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最新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一、我市乡镇经济总体水平与浙江安吉之比较分析
近年来,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切实增强可比性,在此选取与我市水平相当、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浙江安吉作为参照系,以便全面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状况。
一是总体实力有差距。与安吉相比,我市在乡镇规模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后,这也充分反映出两地在发展水平、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差距(具体见下表)。目前,该县已有1个乡镇跻身全国五百强、浙江省百强行列,1个乡镇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二是发展平衡度有差距。从自身各区块看,我市东西部乡镇、省道沿线与偏远乡镇、工业集中区与农业乡镇差距较大,并呈逐步拉大趋势。以20xx年财政收入为例(城区三个办事处不纳入统计),港口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5826万元;排名最后的方塘乡仅41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镇财政收入达4223万元,与港口镇也有11603万元差距,即使剔除宁国水泥厂税收部分,两者差距仍达3000余万元。而安吉县去年最高的乡镇财政收入达24215万元,最少的也达486万元。
三是发展后劲有差距。去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安吉各乡镇继续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达32.6%。其中,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乡镇达115.8%,完成年初下达任务基数比最高的达639.9%。与之相比,我市各乡镇受产业基础等影响,后劲略显不足。20xx年,在总量落后的情况下,我市乡镇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增幅仍慢于安吉。其中,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落后11.3个百分点。今年1—3月份,安吉县乡镇综合实力第二的高禹镇,实现财政收入2223万元,同比增幅达178%;而我市乡镇财力第二的中溪镇,实现财政收入1163万元,两者差距达1060万元。
二、我市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我市与安吉在乡镇经济发展上的较大差距,既有地域区位、政策机制等客观因素制约,更多是受自身主观原因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城市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大胆实践“经营城市”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使得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开发区承载能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项财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开发区建设一线集中的情况下,对乡镇经济发展有所忽视。此外,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乡镇工作重心发生变化,没有硬性指标,缺乏工作抓手,发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觉行动。
二是发展定位不清。近年来,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各乡镇、街道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我市尽管早在20xx年即提出异地办工业的创新理念,并通过设立乡镇工业集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但直至20xx年初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中,才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和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对全市乡镇、街道进行了社区事务、工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三类划分,并且未明确各乡镇发展重点和产业定位。由于缺乏具体规划指导,各乡镇自成一体、各自为战,从而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适度的政策扶持,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对提升乡镇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多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乡镇财政供给标准达3500万元/年,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投入达500万元/年。但与安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该县每年仅用于乡镇工业平台建设资金就达5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奖励到村资金更是高达亿元。此外,通过财政贴息、对上争取、以奖代补、超收分成等多种形式,为乡镇各类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隶属于高禹、良朋两镇的天子湖工业园区发展为例,该县本着“涵养财源,激励发展”原则,出台了园区开发建设实行财政封闭管理的意见,通过“放水养鱼”,实现了财政收入的“三级跳”。该园区07年财政收入仅20xx年即增加至700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2亿元。
四是创新手段不多。安吉县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探索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该县全面推行了以财政贡献率____乡镇个性化分类考核;每年开展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先进乡镇和加快发展创业奖评选,按照乡镇发展类别分类设定奖项,并奖励到乡镇班子成员;优化财政分成,逐步调低分类分档分成比例,鼓励乡镇培植财源;推行乡镇“三线工作制”,实行党委书记重点抓招商、乡镇长重点抓项目和平台,党委副职抓日常事务。这些创新举措,充分激活了乡镇发展内生力。与之相比,我市在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过于粗线条,缺乏实质性助推内容。
第2篇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3篇 乡镇旅游经济市场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和任务:
要调查**古镇的旅游市场就得从古镇的历史与当代人的需求人手。不知何时,在现代城市里居住习惯的人们可能是厌倦了都市的喧嚣,开始复古去寻觅古镇,去渴望古朴平淡的生活吧,他们寻找那一片流淌的记忆,**古镇便是记忆里的一点点缀。把内心深处那一种挥之不去的古镇情愫,去释放工作中产生的各种烦恼,于是这种古镇情节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又或许他们追求的是古镇的那种古文化,让它去填充自己。而他们的这种需求刚好给予了古镇发展的市场。古镇的开发,就是旅游资源在适当的时间里,为满足当代人的这种需求而开发的。它朴实的建筑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刚好是城镇生活中人们向往的那种无束无拘的生活环境,因此,它具有相当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它自从去年8月份开发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惊人成效。那古镇历史与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到底充当的角色呢?它又对当地的经济有什么作用呢?
实习心得与体会:
**,古称罗绳,位于雅安北三十公里,古南方丝绸之路上,是临邛古道入雅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也就是现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距市区27公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因为它的交通比较便利,来**的游客一般以省内游客为主,也有来自外省和国外的游客。在周末和假期时间来**的人数最多,他们利用闲余时间来此享受自己的生活。在平时,也多达1000-1500人次/天,自驾车也达25-35辆/天。尤其是开发后的第一个黄金周里,游客竟多达56800人次。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保守记录,在去年的"十一"国庆里经济效益喜人:不论从到镇游客数,还是旅游经济收入,都远远超过了**发展旅游产业以来的历史记录.**在去年10月1日到7日累计接待游客数约为56800人次,是往年到镇游客数的9倍。当地工商部门的保守估计,按到镇游客每人消费50元计算,全镇旅游经济收入高达284万元。
古镇的当地居民在没有开发前,基本都从事于农业,年青人有的按耐不住,就外出打工,但基本上每月的收入在300-500元/月左右,并且是从事于体力劳动。开发后,**古场镇的300户住户中有190户住户从事于旅游接待和旅游产品销售,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300-500元/月提高到600-1300元/月不等。节假个体经营收入的超过5万元,最低的也有2000余元。黄金期间个体经营户总收入约达110万元,纯利润近50万元。场镇1100位常住人口仅“十一”7天的人均旅游经营纯收入就达455元,是去年同期收入的5-6倍,占去年全年人均纯收入的17%。
一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以及各种成语雕刻。在牌坊的不远处立有皇帝象征的长灯柱。牌坊是封建礼仪的遗迹,是当时宣扬韩氏'不失身不改驾,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现在镇上还尚存3座石牌坊,即这座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牌坊文化让现代人了解了当时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也知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就是通过牌坊的文化使世人知晓的,文化是发展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它可以塑造旅游古镇的形象,提高旅游品位,体现旅游特色,进而实现古镇旅游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生态旅游有一定的优势,就是把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与古镇建设相结合,走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根据我们对牌坊承包人的调查访问,在古镇没有开发前,去牌坊参观的人数0.8/天,承包人以种地为生,卖门票只做为副业,并且没有拿导游证,只是以聊天的方式去介绍牌坊的来由以及相关历史。每个月在牌坊的收入上只有200元左右。在开发后,由于旅客的增加,以及政府对景区科学的管理,又由于承包人对牌坊文化的通晓,获得了导游证,再加上门票所得,平均收入提高到500-600元,在开发的第一个黄金周里,收入高达1245元。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把牌坊文化的价值在经济上的一种体现。
**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风格各异。其中明清乾隆41年所建的'二仙桥',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圆行的桥洞,别有一翻情致。在镇口还有两座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拢西河,成了进出镇里的交通要道,高桥主要通过进出镇里的车辆行人,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倒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巧妙地够成了“立交”系统。它的桥文化和建筑群把我们真真的带入一种远古的气息。
建筑群最有名气的是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在外做官的韩廷藩在家乡建的,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它们的远古气息让来到这里的现代都市人可以暂时放下一切烦恼,享受自己的度假时间,在树阴的藤椅上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同事谈谈心、打牌来休闲,也可以带自己的孩子来这里碰触远古时光。这是吸引来**古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来**的游客在中午基本都在古镇停留,并且**的饮食也有一定特色,青笋炖肥肠,土豆炖排骨,春竹炖鸭子,罗卜炖土鸡等,一样一大碗,每碗五元。豆花每碗两元,米饭一元管饱。菜都是农家自产,绿色无污染,清香适口。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它收入也就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的小河边,还留有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各种标语石碑。经红漆重新填写后十分醒目。它也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就更现特色。
第4篇 乡镇基层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乡镇基层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本届党委、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三产活镇、生态立镇战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战略,做优做强新型块状经济,打响“中国针织名镇”品牌,实现“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强镇”的排名位次不断前移,建设全面小康镇,努力打造和谐发展新横村。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我们工作的具体举措是强势推进“四个抓”战略:一、抓发展不松劲;二、抓稳定不动摇;三、抓实事不拖沓;四、抓队伍不懈怠。
一、抓发展不松劲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最大的政治,发展慢了,发展偏了,都是没有道理的。而我们要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结合横村实际,我们要从狠抓工业投入、招商引资,搭建工业功能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等4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狠抓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今年上半年全镇工业投入项目达到47个,其中新投入项目24个,重点项目有桐庐信雅达热电、杭州富强织染有限公司、杭州宏基源商品混泥土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都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将陆陆续续投入生产。招商引资项目有31个,已经签约的项目有浙江裕丰建材有限公司、湖州丰盛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年产700台红外热像仪、准三星横村宾馆等;在谈的还有上海客车配件、华信电子、赛星化工科技、川崎起重机机械、房地产等一批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决不能松劲,通过镇班子成员跟踪联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组织好专业招商队伍等举措,同时出台《关于加快横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明确规定对工业投入、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和个人予以重奖,以此来有效促进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
其次是搭建工业功能区平台。近年来,横村镇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一期开发工业功能区2170亩,累计投入近1个亿,完善了基础设施项目,落户企业达到78家,已成为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主平台,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针织工业专业区”、“杭州市先进工业功能区”等。在一期开发用地饱和的基础上,为确保有地招商引资,我们着力从3个方面出实招,一是做好工业功能区扩容规划;二是加快深畈区块填方进度;三是加快推进方埠区块土地征用进程。
再次是农业产业化建设。从横村镇的实际出发,扩大以宋家村为中心的葡萄、以阳山畈村为主的桃子、以凤联村为主的毛竹、以白云村为主的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力,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台阶、上规模。今年计划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争取成立2家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强农特产品的品牌注册和名牌创建工作,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其功能,不断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生产导向力度。
第四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我们横村镇党委、政府年初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从6个大方面进行奖励和补助。其中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作为“重头戏”,对规模经营的效益农业进行补助,对创建品牌和创建各类基地等进行补助,对规模种养大户、基地进行命名、授牌,对年初列入镇计划的投资在5万元以上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县里补助外,镇政府再补助30%等激励政策。
二、抓稳定不动摇
稳定,人心就齐;人心齐,泰山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可以克服,制定的宏伟工作目标就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要着力抓好3方面的工作,第一,抓好信访工作。群众的呼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完善困难群众的帮扶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要善于走进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大力营造稳定发展的和谐环境。第二,抓好安全隐患处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企业协会、科技协会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安全责任制,隐患处理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角的原则,坚决不留死角;加大普法力度,积极倡导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平安横村”创建活动。第三,排查处理一切不稳定因素。建立健全联勤、联防、联调、联建、联治的“五联”工作机制,构建社会治安的“大防控”格局,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从确保一家企业、一个村、一个部门的稳定做起,排除一切不稳定因素,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构建和谐发展新横村做出新的成绩。
三、抓实事不拖沓。为民办实事,是我们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为民办实事,就宏观方面来讲,就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微观方面来讲,就是每年当中为群众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今年来说,我们党委、
第5篇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___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扶精准,重点扶、扶重点,整体扶、扶整体,长远扶、扶长远的工作方针,围绕脱贫目标,抢抓省、市扶贫攻坚的重要机遇,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xx县全域旅游、打造秀美乡村的统一部署和我镇实际,对xx镇村级集体经济进行调查,为培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明确我镇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保障措施提供规划和指导,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西南部,xx中游北岸,东、南与xx镇、xx隔河相望,西连许村镇,北接中云镇,东北角毗邻紫阳镇,是xx县的南大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77平方公里,下辖玉坦、程家湾、曹门、新屋、薛村、xx、潘村、杨村8个村委会和大山头、青莲2个社区居委会,66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5万,下辖1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90人,其中女党员79人。镇人民政府驻地xx村,传说唐代诗仙李白(字xx)曾漫游至此而得名。
xx地势北高南低,乐安河沿东、南边界西流,有横槎水等在境内汇入乐安河。境内森林茂密,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稻田成畴,现有耕地1.75万亩,山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xx县重点农林生态乡镇,同时全力打造xx工业小区,全面建设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旅游强镇、和谐名镇。
二、存在问题
1、普遍存在问题:
我镇产业发展势头不强,缺乏产业支撑,农民生产经营渠道窄,收入来源少,生产经营单一、经营规模小,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来自第一产业,而且大多数以种粮油和养殖业为主,副业收入比重低、数额少,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村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对致富项目不关心不参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不敢也没有能力去冒风险赚取更多的收入,产业发展氛围不浓。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还占绝对优势,而能体现地区资源优势的畜牧业、林业、生态旅游业却发展不足,餐饮、旅游和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在全镇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一块是赴外打工。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体偏低。区域位置好的村能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少,增收后劲严重不足。相当部份的村还是吃饭经济,有收入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位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村级集体不断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处举债修路,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想动力不足。部份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时间较短暂。部份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竣工或企业停产后,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制度保障。村级经济经营得一般的村,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权利用效率偏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三、总体思路和下步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______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建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村庄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打造区域旅游、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区域特色更加鲜明、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竞争优势更加突出的新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产业重镇,区域新城。
按照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共融及精准扶贫、产业增收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科技支撑,以投入为保障,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农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突出生态、绿色、安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康。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镇域生态良性循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配臵与合理利用,强调资源开发的递进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产业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坚决杜绝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路子。
2、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共联。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主导思想,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区域旅游、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强化技术支撑,突出市场培育,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协同。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结合我镇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做到长短结合,种养循环,产销相融,着力在畜禽、种植等方面下功夫,培育产业基地与现有产业集中连片打造,突出产业发展实效。
4、优势特色和主导产业示范带动。根据广大村民意愿,以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发展主线,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形成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一系列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和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5、农作物品种推广和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方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6、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思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尊重农村农民主体地位,提供自我管理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我镇村级要全面清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有山用山、有水用水的发展类型,包括出租水库、山塘、门面、土地、林地等集体资产。二是依托企业发展,村企共建。有条件的可以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四是偏远村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五是借用我县丰富旅游资源和打造全国秀美乡村这一契机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村集体依托山水、古建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来。通过专派干部外出实地学习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优势资源、优秀人才,还发动精准扶贫户共同参与,找好找准项目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全镇人民创造福利,实现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6篇 乡镇经济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xx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xx市45公里,距xx市55公里,距xx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xx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xx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xx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
(2)家政7人
(3)服务业14人
(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xx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矗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第7篇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隽水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
近年来,隽水镇各村、社区充分利用城区优势,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基层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隽水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弱,发展步伐滞后,村级招商引资困步不前,产业结构落后,调整优化乏力,历史债务负担沉重。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培育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推进我镇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新一届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镇村级集体经济概况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我镇共有21个村、社区,农业人口近4万人。2003年全镇村级收入843.5万元,村平40.17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280万元,仅占33.2%,;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上5万元的村8个,仅占38%,不足万元的村6个,占28.6%,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有银城、银山2个社区,占9%。
2、村级集体企业情况。就村级集体企业而言,全镇现共有18家村级集体企业,其中仅宝塔砂布厂和宝塔造纸厂两家年产值过千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6万元,占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的45.7%。年产值过百万元的有宝塔茶厂、宝塔纸箱厂、宝塔磨料磨具厂、旭红砂布厂等4家企业。由村集体直接经营管理的有宝塔砂布厂、桃源茶叶加工厂2家,其他16家企业均发包或租赁给个人经营。
3、产业分布情况。2003年村级集体工企业收入176.2万元,占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的62.9%,退耕还林及其它农林产业收入76.9万元,占27.5%,其它产业收入26.9万元,占9.6%。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低,规模小而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镇只有占38%的8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有6个村,占28%,整体经济实力薄弱。8个集体经济收入上5万元的村中,只有宝塔村形成了涂附磨具、铜材及其配套产业,资产及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科技含量较高,其他村集体经济收入则主要来源于砖厂、门店租金、茶厂和退耕还林的政策性收入等低层次产业,对环境破坏大、管理粗放落后、规模小效益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镇2003年实现的28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中,宝塔一个村就达140.8万,占50.3%,比其他20个村(社区)的总和还多,而宝塔村的经济收入又集中在宝塔砂布厂一家,其每年上交120万,占全村收入的85%。由于收入来源过分依赖于单一产业,一旦行业经济效益滑坡,必然会直接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
2、融资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目前,由于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银行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村级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在我镇,特别是10个社区的集体企业发展资金,60%以上靠如土地开发等方式自我积累资金来发展集体经济,30%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筹集,银行贷款不到10%。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各村在进行土地开发过程中,没有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进行大开发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分散。以村一级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土地的高标准开发建设,致使土地的开发利用初级化,回报收益最小化,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造成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在上规模、上档次上有所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3、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
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集体经济集体管,由于管理跟不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垮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障碍。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大局。个别村干部则存在小富则安、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缺乏艰苦奋斗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发展观念滞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4、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不利于整体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且呈日益加大之势。单就8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村来说,最高的为宝塔140.8万元,最低的是雁塔5.3万元,两者相差26倍,与旭红29万元相比,两者相差也达5.5倍。从而形成宝塔一枝独秀的单极发展趋势,对我镇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将延滞我镇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步伐。
5、村级债务包袱沉重,不利于全力发展。
至2003年底,全镇村级债务总额累计达1071.9万元,村均51万元。有债务的村、社区14个,占66.7%,其中白沙、桃源、柳峦、石泉、新塔5个村(社区)债务均超过百万元,共计733.87万元,占全镇村级债务总额的68.5%。形成这些债务的原因较多,主要是经营性亏损、老财贸任务借款、基础设施投资、各类达标升级及非生产性支出等。村级班子很大的精力用于清偿债务,难以全力投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6、村级招商引资困步不前,不利于突破性发展。
近几年,我县隽水、锡山等省、县级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但由于村一级招商引资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政策措施、投资服务体系等软硬环境上无法与省、县级工业园相比。因此虽经努力引来一些客商前来考察、咨询,但最终能够成功落户的没有几家,不利于集体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如下阔去年花很大精力引入的一个肉牛养殖项目,实地考察后一去不返;一位老板有意在石泉投资钟表厂项目,却找不到一块条件适宜的地盘,最后落户麦市工业园。
三、 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干部意识转变,建设强有力的村级班子。
有没有一个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的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有没有一个敢于创业、善于管理的好班长,是决定村级集体经济能走出多远的关键。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并牢固树立只有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才能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才能为群众兴办各种福利事业,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信赖,凝聚力、战斗力才会不断增强的发展意识。镇党委、政府要经常组织村级班子成员进行思想意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制订政策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因地制宜,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在选择发展路子时,要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跟风上、盲目投资现象。一是兴办村级集体企业,象宝塔一样,走工业兴村的路子;二是兴建或经营专业市场,走商业兴村之路;三是发展立体林业。比如东港、桃源每年在林业上分别可收入4万元、8万元,可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调优品种结构、引入深加工等配套项目,走立体林业的发展路子;四是兴办第三产业,城区内几个社区可大力发展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五是创新资本运营手段。以现有土地、资金、资产入股或合资、合作兴办企业或参与企业发展;六是经营集体土地和物业。发挥城区优势,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和商住楼等
二、三产业载体,对外出售、租赁,走物业经营的路子;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村委会可以在技术、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培植集体农业生产基地,走特色农业、服务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路子。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落实县、镇招商引资政策或创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镇一级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对村、社区实施倾斜的扶持政策,结合各村、社区的优势、特色,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宣传、统一引进、科学布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财、物资源,集中力量,明确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把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不适宜在省、县级工业园区发展的项目引荐给村、社区。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另外,各村组目前掌握着大笔土地补偿金,可否借鉴深圳等沿海地区及宝塔村的经验,鼓励、引导其集中资金开发一批标准化厂房用来出租给企业,既可以避免集体土地的大量流失,又发展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同时解决了投资商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厂房和设备,导致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的实际问题。
4、强化管理,千方百计盘活资产,化解村级债务。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弱,是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管好并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资产投入更为重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并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定期公开帐目。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大村级债务清偿力度,通过增收还债、清欠还债、节支还债、归责还债、降息减债、核销减债等手段减轻村级债务压力,集中精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第8篇 乡镇经济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
第9篇 赴特色乡镇考察经济果林状况报告
本着我镇将新发展经济果林特色的精神,我们在_____副镇长的带领下,于8月27日、8月29日分别对锦绣黄桃特色镇_____庄,葡萄特色镇马陆进行了专门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_庄、马陆经济果林发展有几个共同特点
1、起步较早。他们发展黄桃、葡萄,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规模并不大,进入90年初期时,即向规模化发展。这二个镇的总耕地面积都在二万亩左右,目前,_____庄锦绣黄桃实种规模是4700亩,马陆葡萄实种规模6000亩。
2、规划布局合理。实施建设规模化经济果林基地,先期都统一作出了规划布局方案,随后制定方案,成片发展,安排和引导种植户加盟到基地来发展,按统一布局,安排落实到田块。
4、抓特色,创品牌,多功能。他们每年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各类有益于农产品品牌特色的专项活动。以此吸引客户,增加人气,促进旅游业,打响各自特色牌子,如:_____庄桃花节、黄桃节,马陆有企业认领葡萄棚、车友游园会、情人节、摄影节、文化周等等,尤其是马陆镇,年内在基地场举办了13次活动。
5、技术支持力度强。他们都成立了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种苗繁育基地,_____庄的黄桃和马陆的葡萄,之所以成为热销产品,除了规模已经形成外,多年来离不开科技改造、改进和更新。他们按照市场需要,不断地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如_____庄的嫁接苗基地、套袋、果选机,马陆的大棚温室栽培葡萄等等。
6、优质产品走高端价格,政府托底。年内,马陆葡萄特级品每斤28元,_____庄锦绣黄桃半斤以上每斤8元。他们通过收购、筛选后,政府包收特级品,走高端价格销售。销售期间的包袋品统一由政府控制,故也称托底包收。
二、未来经济果林发展趋势和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从_____庄和马陆的考察中,我们认识到
1、锦绣黄桃产出期短。一般锦绣黄桃在8月15日至8月底,10天至15天采收期,亩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但优质栽培,通过疏果套袋的产品,也在3000斤左右,我们大规模种植后,势必在行销上峰期突出。
2、必须成片规划。多年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的优势不大,各村各自调整时利少弊多,缺乏资源整合力。
3、社会性参与的力度。从_____庄、马陆看,生产基地与旅游开发并举,镇文化、宣传系统鸣锣开道,有声有色,一举多得,深入人心,远近闻名,牌子自然而然形成。近年来,我镇各村虽然发展了桑、苗木、果林面积不少,但集合性不够,即影响了整体的社会经济效果。
三、借鉴_____庄马陆经验,对今后我镇如何发展经济果林提出几个方面的意见:
1、建立锦绣黄桃生产基地的规模定位问题
据我们考察期间了解到,_____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二万亩,实际种植面积4700亩,目前,黄桃生产,确实市场缺口还较大,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发展面积一般以5000亩为宜。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开发我镇锦绣黄桃生产基地,是为了又好又快地适应日后的“多功能”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型农业的形势,因此,象马陆那样规划性较强,较易形成。
3、突出黄桃,兼顾其他经济果林。考虑到我镇现有2800亩经济果林的基础,其中1800亩正处于产出高峰,另外1000亩,或过于零散,或品种不对路,收益极微。有必要结合新建黄桃基地,实施更新,改造和适度拓展。
4、增加投入力度。从考察到_____庄、马陆二镇的经验分析,前期开发,他们政府在基础设施、种苗、营销创品牌等方面扶持力度大。
第10篇 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xx年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204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2.4万人,农村劳动力1.68万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0.3万人,还有0.8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5.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广东等发达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外出务工者了解各种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留守后方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乡人民政府乡长
第11篇 2023年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12篇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欢迎访问第一范文//www.koomao.com)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15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75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