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0乡镇基层**工作调研报告
齐溪镇全镇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xx户,6785人。镇*委下属20个支*,共有*员263名,其中农村*支*16个,*员228名,其中外出*员49人,村民委员会16个,两委干*72人,其中交叉任职14人,连选连任的13人,**、主任一人兼的1人,女性*支***2人,女性委员10人。
通过调研和座谈,齐溪镇*委对全镇的农村基层组织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先锋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一条“抓**、促发展、保稳定”的新路子。但在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不少新问题、新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和加强农村*支*班子建设,创新基层**与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创新农村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员和干*素质,大胆突破,努力探索,以与时俱进的观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妥善解决好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员动态管理体系。
齐溪是劳务输出大镇,不少*员都外出务工,做好农民工中*员的工作,不仅是加强*的建设的需要,而且关系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就需要构建内外结合的农民工*组织网络,建立跨越地域、统筹管理、联动运行的农民工*组织网络,基本做到哪里有农民工*员聚集哪里就有*的组织。可以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采取农民工*员行前登记、定期联系、双向报告、双边考核等措施,积极完善以流入地*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组织共同管理的机制和办法。要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体系着眼,调整、优化城乡基层*组织体系,从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眼,改进城乡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眼,确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机制,从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完善乡镇*委****工作述职制度。
1、建立**工作述职制度。乡镇*委**在**工作述职时,就自身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的情况,分别公开述职,接受领导的综合点评、群众质询以及民主测评。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唱好“主角”,不断提高乡镇*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实行工作量化考评制度。对各*委的**工作进行“星级”量化考评,按考评得分评选星级支*,并对星级*组织实行动态管理,已经命名的*组织如发生与其称号不相称的问题,科学酌情减星,甚至取消其荣誉称号。
3、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上级*组织应对基层和群众举报的基层**方面问题进行直接查处,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实现*内责任追究。
三、加强 “先锋工程”建设,丰富创建载体。
1、全面推开以*员个体或*员群体为创建主体。以本职岗位在特殊时期和关键时期承担和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为创建载体,以争创“*员先锋岗”或*员先锋系列为创建目标的系列活动,进一步为*员岗位奉献、促进发展创造条件,为*员服务群众、展示形象搭建平台。努力使广大*员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引领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旗帜。
2、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和不同岗位的***员,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分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增强实效。要找准*员发挥作用和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创建各级各类“*员先锋岗”,努力形成“一个岗一面旗、百个岗带全局”的基层**工作新局面。
3.抓好机制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提高*员队伍素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要大力创新实施“*员先锋工程”的方法、载体和考评机制,力求有新的突破,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干*的参与热情。
四、完善**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一是提高补贴。建立了“固定补贴+绩效奖励”的村组干*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将绩效管理引入基层农村组织建设当中,鼓励先进*组织的发展。二是建立了贫困组织帮扶机制,对特别贫困的基层*组织,应落实具体单位帮扶。三是建立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对全县各级*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制进行综合考核,安排专项资金兑现考核。
第2篇 2020最新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区域特色和相对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组织实施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的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增添了引擎。xx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三期四段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开发、蓄水泄洪、路桥配套、景观设施、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进。通过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湖,过去的烂河滩变成了黄金地,使县城向东南延伸近3公里,面积扩大近1倍;通过节水,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积1300多亩,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打造了水与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秀美的水景乐园,再现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风景带、休闲娱乐带、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水系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2、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积极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生产方式,着力延伸产业链,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依托临泽工业园区这一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为主体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发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奥瑞金、长城、屯玉绿源等种子企业和汇隆公司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和副产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蔬菜、红枣、乳制品等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企业优势互补、产品梯次递进和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管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开工建设沙河绿岛、天鹅湖花园等住宅小区6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建成城关广场、文体中心、南环路等市政公益设施,城区建设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国道312线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实施,排水、排污管网及供热系统稳步推进,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5%以上。
4、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提供了保障。噪声、大气和污水等环保监测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已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废”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大力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县城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城区绿化美化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布局,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门前三包、大沙河绿地树木认植认养等措施,相继建成了城关广场、铁路广场、滨河路、大沙河南北两岸和奥瑞金广场等绿化景观,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整体提升,生态效应进一步凸现。目前,城区绿化面积154.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68 %,绿地面积102.6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我县处于荒漠与戈壁包围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水平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总量比较小,发展质量还不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偷排乱排生产生活污水、乱涂乱贴广告、乱扔乱倒垃圾污水、人为破坏公用设施及生态建设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人饮水水源地不符合环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原始,城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
四是县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规划落实不到位,城管单位管理权与执法权脱节,管护制度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县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要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1、建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规划。立足临泽自然禀赋、区域特征、经济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建立一套与“xx”规划相衔接,与二轮县城总体规划相吻合,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构成,涵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物质基础、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产行为、生活行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绩效八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临泽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保证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有序推进。
2、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沙河景区建设统筹谋划,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赋予基础建设文化属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清洁水源、城区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治理监测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率。增设垃圾回收点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整治各类架空线路,改造城区路灯,增设体现时代特征的景观灯,提升县城亮化美化水平。启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城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车,创造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3、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动摇、领导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松劲、资金投入不减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设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大沙河建成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精品工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新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和发展绿洲休闲旅游的新节点。抓住中央把甘肃定位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两园、五湖”的绿化美化,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宜业、乐居的幸福家园。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抓住甘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医药化工、玉米加工、番茄制品、乳制品、红枣加工、食品酿造、种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包括废弃物再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旅游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适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督查力度,重点实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引导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鼓励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提高新上项目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控制工业“三废”。
5、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县上应成立由*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导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工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要建立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以经营的思想谋发展,以经营的手段搞建设,以经营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区各种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依存,共同推进。
第3篇 2020年关于乡镇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印发<**乡科学发展大调研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笔者对**乡**工作进行调研,一是调研**乡**的基本情况。二是部分*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主要了解**乡的*员基本情况和**乡*组织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与建议,为社区更好发展准备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 落实各级*委抓基层**工作责任制
(一)进一步强化抓基层**工作主业意识。
一要抓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传达。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作用,担负起更加繁重的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任务。二要抓好*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根据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合理调整*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员教育管理,通过加强*员活动场地、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建设,提升*员干*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加强农村*员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待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以提高*员致富带富的成就感。三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村支*两委交叉任职”等办法,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分子选拔出来,树立正确的选人导向;要以德才为本,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职责分明,科学调配,树立科学的用人导向。
(二)建立村委*组织****工作专题述职制度。
建议乡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交流会,听取村委*组织**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强化村委*组织抓基层**的责任意识。同时,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和联系村委工作,向*委会汇报履行**工作职责情况。
(三)始终坚持围绕科学发展来选干*、配班子、建队伍。
要统筹乡村领导班子的配备、培养和使用,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干*培训和锻炼,着力优化结构,盘活干*资源,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梯次队伍。
二、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
(一)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实现城乡组织共建。
选择**基础好、经济实力强、*员较多、条件成熟的村委组建*委,并试行*代表常任制。积极探索创新*的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加大联建共建力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组织体系。一是立足现有组织抓调整。着重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现有*组织设置调整。二是打破区域限制抓组建。积极探索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组织的方式,发挥社区、企业*组织带动效应,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三是紧扣产业特色抓组建。根据目前形成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特色,依托产业化、两新组织、行业协会、重大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体,在产业链上建立合作社、协会*支*,提高农村*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城乡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二)为适应城乡组织构成的多样化趋势,应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组织的力度。
坚持单独组建优先,对确不具备独立处理*组织条件的,采取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方式建立*组织;必须在现有按单位、地域为主设置*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模式;加大联建共建力度,积极探索新的*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系,实现*组织和*的工作对城乡全面覆盖。
三、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一)在组织活动上坚持转变方式、注重实效,突出多样性。
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创新,体现“三为主”的原则,增强*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员现代远程教育为主,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网上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平时以*小组活动为主,支*按季活动一次,提高*组织的战斗力。三是以*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员发挥作用,体现*员队伍的先进性。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的*性实践活动,为*员发挥先进性搭建平台。
(二)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
开展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分散、集中、业余时间搞小型活动等,注重与推动“两新”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科学决策,塑造先进文化和开展公益活动相结合,让*组织活动得到业主支持,*员欢迎,职工拥护,紧密结合“两新”组织实际,积极开展“*员先锋岗”、“*员责任区”和“三带头”(带头遵纪守法,带头爱岗敬业,带头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员干*要联系“两新”组织,经常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协助和帮助解决“两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委要帮助“两新”组织*组织搞好活动阵地建设,协调“两新”组织为业主为*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活动场所,多渠道筹措“两新”组织**工作经费,鼓励“两新”组织对*组织开展活动给予资助,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
四、增强*员队伍生机活力
(一)抓好“三个三”,加强农村*员教育培训。
1、分类指导,在培训中做到“三个相适应”。
一是培训目标设定与不同类型*员相适应,根据不同类型*员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二是培训内容涉设计与不同类型*员相适应。对不同类型的*员规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三是培训形式安排与不同的*员相适应。结合培训对象实际选择培训形式,除课堂讲授外,积极采取观看电教片、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人物作报告、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
2、以培训优秀*员为目标,在培训中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强化政治理论、革命传统、形势政策教育,使*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注重领导能力培养。适应不同的职责要求,增强*员驾驭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相应的素质。三是注重*政勤政教育。通过学习有关文件,树立先进典型,剖析反面案例,强化*政意识,增强*员干**政勤政的自觉性。
3、加强组织领导。在培训中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责任到位。建立*员培训层级负责制。二是管理到位。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对*员参加培训情况造册登记,严格考勤、考核等制度,加强*员日常培训的管理。三是督查到位。每年由组织部门牵头进行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促进*员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建立健全*内激励关怀机制。
通过互帮互助、*员互助会、走访慰问、定期发放补贴等措施,大力开展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努力推动基层*组织共同发展,以*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完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较差的村的扶持力度,探索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二是完善基层干*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考评办法。三是完善困难*员关爱帮扶机制。不断加大*内关怀力度,积极开展经常性*内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切实帮助*员和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此外,特别注重发挥农村*员在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五、建设高素质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
(一)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大力选拔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愿意为群众服务、群众威信高的经济能人担任“村官”,积极探索并形式富有特色的“能人治村”模式。一改以往长期只选“老实人”、“本分人”当村支书的传统做法,探索选拔和推荐有*性、有公心、有能力、有魄力的“四有”新型“村官”,为农村干*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推动农村阶级社会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大力推进城乡间、区域间基层**工作的对接与融合,使城乡**资源由条块分割转向区域整合,由村间使用转向开放共享:一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继续推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工程,积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积极研究培养引进紧缺实用性人才的政策措施,争创人才工作新优势。二是优化配备财力资源。健全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两新组织等领域倾斜,加大*费使用向农村、基层组织等领域的力度。三是优化配置物力资源。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层**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开放共享。
六、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新格局
(一)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员教育管理工作。
要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机制、落实措施,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通过凝聚流动*员、发现新*员,最终达到教育管理*员、发展壮大*组织的目的;必须加强各领域*组织之间的协作配合,完善流动*员双重管理办法,密切*组织与*员沟通联系,全面夯实*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在结对共建中采取积极措施,使帮扶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基层*组织结对共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的建设的重要措施。*组织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此项工作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结对共建工作的领导,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共建方案,定期研究和解决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抓好落实。要将结对共建活动列入本单位*的建设年度目标,以保证结对共建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精心组织,广泛发动。要广泛动员*员干*积极参与结对共建活动。*员领导干*要带头参加结对共建活动。要把结对共建活动作为*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常规性项目,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要加强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共建注入活力。要注意总结本单位共建经验,学习外地经验,不断提高共建水平。要做好共建活动台帐与资料的记录、收集和整理,及时向上级报送共建工作情况。三是健全机制,加强考核。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共建的机制,明确共建的责任,提升共建水平。把***组织参加城乡基层*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提高城乡基层**工作的融合度,促进城乡基层**工作良性互动。
关于乡镇村乱占耕地建房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我们社会发展之基,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耕地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土地却变成了一个为世人瞩目的话题。但是,目前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事件不断涌现,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导致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问题亟待严加处理。
一、我乡镇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现状
果遂乡地处我县县城的东南面,属山区乡镇,人口密度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广,全乡有基本农田面积1xx多亩。始兴县国土资源局在修编《始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时,把果遂乡的耕地基本上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后来只调整了一小部分基本农田给村民建房。在乡镇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民都因住房困难、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等原因,致使近几年我乡村民陆续出现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事情。据统计,自xx年—4月果遂乡共发生农村违法用地有54宗,涉及土地面积7.3亩。其中:占用耕地违法建房有37宗,面积4.4亩;占用基本农田违法建房的有7宗,面积1.7亩;占用荒地违法建房的有10宗,面积1.2亩。“四清理”工作开展以来,我乡仍有一批农户未经批准在耕地上违法建房。上述违章用地,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村民都是随意在自家的责任田里乱建房屋,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较大浪费。同时,严重影响了农村建房的秩序。
二、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产生的原因
经过认真调查和深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主要原因有:①国土部门收编后,乡镇人民政府已不是执法主体,弱化了违法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②国家减免农业税后,老百姓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不强,只要集体分给自家的耕地,便自作主张,不经审批随意建房。③编修始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把村庄周围的耕地全部划分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没有考虑到以后村庄的发展,有些农户住房确实困难,但因没有预留建设地用,而无地方建房,造成乱占耕地违法建房。④村民要求建房时,村庄规划没有及时跟上;⑤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责任不够明确,各部门都认为基本农田的保护是国土部门的责任。⑥对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打击不够及时,力度不够大,助长了农村违法用地的发生。⑦村、组干*对耕地保护意识较淡薄,对违章建筑管理力度不大。
三、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危害
1、造成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土地是十分有限而珍贵的自然资源,耕地被乱占滥用,导致土地面积急剧减小,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2、严重影响了农村建房的秩序。因个别农户占用耕地违法建房,其他村民争相效仿,以致一发而不可收,违规建房者越来越多,严重扰乱了农村建房的秩序。
四、对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看法和建议
针对本乡54宗违法用地,我镇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法律程序,依法依规下发了《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配合县国土部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行动,对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情况进行了强制拆除。县国土部门也依法依规下发了《土地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并移送法院强制执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宗被法院强制执行。在群众中,造成了未经审批也可以建好房屋的恶劣影响,导致其他人跟着建房,有逐年增加,俞演俞烈之势。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制止:
1、领导重视,部门尽力。各级领导对违章建筑问题要高度重视,因为它事关城市的发展,事关我县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大局,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各尽其力,齐抓共管,严格执法,对违章建筑露头就打,露头就管,把违章建筑消除在萌芽状态。
2、继续加大宣传保护耕地的力度。耕地是农民生存之根本,县、乡、村三级要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杜绝耕地违法挪作他用,从源头上控制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3、加强巡查制度的落实。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巡查联络员,加强巡查力度,发现乱占耕地违法建房事件,应马上制止,并及时上报,形成一套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
4、加强村镇规划,特别是空心村的改造规划,引导村民节约、集约用地。此外,在今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调整一部分耕地给村民建房。
5、建议国土部门严格执法,尽快采取措施,依法打击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行为
关于乡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系统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乡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六合彩”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然而,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我镇在*的正确领导下,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那就是:1、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2、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3、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4、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5、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我坚信,在我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镇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关于乡镇安置帮教工作的调研报告
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刑释解教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进行帮助和继续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在各级*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司法行政**具体组织实施,动员社会各界解决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各项帮教措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镇安置帮教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镇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站。各社区、居委会以及*牧场都成立了帮教小组。截止今年上半年,*镇共有安置帮教对象*人,*人接受帮教,*人脱管,*人重新犯罪。已解除帮教的刑释解教人员和现帮教对象共有*人生活困难。
二、*镇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总起来看,随着*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置帮教工作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安置帮教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进步。
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工作有脱节,主要表现在司法所和派出所之间相互协调不够,在安置帮教工作上不能很好地统一协调起来。各居委会与当地派出所衔接不好,居委会的帮教工作很被动,不能及时主动地掌握新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安置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基本上自谋职业。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还有待落实。
(三)在帮教方面,尽管各社区、居委会的帮教小组成员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但对其帮教对象做到“三包”“五清楚”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四)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档案资料不足、档案管理不规范。对刑释解教人员中流动人口的管理还存在死角,刑释解教人员脱管*人中,有*人去向不明,其中*人是流动人口。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关工作人员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历史上,我们的行政**重管理轻服务,对刑释解教人员重点针对其重新犯罪后的处罚力度,而在工作上往往忽视对其思想生活上的帮教,预防和减少其重新犯罪的动因。 第二,*镇的基层司法所刚刚建立,许多工作还需进一步开展提高。过去司法助理员都是兼职人员,对司法工作存在着业务上不是很熟悉,其本身工作又很繁忙,往往对安置帮教工作做得不是很细,历史上欠帐较多。 第三,*镇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现阶段就业压力很大,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就更加困难。由于经费有限,司法所办公条件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镇安置帮教工作的几点建议 安置帮教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统一协调好安置帮教工作。只有在*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安置帮教工作,才能统一协调好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各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与民政部门协调好,落实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
(二)认真抓好基层司法所建设。司法所是安置帮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把司法所建设抓好,才能通过司法所具体实施好安置帮教工作。
(三)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大安置帮教工作的培训力度。相关工作人员对安置帮教工作从思想认识上重视起来,才能保证开展好工作。
(四)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安置率和帮教率。现阶段,我镇经济情况,很难做好,由政府直接安排安置工作。可考虑给予一定优惠条件,鼓励私营企业,农牧场主雇佣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
第4篇 2020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四)“四个百万”工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基础建设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着力培育林果、畜牧两大产业。至xx年上半年,全乡完成种植各类苗木37.1590万株,其中:种植核桃3520亩;种植漆树5192亩;种植草果11601.6亩(其中,xx年发放种植4100亩);种植庭院经济1706.2亩。呈现经济效益的草果有170亩,每亩经济收入约2700元。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开发,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民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xx年我乡规划种植重楼500亩,云黄连600亩,主要规划在江西三个村。坚持走“科技兴畜”的路子,结合实施边境乡镇项目建设,通过抓示范,群众的科学养殖能力和发展畜牧养殖的意识逐步提高。xx年上半年,全乡大中牲畜存栏21460头(只),其中,牛存栏2798头,猪存栏12590头,羊存栏5903只;总出栏6201头(只),其中,牛出栏221头,猪出栏4200头,羊出栏1780只,实现肉总产量29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80万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乡现有中小学校3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含初中部和小学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学点28个。全乡适龄儿童1190 人,已入学1172人,小学入学率98.49%;残疾儿童22人,已入学14人,入学率63.6%;小学部在校生1353人,学年内辍学6人,年辍学率为0.44%;15周岁人口195人,授完小学教育193人,完成率为98.97%;适龄少年有592人,初中阶段在校 556人,初中及以上毕业8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27%;残疾少年16人,入学5人,入学率为31.3%;初中部在校学生462人,学年内辍学13人,初中年辍学率为2.81%。17周岁人口211人,授完初级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为81.04%。目前,全乡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76%。初中开设13个教学班,小学74个教学班。全乡有专任教师119人,其中初中42人,其中学历合格37人,合格率88.1%;小学77人,学历合格77人,学历合格率为 100%。全年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xx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州、乡检查评估,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举办科技培训25期,参训人员6245人次,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可见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乡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尽管近几年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其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员、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员、干*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工作作*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乡规划,推进现代化村乡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加大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乡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5篇 2020年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支*“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支***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员、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员、干*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6篇 2020乡镇**基层**调研报告
****是*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推动**行使领导职能、转变**工作作*、提升***员干*综合素质、密切*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
一、基本情况
市财政局***委共有*员114人,有5个***支*,一个离退休*支*,一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总支。**各支*都有**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并分别设立*小组,**各级*组织机构健全,领导班子配备齐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项职责得到全面、深入、切实的履行。近年来,市财政局****工作在局*组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强和改进**作*建设为重点,实现了****工作、业务工作、中心工作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二、拓宽思路,**工作呈现新局面
1、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学习贯彻落实*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创建基层**工作示范点建设,打造**工作“品牌”、“精品”;窗口单位组织开展单位树形象、“三亮、三比、三创、三评”活动,做到主题实践活动内容丰富,载体鲜明,公开承诺、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成效显著。
2、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的组织生活
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委议事制度,发扬*内民主,多次召开***。*内各项制度完善并能认真执行,全面推行*务公开制度。尊重全局每一位*员主体地位,激发*员能动作用。
严格执行*员教育管理制度,抓好*内组织生活尤其市“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局*员领导干*亲自上*课。
3、*政教育和*内监督进一步加强,*风*政教育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委在继续抓好*风*政建设和*洁自律工作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着力强化教育和监督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加强*风*政建设的教育、预防与惩治工作,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力度,建立并完善了*风*政建设惩防体系,不断督促*员领导干*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对*员领导干*的监督和管理。局*组切实履行***组织教育、监督、管理*员的职责,行业*总支、各*支*认真负责地协助本单位局*组做好*员领导干****的各项工作。
4、**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计划、有目标,大力构建和谐**。认真组织学习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创建文明**、文明**标兵以及“五型”**和“四好”科室为载体,深入持久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观念有待更新,工作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工作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对照十八大对*的建设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抓而不实、抓而不活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不一,缺乏积极性。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有的支**组织重视了开展*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有的则认为抓**工作影响本职工作,让*组织活动给行政事务让路;有的把**工作作为“软指标”,做做样子,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离,*的工作毫无生气;一些*务干*认为做*务工作“无位无为无前途”,缺乏搞好****工作的激情和责任,***组织的管理、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开展共建的呼声强,落到实处的行动弱。有的支*参与共建仍停留在参与扶贫帮困活动方面,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共驻共建工作成效。
三是活动方式内容缺乏创新性。有的支*在抓**与业务工作时找不到有效的结合载体,*支*活动要么“业务化”要么“娱乐化”,*员教育仅满足于政治说教,**工作仅是收缴*费等,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工作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工作效果不佳,无法创出特色。
四、多措并举,提升**工作能力
(一)加强学习,增强素质,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提高组织理论学习的能力。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一要突出学习重点。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员的特点,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对*员领导干*,着重加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的教育;对普通*员,着重加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对离退休*员,着重加强回顾革命历史、永葆革命精神的教育;对流动*员,着重加强*员意识、纪律观念教育。二要创新学习形式。针对***员干*文化层次较高,标准要求高的情况,采取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参观考察、考学促学、电化教学等形式,解决好***员思想上的“信仰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三要完善学习制度。普遍建立完善多项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员的参学率和学习效果。要认真总结,规范细化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教育内有动力,外有压力,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提高服务业务工作的能力。一要提高服务的素质和本领。要经常开展财政形势的宣传教育,使***员干*及时了解财政工作动态,不断提高服务业务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素质和本领,同时加强本职业务的学习,使业务部门的*员干*成为“专家型”的人才。二要转变**作*,提高**效能。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诚信型、*洁型、效能型、服务型的“五型”**。
三是提高对*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能力。要按照《中国****和国家**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充分发挥***组织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员干*的有效管理、监督和教育,督促***员干*认真履行义务,遵守*纪国法,自觉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是提高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xx在*的十八大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方面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使得*的十八大精神能够更好的转化落实到各族人民的行动中;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更好地密切*与群众的关系。***组织要了解、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对此,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员干*联系点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干*联系点,努力把做法完善在点上,把经验推广到面上,把问题解决在点上,把效应放大到面上,达到联系一个点,抓好一条线,促进一大片的效果。二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群众接待日制度。每月固定一天作为领导干*群众接待日,主动听取基层和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三要建立和完善*员联系群众制度。广泛开展“情系基层、心系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四要***组织要经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员、干*、职工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起到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效果。
(二)强化创新,在增强活力上下功夫
一是创新完善**工作网络。层层建立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务干*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形成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组织实施的格局,不断开辟**工作阵地,把**工作纳入业务工作共同部署,让**工作落实在实际业务实践中,显示其特有的精神支柱、智力支撑作用。
二是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由于各科室(单位)业务工作量大、任务重,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学、多搞“规定动作”,如必须撰写笔记、必须按时交心得体会、必须坚持补课制度等。在活动方式上,注重灵活多样,抓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员、群众喜闻乐见且愿意参加、热情参与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文艺演出,从而使**工作丰富多彩,既可使大家受到教育,又能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化作业务工作的动力。在工作载体上,围绕队伍、作*、思想、制度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围绕精神文明创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等。
第7篇 乡镇**工作调研报告2020
为进一步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xx区社会工委开展社会领域**专题调研,全面了解xx区基层**现状,系统把握社会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如何深化社会领域**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的基层组织是*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日趋多元,社会需求日益多样,社会力量不断壮大,社会活动领域进一步拓展。如何实现社会领域*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实现基层*组织的工作创新,增强社会领域*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的社会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以及构建统筹协调的区域化**格局成为当前基层**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领域**的总体状况,认识和掌握社会领域**面临的问题,为下一步深化社会领域**工作,夯实*在社会领域的组织基础,展开调研。
二、调研内容
按照xx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城市基层*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要求,对全区社会领域**的组织体系、人员队伍建设、经费保障、阵地建设,典型带动以及基层*组织的*内民主建设进行调研,对各方面的主要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调研报告。
三、调研方式
采取座谈、实地查看、专题讨论、发放调查表等调研方式,突出调研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当前社会领域**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状况
xx区共辖22个街道、1个街道筹备处和20个地区办事处,有343个社区和15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00.1万人,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为178.4万人,外来人口96.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占全市(1633万人)的比重为18.4%,外来人口占全市(419.7万人)的比重为22.9%。xx区有大量外籍人士、商务人士、文化人士,还有14.2万左右的农民。
xx区社会领域**工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全区共有社区343个,社区平均规模为3000户,规模最大的达到13000户,规模最小也有400户。共有商务楼宇312座,建立*组织78个、社会工作站130个、**服务站66个。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19万个(其中个体户9万、非公企业9.7万、各类社会组织3000个),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两新组织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还有很多两新组织散落在街道、社区、楼宇之中,这给社会领域**带来了困难。
二是*员多、*组织隶属关系复杂。全区建立社区*组织339个(其中农村地区5个社区因转换、合并及没有自管*员等原因,未建立*组织),下设基层*支*1997个,*员87745名;在19万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组织1639个(其中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组织1262个,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组织377个,80%以上都在城市街道),组织关系在xx区的“两新”*员达到9611多名。而且随着两新组织自身的发展,一些体制内的*员也有了很多社会身份,这就造成了社会领域*员、*组织会越来越多、*组织的隶属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三是*员流动性大、集中开展活动难。相比体制内的*员而言,社会领域中“两新”组织自身及其从业人员、*员、*务工作者都具有流动性大、稳定性不足的特点,从北京范围来看,区域性流动更大。xx区有流动*员3526名,建立*组织35个,流动*组织只能依靠流动*员服务站开展小范围的活动,集中开展活动较难。再加上场地、时间、经费等条件局限,社会领域*组织集中组织开展活动难度较大。
(二)社会领域**取得的成绩
按照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精神,我们在社会领域*的建设上,围绕扩大*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重点在创新体制、建立组织上下功夫,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消除**工作的空白点。
一是创新体制,建立街道社会工作*委。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区23个街道全部成立了社会工作*委,主要负责商务楼宇**、“两新”组织**和流动*员教育管理工作。社会工作*委由街道工委副**任*委**,“两新”*组织负责人及街道相关部门人员为委员组成。并下设办公室,聘请了专职*务工作者。社会工作*委成立以来,重点抓了商务楼宇**工作。在“两新”组织中先后建立*组织93个,发展*员42名。并以六里屯、麦子店街道为试点,探索了社会工作*委依托社会服务中心这一载体建设模式,进一步理顺街道工委与社会工作*委、社区*委的关系,明确相关工作职责,不断深化社会工作*委的建设。
二是商务楼宇**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市社会工委的工作部署,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原则扎实推进商务楼宇**工作。重点抓了京港城市大厦和soho尚都等试点工作,摸索了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连片建、网络建等建站模式。八月底,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区312座楼宇*的组织和工作的全部覆盖,共建立商务楼宇*组织78个、社会工作站66个和**服务站130个。同时,注重商务楼宇**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出了“8515” 建设规范(即八有,五公开,十五项服务),坚持**与工建、团建同步推进。
三是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339个社区全部建有*组织,并形成了以*组织为核心,**指导协调委员会分会为依托,“两新”组织*组织为补充,社区*员志愿者队伍为骨干,社区*组织、居民*支*、*小组、*员为网络的社区*的组织体系,组织覆盖率达到100%。*组织功能进一步完善。*组织的整合能力得到提升,表现在社区*组织根据社会单位资源优势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主动沟通、引导社会单位参与地区**和地区发展;发掘社会群体中潜在的优势资源、吸收骨干力量,提高他们参与辖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为辖区发展贡献力量。*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从完善服务体系入手,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构建扶危济困机制,开展*员责任岗活动,逐步形成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员和*务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员队伍发展壮大,由xx年的65436名,发展到xx年的87745名,增加34.1%;社区*务工作者队伍健全。截至xx年底,共有5类社区**工作者。社区*委及其下属*组织**2346名,社区*委委员1778名,社区专职*务工作者43名,选派**指导员484名。社区工作积极分子队伍壮大,社区社会组织的骨干人员达到35万人次,参加社区责任岗活动的自管*员5万多人,占有行动能力*员的93%,带动社会单位*员、社区群众3万人认岗。
四是**阵地不断巩固。目前,全区现有**阵地325个,总面积54029平米,年底前,23个街道都将拥有一处500平米以上的*员综合服务中心。涌现了亚运村*员活动中心、酒仙桥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麦子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员综合服务机构,*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阵地面积和功能明显提升,*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五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结合社区实际,以扩大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品质为重点,做好服务工作站点、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的培育和建立工作,把社区志愿服务、社区扶贫济困、社区和谐发展等好的模式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培育出大量的社区的服务品牌。目前共有服务品牌226个,涌现了和谐社区带头人、“小红帽”*员责任岗、“司堃范爱心工作室”、“劲松公益日”等**工作品牌,并且通过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创新和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形成了工作有站点、活动有队伍、服务有内容、运行有机制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坚持品牌的长期带动效应,让老品牌更亮,新品牌更多,持续培养和谐社区带头人、社会领域**“五个好”示范点100余个。
(三)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区域化的**格局没有完全形成
自xx年3月区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我们从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规范标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建立了xx区社会领域**工作体系,也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社会领域**工作典型,但从全区社会领域**工作的整体性考虑,我区的社会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培养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阶段,没有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网络化工作格局。首先,全区各系统的**工作还停留在以条为主的工作状态,三定方案虽已明确社会工委统筹全区的社会领域**工作的职能定位,但由于各系统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同时受到经费和人员编制的制约,各系统对社会领域**工作的全局性没有统一的认识,工作步调不一致,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全区一盘棋的思路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其次,属地街乡*工委统筹辖区社会领域**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区域内的基层*组织、*员和**资源缺少横向的沟通、互联和共享,属地社会单位*组织和“两新”*组织配合街乡*工委开展**工作的意识淡薄,存在各自为营的工作状况。再次,在机构设置方面,我区初步建立了社会领域**工作体系构架,但工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落实到位,**的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缺乏实践工作的检验。以上三个方面是造成区域化**格局没有完全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二、社会领域**的工作者队伍没有完全建立
社会领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街道虽已建立社会工作*委(地区工委尚未建立社会工作*委),但专职**工作者队伍始终没有配备到位,主要工作任务还落在属地街道(地区)工委组织科,工作人员主要是由体制内的*务工作者兼任,面对工作任务的迅速增长和工作内容的日趋复杂,体制内的**工作者存在着工作精力不足、工作思路保守、工作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尤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和商务楼宇**工作中,*务工作者队伍缺口严重。我区社会领域**在全市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专职*务工作者缺口严重、基层*组织负责人队伍人才匮乏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区社会领域**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工作者队伍,培养一批经验丰富的基层*组织负责人。
第三、社会领域**的经费保障没有完全到位
当前,xx区没有建立单独的社会领域**经费划拨渠道,经费来源主要是街乡的基本建设经费,**经费严重不足,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加强资金整合,动员社会力量,从商务楼宇和两新组织中整合了215处4100多平米的**阵地,为社会领域*组织和*员开展活动、提供服务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要提高社会领域*员的参与热情,必须创新*组织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员亮明身份参与活动,但经费的严重不足,影响了**阵地的正常运转和*组织活动的有序开展,许多优秀的*务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兼职的基层*组织**的补贴无法落实,制约了社会领域**的纵深发展。
第四、社会领域**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创新不足
开展社会领域**工作需要我们从观念、思路和方式方法上去创新,当前我们还主要沿用传统的体制内**的思路和方法,没有结合社会领域*组织和*员队伍的现状去开展工作。一方面,*的工作没有找准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点,造成了*的工作脱离“两新”组织的发展实际,*组织助推企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对*组织的认可度不高,企业老总的支持**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的工作没有贴近*员的实际需求,没有建立扶植企业骨干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组织活动和工作内容缺乏时代感,呈现了*组织活动的影响力比较低、*员参与率低、入*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组织和*员队伍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五、加强社会领域**工作的经验及体会
社会领域**有别于体制内*的建设,涉及的新领域、新情况比较多。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既要坚守既有的,巩固和改进街道社区*的建设,也要开辟新领域,创新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要坚持区域统筹,着眼构建大**格局
加强社会领域**,要树立区域**“一盘棋”思想,街道工委、街道社会工作*委和社区*委要发挥统领和指导辖区**的功能,加强区域统筹,围绕*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加强区域**工作的协同、联动,开展**联建、结对共建,努力形成社区**带“两新”**、“两新”**促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社区**的基本经验和运行机制为“两新”组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两新”**为社区**注入生机活力。两者交流交融,相互促进,有利于区域的和谐发展。健全社会领域**工作协调会制度,开展社会领域**工作协商和交流,形成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委社会工委具体负责、区各有关工委、部门密切配合的分类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社会领域**网络化管理体系。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建设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两新”组织有着高度的市场化和非公有性质特征,且人员构成多样,利益关系复杂,如何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加强“两新”组织**工作的关键。
一是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需求,提出“服务企业、服务*员、服务员工”的工作理念,通过在商务楼宇成立*组织,建立社会工作站(**服务站),积极为企业、*员和员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好桥梁,做好政策宣传、业务咨询,为楼宇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创造条件。二是立足于业主和管理层政治参与的需求,在*员发展上积极向“两新”*组织倾斜,赋予“两新”组织*委发展*员的权力,并在叶青大厦*委开展试点,吸收生产经营一线骨干加入*组织,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立足于*员和职工成长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员责任岗”活动,倡导“在岗位竞争中体现价值,在岗位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职业理念,把建立“双向”培养制度,即“把骨干发展成*员、把*员培养成骨干”作为提高*组织影响力,发挥*组织作用的重要机制不断完善。在开展第二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以来,已有70名非公企业员工加入*组织, “关键岗位用*员”已成为许多企业岗位配置的考量要素。
(三)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要坚持人才为先,选好建强*务工作者队伍
进一步树立“基层*务干*也是人才”的理念,加强*务干*的培养和储备,努力实现基层组织*务工作者进入有门槛、收入有保障、干好有激励,受人尊敬、令人向往。面向社会招考社会工作人才,根据岗位需要招聘一批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工作者队伍,及时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提高*务工作能力;按照社区工作者同等待遇发放薪酬,并实行定期增资制,解除基层*务工作者特别是“两新”组织*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把社区*务干*和“两新”组织*务工作者列入全区人才库,增加了基层*务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增强了广大基层*务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务工作者立足基层*务岗位成才的信心,为稳定基层**工作者队伍奠定了基础。
(四)实现*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要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灵活设置*组织模式。
为解决“两新”组织*员流动快、企业“开关”频繁、组织覆盖难的问题,通过“布点建站”建立“铁打的营盘”,将“*组织建在楼上”、“服务送进楼内”。针对全区商务楼宇千差万别,企业种类、规模不同,*员数量、分布各异等实际,在*组织的设置上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楼宇内*员数量决定组织设置。一般有*员3名以上的楼宇设立*支*,有*员但不到3名,暂不具备成立*组织的楼宇一般建立**服务站,没有*员的统一建立社会工作站。**服务站和社会工作站虽不是*的一级组织,但一般由街道或社区指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员任站长或副站长,其主要职能是宣传*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工作的指导,开展贴近企业实际、贴近*组织实际、贴近*员实际、贴近业主实际、贴近职工实际的各项服务。通过服务,架起*、政府与非公企业、员工的桥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先,努力在服务中实现引领、凝聚,在服务中体现*组织的整合作用、政治功能。
加强社会领域**工作,实现*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做到“经济细胞生长到哪里,*的工作就推进到哪里”,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不囿于惯性思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员教育管理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领域的**工作新模式、新方式。
六、深化社会领域**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步,xx区社会领域**工作要以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市社会建设大会和“1+4”文件精神,结合xx区进一步深化聚合力工程实施意见和加强社会领域**实施意见的要求,构建“一三五”的社会领域**工作体系,即明确一个工作思路,健全三项工作机制(即共建协调机制、支撑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五大工程(规范提升工程、创新拓面工程、带头人示范工程、活动凝聚工程和典型培育工程),注重从夯实工作基础、增强内在活力、丰富载体手段、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深化社会领域**工作,提升基层**科学化水平。
(一)明确一个深化社会领域**工作思路。
在全面总结、梳理近年来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的基础上,社区**要进一步做精,加强对社区各类*员实施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工作*委要进一步做实,理顺街道、社区和社会工作*委的职责和关系;商务楼宇**要进一步做深,全面推行8515标准化建设规范,提升**服务水平;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要进一步做细,扩大规模以下非公经济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做新,构建区域化**工作格局,做到体制内**规范提升,体制外**创新拓面。力争xx年50人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中有*员,100人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中有*组织,覆盖率达到10%,每年按照递增10%的速度增长,力争xx年60%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实现*的组织和*的工作的全覆盖,使*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进一步消除**工作空白点;力争培育出一批“五个好”**示范点、和谐社区带头人、志愿者之星等典型和一批**服务品牌,达到“老品牌更亮、新品牌更新”的目标;继续提升**阵地服务水平,在确保所有街道达到一处500平米以上的*员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采取向区域内所有*员普惠的方式,实现**阵地的统一、开放和体系化;以三里屯、亚运村街道为试点,探索社区*代表任期制工作,加快*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发挥*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
(二)健全三项深化社会领域**工作机制。
一是共建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领域**工作协调会制度,开展社会领域**工作协商和交流,进一步形成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委社会工委具体负责、区各有关工委、部门密切配合的分类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社会领域**网络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定期的与“两新”组织*组织、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地区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规模以上新经济组织开展**联席活动;加强与市委社会工委、市委组织部及有关科研院所的沟通,及时了解社会领域**工作的新精神与新要求;建立信息直报点制度,确定社区*委、街道社会工作*委、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服务站、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各类信息直报点,确保及时了解、掌握社会领域**工作进展情况。二是支撑保障机制。按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的原则,加强人员、经费和场地方面的保障。在人员配置方面: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专职“两新”组织**工作者,即按照每2栋楼宇配备1名专职**工作者的标准,需配置商务楼宇**专职工作者人员156名;按照每300个“两新”组织配备1名专职**工作者的标准,需配置“两新”组织专职**工作者555人。在经费保障方面:把社会领域**工作经费作为社会建设专项经费的重要科目,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障社会领域**工作者报酬、*组织办公、活动和各类培训经费等必要的项目支出; 对新配备的社会领域专职**工作者参照社区工作者待遇(按照年人均3.4万元)给予经费保障。在阵地建设方面: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点,依托现有场所设施,整合区域内的阵地、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建立区级*员服务指导中心(xx平米以上),在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专业市场等领域,建立*员服务站、点,形成网络化的**阵地体系,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费为辅、社会各类资金和社会领域组织自助为补充的经费保障体系。三是考核评价机制。结合社会领域**的年度重点任务和领导班子考核评价要求,从社区**、新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商务楼宇**和流动*员教育管理等五个方面加强社会领域**工作的考核,针对社会领域**内容的不同分类制定考核指标,采取项目运作量化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考核的可操作性,同时,对照8515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强商务楼宇*组织和社会工作站的达标考核,切实将社会领域**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社会领域**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提供根本保障。
(三)建设深化社会领域**五大工程。
一是规范提升工程。加强社会工作*委和**阵地规范化建设,落实“8515”商务楼宇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统一标识,从工作体系、工作网络、功能分布、工作职责及工作人员分工等方面进行规范;做深做细社区**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服务与管理,不断深化基层*内民主建设。二是创新拓面工程。在对“两新”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初步分类基础上,试点先行,依托协会、社区、街区创新“两新”组织*组织的组建方式,扩大*组织在社会组织和规模以下非公经济组织的覆盖面。三是带头人示范工程。基层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是核心因素。要分别抓好社区*组织负责人、“两新”组织*组织负责人、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和**服务站负责人、社会工作*委负责人队伍建设,采取培训、座谈、参观考察等方式,按季度组织相关活动,努力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硬、群众基础好的*组织负责人队伍。四是活动凝聚工程。为进一步细化社会领域**工作内容,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共设置学习培训类、沟通联谊类、文体活动类、宣传咨询类和志愿服务类系列活动,加强社会领域**。学习培训类活动。依托*校、社区学院及其他大专院校,加大对*务工作者培训力度,提高*务工作者的能力。沟通联谊类活动。将组织召开区“两新”组织**联席会、街道**协调指导委员会例会、社会工作*委委员联谊会、社区*委**联谊会、社会领域**工作骨干联谊会、“两新”组织白领联谊会。文化体育类活动。主要组织社会领域书法、绘画和摄影比赛,社会领域**征文、演讲和知识竞赛,“两新”组织体育健身节等活动。宣传咨询类活动。建立街道社会领域**工作网站,开展社会领域**典型培育和表彰评选活动,开展健康、法律、政策等咨询活动。志愿服务类活动。以服务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四进”活动,即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楼宇、进非公经济组织、进新社会组织活动,进一步凝聚楼宇企业、*组织、*员和员工,增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五是典型培育工程。坚持品牌的长期带动效应,让老品牌更亮,新品牌更多,按照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类32个典型进行分类培育、宣传,并持续培养和谐社区带头人,社会领域**“五个好”示范点,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展示和宣传典型,形成树典型、学典型、当典型的良好氛围。
第8篇 有关乡镇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18.3公里 路需投资91.5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5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政**和*员干*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15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75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