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珠海市政协专题调研报告
为推动珠海市的老龄工作,走珠海自己的创新之路,市政协委托吉林大学“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协同调研工作的“珠海市人口老龄化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对珠海市老龄人口现况的调查。该项调查工作历时一年半时间,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珠海市110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测。并形成了详实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在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首先完善了养老相关政策制度,制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次,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公民互助、规范推进”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第三,推进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初步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四是加强了老年人的权益保障。综合来看,珠海市总体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等方面,都与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超过六成老人患有高血压
调查显示,截至xx年末,珠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6万人(数据来源于市**局),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1.59%。在接受调查的1109名老年人中,最高年龄103岁,最低年龄60岁,平均年龄67.68±7.13岁。男性414人,占37.33%;女性695人,占62.67%。从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口构成来看,60-69岁组人口数量766人,所占比例最高,为69.07%;70-79岁组人口数量240人,所占比例为21.64%;80岁及以上(≥ 80)组人口数量103人,所占比例为9.29%。
根据老年人自报慢性疾病患病情况和相关检测诊断,慢性病排名前六位依次为高血压(66.5%)、骨关节疾病(29.7%)、眼病(16.9%)、糖尿病(15.7%)、心脏病(11.0%)和脑血管病(6.7%)。
目前珠海市共有养老机构24所
调查得知,目前珠海市共有养老机构24所,其中公立15 所,民办9 所。珠海目前养老机构数量不少,但规模都不大,最大规模的一家床位数也只有180 张,且整体上服务水平不高,高端养老机构在珠海暂时不存在。全市共有养老床位3387张,平均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床位约26.8张。xx 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 张。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珠海的数据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养老机构共入住老年人为1397人,入住率为49%。其中公办入住率平均为36.4%;民办入住率平均为65.5%。从入住率来看,虽然公立养老机构平均月收费低于1500 元/人,而民办养老机构平均月收费高于xx元/人,但由于地理位置、服务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要高于公办机构。同时,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在环境熟悉的社区中居家养老。
建议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报告认为,珠海市还没有充分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准备,社会上的中、青年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及早、及时备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部分人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
报告建议加强老龄政策及布局的顶层设计,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
报告还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前珠海市的老年护理康复服务设施和场所总量还显不足,亟需优先发展社会化护理康复服务、健全医疗康复护理体系。构建大型医院、专业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紧密结合、有序衔接的康复护理体系,加快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康复护理保险参与体系。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切实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并加强基层老年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防治结合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区域卫生和人群健康评价制度,完善居民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增加投入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报告建议增加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个人投资,争取有更多的投入,促进包括医院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旅游养生为链条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疾病诊疗一条龙服务,医联体模式的建立 [ 医院(二甲、三甲)、诊所、家庭病床]。有目的地完善教育、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及个体化生活饮食指导与保健、加强护理专职队伍的培训和全科医生队伍及人员的配备。
珠海目前从人们的观念和选择上,适宜以“居家养老”为主,模式应该是“健康加养老”,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持。新建居住(小)区要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推动旅游养老的步伐。
第2篇 上海市政协调研报告:为"科创中心"建设建言
上海市政协日前以纲要的形式,公布了一份重量级调研报告,关注点落在上海今年的“一号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该报告毫不隐晦地梳理出上海创新的“五大瓶颈”;而在对策部分,报告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就是希望上海依托自贸区和张江自主创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特区”和“国家科学中心”。
可视可感数据直指瓶颈所在
日前,市政协召开了今年第一次以议政建言为主题的常委会议。就在这“新年第一会”上,这份聚焦科创中心的报告纲要首次亮相。据介绍,相关课题研究于去年下半年启动,前后经历了30多次调研、研讨,市政协多个专门委员会跨界参与,另外还有相当一批院士、专家参与其中。
根据报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存在五大瓶颈,分别是:对外开放力度与有效度不足、政府与市场定位不清、高端人才不足与作用发挥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不力、企业创新动力与能力不强。
这些“瓶颈”看似宏观、抽象,实际上都有实际案例或是数据支持。例如,提升科创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势必要考察本地研发活动的国际化与开放度;但调研发现,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只有8家,而纽约、伦敦都超过20家,北京则有48家;即便放低标准,观察“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亚太总部,上海也只有7家,不足北京的一半,而新加坡有118家。
谈到政府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不足时,报告经调研发现了一个高度“可视可感”的数据。市政协常委吴捷说,在每周的5个工作日中,科研人员有一天半(相当于30%的时间)用来处理杂事,主要是争取立项、争取经费。究其原因,既有科研经费制度之弊,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占r&d(研发)投入的比重太低。吴捷说,上海的这个数字是7.1%,而创新能力领先国家基本都在15%甚至20%。
市政协常委杨建荣在介绍报告时说:“中国是在13亿人中选人,美国则面向全球,在70亿人中争取人才。”这种局面,解释了为何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在上海严重紧缺。
打造高端人才离岸创业平台
一共有5位市政协常委走上讲台,详细介绍这份报告。在列举一系列问题后,第一个发言的薛沛建代表课题组正式提出建议:依托上海自贸区和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特区”和“国家科学中心”。
如果说“国家科学中心”侧重于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和项目的集聚,是聚焦科研本身,那么“国际科创特区”的意义就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上--报告表示,“国际科创特区”可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引领区”。
实际上,“科创特区”本质就是推动“自由贸易”与“自主创新”做加法,使得“1+1>;2”。在具体做法上,薛沛建说,可借鉴自贸区金融改革和贸易便利化成果,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监管,营造更宽松自由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研发中心、企业总部落户。
对于借力自贸区“政策红利”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报告中还散落着其他一系列设想。比如,为扶持有活力的创新主体,课题组建议借鉴“负面清单”模式,按“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可供民资进入的行业领域;为了“择天下英才而用”,建议上海为高端人才打造“离岸创业平台”,培养相关孵化器和支持系统。
建立华裔科学家数据库
这份报告针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梳理出了五大瓶颈、近20项问题;针对每类问题,报告都立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汇总起来也有25条。
这些建议中还有不少颇有亮点的提法。比如建议上海在继续吸引跨国研发中心落户的同时,激励国内机构“走出去”建研发中心;或是利用世界经济低迷复苏之机,借鉴以色列等国的做法,建立华裔科学家数据库,重点引进这批人才;为了更好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报告表示,应该“让不能'犯错'的政府和反复'试错'的企业相衔接”,并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
根据此前部署,今年二季度,上海的“一号课题”就将形成总体方案。市政协相关人士表示,市政协将整理委员们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提案与建言,汇总后最终形成一份更完善的调研报告提交市委。
第3篇 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工会关于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队伍的群体结构、职工队伍的分布流向也发生了新变化,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在新形势下,公用局工会作为职工的代言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努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针对我局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改革改制的新情况,我们深入基层,掌握情况,及时抓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把着重点放在新建和改制后的民营企业的建会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我局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局直属8个基层单位都成立了工会,有会员1880人。工会工作已形成了“*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已建的8家基层工会中,有一家民营企业,一家私营企业,有两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在改制阶段。从我局基层工会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工会组织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步伐加快,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将成为职工队伍中的新鲜成分。面对这种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职工人数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工会如何创新创优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最大限度的把广大职工团结和凝聚到*的周围,是工会在新形势下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和新课题。二是农民工大量入会的趋势。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主要力量,可以说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对象,我们必须以宽阔的视野了解和认识农民工状况,努力提高农民工工作水平。
二、工会组织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针对我局工会组织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局工会积极应对,强化基层工会组建的力度和广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1、 高位推动、多方配合,为工会组建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一是基层各单位成立由*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政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任务。二是坚持“**带工建,工建促**”的双带双促方针,在部署**工作时,同步部署、检查、考核、评比工会工作,做到了**带工建、工建促**;三是在市总工会的支持和推动下,工会经费实行地税代征和财政代扣,也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建会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工建互带互促,部门多方配合的工作局面。也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我局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
2、建立健全管理网络,为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为了把基层工会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的作用,公用局工会在紧抓工会组建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了工会管理网络的建设,建立了从局工会到基层各工会的管理网络和网络办公平台,从组织上、设施上确保工会工作信息渠道畅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的把单位职工组织到工会这个大家庭中来。我局直属单位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配备了工会专(兼)职干*,基层工会**都进入了企业领导班子,有力地促进了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进行。
3、配齐配强和培训好工会干*,为工会组建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这是完成工会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连年来,针对公用系统工会干*新、流动性大的特点,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局工会每年都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对工会干*进行集中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使他们都能安心做、懂得做和积极做好工会工作,真正发挥各级工会在组织、管理、维权、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除此之外,基层各工会结合单位实际,每年对本单位职工也要进行岗位练兵、技术技能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回顾近几年来的工作,我局工会组织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企业农民工入会率还比较低。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会意识淡薄。
2、一些基层工会活力不强,工会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
3、部分工会干*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看成绩多、看问题少,存在“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会任务,不推不动,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4、对工会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不够,创新思维、手段不强等等。
四、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建议
1、深化对新时期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紧迫感。工会组织应从全局的高度,对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以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作为*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作用,发挥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继续加大组建力度,不断扩大工会组建工作的覆盖面。目前,随着公用事业改制步伐的加快,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应运而生,建会工作任务很重,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组建工会仍有不少认识误区,还会遇到不少阻力。对此,应把自上而下推动建会与自下而上发动建会结合起来进行,积极推进*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做到**带工建,**工建双丰收;强力推进工会经费税务代征制度,通过地税代征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促进非公企业单位尽快建会,夯实工会组建工作的经济基础。
3、切实履行基本职责,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要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工会的各项工作,坚持以职工为本、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完善维权机制,提高维权水平,增强维权效果;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表达好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制度,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发挥好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增强*的群众基础。
4、创新工会组建方式,不断提升工会组建工作水平。针对工会工作的对象、领域、内容、方式和环境的新变化,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新时期工会工作经验,探索新时期工会工作理论,加大组建工会工作的力度,力争在组建的思路、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总之,只要是能把职工吸纳到工会中来的做法,都是可行的,都是应该鼓励提倡的。
第4篇 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关于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民政府:
为全面了解掌握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行情况,总结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的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的规范运作,争取做出特色和亮点。近期,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成调研组对全市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情况
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2012年3月5日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围绕“2012年底县(区)和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必须全面建成运行”的目标要求,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情况。我市10个县(区)中,已挂牌运行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5个(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正在筹建中的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5个(景谷县、镇沅县、墨江县、孟连县、西盟县)。总体来看,各县(区)都有了具体的计划和安排,正按照总体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墨江、孟连两县通过新建办公楼解决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办公用房,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江城县、澜沧县、西盟县等8个县(区)采取改建过渡的方式;思茅区、宁洱县、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等5个县(区)编办已制定下发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三定方案;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镇沅县、孟连县等6个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已任命到位;宁洱县、墨江县、镇沅县等3个县编办各下达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9人,思茅区编办下达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6人,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等3个县编办各下达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3人,景东县、孟连县、西盟县等3个县编办各下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编制数2人。根据工作进度分析,预计全市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都能在2012年12月31日前挂牌运行。
(二)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情况。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主要依托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平台统一建设,由于各乡(镇)情况不同,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差异也较大,但在2012年底前基本可以全部挂牌运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力推进交易中心建设。各县(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根据“政府领导、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的原则和目标要求,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成立机构,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制定了相关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保证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统一、有序、高效运行。其中,景东县通过购买改建原县信用社办公楼解决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及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用房,累计投入1090万元;孟连县在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基础上,投入280余万元以新建的方式解决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用房。
(二)依法依规,积极探索,确保公共资源交易高效运行。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要负责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交易、工程建设招投标、司法**罚没物品拍卖等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的综合服务工作。为确保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期建成运行,各县(区)都想了很多办法,充分整合了人员、资金、房屋等资源,努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加快交易中心建设。如思茅、景东、宁洱、江城等县整合抽调了财政、住建、国土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到交易中心集中办公,景谷、墨江、镇沅等县采取与其他单位合建的方式解决了交易业务用房,江城、澜沧、景谷、西盟等县下步还将新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大楼。(三)强化监督,严格管理,确保公共资源交易阳光运行。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基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交易监管体系。一是行业监督,严格按照监管办分离原则,主动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到场监督;二是纪检监督,各县(区)纪委都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室,并进驻交易中心,加强对资源交易适时监督;三是场内监督,各县(区)交易中心都建立了完备内部监督制度和电子监察系统,对交易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四)坚持科技驱动的理念,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效能。目前,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等5个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挂牌运行。在工作中,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电子管理和监察系统,凡法律法规明确的程序、标准、要求等,能通过计算机自动设限和监管,均实行机器操作。二是建立视音频监控系统,对所有开评标、拍卖、谈判等交易现场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影音资料永久保存,做到了既实时监控,又可存档备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高效、便捷运行,公共资源交易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五)落实责任,奖惩结合,切实推进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区)都明确责任目标和工作措施全面加快县(区)、乡(镇)两级交易中心建设。景东县通过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同时确定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工作推进情况给予乡镇2-6万元奖励,有效推进了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镇沅县政府统一安排各乡镇3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孟连县统一制作发放了各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匾牌。
三、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看,各县(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思想认识均比较统一,都有工作计划和具体安排部署,并都有了一些成效。思茅区、宁洱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等5个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行以来,成效初步显现,实现了由政事不分向管办分离,由行业垄断、分散交易向有序开放、集中交易,由分口管理向综合监管的三大转变。一是促进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其效益最大化,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了监督,遏制了腐败。统一交易平台的建立,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过去招投标活动的各自为政、监督乏力的弊端,变以往业主单位邀请的被动监督为监督部门入驻中心进行主动监督、全程监督,使监督工作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入,构建预__败的坚实屏障。三是减少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日趋规范,各项交易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高效,营造了*风*洁、民风和谐的良好环境,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进度也不平衡。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县(区)*委、政府思想认识较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推进较快,软硬设施配套到位,运作比较规范。但也有一些县(区)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公共资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观望心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缓慢,建设标准和水平较低。
二是软硬件配置不专业,服务不到位。要达到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应当具备专业化的开评标场所,技术成熟的电子化招投标系统,保密性良好的电脑自动抽取专家和语音通知系统,高清晰的摄像监控系统。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资金不足,办公地点及部分硬件、软件配置一次性到位存在困难,建设进度缓慢。目前,宁洱县、澜沧县等县(区)的交易、办公场所面积较为狭窄,镇沅县的交易、办公场所仍未落实。此外,部分县(区)设备简陋,专家库的专家面窄人少、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一等问题,难以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专业服务。三是部分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和人员未落实到位。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西盟县等4个县交易中心领导班子尚未落实;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西盟县等7个县(区)交易中心虽已落实编制,但工作人员均未到位;部分县(区)编办下达县级交易中心编制较少,如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等3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为3人,景东县、孟连县、西盟县等3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为2人,根本无法做到全程进场交易,也无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下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加大督促力度,积极推进县(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我们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今年3月5日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快县(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步伐。为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建议由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委编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组成督察组,于2012年9月至10月到各县(区)督导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工作,与县(区)一起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2012年12月31日前全市10个县(区)及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建成投入运行。
(二)协调各方、统一认识。对公共资源进行集中交易集中监管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权力制约、增加财政收入、节约政府资金,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各县(区)、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共同建立协调机制,健全市级*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监督主体密切配合,依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
(三)鉴于景东县、孟连县、西盟县、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等6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较少,建议市委编办在商有关县(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上6个县(区)交易中心编制数,以满足工作需要。
(四)对于财政困难的县(区)及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建议按照先易后难、逐步规范的原则,处理好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关系,先搭架子、再完善职能,先运行、再规范。同时酌情给予西盟、孟连、澜沧、江城等边疆贫困县适当资金补助,以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依托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优势,安排各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员跟班学习,熟悉业务,提高素质。适时组织市、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干*职工到省内、省外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第5篇 市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市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了解掌握我市20xx年以来的安全生产情况,进一步推进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玉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调研要求,我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效果
20xx年以来,我市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市实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框架,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一)建立了实施《安全生产法》的组织网络
我市把《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充实和调整市安委会领导成员,乡镇、部门也分别设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部署阶段性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制定责任追究制、应急救援机制、事故隐患排查机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初步形成了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氛围
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各乡镇和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全市上下形成遵守《安全生产法》、重视安全生产的氛围。
(三)执行《安全生产法》措施扎实有力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力度,每年年初分别与乡镇、园区、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要求各乡镇、园区与所属企业也层层签订,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二是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重大节日、重点时期、重点行业和事故多发季节的安全生产检查,把“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关键时期的安全检查固定为常规性检查,把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企业、学校、网吧等行业作为重点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停产的立即停产,及时消除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三是进一步规范执法和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严格程序,并采取联合执法等方式,加大日常巡查频度和密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20xx年以来,市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一是督促和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基础条件,全市仅矿山等行业的安全投入就超过了一千万;二是建立完善安全抵押金制度,制订了《玉门市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实施意见》,对煤矿等五大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按规定征缴风险抵押金,目前已征缴154万元。三是在建筑、危险化学品、水电等行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三年达标规划,至目前,全市已有34户企业达到了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四是健全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修订了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煤矿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后勤保障、应急救援等做了进一步明确。20xx年9月22日、10月20日我市先后发生了液化气罐车侧翻、气体泄漏事故,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功地化解了险情,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以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仅20xx年至20xx年两年间,全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
(一)《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
调查中发现,有的单位负责人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部署,轻落实,缺乏抓好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有的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将安全生产工作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对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有的企业重效益轻安全,重生产轻投入,安全生产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有的从业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企业主及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迫作业的违法行为不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部分新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混乱、“三同时”制度贯彻落实不力;对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还不够 ,安全生产学习、宣传还存在盲区。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
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监管执法不够严格,监管责任落实不力,监管措施不够到位,安全隐患仍然突出。有些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够到位,监管责任不够清晰,造成执法时互相推诿或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各乡镇都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但安监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用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时间还不够。有的乡镇在领导、支持、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法监管方面还不够到位,有依赖上级主管部门的思想。有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安全教育培训上投入不够,工作措施不够到位,甚至无视法律法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安全生产行为时有发生。
(三)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体系不完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简陋,管理粗放,且业主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对工人的安全保护措施不足,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装备都没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够,安全生产基本投入差距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不到位,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不够,存在较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三、对策和措施
(一)要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市政府要切实把《安全生产法》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轨道,一是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宣传培训力度,使领导干*和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深怀对人民的感情,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着力提高监管部门领导及执法人员的安全素质、业务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二是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负责人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依法经营、认真履职、严格守法、保证投入。三是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新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和依法维权意识。
(二)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严格执法
《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及监管机构、生产经营单位等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政府及监管机构、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要发挥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的作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要加强对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督查处力度,对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限期整改,不留情面,对拒不整改的,要立即停产,以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的追究和处罚力度,对所发生的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三)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实施《安全生产法》的关键措施,贯彻《安全生产法》的基础工作是制定和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而完善了制度和机制后,要搞好安全生产就必须狠抓落实。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对已经建立起来的责任制要加大监督落实力度,依法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做到*钟长鸣,常抓不懈。要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市政府要加强对各行业的安全生产调查研究,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整治,监管工作要从事故查处为主转向预防和控制为主,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和源头管理,使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放、关口前移,从薄弱环节、具体岗位抓起,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四)要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安监局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避免互相推委等现象的发生;要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工作,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指导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责任制,保障安全投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安全生产形势。
第6篇 市政府经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短,铅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普遍面临着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陇南市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陇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伴随矿产资源的开采,现有矿山铅锌原料生产持续增长的势头已经明显减弱。以现有开采速度计算,探明铅锌资源储量仅够开采10年左右(未计远景储量)。原料的生产有可能满足不了冶炼的生产。铅锌工业发展仍以粗放经营为主,采用投资扩大冶炼能力、实现增量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顾资源的支撑能力和市场需求,受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取得持续性的投资效益。
三、铅锌产业转型与产业链延伸
根据_____市铅锌情况,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_____市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产业调整、企业规模化经营,这是_____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整合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并未根本改变铅锌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却为铅锌工业的战略重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然推动产业重组、资源整合。按照《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xx-2015年)》,国家将尽快推动铅锌企业整合,通过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具有竞力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促进有色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将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落后生产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投资行为,从严控新建高耗能项目。_____市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实现企业集约化经营
按照产业整合的要求,针对陇南市铅锌行业"小、散、粗"的现状,适时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组建若干大型铅锌企业或集团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带动陇南市企业向产业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能源等条件,制定铅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陇南市铅锌行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成州、宝徽、洛坝等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重组审批手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效益,提高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
(三)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利用铅锌企业积累的财富、技术、人才优势,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加强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条式的发展道路。一是引进、启动一批有着完整产业链的"采-选-冶-深加工"企业,拉长"铅-铅合金"生产链条,构筑资源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锌合金零部件,加快发展镀锌管材、板材、建材,积极培育"铅锌-镀锌钢板-汽车工业"产业链。三是加大铅锌产品市场应用领域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发铅锌新产品。
(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按照国家环保标准,建立市发改委、环境保护、国土、安全生产监督、工商、电业、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要求,从布局和外部生产条件、工艺装备、能源节约、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检查,跟踪监督,综合运用行政、价格手段,对现有生产规模较小、不符合行业规划、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促进铅锌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降低陇南市工业经济对铅锌产业的依赖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正积极主动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也对沿海产业的这种梯度转移采取支持、鼓励政策。各有关部委积极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部署,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计划在中西部地区认定一批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基地,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支持承接基地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_____市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高度重视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支持,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辐射效应大的工业项目,并列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盘活现有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我们必须开动脑筋、拓宽视野,在更大范围内谋求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充分掌握沿海产业转移的动向,积极做好沿海产业转移的对接工作,借此机会推动_____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第7篇 市政协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推荐的调研课题,为推动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查并召开了政协委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代表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会后又结合自治区*委、人民政府贯彻“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意见和比邻地区非公经济发展情况,针对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战略,突出抓卷烟、石化、纺织、冶金和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xx年第三季度,我市共有私营企业826户,投资人数2910人,雇工人数9534人,注册资金13.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85%、13.1%、11.2%、17.1%;个体工商户7002户,从业人员13463人,注册资金1.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0.6%、4.36%、9.8%。非公经济对财税的贡献逐年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二、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总体趋势上是健康发展的,但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仍不甚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企业内部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规模小,实力较弱。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小型企业,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少,还未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行业领域中缺乏支柱性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缺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及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识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产品缺乏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在我市私营企业中70%以上主要集中在商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从企业分布上看,商贸流通型企业多,生产加工型企业少;分散经营的企业多,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少。
3、企业管理行为不规范。我市的民营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集体企业改制而来;二是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三是新近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虽然管理体制健全,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从个体工商户发展积累而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数只是改改名称而已,仍实行过去“家族式”管理方式,不少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
(二)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尽管国家、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在实际执行中还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奎屯市与之配套措施尚未出台。二是有的行业配套措施缺乏执行力度,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在落实具体措施时各部门各行其是形不成合力。四是个别单位仅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在审核、收费、执法等方面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推诿拖拉,态度生硬等问题。五是存在重招商轻服务问题,企业入驻后,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六是税费征收不尽合理,部分中小型企业负担过重。
2、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我市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个体、私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常遇到“求贷无门、担保无人”的问题。其原因一是我市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越来越小,审批程序层级越来越多。而很多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透明等因素使银行贷款时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信誉评估困难,因而无法放贷;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市只有一家担保公司,资金量有限,手续费用相对较高,对个体、私营企业来说,贷款担保成本高、数额小、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已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
根据新*发[20xx]8号文件第26条有关规定,理顺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属关系,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奎屯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增加工商联(商会)副组长席位,办公室转设在市经贸委,办公室主任由经贸委主任担任。
(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支持
1、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我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根据我市财力情况,每年逐步增加资金用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技改项目和服务体系建设。
2、我市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科技三项费用、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科技兴农资金等各项专项资金,可采用贴息、补助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非公有制科技型、外向型、下岗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
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研究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允许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按规定的比例扣除。
(三)严禁对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拉赞助
所有涉及个体私营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公布的收费标准收取。有关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和增加收费次数。不准强迫企业加入各种协会等社会团体,强行向企业摊派培训、报刊杂志等费用,要求企业接受中介机构服务。对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有上下限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标准收取。
(四)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工作
要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整体规则,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资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市行政学校、职业中学、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民主评议制度
由市纠风办牵头,每年组织一次非公有制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民主评议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支持非公有制的发展,取得明显效果的给予表扬。对评议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并限期整改。同时将评议意见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中,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的作用
发挥工商联作为市委、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工商联要做好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商会、协会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管理新格局。
(七)抓好国家、自治区及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落实工作
要加紧出台和完善“非公经济36条”的一些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广大非公经济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融资水平、开拓市场水平,推动我市的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8篇 有关市政府经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针对金融危机对陇南市铅锌产业的巨大冲击,就目前xxx市铅锌产业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铅锌产业转型等提出一些产业发展思路,为xx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一、我市铅锌产业发展状况
xx市铅锌矿主要集中在成县、西和县和徽县境内,东西长85千米,南北长7-12千米,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金属储量约28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铅锌矿体。铅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越高,走向枯竭的速度越快。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逐步丧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以资源为依托的陇南经济发展。按照目前开采状况,再经过十几年,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况。那么如何未雨绸缪,发展接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陇南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
(一)支柱产业的作用明显
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铅锌生产企业98家,其中:采选企业86家,冶炼企业12家。从xx市的经济总体情况看,铅锌产业在xx市经济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xx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x年铅锌价格高位运行,xx市以铅锌产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达35.12亿元,占陇南市当年gdp总量的31.41%;铅锌企业上缴利税9.67亿元,占xx市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9.99%。
83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