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现状调研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23:23:20 热度:11

现状调研报告(12篇)范文

第1篇 现状调研报告

一、当前分局人力资源使用的现状及问题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个分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是在我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1999年成立后,根据监管工作需要,于xx年相继成立。每个分局承担3个至4个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任务。每个分局核定人员编制为7人,目前三个分局已经基本满编。其人员基本通过调入和考入两个途径进入分局工作,其中考入人员占65%,学习法律、医药、食品等专业的占75%。在人员的安排上,基本是按需调入,按考定位,定向安置具体工作,根据其调入和考入的职位安排具体工作,如按照药品、医疗器械监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法制、办公室等方面进行工作分工。日常工作运转上,分局局长负总责,其他人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对于某一阶段的集中工作,如市场检查,则由分局局长、具体负责药械市场的人员牵头,其他人员配合,组成若干个检查组实施检查等。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符合常规工作需要,对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强化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我局成立初期,对于促使人员尽快的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开展工作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监管工作步入常轨,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不是十分符合分局的实际工作需要,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限制了整体监管工作水平的提高。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看似每一方面工作都有人负责,但是,由于每项工作的内容、任务量不同,特别是分局是跨区监管,造成了每个人的工作量悬殊很大,工作绩效失衡。如药品的监管工作量较大,有时要求时限很紧,由几个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去做,显然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由其他人员配合去做,由于其不具体负责此方面的工作,不熟悉业务,也很难要求其负责任的、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势必影响监管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某人长期负责某一项工作,受其个人业务水平、思想惰性、思维惯性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水平的提高。

2、为“执法难”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在分局,药械的监管最能体现权力,此项工作长期由某人负责,受人情、关系等的影响,就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执法难”的问题。

3、不利于干部的全面发展和监管工作的长远发展。这种单一的分工负责制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一是会造成工作人员只对所负责的某一方面的业务深入钻研,而对其他的业务不去学习,形成了干部业务能力的单一性和对学习的惰性,而对所负责的业务也因为限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相对与其他同志的业务优越性而限制了业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由于分局每个人的职责、业务、任务不同,个体之间缺乏可比性,很难进行工作的评价,不利于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可能造成干部只学习本职业务,业务知识相对单一,不利于实施工作岗位间的交流,虽然保持了短期工作的相对稳定,但是不利于监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对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和培养的建议

根据分局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现状及监管工作的实际,现对合理使用和配置分局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整体的效能,提出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1、应采取“线面结合式”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线”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目前分局普遍采用的传统的、常规式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即每一方面工作都确定由某个人负责,如药品监管由某某负责,具体要负责掌握分局辖区内药品监管的全面情况,协助分局长负责全辖区的药品监管的指导,负责对各责任区药品监管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是如此。“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对分局的辖区按照某一依据划分成若干监管责任区域,根据人员情况,合理配置,以两人为一组,落实监管责任区。任务是具体负责监管辖区的药品、医疗器械、食品、野生药材资源等全部工作,要做到全面掌握责任区的情况,对责任区的全面工作负责,接受分局的检查和评价,接受分管“线”的人员的业务指导。这种“线面结合式”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优越性在于:一是做到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责任到人。“线”上的工作有人负责,“面”上的工作也有人管,每一方面的工作和每一责任区的工作任务、责任都落实到了人,任务均衡得到分解,责任最大限度的得到明晰。二是有利于促进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线面结合式”的工作配置,要求每名干部即要熟练的掌握分管的“线”上的工作,又要懂得责任区的药品、食品、器械、野生药材等全面的工作,从而促使干部要深学、精学、博学业务,有利于在实践中了解、培养和发现干部。三是有利于对干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评。采用“线面结合式”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由于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内容都大致相当,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采取某种方法、制定某种考评细则,建立起考评的长效机制,用机制激励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有利于解决“执法难”的问题。“线面结合式”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由于实现了“权力”的分解,责任的明晰,一定程度的约束了执法人员不敢执关系法、人情法。同时,这种配置方式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责任辖区间的交流,可以在分局内部进行责任辖区间的交叉检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执法难”的问题。五是有利于相对解决辖区间空间距离带来的交通、经费问题。除了必须的集中检查之外,日常监督检查可以由责任区人员采取乘坐火车、公共汽车,个人购置电动车、摩托车等方式到达辖区,并可全天的工作。避免一件“事”出一次车,跑一圈等造成的过路费、油脂燃料等的浪费,有效解决工作效率不高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等。

2、应在分局内建立干部的长效考核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当前,在分局普遍缺乏一种考核激励机制,干部对工作的投入精力往往凭领导或上级的督促和个人的责任心,这种机制往往缺乏长效性,很不稳定,也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用机制激励干部自觉的积极开展工作,用机制改变那种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被动应付工作和主动积极工作一个样的状况。应建立一种什么考核激励机制?我个人认为建立干部的日常考评机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对干部的考评就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干部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事实评判或量值与价值评判的过程。对干部进行工作的考评是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____环节。公平、公开、公正的干部考评机制有利于形成工作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和工作氛围,有利于激励干部积极主动工作,有利于反映和反馈实际工作效果,有利于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教育和改进工作。具体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建立一个考评标准和实施方案。这是做好考评工作的基础。可以根据分局全年工作任务和每个人的具体职责,将分局全年的主要工作进行分解、量化,确定完成时限,完成质量、权重分值等等。二是要进行科学、有效、合理、公正的考评。组织实施考评是整个考评的关键。可以采取集中考评、(即每年两次组织分局全体人员,依据考评标准,对每个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评价)群众评价(即采取画票、打分等形式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领导点评(即上级相关部门和分局领导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人的工作作出最后的评价。三是要兑现考评结果。这是整个考评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的根本所在。根据考评结果对每个人的工作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后,依据考评方案对工作好的给予奖励,并作为晋级、提职等的主要依据,对工作不力的必须给予相应的警示、警戒等。

3、应立足长远,对分局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事业培养和积甸人才。

对干部进行培训是一种对人的投资,其概念是对干部传授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相关知识。这里所说的培训和教育是指对干部的在岗培训。做好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决策者站在食品药品监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和重视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分局干部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作为谋求发展、把握未来的基本能力和人生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适应发展变化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二是要克服资金不足等因素,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有计划的组织干部走出去,参加必要的培训和学习,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经验;三是要眼睛向内,采取请进来等有效的方法,加强内部的学习和交流,苦练内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提高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

重大动疫防控体系现状调研报告

按《**县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知》与《**县畜牧兽医局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国荣同志带队,组织县疫控中心人员对全县五乡两镇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详细掌握了我县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现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的发展对策。

一、**县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现状

(一)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体系

经过近几年冷链体系项目建设,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有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1个,负责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的整体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1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兽医站7个,主要承担疫苗供应、动物防疫、产地检疫、活畜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设有1个省级临时动物检查站,因土地问题,xx年建设项目至今未实施。负责流通流域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管工作。全县有村级动物防疫员51人同时兼任着疫情信息员,能够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严处理。

(二)春秋两防免疫注射情况

xx年初,县疫控中心购进猪蓝耳病疫苗18万毫升,禽流感疫苗14万毫升,猪w多肽苗9万毫升,羊、牛w双价苗13万毫升,猪瘟脾淋苗9万头份,仔猪副伤寒0.4万头份,鸡ⅰ、ⅱ系50羽份3000瓶,禽霍乱弱毒苗6万羽份,牛出败3万头份,气肿疽3万头份。通过强制免疫与常规免疫,共完成口蹄疫免疫注射12.0754万头(只),其中,牛免疫注射4.3442万头,免疫密度88%,猪免疫注射7.3865万头,免疫密度92%,羊免疫注射0.3447万只,免疫密度96%;禽流感免疫注射17.9803万羽份,其中,鸡免疫注射14.5233万羽,免疫密度90%,鸭免疫注射3.1876万羽,免疫密度89%,鹅免疫注射0.2679万羽,免疫密度9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注射7.3956万头,免疫密度92%;猪瘟免疫注射7.5915万头,免疫密度95%;鸡新城疫免疫注射14.065万羽,免疫密度88%;猪肺疫免疫注射0.6835万头,免疫密度9%;猪丹毒免疫注射0.0899万头;猪付伤寒免疫注射0.0899万头;禽霍乱免疫注射9.0656万羽,免疫密度46%;牛出败免疫注射1.7788万头,免疫密度36%;气肿疽免疫注射1.1519万头,免疫密度23%,保证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三)边境动物疫情监测情况

从xx年**县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成立以来,一直对境内外动物疫情紧密跟踪,密切注意,切实做到预警预测,并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期间,启动县乡村三级网络疫情报告机制,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着力保护国家人民群众公共安全与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xx年到xx年冷链体系项目建设,实验室已基本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补充,现有设备基本能够满足监测项目的要求。xx年,监测站对645份家畜血清、488份家禽血清,90份猪全血开展了口蹄疫感染及免疫抗体效价监测、猪瘟带毒状况及免疫抗体效价等相关的血清学实验,监测结果为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有397份(其中猪72份,牛157份,羊168份),免疫合格率61.6%;猪瘟免疫抗体合格141份,免疫合格率为62.1%;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份,合格率76.5%。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384份,合格率78.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重要性认识不足

动物防疫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以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安全生产发展为核心,还没有转变到动物防疫工作是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核心上来,没有把人类发生的一些新疫病与人畜共患病有相当大的联系来看待,如近年来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国外发生的猪流感,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另外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历来都有重畜牧业经济发展轻动物防疫的观点。再加上动物防疫工作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只有在疫情暴发时才能显示出重要的保护作用;没有发生疫情时,一些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认为防疫工作是业务部门的事,对此置之不理,一推了之,认为畜牧部门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是为了增加收入,把动物防疫工作与技术服务工作等同起来,甚至于有的乡镇把动物防疫收费当成减轻农民的负担加以处理,提出减免动物防疫收费的问题,因此,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经济工作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没有改变。如果把各级动物防疫监督站与同各级卫生防疫站相比较,无论从重视程度、社会地位、设备配置还是人员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相当悬殊的差距。

(二)动物防疫体系机制不清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疫情发生,但是,真正通报的没有几个,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是因为没有通过正式途径,致使疫情流通泛滥,采取措施不得力,紧急

预案无法启动,如,现今在绿春、宁洱、思茅等发生的口蹄疫因为没有通报,当地政府不作适当处置,给我县的动物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动物防疫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今年县委政府虽然把动物防疫的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下拨防疫经费二万元,但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不要说全年,只是上半年的春防工作就得不到正常运转,“无钱防治”的问题较为突出,快速启动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的能力大大减弱;动物重大疫情的防制所需经费不落实,无法保障日常工作所需储备物资;动物安全风险储备资金缺位,政府要求100℅强制免疫并免费提供疫苗,但疫苗过敏可导致牲畜死亡,牲畜死亡政府就要赔偿,这笔风险基金没有专项保证,甚至连疫情处置费(扑杀、坑埋、药品等)都没有落实。遇有突发疫情和突发事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不仅造成疫情流行的隐患,而且极易引发农民和各级政府的矛盾冲突。

(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在动物防疫基础建设上,虽然经过了3年的建设阶段,县乡基础设施也初见规模,但一旦动物疫情紧张时,就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首先是村级兽医室的空缺,没有办公地点,没有相应的储存设备,没有相应的物资储备,其次是乡级畜牧兽医站,虽然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但一些设备相应老化,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据调查,全县5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防疫包,还有的没有整套的防治工具,没有贮藏设苗的设备,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

三、对**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各级政府对当地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把动物防疫工作置于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树立“防疫事关全局,丝毫不能疏忽”的观念,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安排,应在动物防疫工作结束后,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验收,充分体现政府负责制。从而真正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政府部门负责防疫密度、畜牧部门负责防疫质量的防疫原则

(二)加大资金投入是前提,切实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经费

各级政府要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鼓励对动物防疫事业的投入,计划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调整财政资金结构,逐年提高对防疫工作的投入。应保证各级动物防疫机构的人头经费和必要的事业经费,要确保相关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受损的是政府,受害的是百姓。要改善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环境,提高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后防疫工作的实施者不再是技术部门,而是向村级动物防疫员逐步转变,正是由于如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村防疫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建立强大而牢固的防疫网络,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地位,从而确保全县畜牧业的生产安全。

(三)完善疫情预警机制是手段,创新机制是动力

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疫情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准确,反馈迅速,一旦发生疫情,应及时通过媒体对外宣布,做到资源共享,确保能及时启动预案,保证群众经经济损失最低。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

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待遇,近两年来有一定的提高,我县按照每人每月60元标准给防疫员发放补贴,基本改善了动物防疫工作条件,但对于务农人员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防疫工作是常年而繁重的,无法做到“两工作两不误”,村级防疫员有了抵触情绪,应在根本上改善村防员的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提升工作积极性。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去年年末“两基”工作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顺利实现“普九”。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约着**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认真研究**民族基础教育工作,找准**基础教育落后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北纬23°29′—24°28′,东经104°31′—105°36′之间,东连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县、丘北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在建的衡(阳)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和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县城所在地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会昆明市485公里。**历史悠久,5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国故地,1913年设置**县,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辖18个乡(镇)、174个村委会(社区)、2958个自然村,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7%,境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气温16.7℃。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个世居民族。xx年末总人口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12万人,占总人口的94.64%,少数民族人口47.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县耕地面积62.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3914万元,财政总收入1363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88万元),财政总支出54643万元,教育总支出19979万元,教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6.56%。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目前,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14万人。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二、xx年-xx年**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1)、x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42所(含教学点378个),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办高中),职高1所,中心学校21个(所辖初中25所),幼儿园17所(含15所民办幼儿园)。全县教职工总数6314人,其中:代课教师6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0.4%。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中50.7%,初中72.3%,小学84.36%,幼儿园100%。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初中在校生34482人,小学在校生93144人,幼儿园(含学前班)2200人。全县校舍建筑面积643661平方米,中学生均5.2平方米,小学生均4.7平方米,全县危房面积39600平方米。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1%,辍学率为0.73%;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94.14%,年辍学率为3.89%,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盖率100%。

(2)、x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办高中),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中心学校23所(含附设初中),完小494所,教学点362个,民办幼儿园21所。全县共有教职工6601人,其中:在职在编教职工6008人,代课教师593人,代课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9.0%,比xx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学75.68%,职业中学76.36%,小学86.07%,幼儿园100%,均比xx年有所提高。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职业高中),初中34273人,小学85217人,幼儿园(班)2813人。入学率:高中20.56%,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6.30%,小学99.11%,幼儿园(班)21.00%,分别比xx年上升2.1、2.16、0.20、9个百分点。辍学率:初中3.43%,小学0.71,分别比xx年下降0.46、0.02个百分点。全县有校舍建筑面积673724平方米,比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0817平方米,比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县初中学生均校舍面积8.0平方米,比xx年增加0.61平方米;小学生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比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xx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园)559所,其中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中4所、职高1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24所、小学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学点365个、幼儿园27所。有小学教学班3105个,在校生83987人;初中教学班622个,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学班144个,在校生7546人。有小学专任教师3549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97.35%;有初中专任教师1955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95.40%。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2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62%;初中阶段入学率97.01%,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2.63%;7—15周岁“三类残疾”入学率71.31%;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现有青壮年总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壮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为0.73%,抽考复盲率2.50%。全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6.xx年。

从以上三年的数据来看,我县教育发展发展势头较好,响应了国家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办学的政策,校点逐年减少,教师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项指标均呈良性发展,去年年末“普九”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是全州最后一家实现了“普九”验收。

三、**县贯彻落实《______义务教育法》情况

根据我县“县大、财困、民贫,人口多、基础差”的实际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云南省实施<______义务教育法>;办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云南省“两基”攻坚计划》,在认真算清实施普及教育的“总人口帐、贫困学生人口帐、普及帐、校舍帐、教师帐、资金帐”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县两基攻坚方案》、《**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暂行规定》、《**县普九工作责任追究制》和《**县县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挂钩联系普九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级、各部门明确了“普九”工作的责任。

为认真贯彻《______义务教育法》,顺利实现“普九”,我县各级各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讲解实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普九”。 一是全面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活动。县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法》印制、张贴到学校、村寨、集市、街头醒目位置,并将《义务教育法》摘要印成册发到各乡镇学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线电视播放《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致全县适龄儿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营造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会氛围;以“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大打‘普九’攻坚战”为主题的宣传动员;每天滚动播放“普九”宣传标语,及时报道“普九”专题快讯。 三是利用标语的宣传功能,在公路、学校、村寨等醒目位置制作宣传牌100多块、宣传标语1万多平方米,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国家、省、州有关义务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九”宣传活动。几年来,县、乡召开“普九”工作专题会议515次,宣传、研究和布置“普九”工作,各乡镇利用标语、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车、派出“普九”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普九”文艺演出等形式,对“普九”工作进行宣传,全县仅出动“普九”宣传车辆就多达2100多辆(次),“普九”专题文艺演出378场,“普九”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60000多人(次)。宣传工作基本上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墙壁上有文”。“普九”工作在我县深入人心,引起强烈的共鸣,社会各界支持“普九”、参与“普九”的氛围较为浓厚。如珠街镇老山坡村小组长魏仕才看到本村8名学生开学两周后还没有上学,他挨家挨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卖了自家的耕牛帮助8名学生解决生活费,并帮学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将8名学生送回学校;篆角乡沙牛村张昭福积极配合“普九”工作,经常到村民家宣传《义务教育法》,每年还组织村民举办“普九”文艺演出,在他的宣传动员和教育下,该村70户人家65名适龄少年,几年来无一人辍学。在**,像魏仕才、张昭福这样支持“普九”、参与“普九”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四、**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为使我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管好、用好,切实保障贫困学生学有所助,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义务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用在学生的身上,做得专款专用。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财政经常性收入,xx年为5255万元,xx年为6034万元,xx年6804万元,xx年为7513万元,增长比例三年分别为14.82%、12.76%、10.42%;财政对教育拨款xx年为10803万元,xx年13135万元,xx年1543万元,xx年18407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年生均教育事业费xx年969.57元,xx年1041.36元,xx年1310.19元;初中年生均教育事业费xx年1002.67元,xx年1086.20元,xx年1482.19元。财政拨发的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xx年152.26元,xx年241.63元,xx年258.02元;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xx年252.76元,xx年272.57元,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费附加:xx年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23万元,并全部用于教育。xx年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共2071万元,用于教育980万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98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开展勤工俭学:xx年全县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195万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勤工俭学收入小学131万元,生均14.77元;初中75万元,生均21.20元。教职工工资:全县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按时足额发放,无拖欠现象。

二是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和结对帮扶政策。为使“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我县制定了《**县贫困生救助办法》。xx年全县共有4940名教师结对帮扶了19531名学生,献爱心补助金额达117055元。639名小学、初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享受免杂费补助,总金额为3683156.52元,其中免费教科书为706.52元,免杂费为1668450元,同时有913名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费制”补助,金额为85640元。xx年,全县共有77981名中小学生享受春秋两季学期免费教科书补助,总金额为595.92万元,全县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学金发放1586人,发放经额30.52万元。xx年全县有77981人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补助,争取到上海南汇区万祥镇商会教育扶贫捐资6万元,全县各乡镇募集到贫困学生助学资金达50.6万元,挂钩乡镇的县级各部门,也通过捐资捐物,加大了对乡镇贫困生的救助。“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多渠道、多途径帮扶的开展,基本解决了中小学生因贫辍学的问题。通过以上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初中学生辍学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由xx年的11.70%下降到现在的2.63%;初中阶段入学率由xx年的76.33%提高到现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教育部已认定我县实现“普九”。

五、制约**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的因素

虽然我县民族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普九”得到省人民政府验收,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效果明显,有效地推动我县“控辍保学”工作,扫盲与成人教育取得新的进展,职业教育发展较快,非义务教育的办学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重点项目实施顺利,学校建设加快,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上了新台阶,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质量取得新成绩。但由于我县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约了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提升,给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巩固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县通过实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县各校点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学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项设施明显改善,但为实现“普九”,大部分校点撤并,现有的校舍非常拥挤,给学校的安全带来隐患,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住在校外或投亲靠友寄宿的现象。一些校舍非常简陋,老的危房还没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现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农村校点配套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宿舍拥挤,食堂不够,厕所紧缺,实验仪器配给率低下等硬件设施都需要投入,需要进一步投入继续完善。

(二)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制约了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

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后,农村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已得到缓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农村说的“孩子读书不成气难,孩子读书成气更难”的说法。由于我县贫困面大,中央和省级下拨的“两免一补”经费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的办学支出和贫困生多、面广量大的缺口,学校实行收费“一费制”后,给教育公用开支带来压力,办学经费紧张。由于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家长对供孩子读书问题漠不关心,平时不注意和关心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让孩子上学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含义也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在我县的苗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表现比较突出。

(三)教学点多,代课教师数量大,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我县教师缺口过大,现仍有代课教师553人,代课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8.09%,边远地区校点教师素质偏低,加上教学任务过重和社会活动频繁,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配置不尽合理影响了边远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教师配备中,素质好、有教学方法和能力的教师多数集中在城镇和条件较好的校点任教,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区难以留住好的教师,造成了老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用心,师资配置形成城区超编,边远山区师资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导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导和办学评估跟不上,学校自主办学成果的评估没有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办学成果缺少客观评价,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制约我县民族基础教育提升的因素,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重视、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把发展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

虽然我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仍然比较薄弱。造成这种落后状况有其客观的原因,但也和我们长期以来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有一定关系。建议上级党委政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作为当前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划分,保证和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在农村实行“一费制”以后,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强化政府在公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不断加大政府主导和统筹的力度。落实和完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惠政策,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我县经济落后,财困民贫,要在经费投入、资金安排、人力调配等方面始终坚持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探索因时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提高入学率,巩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能够优先适度超强发展。建议县政府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当前校舍拥挤、教学设备不全、师资不足和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入学率问题。

(二)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执法监督。

《______教育法》《______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是办好教育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建议把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单列,直接划拨给教育职能部门,并确保逐年增长。对违法挤占、截留、挪用教育专项经费情节严重的单位、个人依法严肃处理。加强社会对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作用,成立义务教育经费督查组,依法定期检查教育经费的划拨、使用情况,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现的侵占、克扣、挪用教育经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建议加大对雇佣童工的企业等行业和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的查处力度,杜绝适龄少年外出动工,确保入学率。

(三)整合教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

建议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进和培养培养短缺学科教师,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把城区的部分师资分流到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去任教和支教,缩短城乡师资差距,提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评定教师职称上,教育部门应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的教师中、高级职称的职数。应多培养地方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队伍,能吃苦耐劳,乐于贡献,在边远民族地区能蹲得,教好书,改变边远地区教师紧缺问题。现在我县代课教师还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并且其前途渺茫,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应增加编制,列入财政预算,解决教师严重不足问题。同时重视好代课教师队伍工作,对部分优秀代课教师应降低门槛,把他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因为他们已扎根在农村,是边远地区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四)广泛动员社会应有力量,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建议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和兴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通过发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资金,发展和扶持落后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调研认为,近几年,特别是“xx”规划以来,我市抢抓___、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潮,农村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公路路况水平、通达深度、路网等级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形势令人振奋。农村公路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xx”以来,我市共筹措建设资金63899.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补助资金29072.4万元,自筹资金34827.4万元)。共下达通畅工程计划项目723个,1673公里,通达项目22个,42.8公里,渡改桥项目21个(其中永久性桥梁16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到目前为止,已实际完成通畅工程750个行政村,通车里程达到1737.95公里,通达工程完成91.3公里,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达到82%,渡改桥项目完成永久性桥梁14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在建桥梁2座,已完工85%的工程量。全市20个乡镇750个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

(二)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的出行。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已达1800多公里,全市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畅率均达到了100%.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缩短了乡与市、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民的外出。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与周边市市的通行。交通的便利不仅增强了市域经济的辐射能力,而且也带动促进了乡村经济城乡统筹发展。

(三)加快了农民群众致富的步伐。“要想富,先修路”,我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有相当一部分村座落在山上,在未通公路前,农民出行只能靠步行,农产品的外运和生产资料的运入只能依靠“肩挑背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便可以及时走出山门走向大都市了,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从而达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的目的。

(四)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好农村公路,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总体布局不是很合理,没有科学的统筹规划。目前我市的农村公路硬化大部分是以以前的机耕路为基础,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大部分只考虑自身出行方便,导致部分农村公路存在坡大弯急、车辆难行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段成了“断头路”、“迂回路”.

二是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因农村公路建设负债累累。上级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很低,4.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17万元,3.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12万元,资金缺口少的在20万元/公里以上,多的则达30万元/公里以上,除了国家投入的这部分资金以外,由于我市财政状况不佳,无力安排配套资金,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乡镇配套了少量资金,因此,落实缺口资金的压力只能全部由村级承担了。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出行难的现状,很多村便不惜举债建设,对于一些负债运转的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是建设质量总体不高,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大规模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缺少施工经验,对砂石级配和水灰比的规范要求知之甚少,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想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从技术等级来看,农村公路普遍等级低,道路宽度不够,按规定,3.5米的硬化路面应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会车处,但有相当一部分村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按规定设置,一到车流量大时便造成车辆堵塞。同时,道路硬化以后,与之相配套的路肩基本没有配套到位,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在路窄、弯急、坡陡处没有设置相关交通标志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四是没有完善的管养措施。由于我市尚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加上市、乡(镇)、村三级财力有限,无法有效保证管养所需资金,管养人员没有落实到位,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置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部分群众护路、养路、惜路意识淡薄,在公路上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如湄江到七星的通乡公路建成以后,由于一些严重超载的大货车长期自由通行,致使公路长期超负荷运行,严重损坏了公路路面,在短短几年内,该公路已是面目全非。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中没有履行招标程序的项目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国省补助严重不足,要求村级自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殊性,有相当部分项目便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而是由村级组织自行确定施工单位。加之大部分村的当初上报并经批准的补助里程小于实际设施的里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承包项目,便承诺只要村级筹措自筹资金,国省补助由其向交通部门争取,而交通部门的计划是早已定下来了的,调整的可能不是很大,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已经实施了项目却得不到国家的补助,导致部分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无法到位,从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

六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利用率很低,侵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已经掀起,已经到了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户与户之间的相互攀比,于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民便不管国家的补助能否到位,也不经过交通、国土、规划部门的批准,便自行筹资动工修建公路,这样,势必造成耕地的侵占以及公路的私有化,而一些私有化的公路平常基本上没有车辆通行,这样势必造成公路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好农村公路的建议及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乡镇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的工作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当前,要坚持规划先行,抓紧做好“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突出重点。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使规划得到上级的认可,确保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国家对我市“xx”建设规划的规模和总量确定后,根据各地实际将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上。要按照国家关于“xx”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做好乡镇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及断头路和联网路建设工程的编制工作。增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边缘地区倾斜力度,优先安排主干村道公路的规划建设,确保能够解决更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多方筹资,政策配套,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可采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农村群众筹集一点,在外人员捐献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国家、省、市扶持、乡(镇)主体投资、社会融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交通、扶贫、农开、退耕还林、土地开发等项目中所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标准一致,项目资金从一个口子出,工作同步,避免同样的建设,出现不同的补助标准和项目重复实施的现象发生。

(三)精心组织,加大监管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质量保证。一是严格按规划和设计施工。市交通职能部门要严格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必须报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实施,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项目,除由国土、规划等部门从严处罚外,交通等部门坚决不予安排项目资金,彻底改变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侵占耕地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明确施工单位、乡镇以及村级组织的责任。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对主要材料要从严把关,建议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由农村公路管理局提取样品,由相关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从严要求,确保相关配套设施到位。对已建成路段的错车道设置、路肩培土、急弯和危险地段的警示标志及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补救到位,对在建的路段要求在实施时同步到位。四是要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四)建管结合,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办法,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后续保障。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数量和公路里程的增加,若不切实改善这种重建轻养、失管失养状况,将会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违农村公路建设的初衷。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一是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养路、护路思想培养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是要责任到位,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方式,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是相关保障措施要到位,在做好养护工作的同时,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将清理路障、治理超载作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有损农村公路的行为,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要确保养护经费的到位。采取市财政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中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拨一点,乡(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任务非常艰巨,它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合力,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强化管护,只有这样,我市的农村公路才能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第2篇 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现状调查调研报告

杨胜超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群众观察党的形象的窗口,党员只有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寻求

解决问题的对策,最近,我镇由党委副书记带队,抽民政、党政办等部门4人深入村(社区)、机关、企

业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全镇共有31个村(居),207个村民小组,5365户,23280人。全镇共有党支部40个,其中农村党支部31个,

有中共党员664人,其中女党员71人,农村党员460人,预备党员37人。xx年底人均纯收入1357元,人均

占有粮食335公斤。

近年来,我镇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采取有效措施联系和服务群众。

一是建立党员领导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党政领导班子确定2-3个村(居)作为联系点,联系2-3户贫困群

众;二是完善了“三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形成农村党员、村干部和村民

共同管理村务、共谋发展的局面。三是建立企业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四是建立教师党员联系和服务

群众制度。

我镇通过推行上述制度,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一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在本职岗

位上发挥模范作用。二是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许多机关党员干部切身体会到,从关注贫困群众、解

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入手,可以清楚地查找工作作风和与群众感情上的差距,可以更加自觉地端正思想态度

,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三是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了党组

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四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为群众做实事、办好

事,使群众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得到他们的及时帮助,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亲民的行动,党和政府为民

的决心,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

识不强。机关中有的党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较差,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

象。有的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化,对群众呼声听而不闻,对群众困难视而不见。有的党员干部体察民情、

了解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不够到位。二是部分党员服务群众的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党员由于年龄偏

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欠缺、观念陈旧,生活水平还不如当地非党员群众,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没

有感召力。三是农村党员无培训经费,素质参差不齐,人心不统,支部的号召力弱。四是党员联系和服务

群众的考评机制不活。对工作布置下去了,真正抓落实和检查的少,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考评制度。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的因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党员产生了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淡化,热衷于实

用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二是组织管理的因素。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内容,还有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的需要,没有形成真正的制约激励机制。党支部因无固定的经费,学习跟不上,思想与时代不适应,先进

性无法体现。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缺乏组织和引导。三是党员自身的因素。不少党

员放松或忽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科技及业务知识

的学习。有些党员学用脱节;有部分党员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存在“坐不下来,钻不进去”的浮躁情绪

;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认为年龄大,不愿学。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的一切工作和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真正依靠群众,密

切联系群众。党员联系群众是我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

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只有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才能体

现党员的先进性特质。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那么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有可能不复存

在,甚至变成最大的危险。

(二)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

要加强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成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的

责任意识,密切党群关系。

(三)强化党员宗旨意识。

党组织要经常在党内全面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

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模范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并带头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的法律。

(四)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紧紧围绕“立宗旨、做模范、办实事”的要求,不断丰富党群互动的平台,大胆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的载体。如,开展“一帮一、一对一”帮扶活动:支部根据党员与群众人数的比例,结成若干对象,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帮助群众寻求脱困致富之路。

(五)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

通过建立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困难,及时做好思想和排忧工作,保持

良好的沟通渠道。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所联系单位了解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并

要注重总结群众在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创造的新经验,指导和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六)拓宽党员联系群众的渠道。

采取民情恳谈、交心谈心、领导接待日等方式,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形成深入了解民情、

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来访接待日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建立与人民群

众的密切关系,把握民心、民情、民意和社会动态,增强执政为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3篇 区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为认真做好我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根据地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要求,我区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各环节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食品安全信息分布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并对试点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试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局基本情况

**区始建于1965年,1970年设区建制,从而形成政企合一体制。区政府辖五个镇(林场)区(局)机关设在小扬气镇内,总面积459048公顷,人口49611人,其中镇内23397人,形成面广、人疏、线长的自然情况。

**区人民政府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大事常抓不懈,积极推行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和综合评价,加大对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为保证全区人民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区食品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38户,其中,豆制品加工19户,面食类加工8户,熟食加工8户,冷饮加工3户,已获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4家,占总数的36%。这些企业,生产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卫生较好,加工设备较落后,产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只有1家,5人以下家庭式作坊居多。各类食品经营企业有280家,年销售额五十万元的有6家。

餐饮业(包括食堂)有37家,其中饭店32家。食堂5家,全区共37户学校食堂和餐饮企业进行了量化分级信誉度等级评定,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经过地区评定小组认真检查评分,我区评为b级的餐饮单位共有3家,其余34家均为c级单位。

以上反映出我区的食品加工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生产加工能力差,种类偏少,是外地生产加工食品的销售区;食品流通业处于一般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

三、近年来我区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近年特别是xx年以来,我区借助“食品放心工程”这一有效载体,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开展了不同种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无证照生产小作坊的取缔力度,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对提高全区食品质量的总体好转起到了明显效果。

四、我区部分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1、我区肉制品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突出表现在:牛、羊肉定点屠宰尚未实行,没有检验、检疫设备,肉类品种的检验、检疫工作等于没有开展,导致我区鲜肉的安全质量没有保证;少数城乡结合部定点屠宰操作尚不规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整顿规范。

2、豆制品行业。我区豆制品生产企业有19余家,都为家庭作坊式,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环境卫生不符规定。而且都未办理生产许可证,虽进行多次清理整顿,但仍难以改变。

3、街头饮食摊点的卫生状况甚忧。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增多,尤其是夏季夜市开始,绝大多数小吃摊点也随之开张,他们对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加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和病从口入的隐患。

4、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现象依然存在。我区经济欠发达,为了生存,一些人无视法律法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由于牵涉到社会稳定,使查处取缔的力度大打折扣。

五、目前我区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1、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情况

我区于xx年6月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全区食品安全总体分析、部署安排工作。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使区政府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有了一个“抓手”。这个机构成立以来,通过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各类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等活动的开展,集中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

在该机构运转过程中,我们感到虽然协调委员会在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感到这是一个议事的、协调的机构,统一性、权威性特别是高效性难以得到真正树立,如果要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需要有一个更有力的机构具体进行实施。

2、检测监测情况。

要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一方面在规范食品进货渠道的同时加强食品的检测和监测非常重要,我区目前还没有检测监测设备,要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很难达到的。

3、人员、经费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重、范围广、责任大。目前,我局仅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而无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经费。给食品综合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六、有关思考建议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我区食品安全现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1、进一步发挥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大综合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力度,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防止事件的发生。

2、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适当的探索。我们认为,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一是各食品监管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加强食品生产和市场准入;

3、加大食品检测监测资金的投入。

4、食品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根据我区食品现状调查,我们选择了3家企业作为食品信用体系试点单位,(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试点单位:**区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我区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金额为五十万元,生产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卫生好,加工设备先进,主要产品为加工提取华青素,生产前景好。(2)**区南味饭店:在我区餐饮业中为规模较大酒店,此企业进行了量化分级信誉度等级评定,经过地区评定小组认真检查评分,被评为b级餐饮单位,为**区最高等级评分。(3)**区东兴商店:此企业为批发兼零售食品超市,为**区信誉好的一家企业。

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农委、质监、工商、卫生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我区已召开了动员会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试点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建立了诚信档案。

5、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全社会对信用的价值还缺乏深刻的认知,加之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失信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防范和严格的惩戒,违规失信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面对突出的信用供需矛盾,只有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才能促进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食品市场环境的形成,才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对我区食品现状调研情况看,我区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养食品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对我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4篇 某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

某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

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在进行社会活动中,总是与其他人有各种接触或交往,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双方又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

医患关系是其中的一种,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早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就已成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医生治疗手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医生竭力救治,病人尽力配合,打败医患共同的敌人—疾病。医患关系应该是和谐健康的,不应该有矛盾发生。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与健康、文明与进步。医生和患者之间矛盾日益显露,人们为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受不起气、遭不起罪而苦恼和抱怨,甚至是愤怒、控诉,于是“医患矛盾”问题也日益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我县医患矛盾的现状

我县现有二级医疗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8家,厂企卫生所10家,个体诊所10家,农村卫生所82家。近几年来记录在案较大的医疗纠纷有12起。其中发生围攻医院的有2起,民事诉讼4起,经卫生行政部门和医患双方协调解决的6起。

二、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

医方:

所谓的“医方”包括医务人员和医院两个方面。

从医务人员方面来讲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医德问题。有些医务人员道德水准低,经受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利用职务之便,开“人情方”,收“红包”,吃谢礼,更有甚者暗示患者索要好处,把本职工作作为社交的手段,把勒索患者视为理所应当、见怪不怪的事情,置自身的职业道德于不顾。

其次,是态度问题。虽然每一名医务人员都希望自己的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救治,但是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每天面对大量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工作的疲惫和性格的差异使得有些医生难以做到微笑服务。面对看病心切、焦虑急躁的患者,医务人员也容易与患者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发生冲突.或者出现对待患者态度“生、冷、硬”、疏忽大意的情况,从而引发“医患矛盾”。据调查约有1/3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服务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所致。

第三,是机制问题。我国的多数医院依然是以药养医.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往往为患者“开大方”、“开花方”、开贵方”。这种处方上的不正之风,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降低了医生的地位,损坏了医院的名誉。患者对于同等条件下的不公正对待产生反感,从而引发“医患予盾”。

第四,是医术问题.高新设备的引入,提高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相对降低了医生诊断难度,这也使得有些医生滋生了懒情思想,过度地依赖医疗设备,降低对自身诊断能力的提高,追求“大撒网”式的辅助检查排查方法,这也成了一些医院常采用的诊断手段。这些检查解放了医生却增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使患者的心理、身体受到了不必要的损伤。

从医院方面来看存在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医院内部管理问题。医院的许多内部规定不尽合理,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得不到尊重,医院对院内不正之风缺乏管理,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有的医院出了医疗事故.却为了本医院的声誉而偏袒医生。

二是国家政策方面的问题。国有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国家拨款和以药养医,然而国家对医疗卫生的发展与建设投入不足。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医药价格偏高,一些低收入家庭看不起病的现象。

患方:

从患方角度看,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患者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维权意识也开始觉醒。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机制的完善使得国有医院、私有医院站在平等的竞争舞台上,患者就医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患者更多关注的是消费价格与服务质量。因此,患者对于花了钱还治不好病的事情不再埋单。

第二,随着广大公众卫生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很多患者对于医生的诊治方法不再一味地盲从,甚至会产生质疑。患者对医学的期望过高,有时并不能理解一些生理现象。调查表明在医疗纠纷中,很多情况是病人或家属不能完全理解一些生理现象,而医生又没能及时告知患者,从而引发一些“医患矛盾”。

第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的地位不断提高,患者把自己也视为消费的“上帝”,要求医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所以有些患者稍有不满就对医务人员耍态度,或者故意扰乱医院的公共秩序,使得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三、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医务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力弘扬无私精神,增强其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作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同时重视正面典型的榜样作用,适当提高他们的 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二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做到依法行医。要针对客观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要把医德医风的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奖惩紧密结合起来,使医德医风与工资、评优、晋级、晋职挂钩,对医德医风问题严重的医务人员给予警告、取消资金、降级、降职、停职,甚至辞退的处罚。国家也要逐步健全立法工作,使医患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调整。

三是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减轻其发展压力。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的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一是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做到医务公开,把主治医生、药品名称、药品价格公开公式。

二是加强医院制度建设。让医务人员和患者都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三是加强监管力度。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各种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四是加强奖惩机制建设。切实把医务人员的职责与服务水平挂起钩来.做到奖罚分明,从而增强其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诊疗护理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鼓励多元办医和引入竞争机制。

二是对公立的医疗机构,国家要给予足够补贴,政府指导医疗服务价格,并实行统一的行业标准,改革流通体制,减少药品周转的附加值,提高药品流通的透明度。

三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受益群体,加强医疗保险中医疗责任险。可根据医务人员岗位风险大小不同分别设立的,如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由受害人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要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人们参加医疗保险。同时还要监督医生,如发现医生开了不该开的药,做了不该做的检查,保险公司拒付医药费。

总之,“医患矛盾”不是短期形成的,它的消解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医患关系中的矛盾、纠纷是由多方面因素促使形成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功利化趋势、商业化趋势、物化与非人格化的趋势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也与科技手段的进步有关,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需要国家、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需要医务人员自身医德医风的提高,也同样需要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我们期待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共同促进发展,共建和谐家园,使“医患矛盾’这块医生和患者的心病早日得到根治。

第5篇 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毅 胡锦涛___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十七大报告强调,____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_____*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__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60万平方公里有2/3以上的是农村地区,十亿人口中的领头羊有九亿是农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抓好基层党风廉政工作,而基层党风廉政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是目前农村反腐__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现阶段农村党风廉政工作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_____实际,就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工作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谈自己粗浅看法,也飨读者。

一、_____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_____县纪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省、地纪委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反腐__工作。总体而言,_____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廉洁勤政、努力为党的事业辛勤工作的,特别是___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委按照中央、省、地、县的部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__教育,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基层干部监督管理,着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在农村管理方面,一些乡村决策不民主,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具体,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少数农村还有“小金库”、账外账,胡支乱花问题突出;在惠农政策落实方面,一些地方截留、滞留惠农资金,不能及时、完全兑现;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资金管理、项目发包招标、质量监管还不到位,存在着漏洞;在工作作风方面,一些干部依法行政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好搞形式主义;在廉洁自律方面,少数干部为政不廉,利用权利为个人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贪污挪用公款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盲目乐观的思想,正确估计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和任务

《党章》规定,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__________同志 2023年6月25日 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__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__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内容,纪检监察工作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机关直接承担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央和省委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要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精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__败的领头羊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神圣使命和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三)、全面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村级是目的,责任制是龙头。因此,县纪委健全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和支持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责任制,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统一部署,认真实施。县委和县纪委结合实际,制定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将责任制延伸到村级党支部,县委和县纪委分别同乡党委、乡纪委、县直单位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乡党委也同各村党支部和乡属各单位签定了责任书,把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村和乡属各单位,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清楚、责任到人,真正形成层层有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局面。

(四)、不断完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县纪委针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乡镇、村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村党员大会制度;二是全面推行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制度,凡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都要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三是加强乡级财务的监督管理,全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四是深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五是建立健全了干部驻村制、民情日记制、信访听证制、村民说事制等,规范村级民主管理,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管好用活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

(七)、切实加强纪检监察部门自身能力建设。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认真组织开展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倡导正气,弘扬奉献精神,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服务意识,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二是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县举办了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班,坚持纪检监察系统每月例会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通过例会培训,提高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三是组织全县376个村(居)委会和10个社区纪检委员进行了培训;四是完成了地纪委安排的调训任务。

_____通过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_____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得益彰,共同进步。2023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7.09亿元,的领头羊财政总收入达6.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530元,粮食总产量34万吨,贫困人口到下降到5.76万人,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群众参合率达90%以上,目前,全县84万群众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第6篇 金融系统保安队伍现状调研报告

银行是最早聘用保安的行业之一,我市四大银行聘用保安的历史也有十五年以上。在银行的大院、大门、办公区以及各营业网点,金库、仓库和押运岗位,保安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治安防范、威慑犯罪的预防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或是由于其他社会因素共同所致,使大家普遍有一种感觉,为什么现在的银行保安年龄越来越大,素质也没有明显提高呢?从保安公司将保安业务并入到安邦护卫以后的二个月间,我们也有了这种感觉。且感到有些无奈。二个月来,我对本公司为银行业服务的保安现状有了些粗浅了解,现就此问题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

一、银行业保安队伍现状

我市(本级)所有银行都使用了本公司的保安。经统计,我公司为银行服务的保安员数量有206名。在这些保安员中,①年龄结构:55岁以上17人,占8.2%;51-55岁75人,占36%;46-50岁68人占33%;31-45岁37人占18%;30岁以下9人占4%。②文化结构:中技、高中以上66人占32%;初中139人占67%;小学文化1人。③城乡结构:城镇居民80人占38%;农村居民126人占61%。④技能结构:取得消控资格证书1人,业务技能较好的10人,业务技能一般的195人,较差的11人。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46岁以上的保安占了78%,而45岁以下的仅占22%,许多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称得上是爷爷级的了。都说保安是吃青春饭的,我们的保安早已青春不再。保安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占了大多数。农村居民占据多数,且这一比例还会增加,因为80个城镇居民中大多是企业改制内退、下岗或是原从事过保卫行业的职工,他们为前十多年的保安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农村居民毕竟在生活习惯、城市文化、纪律观念等方面一时较难与城市融合,做保安的同时还需兼顾农活,素质很难提高。再者,由于缺少相应的学校、课程或硬性要求,保安员职业技能较低,诸如消控室上岗证、监控室上岗证、计算机合格证或“银行大堂上岗证”之类,能证明自己职业技能高低的东西受不到重视。据了解,目前仅上银村镇银行保安张荣军(原七七一矿保卫干事)取得过“消控证”。

十多年来,由于保安行业都由各地“保安公司”垄断,缺乏竞争,公安机关对保安业疏于监管,保安的就业门槛非常低。以前的保安是由各保安公司自行核发“保安证”,其后则多年处于无证状态。根据保安条例,只要年满18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裸眼视力在0.8以上,未受过治安拘留、收容教养、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均可报名保安。而保安公司苦于招工难,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一般均予以使用。只图方便不“择优”。管理上也就“因人施教”,戏称“像放牛一样”,采取粗放式的、粗暴式的管理模式,却也竟能奏效。

年龄大、素质低,是目前我们公司为银行服务的保安队伍的基本现状。无论有多少原因,无论是什么理由,我们在各位银行业领导面前要想如何解释,那都是黯淡的,弱不禁风的。

二、人们怎么看待保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保安遍布了各行各业、各个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国营保安公司、私营保安公司如雨后春笋,小区保安、物业保安、自建保安、贴身跟班不穿保安服的“保安”层出不穷。

保安是治安防范的重要辅助力量,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他们处于最基层的第一线,每天忙碌着,处理一件件简单琐碎的事。他们做着和警察差不多的工作,在保护客户单位财产利益安全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可以说,他们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直接践行者。

但是,总有一些单位会把保安这一人防服务看得过于低廉。他们一方面肯定对犯罪分子起到了威慑作用,一方面却不肯增加投入。保安穿着制服在固定的地方值班,看不见他抓获过多少小偷,也看不见他为业主产生多少效益,保安是一个做不出成绩的行业。虽然说不出事就是成绩,不认真评估就容易让人忽略。因此在许多人眼里,保安也成了摆设,没有他不行,有了他没用。保安天天都出现在人们眼皮底下,又时常被人遗忘。他们处在社会最低层,被边缘化着。所有人都是一个矛盾体,需要保安又不器重保安。

确如在现实中,保安不需要很高的文化,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能。有的人正是因为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技能,年龄大了身体不行了才想到去做保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让人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自己。做保安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面子。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想做保安的了……

有一个例子。前几天我应约到一家单位去见办公室主任,她要求把六个保安压缩到四个。理由是根据上级研究同意,今后保安在夜班时(下午6时至次日8时)可以在值班室看电视、睡觉,夜班不计上班时间,所以要精减掉二人以节约费用。我说,保安只要是到达了岗位,就负有了责任,是劳动法意义上的上班时间,哪怕是打折扣地计算时间。因为这种“睡觉休息”是不自由的,是和与老婆孩子在一起的休息不可比拟的。他说:我们领导说了,在我们值班室睡觉看电视,照理应该收你们保安公司的水电费旅馆费呢。我顿时无语,其实我差点说出口,你们领导为什么不住这免费的旅馆呢。

大概全世界都差不多吧。看过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讲得也是一个保安的故事,一个谁也不愿做的工作他去做了。只是为了证明给他儿子看,他不是一个不努力的人,而承受了被吓破胆的经历,最终成为一个称职的保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保安,他们可称得上是世上最苦的工作。他们确实不用背锄头拿扳手,不敲键盘不拿笔,但他们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感受的。当夜深人静,保安要拿着手电在空荡荡的院落里巡逻,时刻惊恐不知来自何处的威胁;当万家灯火,有几个保安能和家人一起欢度节日?看着车水马龙,保安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半步;想着别人吃饭喝酒,保安永远是快餐和冰冷的饭盒。保安必须早于客户上班,又晚于别人下班。保安是工作时最没有自由的。他们每天每天都必须重复着简单而又枯燥的动作,他们孤独、孤单,无助、无奈。他们要承受客人的谩骂、妻儿的白眼,还要接受领导的检查和责问。

也有个例子。今年7月,市民政局门卫保安(民政局评价是个很好很负责任的保安),值班时遭到一职工子女无端殴打,原因是前几天晚上该保安拦了他的车查问了几句才放入。我看了当时监控录像,此人打了保安几十拳踢了十多脚,保安都没有还手一边躲避一边解释,直到躺在地上,肋骨断了两根。直看得我两眼冒火义愤填膺。保安的心情有谁知道?可能没有做过保安的人真的难于体会。

三、保安怎么想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去猜测,或者是根据一些表象去推断。我问了一些在职的和应聘的保安,你为什么要做保安呢?他们有的说,干农活太累,又没有什么手艺,妻子到城里打工了,儿子到城里上学了,只好做保安。有的说,年纪大了,吃不消干活了,做保安轻松。有的说要是别的地方也能赚钱,我才不做保安。仅有少部分回答,我原来干过保卫(或做过保安),觉得自己适应这份工作。我问他们最喜欢哪些保安岗位,大多数首选门卫,最不喜欢大堂。因为相比而言,大堂保安更不自由,苦、累,接触人多、事情多、规矩多。

据统计,206名银行保安的每天上班时间(月累计除以25)分别是:等于8小时的37人,8-10小时的59人,10-12小时的80人,12小时以上的30人。每月只能休息5天,有的更少。其中大堂保安要在运钞车到达前上岗,做好一切准备,晚上等运钞车走了才能下班。整天都要集中精神、注意观察,回答问询、维护秩序,中午也没得休息。有的银行还要求保安起到引导员的作用,教客户填写表格表单,规定不能坐下不能看报不能抽烟。一天两天也许可以,他们是天天如此的!

长时间的枯燥劳动使保安员的忍耐力历经考验。许多保安都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愿望,能持之以恒的少。随着在岗天数的增加,警惕性、敏感性降低了,互相攀比工资、工作量大小、辛苦程度的心理增强了。而各种不满心理一时得不到宣泄,将导致本能的消极怠工。

月转星移,许多事情在改变,保安的心思也在变。五六年前,来报名做保安还不乏年轻人,因为那时候小工工资低,相比较做保安不晒太阳不下水,穿了制服有点自信,一个月七八百元觉得可以了。其中最受欢迎的地方是银行,这里环境好名声好,不会感到没面子。可是才几年时间,人们的观念就不同了。这次泰隆银行出高价,要求将保安年龄降到平均38岁以下。我们发动所有员工,动员亲戚朋友,高薪不能吸引人。是不是保安职业真的让人鄙弃了?

四、保安能做好吗

今年8月,市局将保安公司的业务整合到了安邦护卫。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保安队伍现状,保安工作现状和保安的际遇现状。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是必要的;我们不做别人会做,现在不做将来肯定会做;因为保安这一已经被社会普遍接纳、必须存在的职业不可能长此永无起色。

提升保安档次、提高工作质量,是保安服务公司、受保单位、公安机关以至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的共同愿望。

我们公司有几条初步设想,供大家讨论:

一、淘汰不适应现实需要的保安。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必须做。保安队伍需要新老更替注入新鲜血液。现实情况是,年龄越大的保安越不想离开公司,几乎所有五十岁以上的保安都想做到退休。

采取严密的督查考核措施,加强督查考核力度。建立自我督查机制,记录每日工作动态;公布投诉电话,畅开信息渠道;联合受保单位共同监督。逼迫一些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自动离开,开除一批经常违规违纪人员。

二、严把招录关

加大宣传广告力度,吸引年轻人加入保安行列,严格控制准入条件,规定五十岁以上必须具备的特殊技能。避免在招录人员时直接的老龄化。

三、采取等级化管理、差异化服务模式

采用保安员星级管理制度,对现有保安员根据岗位、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工作表现、考核情况的不同,评定每一个保安的“星级”,一星到五星。不同星级不同待遇,星级越高工资越高。采取差异化服务制度,根据客户单位的要求不同、服务费用高低、岗位不同分别派驻不同星级的保安。提高大堂保安、监控值班室保安的服务质量,使保安员达到量材使用、各尽其能,也使客户单位满足不同品质的需求。

四、严格控制利润,提高保安待遇

公司财务将预算扩展到人、到岗,承诺将每个保安的净利润控制在500元以下。在符合国家政策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把有限的服务费资金全部用于发放保安员工资。承诺安邦护卫公司保安员工资水平必须高于私营保安服务公司的工资水平。

五、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保安员劳动技能

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开设培训班、开设新课程,免费为本公司保安培训。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教师,规定一定强度的学习授课、考试合格,视情发给合格证书。

六、营造氛围,增强保安凝聚力

善于发现、及时表扬保安队伍中的先进事迹和创造精神,通过信件、短信等方式及时传达到每个员工。建立健全班组机构,培养班组团队意识。总结宣传保安工作经验,研究、提炼保安文化和保安理论。加强公司领导在保安心目中的向心力,从生活、情感上上切实关心每个员工。坚持评选优秀保安,从精神上鼓励。遵照《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办法,评定不同等级的保安师,增强保安荣誉感。

第7篇 南方供暖市场现状调研报告

《北方供暖》在北方供暖行业里,走过了光辉的6年历程,2023年8月8日,为了与时俱进地紧跟市场发展需求与新的战略调整,实现跨越长江,挥师南下,正式更名为《供暖信息》,与此同时帮助整个南方供暖企业和经销商打开新的市场。借此机会,我们翔实地对南方地区的供暖市场做了调研,调研显示:虽然目前来看,南方市民对采暖必要性认识和兴趣还有些不够,但呈现出来的整个南方供暖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目前市场也逐渐地显现出较为兴旺的劲头。

上海地区供暖市场调研报告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多雨水,无冰冻期,夏天气候炎热,且河流湖泊众多,冬天冷,夏天热成为上海的气候特点。空调是上海市民冬季基本的采暖方式,还有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不采暖的生活方式。除了习惯以外,主要原因还是采暖的费用高,舒适感也差。随着城市能源供给结构调整、建筑节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采暖已开始从基本需求转向更高的健康需求。新的采暖方式不断涌现,采暖供热将进一步向着节能、环保、美观、实用发展。营造现代人舒适、环保、生态的健康生活环境是未来上海采暖行业发展的目标。

一、上海地暖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总体来看,上海的采暖行业发展还是比较慢的。但上海地暖的发展情况较好,主要以别墅、公寓和复式的小高层为主。上海人居住的高档住房比例比较高,消费观念较强,买大房子,就必然会选择相关配套的装饰。地暖的好处就是不占用空间、舒适;其次,地暖比空调节能30%~40%,从使用费用上来说也划算得多。在上海的高端别墅装修中,90%的业主都使用了地暖设备。

但是多数人对地暖产品的认识和选择存在不足。就上海目前地暖市场的状况看,这个行业并不算高科技产业,进入门槛较低,而且又属于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因此过去一两年间,大大小小的地暖公司可谓遍地开花,有的小地暖公司连老板带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两三个人。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的价格也有较大差异,消费者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购买的一套设备,到了一家小公司可能价格要相差30%以上。很多对地暖不明就里的人,在产品相同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更便宜的。

二、壁挂炉专业品牌居多

从壁挂炉品牌上来比较的话,主要分为国产、中外合资和外资三部分。其中从市场占有率和使用率上讲,外资的品牌占主导地位。但是在低端市场和局部区域内,国内的品牌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上海壁挂炉的主要外资品牌有意大利的法罗力、贝雷塔、八喜、依马等;德国的威能、博世、菲斯曼;法国的沙福等等。这些品牌从品质、口碑和服务都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因此也决定了其高价位,其受众多为高收入人群。小松鼠、阿里斯顿等合资品牌,依靠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支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品牌是占有市场最有利的武器。国内品牌相对来说鱼龙混杂,上海这个市场比较特殊,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必然是能够代表我们民族工业的品牌。

三、散热器很难做到普及

上海地区散热器的安装普及率还不是很高。首先是因为上海的建筑集中供暖的较少,而相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单户安装散热器又不是很适宜。其次是安装的难度。上海的装饰装修公司中专业的散热器安装队伍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上海散热器市场的发展。第三,一般认为,上海每年的采暖期就那么几天,辅助性地采暖方式完全可以越冬。而集中供暖的方式不但投入大,而且用不了几天,相对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四、空调目前仍是主要采暖方式

上海的气候特点和地缘优势,加之基础建设的升温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空调行业的发展,中央空调开始走进更多市民的家庭。xx年上半年上海普通空调市场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15%,主要原因就是被家用中央空调“抢”走了部分顾客。此外,由于原材料上涨等因素,90%以上的空调价格比xx年上升,平均涨幅6%左右。预计2023年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的装机总容量10亿元左右。有50多个品牌进驻上海,竞争异常激烈,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市场竞争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美的空调在上海非常的强势,能够起到市场领导的作用。美的空调的产品市场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和价格合理,并且在市场开拓和售后服务方面有着自己一套完整、先进的体系。清华同方xx年进驻上海,从上海周边地区逐步的影响和渗透,使这个北方的品牌逐渐在上海的市场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另外像开利、富莱尔、特灵、麦克维尔等国外的大品牌,已经把中国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市场。在营销战略和模式上各有特点,尤其是一些厂家实现了生产的本土化,使得成本降低,产品更具竞争力。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反应空调采暖的干燥性和不舒适性,而更多的倾向于地暖和壁挂炉采暖。这也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市场竞争。

上海地区采暖存在多方面原因,不能像北方一样安装传统的供暖暖气和分区供暖系统,但针对不同的房型以及房屋现场的状况,依旧可以作出多种采暖方式的选择,以达到扬长避短充分满足居者健康舒适生活的需求。而采暖观念的深入民心,上海采暖行业方兴未艾,采暖行业将迎来应用领域的巨大发展空间,为采暖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湖北地区供暖市场调研报告

冬季,武汉地处极地大陆气团南下的必经之地,气温骤降,极端最低气温达-19摄氏度,常常冷的使人有滴水成冰的感觉。而武汉又不像北方有暖气,以前有条件的人家,也就烤烤炭火,穷人也就只能硬扛了。

武汉供暖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火热的。供暖产品的需求也较大。同样,在武汉的确也较为青睐“户式独立供暖系统”。这里代理和经营的较多的也是一些比较大的品牌壁挂炉产品,如阿里斯顿壁挂式采暖锅炉、法罗力热能采暖设备、威能德国威能集团壁挂式采暖锅炉、广东万和采暖壁挂炉、美国威玛只能壁挂炉、希尔博壁挂炉等。而在散热器采暖方面,主要代理的品牌有:陇星散热器、馨佳斯散热器、宁帅散热器、北京意莎普散热器、青岛华泰散热器等国内较大的知名品牌。

这里经销壁挂炉与散热器等采暖产品的咨询、设计、施工、安装和售后服务的代理商也比较多,基本上可提供燃气、燃油、散热器采暖、地板辐射采暖多种采暖方案,承接政府、宾馆、企业、家庭住宅、别墅等各类采暖工程。

其中,比较受青睐的“户式独立供暖系统”以家用锅炉为热源,以燃气为热源,以水为热媒,是比较成熟、普及、主流、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的。

因为水暖是公认的人体舒适感最好的一种供暖方式,而户式独立供暖又具备了开启灵活,自成系统的特点,所以,这是一种舒适度极高的供暖方式。

据了解,在2023年初的那场雪灾之后,基本上对这一地区的采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人们对采暖的需求意识大大提高了,目前有部分家庭已经开始安装分户供暖设施了,而且未来的需求态势也比较看好。而在湖北的十堰地区,供暖市场也比较旺盛,雪灾后,这一地区的市民也认识到了采暖的重要性,因没有供热系统设施,分户采暖也开始盛行。

江苏及两广地区供暖市场调研报告

江苏地区一直以来是供暖市场比较薄弱的地区,由于气候以及南方人供暖意识比较薄弱的原因,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识到对于南方市场来说,人们的采暖意识和需求与以往相比,变化不是很大!

江苏地区的供暖经销方式大多以供暖零售为主,但在今年雪灾之后,和往年比较起来,销量还是没什么大的起伏!经销商主要经销的产品都是壁挂炉产品偏多一些,同时大多是一些品牌产品,比如瑰都拉眯、威能,德美拉得;散热器一般有大通、御马、努奥罗等一些知名度比较大的品牌,要么就是在当地直接经销当地产品。通过对大多数经销商的了解,今年的南方雪灾对于南方地区的分户供暖推动作用不是很大。据调查了解,虽然在经历南方雪灾的时候,大家确实很需要供暖,也意识到供暖的重要性了,但是人们认为雪灾毕竟是一场灾害,他不会每年都有的,所以,在供暖这方面,人们还有没有太强的需求意识。

两广地区经销商市场也特别不好做,经销商更新的速度很快,有很多做了一两年就不做的情况也很平常!

第8篇 我市司法鉴定机构及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

司法鉴定是广大人民群众处理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交通肇事等涉及自身合法权益的事情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司法鉴定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进而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和信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司法鉴定行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行业的发展对(三)司法鉴定机构外部执业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司法鉴定的管理与使用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司法鉴定的委托、取证、质证和采信制度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各诉讼参与机关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尤其是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和工作协调机制。审判机关掌握司法鉴定机构的具体执业情况,如接受委托的数量、鉴定结论的采信率、出庭质证情况等,也比较了解司法鉴定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它不是司法鉴定的行政管理机关,不能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甚至行政处罚。而司法行政部门作为主管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具体执业活动了解不够,产生监督的空白点。另外,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在经济补偿和人身安全方面还缺乏制度保障。二是'三大类'以外的司法鉴定管理没有跟上。根据国务院1998年给司法部的'三定方案',以及各地司法行政部门的'三定方案',司法行政部门履行'指导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工作'的职能。当时,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范围远远超出了'三大类',比较多得涉及司法会计、资产评估、工程造价、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范畴。《决定》出台后,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一部两院'的协商机制一时难见成效,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三是缺乏税务、劳动保障、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支持。目前,有关司法鉴定机构的税率确定、组织代码证领取、司法鉴定人员的落户、社会保障等问题,仍然不够明确,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不利于司法鉴定事业的发展。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是认识上不统一。由于利益和立场的不同,以及《决定》部分内容表述模糊,相关司法解释滞后,导致各相关部门对《决定》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出现了认识上的混乱。比如说,侦查机关保留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属不属于《决定》所说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对象,仅仅是指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还是包括了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对不涉及诉讼的事项,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能不能进行鉴定,能不能收取费用?如果进行鉴定符不符合立法部门的原意?各部门的理解各不相同,学术领域的争论没有停止。在不同认识基础上出台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措施,往往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二)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导致了部分问题的存在。应当看到,从2023年至今,司法鉴定有法可依、规范发展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要使司法鉴定工作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要求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做到规范、有序,无疑不现实。我市司法鉴定机构虽然存在分布不均等问题,但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序发展'的方针,我市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服务诉讼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但要求我市司法鉴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要求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权威司法鉴定机构,这应当是作为我们的一个发展目标。而在此过程中,既需要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法院、检察院、公安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既需要司法鉴定机构的积极争取,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创造良好的执业、生存环境。

(三)司法鉴定管理工作还跟不上形势需要。从管理制度上看,在《决定》出台后,司法部相继制定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省司法厅也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初步解决了比较迫切的几个问题。但是,从工作实践看,准入门槛过低,司法鉴定人的资格考试制度没有全面推开;执业监管不严,有关监管和处罚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有待加强;初任培训、继续教育、资质管理等制度还需要建立健全。从管理力量上看,司法行政部门与公检法系统相比,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具备相关执业知识和经历的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业务管理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四、对加强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建立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认识。

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是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决定》的核心内容。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实现鉴定权与审判权、侦查权的分离,有利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有利于促进当事人对鉴定活动的信任,有利于纠纷的最终、妥善解决。政法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自觉地贯彻好《决定》的规定和精神。为了落实改革要求,在中央有关部门没有明确要求下,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鉴定人、鉴定机构的管理,应规范社会鉴定机构尤其是'三大类'以内机构。总体上,要形成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社会鉴定机构、侦查机关管理内部鉴定机构、人民法院负责鉴定的委托、采信等工作的格局。至于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结合我市实际加强政法各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二)逐步实施自上而下的司法鉴定体制改革。

几年来,在工作实践中,对于因为国家立法滞后、缺乏统一性规范而带来的种种困惑和无奈,我们深感切肤之痛。要想取得改革的良好效果,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最好的路径就是自上而下、整体推进。一项制度的改革,一个新体制的确立,需要有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的考虑,需要遵循统一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而这是靠各地自行攻坚、以下促上的方式所无法达到的。在局部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各地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的情况下,要逐步完成对这些探索、改革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完善,并予以确认或做出统一规定。否则,各地在一个涉及制度建设的问题上长期处于各行其是、各显神通的状态,必然会造成新的法制不统一和思想混乱,给后续改革增添新的矛盾和困难。

(三)站在制度建设的高度开展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是制度改革的重点。从事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同志一定要从司法鉴定事业的大局出发,站在司法鉴定制度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是建立制度,对旧'湖泊'举行清污和疏通,要将原来的'湖泊'变成'活水不断、去污力强、清波荡漾、水质优良'。二是要培育和规范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司法鉴定因其特殊属性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没有市场可言。但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司法鉴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统一、开放、自律的要求,对作为社会总资源有机组成部分的司法鉴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培育和规范司法鉴定市场就成为司法鉴定管理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培育市场,就要打破部门和行业限制,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开放运作、资源共享;要让那些符合统一的准入条件的'鱼儿'都进入到'新湖泊'中。这样,市场才有生机和活力;要规范和完善市场,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无序纷争的混乱局面,注重引导、规范运作、加强管理,剔出那些'害群之鱼',使整个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样,市场才能在规范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常说'水清则无鱼',但司法鉴定的'鱼'必须在'清水'中。

第9篇 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政府收入划分现状调研报告

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是国家财政收入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体制的贯彻和延伸。我国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的框架,出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要求,但目前过渡色彩较浓,合理化程度和规范性都不高。从十二年来的运行情况看,现行体制在提高“两个比重”,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的现状各地不一,科学性、公平性、均等性和稳定性不高。财政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在全国财政总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层财政困难加剧,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维系基层机构正常运转和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内生机制日显体制性缺陷,重要机遇期和矛盾突现期,正确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看待,适时完善财政分配体制,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如何调整和改进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科学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建立健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机制,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实现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在对政府间收入划分体制改革背景、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体制和现状分析后认为,近期是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度向地方分散财力,以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和调动地方合理发展经济、精简机构、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从中长期目标来看,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需对分税制下财政收入体制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改进和规范。

一、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基本评价

1、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和阶段特征

规范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关系历来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和收支划分主要经历了十多次体制调整和变化,其基本取向都是沿着集权与分权关系判断与选择这条线来进行的。过度的集权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阻碍地方基本职能的发挥,而过度的分权又会导致中央政府宏观控制力下降,实现其必要职能能力的削弱。因此,寻求适当集权与分权的体制,是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关系变革和完善的主要动因与基本走向。

从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进程可以基本佐证这一趋势判断。建国初期至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之前,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演变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统收统支体制(1950—1952年)阶段,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上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体制,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的需要。第二阶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年),实行了“总额分成”为主要特征的各类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适当分权型体制。这类体制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积极性。第三阶段,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93年),在经济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的放权让利是改革的主要基调。适应这种改革要求,政府间财政体制逐步走向分权性体制。以“分灶吃饭”为典型的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的财力不断增长,中央财政的财力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央财政对各地区的财政调节能力明显减弱。

以上三个阶段的财政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时背景下是客观现实的选择。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变化来看,大致是沿着从集权向分权这条主线推进的,特别是第三阶段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走向分权的步伐更大,在充分调动地方当家理财积极性的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应下降,削弱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一是弱化了中央政府在预算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影响了中央财政的控制力;二是强化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包干制阻碍了流动性,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四是模糊了各级政府的职责,不利于税收制度的优化。有鉴于此,财政包干制已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ii]

2、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试点及全面推行

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制度创新。其改革初衷是要建立与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的中央(或联邦)政府控制下的各级政府适当分权的财政关系。与“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相比,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向适当集权的方向改进,核心是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基本内容包括: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管机构;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在认真总结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xx年中央又实行了所得税分享改革,各省也相应出台了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措施。这次所得税分享改革是对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深化和完善,除少数特殊行业和企业外,打破了原按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所得税分享范围和比例全国统一,进一步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的集中程度。

3、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缺陷

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我国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建立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这一改革的成功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减税让利和财政退让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1978年至1994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31.2%下降到11.2%,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消弱,各级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明显的或者隐形的赤字,财政困难已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分税制和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从1994年至xx年我国财政收入增加了2.14倍,年均增长17.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2%提高到17.1%。

二是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快速增长的双赢的财政体制,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1994年到xx年,中央财政收入从2906亿元增加到8583亿元,增加了1.95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312亿元增加到7803亿元,增加了2.37倍。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1994年以前的最高38%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0%左右,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1994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2386亿元,到xx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7362亿元,增加了2.09倍。从转移支付结构来看,逐渐增加了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因此,基本上维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iii]

总体上看,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初步构建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在许多关键之处仍留下了诸多“先天不足”。

一是照顾既得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使改革流于形式。以1993年为基数的两税增量改革之路,日后几乎所有财税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都纷纷效仿,过多增量改革路径的选择,回避了改革的诸多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致使部分改革流于某种简单形式上的转换,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二是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不清,成为日后深化改革的羁绊。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在政府间事权划分上,存在着“内外不清”、“上下不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弊端,虽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但实际操作上仍保留和延续了“基数+增长+分成”的传统做法。时至今日,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上的“先天不足”,一直制约着科学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构建。

三是以集中中央政府财权为出发点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重新步入了“集权”与“分权”的怪圈。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权集中度,削弱诸侯经济实力,采取一种“倒轧账”方式,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力规模比例,在零和博弈状态下,中央政府增加的财力无疑就是地方政府减少的财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过分强调收入而忽略事权的及时调整,不知不觉中步入“集权”与“分权”的怪圈。[iv]

(二)当前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

1、省对市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

1994年,中央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随后,湖北省对地、市、州也实行了分税制的收入划分体制,将市、州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省级固定收入、地市州固定收入、省与地市州共享收入。xx年,省政府根据中央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的精神,再次对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该体制运行至今。

案例1:省对_____市财政收入划分体制:

xx年,省对_____市财政体制作了相应调整。主要内容,一是实行企业税收属地征管。从xx年起,将中央下划的一般企业所得税和省级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7种小税(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全部下放到市,实行属地征管,从而解决了以往多头征税问题,理顺了税收征管体制。

二是扩大税收分享范围。在中央对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实行增量分享的基础上,省里除对市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享外,还将增值税25%部分和营业税纳入分享范围。与中央的分享改革一样,省调整体制实质是增量分享,即以xx年为基期年,统一实行省与市分享增量。其具体分享比例是: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xx年地方50%部分省分享20%、市分享30%,xx年地方40%部分省分享15%、市分享25%,xx年至今省、市分享比例与xx年相同;②增值税25%部分省分享8%、市分享17%;③营业税省分享30%、市分享70%;④7种小税以xx年实际入库数为基数实行定额上解省,未实行增量分享。

三是改变所得税基数核定办法。省对省级、市的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都以xx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对企业所得税,省级以xx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市以xx年实际完成数乘以xx年1-9月增幅或者1999年、xx年两年平均增幅为基数。如果以后年度市的“四税”收入达不到核定的基数,省相应扣减对市的基数返还或调增市的基数上解。

从xx年省对_____市财政体制调整以来的运转情况看,这次体制调整实质上是保存量、分增量,但形式上是对“四税”全额分级入库,资金上平时给予调度,这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和可用财力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财力上讲,xx—xx年三年间,省净集中_____市增量资金累计23亿余元,平均每年7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央和省集中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2、省对县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

xx年以前,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xx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随后,也相应确立了省对县(市)的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其运行情况:

从xx年起,全省所有市、县(市)财政体制统一按鄂政发〔xx〕29号和〔xx〕50号及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市不再完成所属县(市)税种和新增集中县(市)财力,省、市、县(市)收入中企业所得税按中央60%,省15%,市(县市)25%比例分享;个人所得税按中央60%,省15%,市(县市)25%比例分享;增值税按中央75%,省8%,市(县市)17%比例分,省同时分享相应的税收返还增量;营业税按省30%,市(县市)70%比例分享执行;七个小税种按确定的定额上交省财政。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68个县市区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以xx年为基数,xx—xx年新增上交省的增量,全额返还县市区,用于支持县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

3、市对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

据调查了解,目前全省市对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实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市区财政收入范围的体制。对市属企事业单位缴纳的财政收入划归市级收入,对区属企事业单位缴纳的财政收入划归区级收入,然后核定收支基数,对收大于支的定额上交,收不抵支的定额补贴,收入超基数的比例分成或超收全留。

二是实行分税制的收入划分体制。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将市、区收入捆在一起,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支基数,定额上交或定额补助,超收入基数比例分成。

案例2:随州市对曾都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

xx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后,从xx年起,对曾都区实行“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定额补助,超收入基数比例分成”的收入划分体制。

1、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1)市级收入:增值税地方留用部分的15%,农业税30%,地税收入40%,市属企事业单位缴纳的耕地占用税、契税、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基金收入、规费收入等;(2)区级收入:增值税地方留用部分的10%,地税收入60%,农业税70%,农业特产税100%,区属范围内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及非税收入等。

2、基数计算。以1997、1998、1999三年的实际完成数和xx年的计划数加权平均数递增10%作为xx年收入基数,对区财政收入超基数部分,市、区2:8分成;短收入基数部分,市、区2:8负担。

3、定额补助。区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部分为市对区的定额补助。xx年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出台和省对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调整,随州市对曾都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也作了相应的完善。

4、县对乡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

据了解,全省县对乡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各有特色,但大同小异,其主要体制模式有三种:一是实行“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定额上交或定额补贴、超收全留”的收入划分体制;二是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入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自补或短收分担”的体制;三是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递增包干上交”的体制。

案例3:随州市曾都区对乡镇财政收入划分体制

根据税费改革及上级财政体制变化后的实际,xx年,曾都区调整对乡镇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实行“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超基数全额返还”的新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将乡镇收入划分为中央收入、省级收入、区级收入、镇级收入,其中区、镇级收入范围分别为:

1、区级收入:耕地占用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2、镇级收入:增值税17%,企业所得税25%,个人所得税25%,一般营业税7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教育费附加、契税等8项收入的100%及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

3、收入基数确定:按上述税种和比例将xx—xx年实际完成数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收入基数。

(三)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运转

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有所变化。我省现行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按转移支付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性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无条件的,或者叫均等化转移支付,根据均等化目标设计,专项转移支付也叫专项拨款,是有附加条件的转移支付,主要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构成。均衡性转移支付额主要参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为:某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额=(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标准财政收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采用xx年统计资料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乡镇数量等数据分别建立线形回归模型计算确定。激励性转移支付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市州本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财政改革与管理量化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和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激励性转移支付组成。具体支付数额分别设立公式计算确定。政策性转移支付包括: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政策性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性转移支付、公检法司政策性转移支付等。分别按公式计算确定支付数额。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从1995年的1.75亿元,经过十年的发展,到xx年已达到23.5亿元,增长12倍,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9.20亿元,占39%;激励性转移支付3亿元,占13%政策性转移支付11.3亿元,占48%。

除一般性转移支付外,针对特定的政策目标,省还设计了一些补助下级财政专门的转移支付,称为专项转移支付。目前省对下的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有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粮食直补转移支付等。专项性转移支付数额根据各种款项的性质考虑相关因素综合确定。

案例4:省对潜江市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xx年至xx年湖北省对潜江市转移支付额分别为3925万元、3607万元、6418万元、5694万元、15227万元、31895万元,分别占潜江市可用财力的12.36%、9.7%、14.82%、12.35%、26.48%、42.65%,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xx年至xx年为零,xx年50万元,xx年1800万元,xx年6599万元;专项性转移支付xx年至xx年分别为3446万元,2470万元,2840万元,2360万元,4073万元,6792万元;其他转移支付分别为479万元,1137万元,3542万元,3284万元,9354万元,18504万元。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省对潜江市转移支付资金增加较快,但专项性转移支付增量不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很大。

二、当前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省财力集中度较高,过分强调集中收入,忽略了事权的调整,制约了科学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构建

1、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十多年以来,中央、省收入占比大幅度提高,地方收入逐年下滑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中央、省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增强中央和省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意图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如随州市xx年中央、省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3.3%、1.7%,到 xx年上升为44.9%、9.5%,分别提高21.6、7.8个百分点;而地方收入的比重下降了29.4个百分点。加上垂直管理部门(如工商、药监局、交通)收取的专项收入,中央、省级收入所占比重将更大。

2、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的增量大部分集中到了中央、省,影响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营业税是与经济增长最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其增长幅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大。如随州市xx年这四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41.4%,xx年达到68.6%,提高了27.5个百分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中央、省与地方共享,且中央、省分享比例相对过高,消费税全部归中央,税收增量大头都集中到中央、省。如随州市,xx年中央、省分享了这四项税收的61.8%,xx年达到72.1%,增长10.3个百分点,绝对额增长130%。尽管中央对增值税、消费税的增量实行1:0.3系数返还,省对集中的增量给予返还,但由于中央计算增量返还实行环比计算法,省实行增量返还只给予3年优惠期,地方分享的收入比重仍然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主体税种过多采用共享税模式,有复归“比例分成”老体制的倾向,失去分税制改革的本来意义

xx年中央、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主体税种所得税,中央分享60%、省分享15%;对增值税、营业税,省分享8%、30%;随后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对超基数部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担,进一步扩大了主体税种的分成范围。由于主体税种构成了财政收入的主体且比重不断提高,对主体税种过多采用共享模式,有复归“比例分成”老体制的倾向,有违分税制改革的本来意义。

4、税权过分集中中央,地方税收立法权有名无实

当前开征的税种绝大多数由中央立法开征,省级只对少数税种的税率有调整权,而且这少数税种的税率有调整权也很难实现,使得地方税收立法权有名无实。税收立法权、政策的制定权的高度集中,保证了上级收入、实现宏观调控,但对地方利益考虑不够。

(二)地方财力留成偏低,难以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基层财政日趋困难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不断集中财力。如随州xx年以来,上划收入年均递增19.4 %,从xx的20763万元,增长到xx年的50476万元(参见表2)。财力上移的同时,事权呈现不断下移的态势。如民兵训练、预备役部队经费、武警部队营房建设等。目前,地方政府担负的事权很大,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这些事权大都刚性强、欠帐多、所需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结果是地方财政困难与日俱增。根据xx年省财政厅开展的基本保障能力调查分析,随州市按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测算,财力缺口近亿元,按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测算财力缺口达2亿元。人均财力仅为1.7万元,仅仅只够维持工资的发放。

2、地方财政的自给能力薄弱,缺乏基本稳定的自主财力

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降,地方支出需要过多依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中央及省不断加大集中财力力度,地方财政自给能力越来越差,收支缺口逐渐拉大,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度也逐年增大。以随州为例,xx年,随州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4333万元,财政自给系数为0.47;到xx年,随州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2460万元,财政自给系数为0.3,比xx年下降0.17(参见表1)。由于地方财政自给能力越来越弱,只能依靠中央及少量转移支付来勉强维持地方运转。加之目前中央及省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过渡色彩,基数法痕迹过重,专项资金比例过大,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过低等,使得基层财政处在“等米下锅”的艰难境地,从而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1] xx—xx年随州市财政自给系数 [v] (单位:万元)

年份 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支出 地方财政自给系数

xx 34333 73369 0.47

xx 36021 88099 0.41

xx 44110 103279 0.43

xx 44816 114520 0.39

xx 42460 142426 0.30

[表2 ] xx—xx年随州市上划收入变化情况表[vi]

年份 划收入(万元) 递增幅度(%) 年均增幅(%)

xx 20763 10.2 19.4

xx 30755 48.1

xx 29680 -3.5

xx 44859 51.1

xx 50476 12.5

3、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刚性强,财政平衡难度大。

由于地方财政财力规模小,事权范围大,形成支出结构刚性强,调整难度大,从地方本级支出结构看,基本上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农业、科学、教育等法定支出,粮食风险金、下岗职工生活费、社会保障等政策性支出各占1/3。人员经费是必须确保的项目,农业、教育、科学等支出项目,相关法律规定其必须按照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安排。粮食风险金、下岗职工生活费、社会保障等都是近两年中央出台的重要支出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所以,从目前的地方支出结构上看,没有调整的余地。

4、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维持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

由于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和各项事业,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借入大量资金或出面担保贷款,形成了巨额债务负担。截止到xx年末,湖北省各级政府债务余额836亿元,为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7倍。其中县乡政府债务余额45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54%,为当年县乡地方财政收入的5.3倍。全省逾期债务余额387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6%,为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5倍[vii]。日益膨胀的政府债务已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地方财政并未将债务收支列入预算。因此债务负担自然也就成为地方财政的无形缺口,当勉强维持政府运转的地方财力在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必然挤占用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资金,甚至诱发专项资金的违规和错位,严重侵蚀财政的根基。

(三)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稳定、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缺乏制度保障

1、财政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

现行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有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等,种类过多,错综复杂,政策指向不明确,多年沿袭的财政体制利益交错,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转移支付形式种类繁多,补助对象涉及各行业,缺乏统一、严密的制度,资金分配的标准或依据尚不够具体和科学,造成专款的分配过程不透明,资金零星分散,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这种多形式转移支付制度,不可避免地使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事务划分不稳定,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事务与其财力不匹配。

2、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各项专款过多,且缺乏程序化、公式化的分配办法,随意性较大

目前,省对下的财力性转移支付相对而言较规范,大多设立了公式,透明度和科学性均有所提高。但专项拨款范围过宽,几乎覆盖所有的支出科目;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缺乏事权依据,分配方法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客观性差,容易发生“寻租行为”。同时,不稳定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难以准确预测,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无法纳入当年的财力安排,影响了预算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接受人大监督。

3、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了拨付进度和政策落实到位

如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由于地方自身社保基金收不抵支,和自由财力不足,必须依靠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来提供保障,如果上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及时到位,下级为按时兑现落实政策,除财政拿出一部分进行补组助外,大部分基金缺口需向银行贷款解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和利息负担,加重了本级财政的困难。

4、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调节功能微弱

中央、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大部分是按分税制以前的基数返还的税款,不仅起不到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作用,而且因体制中包含了过去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在逐年滚动的过程中,不合理因素还呈逐渐扩大趋势。目前,转移支付办法对一些地区的特殊因素考虑不周、考虑不足,使得省级财政向市(县)级财政的均等化转移支付额偏小,同时市(县)政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收入接收者地位,对市(县)政府供应公共产品和服务缺乏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地促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县)政府的积极性,财政均衡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即使在同一省份或城市,不同地区间的人均支出水平相差悬殊。

(四)财政收入征管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国税、地税、财政机构分设,征管协调困难大,成本高

一是国税、地税分设,税务人员分散,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依然没得到有效缓解。受财政体制(即“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影响,现行国税、地税基层征管机构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相对有限的税务人员随着大量征管机构的设置,造成征管力量更加分散化。有的基层税务所甚至只有2—3人,根本上形不成征管合力。二是国税、地税并行运行,税收成本增高。除了税务部门固定运行费用的增加外,为保持各级税务机构正常运转,征管成本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相当比例的边远地区税务所一年所征收的税收收入还不及保持税务所正常运转的税务支出。而且,从纳税人角度讲,全国90%以上纳税人往往要同时向国、地税办理涉税事项,给纳税人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2、国税、地税征管权限相互交叉,地方政府难以合理组织收入

国税、地税各自的税收征管范围不仅存在纳税人的大量交叉重叠、税种的交叉,所征收的税种之间更是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两套税务机构围绕各自的税收征管范围进行的征管活动,人为地割裂了各税种之间的有机联系。国税、地税以组织收入为中心, “争”、“抢”税源,税收流失严重。特别是集贸市场税收、个体零散税收,哪一边征税少、税负轻,就“靠”向哪一边申报缴纳,而另一边也不可能去督促纳税人重新按规定缴纳,形成税收流失。而不易于征管地方(如边远地区、征管难度大的地方等)的税收,国税、地税都不愿意去征管,形成税收征管“真空”,造成税收流失。分头征收、多头管理、重复检查,使得地方政府难以有效组织收入。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收入体制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一)基本思路

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重要内容在于正确处理收入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适时选择合适的财政收入的集中度和分散度。集中程度高一点比较好,还是分散程度高一点比较好,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而定,其中,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要考虑的主要方面。回顾我国财政体制演变的历程,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进行了多次调整,都较好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同的国家,其财政体制亦选择了不同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也都较好地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财政收入集中与分散选择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选择标准的。从原则上讲,财政收入划分上集权与分权的选择,一是要保证中央有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要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较低阶段,政府需要有一个财力集中的阶段来推动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阶段后,政府应适当地放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有效率地发展。发展经济学理论也说明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启动阶段,需要动员大量的资源来进行基础设施等大规模建设,但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市场难以集中资源,必须由政府通过计划手段集中大规模的社会资源,来引导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已有能力完成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此时政府就应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市场,财力应适当分散。

我国经济改革之前,财政体制虽几经变化,但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的来看是偏重于集权的,收入划分自然是以中央集中为主。改期开放的初期,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一个快速放权的过程,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和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两个比重”)迅速降低,并由此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影响了中央宏观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预期调控目标是,中央预算收入占全国预算收入比重提高到60%,全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0%[viii]。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以来,中央财力大幅度提高,国家调控能力大为增强,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提高到了xx年的55%。同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12.6%,提高到xx年的19.3%[ix],已基本上达到20%与60%的既定目标。预期目标的基本实现,意味着两个比重在此后一个时期应当保持“基本稳定”,而非“继续提高”。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自动向上集中财力的效应,如果维持现行体制不变,“两个比重”将持续不断提高,形成财政收入大幅向上集中,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入比例逐年下降的局面。财力过度向上集中,既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地方有效履行行政职能,保证基层正常运转和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鉴于目前“两个比重”基本达到或即将超过调控目标,国家已具备了相当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增强地方自主财力,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是新时期财政体制完善的主要任务。

作为财政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转移支付制度,其功能是弥补体制在收入划分上的不足,协调各级政府的预算平衡,在财政体制的收入划分功能中,只能起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因此,增强地方政府财力,解决地方财政困难,从根本上来看,只能靠体制的完善来解决,不能过多依靠强化转移支付功能。同时,现行的转移支付在运行上也有诸多不是:一是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对地方来说,每年的转移支付是不可预测的,年初不能知道转移支付的数量,无法和地方自主财力一起统筹考虑使用。二是中央有些属于自身职能范围的支出政策,中央只通过转移支付安排一部分资金,其他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由于地方的财力年初预算已经有所安排,如果安排配套资金,对地方预算的执行造成较大冲击。三是转移支付的拨付不及时,地方不得不靠银行贷款使资金按时到位,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更增加了地方的财力紧张程度。因此,当前的财政体制通过提高财力集中程度,进而将集中的财力以转移支付形式来弥补地方财政支出的缺口,而代行一部分体制功能的做法是一种被动的、低效率的无奈选择。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中央财力的实际状况,近期应是适时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利时机,以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和调动地方合理发展经济、精简机构、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具体可考虑:一是在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中,将个别税种适当调低中央和省级的分享比例,相应调高地方,特别是市县的分享比例。二是对于个别中央预算固定收入,如消费税,通过与地方分享,使地方相应增加部分收入。从中长期目标来看,仍需对分税制下财政收入体制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改进和规范。

(二)具体建议

1、合理调整收入结构,切实增强地方自主财力

xx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xx年达到2.5万亿元,到xx年突破了3万亿元,[x]三年三个台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中央、省级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适当让度部分财力,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财力条件已基本具备。因此,在确保中央和省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按照公平、规范、简便的原则,减少地方税收上划基数,适当调增地方收入分成比例,切实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调动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2、合理调整事权范围,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财权、事权对等的原则,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改变地方政府“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根据公共品受益范围原则,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道路、水利工程等公共品,进行合理划分。凡属中央和省政府承担的政府支出,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财力保障,不得转嫁给市、县财政。凡委托市、县政府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拨款,不留资金缺口或要求地方配套。凡属于共同事务,应根据受益程序,并考虑市、县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负担比例,积极探索共同事务的经费负担办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3、认真清理乡镇债务,努力化解基层债务风险

要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分清债务类型,落实偿债责任。对属于落实中央和省级事权形成的债务,中央和省应承担化债责任;对关闭乡镇“五小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形成的债务,中央和省应给予国有企业改制相同的优惠政策支持化债;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解决地方金融风险形成的债务,中央和省应比照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办法支持化债,妥善处理各项债务。要建立举债约束机制,控制产生新的债务。对县乡举债的审批实行上收一级管理,对举借外债要由省级统一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基层债务风险。

4、强化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稳定性和及时性,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以科学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制度规定,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使地方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时统筹当年的财力安排,提高预算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5、深化税费和机构改革,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

深化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少取多予”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大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和精简乡镇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强化县乡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由“养人”转向“养事”,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地方政府财政体制的完善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除了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财政收支状况外,还需要一些措施的相互配合。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加强财政监管,稳步推进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

第10篇 关于·镇计划生育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计划生育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xx年9月12日镇党委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 * * ###书记做了动员,镇党委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了具体部署。计生办于xx年9月23日召开座谈会,邀请了部分村专职干部参加。对新时期如何做好计生工作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向与会者征求了意见。9月25日召开了计生办全体干部会,通报了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制定了整改措施。10月14日-18日我们单独走访了15位计生专职干部,个别的进行了座谈。共征集建议5条,找出问题3条,制定整改措施3条。

一、存在的问题:

1、针对流动人口问题,服务面不够宽,内容不够多。

2、对人户分离人员的管理口径不一致。

3、对流动人口的法律宣传还有待加强。

二、征集到的建议: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特别是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对流动人口加强宣传服务工作。

2、人户分离人员加强与现居住地的沟通接洽。

3、向上级反映非农业无工作单方独生子女的政策归属问题。

4、向上级反映手术费收费不规范的问题。

5、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与服务,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清查,及时准确掌握底数。明确服务管理对象,同时利用《条例》实施时机,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流动人口都有宣传材料。

2、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由副主任———¥¥¥同志专门负责流动人口工作。

3、统一印制人户分离人员信息库,对人户分离人员与居住地进行接洽,并建立人户分离人员档案。

4、加强与各部门联系,特别是综治办、流动办、卫生等部门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工作范围。

第11篇 网络文明现状的调研报告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网络对大家的主要用途仍是收集资料,此外,80后职工相对热衷于网络游戏和各种论坛形式的交流,80前职工对论坛的关注度,尤其是游戏等娱乐信息关注得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说80后是论坛交流的活跃份子。

在问及对网络资讯的关注度时,70%的管理技术人员选择了国事等最新新闻,而普通的操作

工人则更倾向于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消息,充分反映了不同岗位人员对网络信息的不同层次需求,也表明了普通操作职工对于物质上的追求大于精神上的追求。所使用的网络交流媒介方面,管理技术人员更加倾向于莱钢oa论坛,普通操作工人则对百度-莱钢吧极感兴趣,这与莱钢的用网状况相符,因为内网的局限性,oa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管理技术人员,普通操作工人对oa相对陌生。

对于网络言论的可信度,91%以上职工选择了不太相信,需要鉴别,而在问及自己发表的网络言论的性质时,72%的职工选择了是对现实问题的客观性评说,只有23%的职工认为自己是站在自身角度的主观性评说,还有极少数选择的是不经考虑的跟风和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体现出职工对于网络信息的一种矛盾心里,一方面,他们对网络表示怀疑,不信任其他人的言论,而另一方面,又都对网络倾吐自己的心声。在谈及网络不文明言论时,75%的职工赞同网络也应该遵守道德规范,16%的职工表示不文明语言属于网络特有现象,不必当真,还有小部分职工认为网络不文明语言是发泄自身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释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反映出了职工对于社会文明道德的需求意识,同时,80%的职工认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对于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方面,33%的职工选择了比较了解,54%的职工选择了解较少,还有一部分选择了根本不了解。极大地反映出我们在法律法规普及方面的欠缺。

对于一些单位开设的内部网络论坛,65%的职工选择了赞同,认为内部网络可以增加很多问题的透明度;34%的职工认为内部网络限制太多,不比外网,作用不大;另有少数人认为会使很多问题激化,形成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在谈论到如何发挥网络在莱钢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时,大家意见很多,现概括如下:

1、提高职工道德素质,提倡文明网上用语;

2、加强职工素质建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推行实名制登录,正确引导;

4、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为职工创造一个良性的交流与建议的平台,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6、文明用网,领导先行,只有领导队伍素质真正提高,职工才会没话说;

7、对职工提出的热点问题,领导应予以清楚交待,做到有问题,有回音;避免对制度及政策的错误理解;

8、在企业不断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引导职工正确作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职工提供最好的发展平台,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9、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

10、加大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刻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提高干群自身素质

调查充分显示出职工素质亟待加强,这也说明了我们平时素质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对于普通职工,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提高职工素质,经常性的开展深度汇谈等工作,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把握发展方向;其次,职工对领导有意见,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干群了解不够,沟通不够,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干交流渠道,及时化解干群矛盾;最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反腐__力度,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二、监管与引导相结合,建立思想建设新阵地

由于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已经成为思想建设不容忽视的新阵地,堵不如疏,通过加强监管和引导,来帮助职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建设离不开网络制度的完善和监管。一方面,我们要对于论坛的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减少制度上的漏洞;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对于一些违反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坚决予以制止,按规定给予必要的处罚。对于网络的一些违规行为要加强监管,要抽调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和熟悉网络技术的同志进行监管,对网上的不良现象,要做到早发现,早引导,早处理;对一些违规行为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此外,网络博客的诞生预示着个人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当个体成为“博客”之后,便拥有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的自主权利。他得以从一般的受众变成公众,自主地进入公共领域,对公共事务发言,同时也让个人的信息和知识与人共享。虽然目前在莱钢,个人博客没有论坛这么活跃,但像个人网页、博客等载体一旦火爆,其传播的速度和威力也不亚于论坛。因此,要密切关注“非论坛”网络载体的发展速度和信息动向,防止和避免通过这些平台传播淫秽内容,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建设网络思想建设新阵地,关键在于疏导,核心在于引导。疏导就是对于网民的一些意见、不满,要认真分析,帮助他们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以疏导。引导就是主动出击,通过把握网络思想动态,引领网络思想的潮流。结合当前思想教育的新要求,把一些好的案例、故事用网络的语言传播出去,注重用网络的手段引导职工,注重用网络的特点传播健康的思想。疏导和引导,手段是多样的,目的就是要在网上形成健康、理性的思维浪潮,逐步形成并统一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

三、内网与外网相结合,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新发展

调查显示,在做好网络监管与引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内网论坛的建设和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各类交流活动。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少企业都拥有了内部网站,也建立了自己的论坛,职工可以就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表明自己的看法。虽然我们内网有oa论坛,但毕竟拥有oa帐户的职工不占多数,此论坛发贴或跟贴多为普通管理者。该论坛的秩序明显要好于外网的论坛,除了内网便于监管以外,也与宣传部的管理、维护密切相关,论坛也吸引了不少人气,虽然也有职工发发牢骚,但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属正常现象。此外,自动化部的论坛也办的比较有声色,符合自动化自身的特点和职工的特色。

内网论坛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外网论坛的健康发展。一是自己单位的内部论坛可以吸收一部分职工的眼球,可以“消化”一部分职工的“怨气”。二是发展健康、有序的内网论坛,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便于干群的交流、互动。事实证明许多外网论坛上职工的言论有怨气,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一些事实不清楚,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困难不知晓,从而片面的做出判断,贴出了一些偏激的言论。

在内网论坛建设上,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各单位利用信息化资源,积极引导职工正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此外,论坛要设立专门的意见及建议区和意见及建议回复区,让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对反映的问题要求责任部门一一回复和处理。为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要制定详细的回复流程和管理办法,对疏导职工情绪,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在注重内网论坛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力度,利用其它媒体,如报纸、电视对广大职工加强法制教育,让职工在互联网上知法守法。在日常工作中,要多贴近职工,多倾听职工的声音,对职工的一些合理要求,有条件的要尽量予以办理,不能办理的要及时予以说明。在日常管理中,结合学习型组织的深度创建,多开展一些互动性的活动,如问题恳谈会、共赢论坛等。尽可能把网上的互动交流变为网下的互动。对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要予以认真回复,这也是对职工的一种尊重。否则时间一长没有回音,职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就会再到网上发表偏激的言论。

网上问题网下治。并不是说做好网下的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至少说明网上问题是网下问题的客观反映,只有网上网下、内网外网并驾齐驱,才能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如今,网络文化建设已成为影响综治工作的又一重点。虽然我们对这项工作尚有陌生之感,但是,只要把握网络发展的特点,方式方法正确,就一定能够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就一定能适应企业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新要求。

第12篇 小学现状调研报告

西沿小学地处徐州市西南角西沿村的东北角,西沿村的南面和西面与安徽省萧县接壤,向南向西各有一条弯曲泥泞的小路与外界相通,向东是高低起伏的小山丘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延续到铜山新区,向西北只有一条宽约5米的水泥路与徐州市区相连,这条路是这里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地处偏僻,交通十分闭塞。

由于这里地处偏僻、流通不便,对周围的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其他村较低,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车是这里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电车、摩托车还很少,也可见一斑。通往徐州市的公交车只有马庄矿31路一道,近年来西沿村到徐州市的私人小巴车由于经济收入状况不佳也是开开停停,到现在也完全停了下来。

西沿小学现学生来源有西沿村、马场村、姜楼村、东沿村、马庄矿等处,由于马庄矿的存在,也吸引了周围村镇及安徽等地的一些拾荒者,这些拾荒者的子女也在这里就读,学生人数较多,情况较复杂,学校工作量较大。

由于经济状况的制约,村对校也无资金投入,学校办学条件较落后,教师办公桌还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桌椅,桌面坑坑洼洼,椅子坐上去吱吱呀呀作响,教室、办公室地面凹凸不平,屋顶还不时有水泥、石灰等粉饰物脱落,有时稍不小心就会砸到或落个满身灰尘。

种种原因,老师们也很不情愿到西沿来工作,有条件的也纷纷从西沿校调出,师资缺失较严重,我校只有专职英语教师1人,2个英语教师要担任4个年级的英语课,还要担任班主任,可想工作任务之繁重。西沿小学教师配置少,年龄偏大,男女教师搭配不均,音、体、美艺体科教师缺失较多,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搭配也不均衡。在此种情况下,西沿小学现任领导、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本着再苦再累也不能苦孩子,依然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可以说现任西沿小学的全体教师、领导是最辛苦、工作最认真、最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的教师群体之一。

经全校教师集体研讨,评议,特提出如下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能尽快解决一下西沿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全体师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愉快的工作,快乐的学习。

2、合理搭配专任教师的配置。

3、县政府都能对本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乡镇教师绩效工资给以偏重倾斜,我们的领导是否也能对西沿小学工作的教师给以政策上的倾斜。

《现状调研报告(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