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群众的“主心骨”,肩负着全村发展的重任。此次调研,就是为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为全村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谋划策,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调研形式:以家户为单位进行专题访谈。
调研总结:通过此次群众路线调研活动,我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明确了各级党组织落实党的xxxx的及时性与必要性,树立起用党的xxxx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我将与xxxxx村广大人民群众及党员干部紧密团结,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可行性发展规划。
一、xxxxx镇xxxxx村基本概况
xxxxx镇xxxxx村位于xxxxx镇东北4公里处,林地144亩耕地845亩,其中xxxx年通过荒山造地工程新增耕地182亩。全村共116户,346人。党员10名,支委3人,村委3人。村中山地多,大面积耕地少,不适合机械作业。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属纯农业型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一是传统农业,以种植豆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二是畜牧养殖业,以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为主,但由于结构、资金、销售等因素制约,未形成规模化效益;三是村民外出务工。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xxxxx村发展仍然十分滞后,xx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28元,低于全县5500元的平均水平。
二、xxxxx村村级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以调研为切入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近几年来,支村两委通过多次以走出去、引进来,学习观摩相关产业,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不同形式掌握基本村情民情,并紧密结合全镇的总体思路,确定了“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翻两番”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一项工程(荒山造地工程)、二个园区(大棚种植园区和特色养殖园区)、三项基础(街巷绿化亮化、河道整治、环境整治)、四大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林果经济业、劳务输出业)”的具体发展规划。
(二)坚持以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加强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结合全镇的党建思路,坚持以xxxxx村为标杆,紧紧抓住“发展产业聚人气”这一特点,通过开展“党建带产业、产业促党建”系列活动,理顺干群关系,统一党员思想,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重点加强支部阵地建设,投资2万余元修缮了支部会议室,购置了办公设备,新增图书1000余册。使党员活动有了阵地,村民学习有了场所,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更加和谐,支部顺利实现了晋位升级。
(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突破点,实现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下乡驻村联系单位晋城市委组织部的大力帮助下,首先以荒山造地工程为辐射点,带动各个项目的开展,该工程总投资120万元,造地面积180亩,目前已全面完工;协调涉农资金41万余元,目前已投资36万元,占地5亩,建成大棚4栋,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是以合作社为基础,先后成立了绿金子食用菌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博远养猪专业合作社,同时与农业部门协调聘请了省生猪养殖协会会员担任我村养猪大户的技术顾问,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共有生猪养殖户9户,养殖规模达到1xxxxx余头,年出栏可达到1500头以上。
(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xxxxx村被列为今年的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投资50余万元对村中120米河道进行了圈砌,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农民文化活动广场。整村绿化、亮化工程也即将展开。另外,认真开展了慰问帮扶工作,全面了解我村的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我村的发展思路。在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协调涉农部门解决帮扶资金32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同时慰问了建国前老党员许根的、困难户宋先花等一批困难群众,通过发放慰问金、慰问品等方式,切实帮助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积极协调接通了自来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2%。在xxxx年的“户户通”硬化工程中,对村中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xxxx年对村中河道进行了圈砌整治,整理出一个3000余平米的活动广场,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三、问题分析
本次走访主要以发放问卷调查表、入户座谈等方式对全村农户进行集中走访,经过汇总梳理,我认为,目前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项目发展速度较慢,结构比较单一
从目前我村发展的相关产业情况来看,全村主要以玉米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食用菌养殖项目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村民对这一项目还存有较大顾虑,并不是完全认可,项目进展十分缓慢。目前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食用菌大棚4栋,另有30栋大棚正在加紧建设中,产生效益并不明显。
(二)两委班子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思想保守陈旧
我村现有党员10名,其中女党员2名,党员平均年龄52.3岁,年龄结构老化;两委班子成员6人,群众代表7人。两委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其余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水平低;另外受传统农业观念影响,无论是两委成员还是党员和群众代表,在经济发展方面思想过于保守,也成为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村集体收入低,文化及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xxxx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1万元,固定资产75万元,历年来村集体累计负债达到32万余元。xxxx年以来,先后投资2万元,新建了农家书屋,目前藏书量达到1xxxxx余册,投资60余万元整修了村级活动广场,安装了部分体育健身器材,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活动需求。
(四)从业人员构成、分布及整体状况
我村有青壮年劳力165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22人,剩余人员都在本村从事着种植和养殖业,还有一部分人在农闲时节依靠打零工来补贴家用。村民经济收入低,经济来源主要以种地收入为主。农业增产不增收现象凸显,投入和产出呈现剪刀差;另一方面我村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经济增长形式单一、收入不稳定也是导致其他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制约我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创业意识淡薄;一昧地指望政府部门的帮扶与救济。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根据我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将着重统筹协调两委成员、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我村各项工作任务,从存在的各个问题入手,下大力气推动和促进我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抓好一批项目。继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有力的推进食用菌项目生根发芽。加快30栋食用菌产业大棚的修建步伐,确保xxxx年人均收入增加xxxxx0余元。同时进一步发展适合我村的其他项目,引导生猪养殖户科学有序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到xxxx年,达到生猪养殖年出栏4000余头的规模;进一步推进300亩优质干鲜水果的有序发展。
(二)建好一个阵地。始终坚持“以党为基”,狠抓支部阵地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村民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推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党员干部的战斗力。以思想统一为抓手,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有识青年加入组织队伍,为我村的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三)带好一支队伍。要继续深化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跟进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牢固树立“永争一流、敢争一流、必争一流”的信念,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新做法,总结新经验。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有序引导两委成员开展学历再教育;积极引导有识青年参与到农村工作中来;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等。真正做到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双带头作用,把人民群众引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来。
(四)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对创业发展有积极性的人,加大培训和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全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积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扶持,提高村民的创业意识与技术水平,让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五、调研反思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和村民的近距离接触,深刻认识到实地调研对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建设美丽新农村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涉及千家万户,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自觉性,调动全社会支持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尤其是一名党支部书记,更要不断的深入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农村这片热土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2篇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3篇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___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扶精准,重点扶、扶重点,整体扶、扶整体,长远扶、扶长远的工作方针,围绕脱贫目标,抢抓省、市扶贫攻坚的重要机遇,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xx县全域旅游、打造秀美乡村的统一部署和我镇实际,对xx镇村级集体经济进行调查,为培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明确我镇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保障措施提供规划和指导,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西南部,xx中游北岸,东、南与xx镇、xx隔河相望,西连许村镇,北接中云镇,东北角毗邻紫阳镇,是xx县的南大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77平方公里,下辖玉坦、程家湾、曹门、新屋、薛村、xx、潘村、杨村8个村委会和大山头、青莲2个社区居委会,66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5万,下辖1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90人,其中女党员79人。镇人民政府驻地xx村,传说唐代诗仙李白(字xx)曾漫游至此而得名。
xx地势北高南低,乐安河沿东、南边界西流,有横槎水等在境内汇入乐安河。境内森林茂密,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稻田成畴,现有耕地1.75万亩,山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xx县重点农林生态乡镇,同时全力打造xx工业小区,全面建设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旅游强镇、和谐名镇。
二、存在问题
1、普遍存在问题:
我镇产业发展势头不强,缺乏产业支撑,农民生产经营渠道窄,收入来源少,生产经营单一、经营规模小,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来自第一产业,而且大多数以种粮油和养殖业为主,副业收入比重低、数额少,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村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对致富项目不关心不参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不敢也没有能力去冒风险赚取更多的收入,产业发展氛围不浓。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还占绝对优势,而能体现地区资源优势的畜牧业、林业、生态旅游业却发展不足,餐饮、旅游和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在全镇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一块是赴外打工。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体偏低。区域位置好的村能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少,增收后劲严重不足。相当部份的村还是吃饭经济,有收入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位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村级集体不断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处举债修路,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想动力不足。部份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时间较短暂。部份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竣工或企业停产后,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制度保障。村级经济经营得一般的村,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权利用效率偏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三、总体思路和下步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______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建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村庄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打造区域旅游、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区域特色更加鲜明、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竞争优势更加突出的新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产业重镇,区域新城。
按照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共融及精准扶贫、产业增收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科技支撑,以投入为保障,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农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突出生态、绿色、安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康。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镇域生态良性循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配臵与合理利用,强调资源开发的递进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产业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坚决杜绝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路子。
2、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共联。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主导思想,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区域旅游、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强化技术支撑,突出市场培育,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协同。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结合我镇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做到长短结合,种养循环,产销相融,着力在畜禽、种植等方面下功夫,培育产业基地与现有产业集中连片打造,突出产业发展实效。
4、优势特色和主导产业示范带动。根据广大村民意愿,以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发展主线,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形成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一系列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和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5、农作物品种推广和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方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6、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思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尊重农村农民主体地位,提供自我管理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我镇村级要全面清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有山用山、有水用水的发展类型,包括出租水库、山塘、门面、土地、林地等集体资产。二是依托企业发展,村企共建。有条件的可以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四是偏远村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五是借用我县丰富旅游资源和打造全国秀美乡村这一契机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村集体依托山水、古建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来。通过专派干部外出实地学习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优势资源、优秀人才,还发动精准扶贫户共同参与,找好找准项目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全镇人民创造福利,实现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4篇 2023年镇政府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同志们:
这次全镇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及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xx年工作,动员全镇上下推进科学发展,加速湘阴渡崛起,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下面,根据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的精神,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工作,充分肯定“十一五”收官之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全镇上下全力攻坚“十一五”,备战“十二五”,积极抢抓我县南延西扩建设机遇,大力开展“工业建设年”活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活力增强、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是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总产值完成54117.22万元,同比增长27.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347.70万元,同比增长9.41%,第二产业完成26184.96万元,同比增长53.94%,第三产业完成16584.56万元,同比增长10.47%,固定资产投资额77600万元,同比增长79.88%;财税收入持续增长,实现收入3807.5万元,同比增长38.64%;农民人平纯收入8297元,同比增长20%。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全镇共投入资金1.5亿元,加大工业企业提质扩能,全镇关闭4个煤矿,现有8个煤矿全部启动技改扩能,技改成功后全镇煤炭产量可达60万吨,其中高亭司煤矿通过技改,煤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年生产能力从9万吨扩至20万吨,实现了产值、利润翻番。坚持采用新工艺、推行新标准,率先在全县推行壁式采煤工艺,推行标准化建设,其中马家一矿被评为全市质量标准化建设示范矿,全镇煤矿实现了规范、安全、效益办矿。加大了金银加工、造纸、烟花鞭炮企业的改造提质,瑞晶金银回收公司、振兴纸厂、松柏烟花鞭炮厂年内都完成改造目标,启动了新的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了企业配套设施,扩大了生产能力,实现了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振兴纸厂引进最先进的引硝纸生产线,可年产引硝纸达3000吨,有效解决全市引硝纸市场紧缺的问题,填补全市引硝纸生产线的空白。打造品牌抢抓先机,农业经济稳步升级。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集群农业,全镇已成功创建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全国种粮大户1家,全国500强养殖示范基地1家,全省直接出口1家。共兴办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家,过千万元的项目8家,全镇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占地面积2.7万亩,形成了养猪村、养鱼村、种菜村等农业种养区域,大力推行牲猪、养牛、果木、蔬菜、油茶、玉米、水稻、水产等种养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依托科技、打造精品的思路,做大做优农业企业。中南三泰投入资金50万元与湖南农大合作开发无病毒草鱼研究,投入30万元引进新材料塑料管道技术,滩洞原种猪扩繁场投资100万元引进自动配料系统和牲猪体质监测系统,乐活蔬菜公司自行开发无菌包装技术,成为全市唯一的蔬菜直接出口基地。
三是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展现新局面。全镇共兴建投资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0.35亿元,实际投资完成7.144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发展湖南华润高亭司分公司、振兴纸业技改扩能等新型工业化项目6个,中南三泰、百果大观园、旺盛种养、龙王岭油茶等续新建现代农业项目7个,互通口扩建、湘阴老墟、中低田改造等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7个,其它项目4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全镇共流转土地6480亩,征用土地2170亩,完成拆迁32户。互通口拓宽工程、振兴纸业等2个项目列为全市重点项目,3个项目列为全县“百亿投资计划”项目。大力开展优化环境服务,全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2亿元,超额完成2500万元。
四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完成新一轮湘阴渡镇镇区总体规划修编。投资2亿元,进行了高速公路永兴互通口拓宽改造、湘阴老墟改造、新镇区拓宽改造工程、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高矿社区等工程的建设,拓宽了全镇的城镇区域范围。以城镇“三创”建设活动为契机,狠抓城镇卫生管理,投资30万元完成道路水沟、路边绿化、路灯安装等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城镇宜居环境。以s212线两旁村落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入资金1500万元大力推进镇村道路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镇涌现出以松柏、山冲村为代表的一批村庄整治建设新亮点。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呈现新气象。完成11件实事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合医疗保险参合率为116%,全年新农合住院和门诊补偿达280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会,筹措资金113.3万元。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镇新建文化站作为全县样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建立全县第一所乡镇老年人学校。建设了农村体育活动场所6个,腰鼓队、军鼓队8支,农家书屋5家,藏书8万册,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平安创建、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六是党的建设整体推进,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创先争
优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党支部的“四议四公开”制度,推进村为主工作,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提高。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改进干部作风,整治突出问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集中开展廉政准则主题教育活动,纵深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人大、政协职能得到较好发挥。宣传思想、统战、武装、群团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总体来看,是我镇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一年。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良好势头。尤为可喜的是,我县将我镇互通口一带10平方公里划定为工业园区。可圈可点的是,我镇在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难能可贵的是,村级经济发展势头正在崛起。继滩洞村后,湘阴村在经济发展强势崛起,取得了很好成绩。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标准化渠道建设和中低田改造,日益彰显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有力保证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超额完成。与“十五”末比较,全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或多倍增长。这充分表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迈向了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蕴含艰辛。在此,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向辛勤工作在全镇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参与全镇经济建设、在湘阴渡镇投资兴业的各位企业家,向所有关心支持湘阴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入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总体工作要求
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推动湘阴渡镇加速崛起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全镇上下务必以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看形势、谋发展,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一要在准确把握向好的总体形势中增强信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宏观政策导向,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将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这无疑为我们争取相关支持拓展了新的空间。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市、县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重大会议,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指出了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趋势,分析了扩大内需、中部崛起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带给我们的诸多机遇,强调了当前是我们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我县南延西扩发展战略,我镇工业园区已被县委、县政府纳入“一园十区”建设规划,城镇建设纳入永湘碧城乡统筹体系,农业建设纳入永湘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纳入s212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些规划使我们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另外,我镇的区位优势在互通口拓宽后更加明显。每天通过互通口车辆高峰期达到8000多辆,是名副其实的永兴第一互通口。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开发潜力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周围部分项目纳入全县十二五计划,大规模开发指日可待。投资10多个亿的中醇开发项目、电镀产业立项取得重大进展,只要我们顺势而为,牢牢把握机遇、用好用活政策,就一定能够化发展潜能为发展实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长时期的发展。
二要在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保持清醒。这种困难和挑战,来自于我们自身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资金、人才等制约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难题,发展要素制约仍然较为明显;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要正视问题,克难攻坚,努力通过破解一个个发展难题推进跨越发展。
综合判断形势,xx年,全镇总体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两型”战略,立足地利优势,找准城镇建设发展带动这个切入点,紧攻互通口罩门,全面提速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建设,先行先试,高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建两面创先争优大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xx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继续坚持各行各业领先于全县乡镇的发展目标,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县前三名。生产总值增长2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30%以上,出口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突出抓主抓重,努力开创新一年各项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总体工作要求已经明确,全镇上下要立即行动起来,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奋勇争先,奋力突破,努力开创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突出抓好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开创新局面。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要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主要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发展深加工,形成品牌,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继续扩大规模,加大县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年内形成1-2家产值过亿的省级龙头企业、8家产值过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扩大竞争实力。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二要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抢抓国家大兴水利机遇,优先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新建沼气池100口。三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做好摩托车、农机、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工作。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鼓励农民创业和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引导、有序推进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四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积极引导鼓励各村依托本村优势,发扬创业精神,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二)突出抓好园区、招商和项目,在推进全镇建设上开创新局面。牢牢扭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大开放引领大招商,以大平台承接大产业,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一要全面发展园区、互通口、城镇建设。主要利用互通口的区域优势,利用县委、县政府将我镇确定为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加大发展新兴产业。主要在物流、电子、电镀等企业进行发展。年内引进上亿元的工业企业5个,上规模的物流产业1个。要立足在互通口区域发展来势较好的基础上,投资2亿元在互通口两边建设住宅小区。同时,投资1亿元在s212线两旁(山冲至松柏段2公里内)、老1833线两旁、湘阴老墟、龙山路等地段进行扩建。在发展城镇建设且条件成熟的同时,成立城管队、环卫所,加大城镇建设的管理,打造全市一流卫生城镇。在所有建设的路段加大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绿色城镇,不夜城镇,打造湘阴名片,展现永兴南大门新兴城镇、最开放城镇新风貌。二要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实效。大力推进产业招商;推进以商建园、以园招商;鼓励企业招商、能人招商和商会招商。更加注重引进牵动性强、产业链长、财税贡献率高的工业项目、大项目和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务求招商引资实效。更加注重招商深层次后续服务,切实在用工、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方面为投资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三)突出抓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开创新局面。坚持以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为抓手,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进群众福祉。一要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保质保量完成11件实事工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加强安全饮水、农村公路“村村通”等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建设,确保这些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更好地造福于民。各村、各部门也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要重视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00人。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健全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三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实施校企联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面加强城乡绿化、能源替代、生物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工作。四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大力开展平安创建。强化综治维稳信访工作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消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第5篇 *镇第一季度经济分析报告
在全县第一季度经济工作调度会议上的汇报提纲
今年以来,鲁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带领全镇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审时度势,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建设经济强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经济指标执行情况好于预期,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总体上看,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与上年相比,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十二个字”,那就是“开局顺、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
“开局顺”就是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都有较快增长。“速度快”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前四年同期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质量好”表现为,结构调整中,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二、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效益高”体现在,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利税总额都有新的突破。
1、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实施“123”工程,继续实施全民招商,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第一季度,全镇共实施项目14个,其中新建项目8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6个。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北京仕龙恒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电子工业项目、黑龙江省集贤县的徐凯投资1150万元的冷藏加工厂,以及投资额为600万元的泗河港项目都已立项。总投资800万元的延峰湖产品加工厂、以及投资1500万元的中大饲料加工厂都已到位500万元、600万元。上海大江饲料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饲料加工项目已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到目前,全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38万元,合同利用外资171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515万元,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达到1600余家,从业人员5716人,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0840万元。
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切实加强和改善税收征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挖掘税收潜力,规范税收秩序。加强了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税收的监控和征管,真正把应缴税款全部收上来。到目前,全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9.75万元,同比增加2163.33%,占年计划的62%。
今年以来,我镇的经济工作全面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民营经济中工业企业项目较少,在建的产业项目不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二是在民营企业建设中,用地审批工作难,部分重大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实施,形成合同引资数额大,而实际到位资金少的现象。三是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与投入需求矛盾突出,影响投资总量的进一步扩张。
在下一步的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制订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努力在全镇上下营造“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的浓厚社会氛围。紧紧依托我镇地处湖区、矿区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底蕴深的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做强镇、树强村、建强企”活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运销业、商贸业、规模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等,让全镇更多的群众从事民营经济,最大限度的扩大经商范围,形成全民经商的“铺天盖地”发展之势。年内新增民营工商户380户,总数达到1950户,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注册资本金增长100%以上,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增长50%以上,占全部上缴税金总额的83%以上。
培植壮大民营工业。力争在1-2年内培植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全市民营经济的支柱或龙头企业6家。重点扶持铸钢厂、恒信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延峰湖产品加工厂、通达、广会航运公司等六大骨干企业。年内实现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总数达到7家。完善园区建设。按照“优化资源、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的方针,进一步完善“镇驻地工业园区”和“仲浅民营企业园区”的相关配套建设,使两大工企业园区真正成为我镇招商引资的平台,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一是继续实施招商引资责任制与考核奖惩制,把招商引资的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身上,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把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直接与工资、晋升,评先树优挂钩,奖优罚劣,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二是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寻求有效利用外资的载体,加快我镇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精密产品、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增强引进外资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项目签约率、开工率和竣工率。三是进一步更新招商观念,改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大力实施亲情招商、代理招商、专业招商和企业招商等,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的招商机制,提高招商成功率。年内利用市外资金达到2亿元,固定资产投入达到2.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7亿元,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合同利用国外资金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成立自营进出口公司,年内实现外贸自营出口额100万美元。
继续抓好增收节支工作,实现财政税收翻两翻的目标。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税收的监控和征管,确保财政预算目标实现。一要培育财源。振兴工业经济,培育骨干财源;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培育新兴财源;规范市场管理,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基础财源。二要严格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三要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支出。
2005年3月25日
第6篇 关于湖南邵东县城镇经济的综合发展及如何做好统计工作调查报告
邵东县位于邵阳市东,处东经 111°30′-112°05′,北纬26 °50′-27°28′之间。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56.7公里,总面积1768.75平方公里。现辖12个镇,990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两市镇设14个社区),12430个村民小组,166个居民小组。2000年全县总人口1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7万人。有汉、回、侗、苗等29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7%。境内资源丰富,矿产以煤、石膏为主,已探明煤储量4000万吨,石膏储量3.2亿吨左右,还有锰、铅、锌、铀、铁、硅砂、重晶石、塑性粘土,石灰石等。土镶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等7大类,16个亚类,51个土属,137个土种。经过数十年的建设,邵东县出现了新的景点和旅游资源。邵东是湖南省第一个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验区,坚持走“兴商建县,民营主体”的发展道路,在全县形成了“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如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家电批发城和中南五金批发城;廉桥药材市场成为全国3大药都之一,年销售额愈10亿元,上缴税收800多万元,经国家医药管理局检查合格,达到国家标准。
据县统计局对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测算,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为66.542分,根据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 以2001年为基期,从数据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城镇综合发展向好,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3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66.542分,比2001年上升了3.475分,上升了5.22个百分点。
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一、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在综合发展指数值中,每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年度综合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指数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城镇发展的综合水平的高低,在年度和年度之间,该指数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既可以反映它的相对变化程度,又可以反映它的绝对变化程度。二、指数的计算过程:在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以后,我们将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计算过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其次,计算相关系数。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第三,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四,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 第五,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第六,计算指数值。以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从而得到反映各因素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综合指数=0.5*发展水平指数 0.2*发展活力指数 0.3*发展潜力指数。
表(一)
乡镇名
分值(2003)
分值(2001)
仙槎桥镇
77.4
74.3
两市镇
87.5
85.5
廉桥镇
81.3
79.8
九龙岭镇
66.3
62.4
灵官殿镇
54.8
49.5
流光岭镇
60.7
56.7
佘田桥镇
64.2
60.7
团山镇
67.4
61.7
砂石镇
48.9
46.1
火厂坪镇
70.1
66.8
牛马司镇
64.4
61.4
范家山镇
55.5
52.3
表(二)
分值
镇个数
百分比
镇个数
百分比
2003年%
2001年%
80分以上
16.67
8.33
70-80分
16.67
16.67
60-70分
5
41.67
5
41.67
50-60分
16.67
16.67
50分以下
8.33
16.67
合计
12
100.00
12
100.00
下面前谈一下如何提高乡镇统计素质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方法
乡镇统计是最基层的一级综合性统计单位,是确保数据源头的关键单位。乡镇统计人员担负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重任。因此,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但是,目前乡镇统计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统计的质量,就素质方面对数据的影响作粗浅的探讨。
一、乡镇统计素质状况对统计数据的影响1、法制意识薄弱,抗干扰能力差。从《统计法》诞生,地方统计法规、条例和处罚办法相继颁布,已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体制,政府和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要完成,乡镇领导和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乡镇统计在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更改统计数据,形成虚报、瞒报的现象。由此一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 2、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由于乡镇统计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统计员待遇不高,监管机制不健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当上级统计部门把统计任务布置下去,乡镇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做才能搞准统计数据,而且首先考虑怎样的统计数据才能迎合满足领导的意图。工作起来,缺乏工作热情,马虎应付,没有严格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必然会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3、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不熟识,出现统计数据差错率高,可能会造成统计失实。这主要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乡镇领导对统计认识不足,统计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而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使乡镇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但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须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数据不时会出现某些差错。
二、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 不知从何着手,只能糊寻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从惠阳在去年各镇上报工业年报看,问题还是较为严重。有3个镇年报期间是新换上来的统计员,当中有1个连那些单位属于工业都分不清,报表内的指标及平衡关系也不懂,工业总产值是按计划数上报,根本就没有进行统计,统计变成数字的游戏。4、文化素质不高,乡镇统计分析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统计员,不能满足于对统计制度的了解,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还要对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但是,目前乡镇统计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在数据评估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基本不能对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估以及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领导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翔实、细致的分析材料提供参考,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
三、提高乡镇统计素质以确保数据高质量的几点看法1、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根本。统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统计员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同时要熟悉该地区的基本 情况。任何一个乡镇统计人员,没有经过一段时期的锤炼,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统计工作。如果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要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2、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提高乡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之重视统计工作。目前仍有些领导认为统计是“闭门造车”,不了解统计的有关法制法规及制度,使统计员辛勤劳动得不到承认,这必然会挫伤统计员的积极性,统计数据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统,保证统计的权威性,不断提升统计地位和作用,使领导体会统计的真实性和作用。②、注重乡镇统计员的培养。作为上级统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统计员的工作能力,引导他们在统计岗位上做出好成绩。③、坚决制止随意调离乡镇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制定调离和调入乡镇统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原则及相关手续。对于一些无视《统计法》随意调离统计人员的,应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制止,确保乡镇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此外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保障。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操作水准,统计也是如此。如果统计人员不是按其职业道德工作,随意报数,就会出现虚报、瞒报的现象,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要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核心是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依法统计,是每一位乡镇统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积极结合统计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广大乡镇统计工热爱统计事业,献身统计事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确保统计数据高质量的关键。乡镇统计是属于基层统计单位,是主要的源头数据之一,县 级统计部门有很多数据都是由乡镇统计上报,其上报数据质量极为重要,只有把握好统计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有一批精通业务知识的乡镇统计人员来完成才能确保。 在提高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有:一是花大力气,采用多种形式培训的方法,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在统计工作中,针对乡镇存在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认真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掌握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乡镇统计人员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的洞察能力,开发利用统计资料,提高统计的社会效益;四是创造条件,鼓励统计人员继续进修,同时,在更换乡镇人员时,要把好关,尽量让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充实到统计队伍中,逐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整体文化修养。
所提到的县是指湖南省邵东县
和2001年的比较都指名义增长,未考虑价格因素。
第7篇 x镇民营经济调查报告
关于无棣镇民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近日,无棣镇经贸办对全镇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镇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无棣镇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做到思想上放胆,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有力促进了全镇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镇个体民营业户发展到3380户,从业人员9980人,其中,民营企业278家,从业人员7864人。今年1-4月份,全镇民营经济实现产值3.3866亿,利润33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培植骨干,调优产业产品结构。坚持扶优扶强,抓骨干,重点培育了神农中药种植有限公司、齐隆生物有限公司、棠棣乳业有限公司、绿源气调保鲜公司、春明油棉加工、银海、义和等农业龙头企业,利德金融器具有限公司、东新锁业等工业龙头企业,天琴毛衣、新艺扎毯等家纺龙头企业。绿源气调保鲜公司在做好冬枣保鲜的同时,重点抓好优质辣椒深加工,带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力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全镇共种植中药材及南韩辣椒2000余亩。二是推进民营企业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过去,该镇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企业,独资合伙的私营企业,个人承包经营的小型企业,产权结构简单,机制不活,整体发展缓慢。为此,该镇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分期分批对镇办企业进行改制,狠抓规范引导,吸纳社会和外来资本,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目前,全镇96%以上的民营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管理。中立索具公司自落户无棣镇以来,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质量保优的发展理念,今年先后与4家外商签订合同,其生产的索具出口南韩、日本,预计全年实现产值500万元,创税20万元。利达公司改制后,积极拓宽服务领域,组建产品销售队伍,经营的点钞机、捆钞机、利率牌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又建起水泥制管、制砖厂,企业走上规模扩张之路。三是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广开绿灯。该镇每年都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镇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并经常到企业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在鲁北机动车商城建设中,包项目的镇领导盯上靠上,深入占地村,及时协调解决了农民出让土地问题。龙泰柳编工艺品公司周转金困难,镇上及时协调贷款3万元,帮助搞好生产,目前,该民企的20余种柳编工艺产品,通过深加工,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培养吸收10名民营经济界人士加入了党组织,推荐6人成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四是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合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该镇立足区位优势,确立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并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赴浙江、江苏和垦利、庆云等地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提高标准,明确发展方向,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1、农业企业:去年棉花生产,由于棉花收购价格高,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广大农民植棉的积极性,然而对民企来讲,经营效益并不乐观。春明油棉加工有限公司,因对市场销售预测分析出现失误,造成收购加工的棉花全部积压。该镇中药材、辣椒生产加工企业,虽已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基地,但是示范基地少数种植户市场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慢,顾虑重重,认为企业效益好自己就得实惠,一旦企业效益滑坡,就会遭受损失。
2、工业企业:主要是资金问题。如中立不锈钢索具公司已取得进出口权,所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但因资金问题,制约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天琴毛衣厂今年与南韩客商签订了毛衣加工合同,最终因资金周转困难而放弃。
3、批发和零售业:据大部分经营业户所反映,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的产品利润率仅在5%左右。
4、建筑业:一是拖欠工程款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改制后的建筑企业施工设备陈旧,三是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5、交通运输业:据调查,当前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超线截货严重,特别是货运如按规定运输,除掉养路费、车船使用税,过桥费及超载罚款等,每辆货车月收入3000余元左右,有的甚至赔钱。
6、住宿和餐饮业:业主普通反映,拖欠饭费问题严重,每月拖欠饭费高的达万余元,少的也有3000-4000元。单位拖欠饭费占80%,个人占20%。
四、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民营经济是长期坚持的一个根本战略。要立足实际,把“拳头”企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根基,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品牌基地,同时,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组成销售大军,把产品推向全国、世界。二是着力改善软环境。要特别注重关心爱护、尊重企业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如资金、产品销售等,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并从政治生活、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应有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适宜土壤和社会氛围。要帮助和引导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与国家、省大专院校“结亲”,引进和开发新品种,解决企业因资金实力不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经营理念滞后,靠自身力量上项目能力有限的实际问题。三是注重结构优化。要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在此基础上,注重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联合兼并、挂靠引资,促进传统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品的开发,从而使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第8篇 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响应学校本假期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利用本假期时间,采用上网查询、走访地方领导、询问当地百姓等方法对所在龙居镇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龙居镇经济发展状况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分解招商任务,全力组织好现代农业、纺织、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招商,目前已完成投产项目5个,分别是润丰棉业2万锭赛落纺、瑞华工贸400型打包机棉花加工、鲁英化工轻烃石脑油分离、海振伟业棉花加工及海滨工贸棉加工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在建项目3个,分别是海辰伟业150低温棉蛋白项目、晨曦商贸渣油沥青项目、阳光园林花卉苗木项目。正在进行重交沥青、化工物流、光伏太阳能、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的洽谈。
二、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第9篇 镇党委经济工作报告
镇党委经济工作报告
抢抓机遇 克难奋进
努力建设湘赣边界区域性中心小城镇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长沙市、**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动员全镇上下凝聚力量、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下面,我根据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的意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总结,盘点发展成绩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改革发展任务日益繁重、多重困难挑战相互交织的客观局势,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湘赣边贸中心,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目标,顺应新常态,谋求新跨越,迈出了结构调整的坚实步伐,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开创了奋进赶超的崭新格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年完成规模企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财政收入13779万元,稳居全市乡镇前三。花炮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整合提质,兼并重组小微企业8家,扶持做大做强了海龙烟花、丰林花炮等一批优质企业,新增规模企业4家。商贸旅游在有效经营中得到持续活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3个,完成招商任务9880万元,“牛马会”成交额超5000万元;秋收起义纪念园项目加快推进,陈列馆主体工程完工,会师广场完成土地平整。农业基础地位在精心保障下不断夯实巩固,实施千亩农田综合整治,投入300万改造朝阳水库、横冲水库,建设永丰渡槽,完成山塘清淤16口、干渠疏浚53公里、田间渠道修整459公里,发展种粮大户14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80元。
——改革创新走出新路子。全力推动区域合作升级,促成**、醴陵、万载、上栗四大花炮主产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在我镇召开联席合作会议,合力构建花炮产业“黄金区域”;搭建秋收起义“一线九馆”产业发展联盟,签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同盟协议,开启了湘赣边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航程。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精工花炮机械厂申请专利6项;苍柏出口厂申请专利3项,产量提高2.5倍;方兴出口花炮厂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全机械化生产线,投产后可新增产值4000多万元。
——项目建设谱写新篇章。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载体,全年铺排重点项目24个,集中实施项目攻坚。最美乡村公路荷文公路、军旗大桥、**市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大文公路、文苍公路完成提质改造,构建起“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新格局。学府路两厢房屋开工率95%,建设面积达3万平方米,向阳广场改造、星火广场高质量竣工,集镇面积拓展0.8平方公里;投资1亿元,完成集镇人行道提质改造、向阳路—文中路—人民路立面改造等集镇综合改造3万平方米,集镇品位大幅提升,“镇在景中、景镇一体”的城镇面貌完美呈现。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更加关注民生保障,全年发放低保323.6万元、大病救助22.05万元、助学金19万元,发放“一卡通”2.3万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完善里仁学校教学配套设施,推进农村学校教学楼扩(改)建工程,完成文市中学、岩前中学、里仁小学、五神小学、大坪小学、成功小学等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建设或教学楼改造。牢牢把握计生国策,征收社扶费362.81万元。
——城乡环境展示新面貌。完成荷文公路沿线立面改造119户、1.2万平方米,打造了进镇口军旗魂标识雕塑、集镇口假山、800米绿化带、邱桥美丽片区等一批景观亮点。深入推进幸福屋场建设,创建市级“幸福屋场”1个、“美丽片区”1个、“垃圾分类示范村”1个、“整洁屋场”7个,获评“长沙市文明村镇”。开展4次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责令整改企业300家次,立案查处23家,全年无较大安全事故。着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村1个、平安屋场12个、平安家庭309户,为全镇人民群众营造了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在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党建引领全局,凝聚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深化党代会年会制,建立“望闻问评”四项机制,开展党代表“双评一点”常态活动,充分发挥党代表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广大党员群众,掀起了水利冬修、屋场建设等一个个全民参与的工作热潮,大成村九洲党小组荣获“**市服务农田水利畅通工程优秀党小组”称号。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靠实干成就事业,锤炼了扎实务实的一线作风。在荷文公路建设、大文公路提质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在拆违控违、安全生产等执法行动中,在防山火防洪灾风险期、安全稳定特护期、重大活动筹备期等特殊时间段,干部们当先锋、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一线工作法”的精神实质。特别是为迎接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庆典,全体干部四个多月放弃休假,坚守工作岗位,突击工程进度,充分展示了敢碰硬、能攻坚的责任和担当。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诚心凝聚民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点赞。始终把民本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保障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开展8次集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73户,促进民生升温。始终把民声民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向标,敞开门办事,举办了“种植梦想、身体‘栗’行”大型公益植树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乃至外国友人1万多人参与;迎接了市民观察团、全镇“两代表一委员”对城镇建设成果的检阅,“红色边城”名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市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研判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告别“十二五”,迈进“十三五”,**市的发展又将开启新的征程,迎来新的挑战。
审视自身,我们必须认真找准差距,在砥砺奋进的前进道路上努力补齐短板。知忧患而后醒,知不足而奋进。当前,**市在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花炮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多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基本情况还未根本改变,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面临融资难、用工难等瓶颈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任务繁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社会稳定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干部队伍结构不优,干事创业活力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执着追求激情,与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客观分析、冷静应对,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主动应对各类挑战,全力破除发展瓶颈。
放眼全局,我们必须善于顺势借力,在改革创新的蓬勃浪潮中抢抓发展先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的车轮不断前进,还将释放更多红利。湘赣边区域合作经济带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市作为湘赣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大幅提升,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完善“镇馆合一”发展模式、精心打造荷文公路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东南干线建设等写进**市委今年的经济工作报告,必将为**市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当前,**市城镇建设势头强劲,文化旅游产业蓄势待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市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加强战略谋划,自觉用宏观视野审视文市,用战略眼光筹划未来,用辩证思维谋求发展,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更大的发展成效。
立足常态,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信念,在激流勇进的竞争角逐中保持战略定力。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遵循发展规律,不为经济下行而妄自菲薄,不为调整阵痛而患得患失,不为困难风险而止步不前,沉着应对挑战,锐意创新改革,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增强发展定力和耐力。擦亮“会师圣地,红色边城”的城镇品牌,按照“一轴两带三区”的发展格局,坚定争创5a景区的必胜信心,借助镇馆融合的机制动力,团结干群、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奋力开拓**市发展的新局面。
三、明确思路,强化发展举措
发展重开局,五年看头年。2023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23年我镇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长沙市、**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湖湘一流、全国知名”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经济强镇、文化立镇、旅游兴镇、边贸富镇”四大战略,继续坚持改革提效、产业提升、开放提势、项目提速、城乡提质五大路径,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加快实现建设湘赣边贸中心、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奋斗目标。
2023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工业总产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严格守住安全生产、综治维稳、计划生育三条底线,其他各项工作创先争优。
(一)坚持改革提效不动摇,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要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推动改革,以改革促加快发展、促结构调整、促民生改善,努力为**市的发展创造新动能、激发新活力、释放新红利。
全面推进“镇馆融合”。敢于突破体制障碍,深化“镇馆融合”,推进“镇馆合一”,以统筹规划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为切入点,着力理顺镇馆管理机制,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在发展共识、发展规划、产业开发、项目建设、资源利用、人员调配、形象宣传、协同办公等方面做到深度整合、协调一致,全面实现“镇馆一体化”。同时,积极联合耀邦故居、中和镇,构建“两镇两馆”发展共同体,联合申报国家5a级景区,合力打造红色旅游新片区。
全面规范镇村管理。强化村居在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关干部联村制度,将机关干部下派,将工作重心下移,促使机关干部在联村工作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强对村居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管理,将村居变成工作开展和项目推进的主战场。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项目建设、出勤值班、绩效考核等制度,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推进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健全党小组量化打分机制,充分激发党小组带头带领职能,凝聚基层发展共识。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助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坚持产业提升不懈怠,进一步积蓄发展动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三产量质齐升,提升**市的核心竞争力。
花炮产业要做大做强。深入实施“整合提升、科技攻关、品牌营销、文化创意”四大工程,加大对散小乱差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力度,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家。大力培育“明星企业”,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让**市的花炮更多地亮相长沙橘子洲焰火表演等国内外大型活动和节会庆典,打响“文市花炮”品牌。集中精力攻关,在花炮机械制造、燃放技术、环保科技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将“文市花炮”打造成为“安全环保烟花”的代名词。
现代农业要做实做稳。加快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大力扶持和培育规模种养大户,依托大成农业园基地、五神野猪潭食品加工基地、大文公路千亩油菜示范基地、永丰毛栗树基地等龙头项目,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经营的自主化、高效化。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发展一批农村经济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依法流转,保障农民合法利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商贸旅游要做活做特。以学府路步行街等商贸项目为重点,以“牛马会”暨湘赣边区域贸易文化节为契机,引进名店,集聚城镇人气,繁荣城镇经济。整合秋收起义、高升岭大捷等红色文化资源和三山(天子岗、六龙山、许阜尖)、二水(清江湖、绿江源)、一峡谷(龙头湾峡谷)等绿色生态资源,开发集文化、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式旅游,打造**市红色文化博览园。加强荷文公路管护,杜绝违章建筑,优化环境卫生,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利用沿线风景人文资源,开展乡村骑行、摄影、创意壁画、景观设计等比赛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升温。
(三)坚持开放提势不停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怀,与外部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共建共享,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创造良好环境。
积极融入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大力优化征拆、施工环境,推动南横线、东南干线早日启动建设,加快**市融入省会长沙,联通**西区、南区的步伐,推动**市、中和湘赣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金刚宗教旅游、**园林景观旅游的融合互动,加强与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的对接呼应,共同编织一条集红色旅游、山水运动、花木休闲、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湘东旅游带”。
持续深化湘赣边界区域性开放合作。扎实推进交通、产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上的务实合作,围绕水利工程、公用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着力布局和启动一批重点项目,促进资源要素无障碍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集聚,实现一体发展。进一步丰富合作内涵、增强合作实效,大力推动司法、警务、计生、打非治违和社会保障等合作,加快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便捷化,使两地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区域合作成果。
(四)坚持项目提速不松劲,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失去一个项目,意味着错过一个机遇;错过一个机遇,意味着耽误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突破口,努力在项目上增后劲、在项目上求发展。
突出招大引强。立足旅游资源招商。充分依靠高升岭、杨勇故居、秋收纪念园和最美乡村公路荷文公路等特色旅游资源,通过镇馆双方通力合作,立足长远规划,做好高升岭军事体验基地、红色文化博览园等项目的策划包装,主动寻找合作商机,落实专人跟踪服务,引进有资质、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战略合作,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命中率”。立足商贸特色招商。以“传统牛马会”为主线,扩展湘赣边界贸易内涵,将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市特色人文,融入到商贸交流中,打造特色商贸文化,同时,结合旅游开发,推进特色商贸街、秋收边贸城等商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突出提速增效。切实增强项目建设效率意识,明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和奖惩措施,坚持“月调度、季讲评、年观摩”的项目推进制度,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做到向上对接快、手续办理快、开工建设快,努力创造项目建设的“文市速度”。切实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阻工等行为重拳出击,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如期达效。
突出齐抓共推。推动项目建设督查常态化,落实“转办、交办、批办、督办”等工作措施,发动广大干部深入征地拆迁、建设施工第一线真抓实干。建立项目社会评价机制,面向社会公示重点项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完工期限等,邀请市民观察团观摩项目,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建设质量,借助群众宣传项目建设成果,进一步浓厚全镇上下争分夺秒抓项目、认真较真促进度的工作氛围。
(五)坚持城乡提质不减势,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
努力提升城镇规划水平,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增强城镇治理能力,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坚持以镇带村、以点带面,构筑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
规划要高起点、一体化。以“湘赣边界区域性中心小城镇”的高度、科学严肃的态度,做好“十三五”时期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发展要素,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生活休闲空间和生态体系空间,注意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确保规划“不换届”,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更加注重乡村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公共资源,引导农民向镇区、社区、人口聚集区集中,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让农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建设要高质量、现代化。按照“内提外扩”的思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改造市场路、会师路、车站路、开元路,同步跟进人行道、临街房屋的绿化、亮化、美化,完善文华村日处理2000吨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拓展城镇格局,新增城镇东西通道,拉通红旗路,加快秋收起义纪念园建设,完成纪念园陈列馆、会师广场及配套设施,以崭新姿态迎接秋收起义90周年。以打造“美丽村庄”“幸福屋场”为抓手,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今年要创建长沙市卫生村1个,**市“美丽村庄”1个、“幸福屋场”2个、“整洁屋场”10个。
管理要高标准、精细化。创新管理模式,打造精美集镇,拟组建由城建、城管、国土、交通等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大队,发挥“尖兵”作用,全面落实“网格化”和“专业化”管理责任,构建全时段、全地域、全方位的管理体系,精心管护好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绿化景观、交通秩序、用地秩序,实现城镇管理精细化、监管常态化、整治长效化。扎实推进城乡统筹环境同治新三年行动,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准推进三年造绿行动,展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城乡新画卷。
四、锻造队伍,强化发展保障
顺利实现今年的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落到实处,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不断强化推动发展的保障。
一要以坚强的领导凝聚发展合力。党的领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舵手。今年是乡镇换届之年,党委政府在此,我们一定坚持换届不换心,人心不散、工作不断、队伍不乱,锻造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发展力量。要把合力聚拢。进一步巩固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政治局面。做好人民武装和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一切积极力量共促发展。要把基层夯实。始终坚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倾斜基层,稳步增加村级运转经费投入,保障基层工作有效开展。从严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深化党代会年会制,促进党代表依法履职、常态履职,不断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切实将党的基层组织打造成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把氛围造浓。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突出宣传工作地位,充分发挥宣传战线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唱响主旋律,提升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和衷共济、共襄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屋场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切合实际的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位置,坚持严查严管、严处严罚,扎实抓好花炮、矿山、消防、食品药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保持对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镇人民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要以尽责的担当破解工作难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要把精力投入到谋事上。思路决定出路,广大干部要专心谋事,心无旁骛干工作、图发展,凡事都要争取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善于将上级的要求、外地的经验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着眼全局谋划,为党委政府决策多出点子、出好点子。要把胆识体现在干事上。对职责范围内的事,要主动请缨,全力以赴;碰到矛盾和困难,要迎难而上,全力攻克;遇到重大工作和任务,要立即响应,挺身而出;出现问题和失误,要勇于负责,不避不推。坚决不做碌碌无为的“太平官”、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专议是非的“评论员”,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发展的“实干家”、群众的“贴心人”。要把能力展现在成事上。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党政领导要带头奔向问题最多、矛盾最复杂、群众最急需的地方,进工地、进基层、进企业,推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凡是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全体干部都要雷厉风行、紧抓快办,案无积卷、事不过夜,不讲条件、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一抓到底。
四要以为民的情怀办好民生实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广大干部要与
第10篇 2023年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村后村原位于东桥镇北部偏僻山区,距福州近100公里、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党员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财不仅零收入还负债较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典型的山区贫困村。xx年起该村遭受地质灾害后实施造福工程,村民陆续搬迁下山,开始建新村。由于工程量大、资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础建设仍不完善,无村部办公、村道泥泞、村民看不上电视、水电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卫生局下派驻村干部黄荦到该村挂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班子也得到调整优化。新班子讲团结、讲奉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发展,短短几年村路、闭路电视、自来水、电网、体育健身场所一应具全,很快扭转了该村落后的面貌,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在该村调研后提出,该村党支部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广。之后不久,闽清县委在全县开展了“学村后、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推广村后村的先进经验,推进“核心工程”建设,并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挑“海西”大梁,树闽清形象。
xx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县综治先进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办推荐为市级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长远,编制发展规划。村两委坚持发展为大、规划先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研究制订了《村后村三年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工作重点。特别是根据规划内容,找准了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经济路子,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村民安居乐业。
2、突出核心,建设坚强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后村党支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些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望高,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党员吸收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二是带好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养,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使党员干部成为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的信息员、解决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成为发展生产的技术员、带头人。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党支部办事公道正派,勤勉有为,党组织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断增强,群众对党支部十分拥护。
3、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经济。村后村两委一班人把党交给的责任担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挂在心头,带领群众拔穷根、闯富路。针对村集体无收入、群众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的实际,村两委与村民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并到镇里、县里、市里跑市场、跑项目、跑资金。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依托镇里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种植协会,由党员大户带头兴办种植基地,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起了党员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由党支部牵头,派村干部到县、镇学习技术,动员5名党员带头示范,发动17名群众参与。为解决资金难题,村两委把争取来的经费存于农村信用社,再贷给种植农户,而且只要求种植户以生产收成的蘑菇等价抵还贷款。经过3个月的生产,取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东塔牌”食用菌外销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万袋规模的基地实现产值60多万元,基地纯收入16多万元,菇农每人净收入1万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协会收入2万元,实现了建国以来村财收入“零”的突破。预计今年可种植100万袋,目前已完成50万袋的培育规模。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路子,党支部还带领33名党团员到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发展高优林、果、粮生产。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介绍村民外出应聘就业,全村80%青壮劳力实现输出就业,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4、以人为本,为民真情服务。在村后村,群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村组织的身影,村民无论大事小事,也总是先找村两委帮助解决,村级组织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主心骨”。村后村从高山偏僻地区搬迁后,新村基础设施欠缺,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便,群众渴望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围绕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事入手,从解决好村民子女入学、就医等具体实际的事情做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xx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修了水泥路、装了闭路、建了村部,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建成了篮球场、农民健身公园、体育活动室,全面完成了改圈、改厕、改厨和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村里美了绿了。建起了规范的村卫生所,培养了村医,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部分困难群众还免费住进了村老年公寓,12名贫困学生得到捐助,全村无一名适龄儿童失学,xx年村里走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老百姓初步享受了相当于发达社区或富裕村的福利。
5、大胆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村两委一班人创新意识强,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冒,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努力在求变、求新、求突破上下功夫、见实效,这是我们在村后村调研中最强烈的感受。一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党建项目带动,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党团员农业示范园,积极鼓励扶持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支持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子。二是创新村务管理制度。制定了村“两委”会议及工作规范制度、两委工作协调方式、村财民主管理制度、分级财务审批制度、民主听证制度、村务和村误公开制度等。特别是“村误”公开制度,将工作中的失误进行公开公布,直接向村民检讨,不仅使村领导班子得到教育,也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三是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先后颁布了村后村民文明公约、村后村民十不行为规范,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推出了表扬好人好事的“星光走廊”。同时,还办起了村民文明学校,组建了村老年人艺术队,进行了文明公约、十不行为规范传唱演出。建成了村青年中心,改变了青年人创业致富无路、技能培训无门、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
三、存在问题
1、自然资源贫乏,地质灾害频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限,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受地质灾害的影响颇大。
2、生产扩张能力较弱,村民增收压力大。村民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种田为生,种植品种单一,规模不大,生产工具落后,经济来源有限。
3、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村民文化程度多以小学为主,部分贫困生还无力完成义务教育,大大削弱了谋生能力。
4、发展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高山,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信息的获取十分不易,很大一部分人因循守旧、短视畏难、不思进取。
5、宗族对立严重。因历史遗留,宗族意识根深蒂固,短期内该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该村在xx年时把全村基本情况自我总结为“高(海拔200多米)、穷(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较低)、恶(生存条件差)、散(村民居住分散)、重(新村建设、搬迁任务较重)”,不无道理。
四、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调研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提出若干思路对策:
(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是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先决条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各项工作要顺利推进,得到长期巩固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村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取决于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村后村注重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村里的为人正派、办事公正的经济能人吸收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充实到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经合社等村级配套组织中去,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战斗集体。有了强有力的领头雁,村后村的发展呈现出稳健快速的良好态势。
(二)优化产业结构,催生创汇农业,这是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调整产业结构,目的在于优化产业布局和构架。当前我县农业产品单调、品种低劣,部分地区甚至重复生产,造成供过于求,效益低下,这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严重弊端。村后村利用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抛荒地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实行高优林、果、粮多元化农业生产,不仅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而且将优化农作物结构,为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可以预期,一旦崭新的、高经济价值的农业品种成为主流,必将催生高效益的创汇农业,使农业一改“鸡肋”味道,成为炙手可热、大有可为的矿藏。因此,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这一抓手,终将扮演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排头兵”角色。
(三)推广订单农业,带动整体发展,这是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实现农业“集群效应”的有益探索。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农业仍然是极其脆弱的产业。基于此,要大力倡导建立企业与农民稳定的购销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签订供销合约,来化解农业风险,壮大农业规模。这种先定合同后生产、以合同定量生产的模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革新意义。首先,它解决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使农业生产的目的性、针对性十分明确,避免盲目性生产;其次,它稳定了产供销关系,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它一旦敲定下来,就可组织农民集体生产,带动周边农村、农户、农田的加盟发展,集聚农业要素,形成联动生产。我县东桥镇部分村庄在探索中已经具有这种订单农业的雏形。
(四)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是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约生产成本,推进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村后村的实践已经初步蕴含了这种特征、这种效应,村党支部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再通过“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把生产做大做强,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正常情况下,也可以向农民租赁、承包农田或闲置土地,开辟成片的农业种植基地。
(五)发展配套加工,延长生产链条,这是深化农业内涵,增强农村后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农业生产发展了,产量提高了,如果“加工”这一至关重要的链条没有接上,那么农业产值就上不去,农业产业链就伸不长,农业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并将最终使农业生产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村后村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眼光和融入区域经济合作的宽广胸怀,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农业配套加工厂,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增值,促进农业效益成倍增长,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六)树立环保理念,应对入世挑战,这是农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的战略抉择。世界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为了使农业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大力推行无公害种植生产,打造环保型农业企业。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加入wto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行绿色环保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不仅堵住了企业融入国际现代经济大循环之路,而且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实施环保战略,打好“绿色”品牌,是农业企业决胜未来的一大利器和法宝。村后村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但仅仅挂上“生态”的名,是远远不够的,有理念还得有行动,要着眼未来,把“生态、绿色、环保”贯穿在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中。
五、几点建议
1、彰显政府作为,加强协调服务。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比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作支撑。政府应主动介入,一方面协调好农民出让、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合理,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创造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
2、推广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品位。村后村的发展告诉我们,支部、协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多方形成合力发展规模农业(或订单农业)的模式,对农业有利、农民有利、农村有利,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有利,应予推广。目前我县的东桥、白中等乡镇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带动当地农业实现深层变革,提高了农业发展效益和品位。县委、县政府要因势利导,有计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经贸等部门要加强规划、勘测和指导,配合好推广工作。
3、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和资源,农业也不例外。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的、优势的、有发展潜力的东西。闽清传统农业比较落后,如果不革新观念、创新机制,农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灰点”,农民将继续处于社会的未梢,进而影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大业,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我县农业有其故有的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很适宜发展果、林、竹、蔬菜、食用菌等高优农业。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精心培育,就能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把农村大地打造成美好的人间天堂。
第11篇 镇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规划自我检查报告
一、非公经济党组织党建目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形成了以服装业为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铸造、养殖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经济总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服装产业规模达年产1.8亿件,2003年服装销售收入达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381万元,创利润1972万元,创税收931万元。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我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加强,目前已在我镇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了6个党支部和4个共青团,7个工会,有8名私营企业主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主要做法
镇党委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提出了建设“非公党建长廊”的目标,全力推进非公党建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初步形成。镇党委逐步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和提高。镇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厂等多家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为全力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党建工作创造条件。每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都确定至少一个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镇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工作举措不断创新、责任体系不断强化,为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制度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在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按照《2003年—2023年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规划》的要求和“打好一个基础,抓好二支队伍,增强三个力量,发挥四个作用,实现五个有”的目标明确了职责和任务,还在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逐步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规范,强化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了党员开展活动和参与生产经营决策的能力,提高党员干部和经营决策者的思想境界,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规范中推进。
(三)加大组建力度,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分布面广的特点,镇党委因地制宜,采取抓大户、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的办法,通过重点突破,典型引路,推动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大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力度,并为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创造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坚持一手抓组建,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一手抓巩固,不断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有 名正式党员以上的非公企业成立党支部,对不够3名党员的和没有党员的'非公企业派出党建工作指导员。同时实行“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建促党建”,积极在非公企业中筹建工会、共青团组织,实现党、工、团齐唱一首歌,共同发挥作用。到目前为止,我镇在非公企业建立党支部 个,工会 个,团支部 个。尤其是对新建企业,我们坚持“企业开工,党建挂牌”原则,在企业筹建时,镇党委便派出一名党委委员和一名党员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在开展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摸清企业党员的有关情况,指导帮助筹建党组织,使所有新建企业做到建成开工一个,成立党组织一个,企业开工与党组织挂牌同步进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组建率,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四)注重组织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进一步充实和壮大。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是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增强党在这一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措施。通过送党刊、送党课、送政策等措施,努力做好在优秀员工特别是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技术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工作,还通过党校统一举办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五)针对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态度冷淡,心存疑虑,担心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想法,我镇党委把切入点放在教育引导,诚心服务,主动作为上。一是教育引导企业主克服“小富即安”,树立做大做的发展观念。过去我镇的私营企业业主,大都满足于“小打小闹”或者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没有一家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针对这一现象,我镇党委政府利用机会,在私营企业主开展“求发展,树品牌”的竞赛活动,比谁的企业发展更快,比谁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更大。
第12篇 2023年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15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26位用户关注
75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