要同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法制:通常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产生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理论和模式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有,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不存在商品生产。十月革命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仍保存着商品生产和少量个体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一模式,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生产的迅猛发展。但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统得过死和平均主义等弊病,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