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 (③鼕) dōng 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农冬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夏涝:夏季雨水过多。
夏畦:1.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2.指卑躬屈膝,对人谄媚。
夏癸:即夏桀。
夏社:夏后氏的社宫。
梅夏: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称。
1.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在我国很多地方有传说称,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2.有的人一到夏天,就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俗称“疰夏”病症;有的人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不思饮食,导致身体消瘦。
3.我们江南地带芒种入梅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
4.何谓疰夏?每年一到夏天,很多女生都会觉得身体诸多不适:全身热,周身乏力,困倦欲睡,不思饮食,眼见着身体日渐消瘦。
5.一到夏天,很多人胃口就会变差,食量锐减,吃饭不香吃菜无味,上海人把这夏日食欲递减现象称之为疰夏。
6.但记者昨天从本市曙光、瑞金等多家医院获悉,现在来看“疰夏”的患者比以往明显减少,而来看因借“疰夏”减肥产生的各类“后遗症”的患者却越来越多。
7.奶牛类似“疰夏”的症状称为“热应激综合征”,专家们曾构想了多种解决方法。
8.这种头痛称作疰夏性头痛,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大多发生在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身上。
9.吃饭没胃口,干活没力气,一离开空调房,就头晕眼花,不少杭州市民有这样的疰夏症状,高温天气对人的影响真大。
10.立夏过后,天气逐渐炎热,容易疰夏的人此时开始初现端倪:浑身变得发烫,胃口开始不好,睡眠不安稳,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烧感冒。
11.按中医说法,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伤气津;加上暑多挟湿,因此,杭州的夏天,小孩较易患中暑、胃肠不适、手足口病、疰夏等常见病。
12.上海人有“疰夏”的说法,说的是人到夏日,胃口不好。
13.对此,专家提醒市民,立夏过后,市民特别要注意静心养心,尤其是在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份,防止疰夏等症状产生。
14.“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15.经一位老中医诊断,说孙阿姨的病按中医理论讲是“疰夏”。
16.夏季很多人会疰夏,没法子,一定要挺过去。
17.其实,夏天人体的消耗量十分大,很多人会觉得夏天无精打采、胃口不好,继而疰夏;夏天各类细菌病毒也最为活跃。
18.“疰夏”是初夏女性以食欲下降为典型症状的“季节病”。
19.苦夏也称疰夏,医学上称之为“夏季热”,是一种发生在炎热夏季的疾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能患病,尤其是平时体质较差或久病初愈的小宝宝更容易患病。
20.越谦看我越来越憔悴的样子,十分着急,我只好骗他说,我一直有疰夏的毛病。
祴夏:古代乐章《九夏》之一。
大夏: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2.指夏季。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8.大厦。
大夏侯:指汉经学家夏侯胜。
江夏八俊:指东汉刘表﹑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八人。
夏书: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尚书》中《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
夏二子:指蚊与蝇。
夏五:喻文字有残缺。
夏五郭公:《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夏令:相传为夏代的月令之书。(1)[summer]∶夏季(2)[summer weather]∶夏季的节令、气候
夏令时:又称“经济时”或“日光节约时”。法定时的一种。在夏季,由于昼长夜短,为充分利用日光,把时钟适当拨快;到秋季,再拨回。1908年由英国人威利特提出。1916年后,德国、奥地利、荷兰及丹麦等国相继采用。中国也曾采用过。
夏令营: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或集体的成员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多设在林中或海边。[summer camp]夏季开设的供集体人员短期休养、娱乐的营地
夏伯阳:见“恰巴耶夫”。
夏侯:复姓。《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夏侯婴。
夏侯妓衣:帘的异称。
夏候鸟:指夏季在某地区繁殖,秋季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原地区的鸟。如家燕﹑杜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