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首先我代表_____镇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对各位领导来我园进行评估检查,表示热烈的欢迎及真挚的感谢。为了迎接此次检查,我们对照《天水市麦积区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档案资料建设指南(幼儿园建档目录)》结合我园实际开展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做如下概述:
一、基本情况及设施设备
二、办园理念与园务管理
在办园中,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园理念。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到6岁幼儿发展指南》。以面向未来、服务家长、以人为本、全面育人为办园宗旨,坚持保教结合,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个体差异性,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每位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管理上我们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长处和优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健全,职责明确,激励机制完善。与此同时,我园勤奋求实、团结严谨、热情奉献、开拓创新作为园风。在教职工中积极提倡,做到热爱幼儿园、热爱孩子、树立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同时,我们结合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向家长进行《幼儿家庭礼仪品格教育专题讲座》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与家长相互沟通谈讨家园共育。积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随时了解幼儿园教学进度及幼儿在园表现,通过这些多层次、多途径的交流沟通,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幼儿园动态,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互动,?实现了家园共育的目的。
三、卫生保健与安全防护
我园厨房配备有消毒柜、冰柜、不锈钢厨具等标准设施,干净卫生。操作人员有健康证,建立食堂食品卫生检查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制度,制定合理的营养食谱,食品、餐具、炊具均按规定消毒、我园教师、幼儿每学年体检一次,体检率达100%。并建立了合理的幼儿作息制度,确保幼儿身体健康发育。我园从制度上规定安全措施,从设施上保证安全无隐患,从人员管理上加强督促检查。做到经常性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并经常组织教职工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坚持每天晨检,检查幼儿随身携带物品,及时消除隐患。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重视幼儿安全工作,坚持确认接送的幼儿家长,确保幼儿安全离园。我园有两辆接送车辆,车辆均通过检验,接送车辆有专人负责,每天接送完后进行点名,确保每位接送幼儿进班。我园还与公安部门经常性的联系,配备了警棍等警备器材,制定各种应急预案,以确保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由于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幼儿园自开办以来无一起大小安全事故,并迎接了甘肃省学校安全大检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四、环境创设与教育教学
1、我园认真贯彻执行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一日作息制度,合理安排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和各生活环节活动的时间,充分体现动静交替,保教结合的原把团结严谨。主题创设与保教相适应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参与布置,体现孩子参与的痕迹。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愉快。
2、我园立足本园实际,尊重幼儿的兴趣开展活动,让幼儿体验活动的快乐。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注重观察幼儿,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更多地通过启发性语言、环境的设置和材料帮助幼儿,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五、幼儿发展与办园效果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我园幼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办园水平也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认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园积极参加中心学校及镇上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上获得了一等奖。在建国60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当然,我们清楚知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环境场所偏小、园所绿化不够、有些制度不够完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加强等等。但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办园思想,发挥我园优势,完善我园不足,获得社会的认可。争创省二类幼儿园是我园的暂定目标,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将继续努力,恳请教育局领导检查后予以肯定。
第2篇 关于接受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关于接受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泸县潮河镇学校
xx年10月
潮河镇学校在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关怀下,坚持“树立全面育人理念、打造名师名生工程、争创县市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依法办校、民主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很抓内部管理,巩固“两基”。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努力办好潮河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将我校的“两基”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潮河镇学校位于泸县边缘于富顺县接壤的潮河镇政府所在地桂苑社区,是xx年随泸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由原潮河镇中、小学合并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2365名,其中中学14个教学班,学生766人,小学本部15个教学班,学生964人,五个教学点、19个教学班,学生635人。在职教职工112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达标,校本部现建有学生实验室、图书室、仪器保管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红领巾广播室等功能室10余间,图书室藏书量达两万余册,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历经了风雨沧桑的潮河镇学校,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在现代教育的平台上作出了满意的成绩。学校先后荣获泸县课改先进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先进单位、校风示范校,常规管理合格校、县级文明单位和最佳文明单位。三年来,学校连续三年获县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教师中先后荣获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市县级荣誉35项,师生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竞赛中先后有172人次获奖。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普及程度
(1)入学率
7—12周岁入学率06、07、xx年分别是:100%。
13—15周岁入学率06、07、xx年分别是:97.6%、96.6%、98.1%。
(2)、辍学率
小学部辍学率06、07、xx年分别是:0。
中学部辍学率06、07、xx年分别是:0.62%、2.5%、1.1%。
(3)、毕业率:
小学部毕业率06、07、xx年分别是:100%。
中学部毕业率06、07、xx年分别是:99.9%、92.2%、98.7%.
(4)、完成率:
15周岁完成率06、07、xx年分别是:99.6%、100%、99.6%。
17周岁完成率06、07、xx年分别是:97.4%、95.4%、94、1%
(5)、残疾少年儿童入学情况
7-15周岁三残儿童06、07、xx年分别有:8人、14人、13人。全部入学随班就读。
2、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xx年3—6周岁儿童入园1088人,入园率87.13%。
xx年3—6周岁儿童入园1021人,入园率85.31%。
xx年3—6周岁儿童入园991人,入园率86。18%。
3、师资水平
(1)校长培训情况
学校现有正副校长3人,2人参加了县级校长培训,1人参加了市级培训。岗位培训比率为100%。
(2)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教职工总数156人,在岗在编教师112人,退休教师44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工勤人员2人。
小学部教师近三年(06、07、xx年)学历达标率分别是:100%
中学部教师近三年(06、07、xx年)学历达标率分别是:
95.9%、95.9%、100%.
所有教师均持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并按规定全部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参训率100%。
4、办学条件
(1)校园、校舍情况
全校占地面积(含村级学校)2191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9.3平方米;
学校校舍面积601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2.5平方米。
(2)图书资料拥有情况
学校现有图书资料:旧书9094册、新书5528册、光盘1871个、电子书8900册、合计:25393册,生均15余册。
(3)音体美器材、数学科学仪器装配情况
中学、小学按xx标准装配,仪器完好率达98.6%以上,能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三、主要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巩固了“两基”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保障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进得来,留得住,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施教,确保入学率达到100%。每年的7月15日以前,镇政府根据摸底情况,向入学孩子的家长发出入学通知书,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二是每学期的开学宣传进社区,进家庭,把控流保学工作做在前头。学校将可能辍学学生进行排查摸底,对贫困家庭子女采取“减、免、帮护”等措施,开启“绿色通道”,保证学生按时入学;对厌学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查找根源,并制定解决方案;对留守儿童学校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每位教师结对帮扶一位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在学校感受到亲情,感受党、政府、学校的温暖。
三是把国家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个学生免费入学,确保贫困家庭住校子女得到相应的生活补助;
四是成立扶贫助学基金,争取政府的拨款,社会的救助,全校师生的捐款,救助身边的贫困学生。三年来,共有10余人次得到了3000多元的经济援助。
(二)、着眼学生未来,促进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抓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抓德育工作的态度是:学校无小事,贵在坚持,把小事做好;抓德育工作的习惯是:抓好细节,持之以恒;抓德育工作的信念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抓德育工作的措施是:实施立体式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点(少先队)线(班主任)面(全体教职工)体(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用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德育教育的场所。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整治校园环境,得体醒目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却有着明确的德育导向性。如:抓地方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养成教育宣传、卫生与健康教育专栏等。不仅如此,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坚持一天一播,为学生自我陶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每班每月都有一个不同主题的班队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人管人,人人被管”的班级管理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建设的主动性,使班风、学风得到明显的好转。
3、关注贫困生和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抓好和谐校园的建设。关注贫困生,学校都成立了扶贫助学组织,由教师带头,面向学生、社会及知名人士捐款,使全全校近几年来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关注学困生,学校在开学初都制定了学困生辅导计划,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做到思想上不歧视,行动上有计划,使每位学困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关注留守儿童,学校积极开展了“1+1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儿童能在学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还能注重育人环境的拓展与优化,通过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
1、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我们制订了《潮河镇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潮河学校本教研和科研制度》等一系列的常规管理制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教导处每学月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对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单元检测、期中检测、试卷分析等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每检查完一个教师,都要进行座谈,对检查较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对检查较差的教师进行解剖分析,限期进行改正。并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把检查结果在全校进行通报,通过这样的措施,进一步端正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作风。
2、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研工作已成为我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学校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及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制定了课改实验方案和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教导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全国名优课堂教学录像,各教研组间周一次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学能手”。同时我们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素质。三年来共请县内知名教师来校上示范课10余人次。走出去达100多人次。为了让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学校鼓励教师进行新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教研论文及总结材料。几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有150多篇曾获省市县的奖励。同时我校以研促教,大力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几年来,我校先后申报承担了市课题1个,县级课题两个,教师参与面32%,市级课题《远程教育资源研发学校》也正在研发中。课题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我校还将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中,如果不达标者取消年终评优、晋级的资格。3、学校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治校,形成精干、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行政作风,一方面加强制度管理;另一方面加强人文管理,着眼于和谐校园建设;第三方面,充分发挥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保证。
首先,注重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组织教师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评选“师德标兵”活动,用榜样示范来带动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三年来学校在民主推举和综合考评的基础上评出镇级师德标兵6人,县级师德标兵2人,市级师德标兵1人。
其次,做好新任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三年来,我校新聘教师 30 余名,工作未满5年的年轻教师28人。为了能够让他们尽快的成长为合格的教师,学校加大了对他们的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外出培训、学习、教研组培养、教导处直接管理等方式,使她们目前已经基本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
再次,广泛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坚持业务学习制度的同时,我们积极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三年来先后组织教师百余人次参加了省、市、县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研活动等。在组织教师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薄弱方面,多次聘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辅导讲座。通过优质课比赛和说课比赛等活动的开展。
(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在学校能生动活泼、健康的学习和成长,每学期初,学校都和每位教师及食堂工作人员签订学生平安责任书,使安全管理不留死角;二是利用朝会、班会宣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我校学生都处在农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每年我校都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来我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大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三是不定期进行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及教学楼的安全隐患排查,并记录存档,及时作出整改。同时,学校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加强各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师生饮食、环境卫生的监督整治工作。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备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预案,建立了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无安全隐患死角。
四、主要的不足和问题
近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真正的巩固了“两基”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缺乏外语、计算机、音体美等专业课程的老师。
2、教学装配滞后、部分已陈旧或与时代不符,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可供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器材素材还不丰富。离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差距。新的教育保障机制保证了学校的运转,但学校发展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还有距离,特别是学校本部校园小、学生多,影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校特色已经显现,但成为特色学校还需继续努力。
第3篇 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全文一
2023年1月27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
郭树清作了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在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生产总值5.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粮食总产达到919.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进出口总额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26.7亿元,增长10.2%;支出7175.9亿元,增长7.3%。
重点改革实现突破。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由7371项精简到4227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170项。新登记民营企业增长97.2%。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67.7%的耕地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国企国资改革持续深化,各类企业上市和挂牌数量大幅增加。公用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要素市场体系持续完善。税收制度不断健全,预算公开规范、转移支付调整和政府债务管理得到加强。投资基金和财富管理稳步发展,银行类机构进一步规范,直接融资规模成倍增长,民间金融阳光化成效明显。事业单位完成分类,配套改革措施分步推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积极探索社保基金委托运营和保值增值。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主体作用,制定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案。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增速降低,装备工业增速超过工业2.5个百分点,制成品相对于初级产品的比重持续上升,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例稳定提高。提前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文化、旅游、养老、医疗、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额277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22个,备案核准境外投资增长39.4%。率先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开展走进中东欧、走进东盟等系列经贸活动。鲁台、鲁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在全国工商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成功举办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外省民企签订投资合同金额2.9万亿元。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工作进展良好。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启动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发布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范文写作城镇化率达到55%。“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建设。聊城、菏泽和东平县开始享受国家中部地区政策。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外电入鲁”三大通道前期工作全部展开,锡盟至济南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91%村庄实现集中供水,89%村居实现生活垃圾标准化、无害化处理。
民生政策普遍落实。城镇新增就业11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万人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和11.2%,收入比缩小到2.46:1。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同工同酬,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趋于合理。上调了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加了穆斯林群众的牛羊肉价格补贴。残疾人的保障服务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教师待遇得到提高,工作总结公务人员收入地区差别进一步缩小。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启动,高等教育得到加强。实施了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取消了进城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户籍限制。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2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6人,新遴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20人。养老床位达到50万张。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40%。成功举办孔子文化节、省运会、残运会和青岛世园会。大力支持军队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圆满完成44700人的兵员征集任务,人防系统在全国检验评估中获得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定期公布、责任追究和财政补偿制度。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16.3%,可吸入颗粒物改善11.3%。煤电机组环保改造提前达到“十二五”目标。个人简历全年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09万辆,是国家任务的2.55倍。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全面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把政府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之下,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决议。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决策中主动加强与政协民主协商。建立起省政府各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口联系机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提案719件。省市县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一批历史遗留的信访问题依法解决。坚决惩治****,严明纪律,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查案件15501件,党纪政纪处分15496人。
各位代表,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低水平重化工业比重过高,初级产品多、附加价值少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0.5个百分点,个别地方政府债务包袱沉重。城乡部分居民生活非常困难,危旧房屋改造进展很不平衡,约19%的农村住户没有取暖设备。范文内容地图滩区、库区、山区等扶贫任务还很艰巨。雾霾天气频发,有些地方水、土壤污染仍然较重,地下水漏斗区还在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一些地方超过120:100。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道路和车辆事故突出,伤亡人员多。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比较薄弱,作风建设成果还很不牢固。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设租寻租和利益输送行为,反****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上述问题,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解决。
二、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去年11月,___***___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和科学指导。根据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要求,今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202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
第4篇 2023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3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___、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五个突破”:即生产总值突破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外贸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省生产总值15708.6亿元,增长9.7%。财政总收入2680.5亿元,增长13.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1.5亿元,增长16.1%。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4677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9.2亿元,增长12.7%。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总产428.7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3.7亿元,增长11.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3%。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11.4∶53.5∶35.1调整到10.7∶53.4∶35.9。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1566范文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1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增铁路营运里程588公里,达到3734公里。沪昆客专杭南长段建成通车,昌吉赣客专开工建设,江西进入高铁时代。城镇化率达到50.2%,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5.1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9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增长11.3%,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把握工作的力度和节奏,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积极实施“稳增长20条”政策。加大实体经济帮扶力度,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创新融资模式,“财园信贷通”发放贷款229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发放贷款21.1亿元。坚持抓项目扩投资,热门思想汇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向社会新推出投资示范项目300个,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础产业领域,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3.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9%,提高0.5个百分点。积极拓展消费需求,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出台了促进信息、养老、健康消费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着力扩大外贸出口,全面推行直通放行、绿色通道等通关措施,外贸出口总额320.4亿美元,增长13.7%。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破解发展难题,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第5篇 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___、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三项重点任务,拓展深化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总量折合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3.14亿元,税收占比达83%;全社会研发投入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分别增长8.7%和10.6%;城镇新增就业138.3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2%;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企国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8个专项意见,273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基本架构,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取得重要进展。省级层面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6项,精简幅度近4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绩效管理取得积极进展。“营改增”试点企业达34万户,累计减税358.6亿元。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三证合一”试点,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和49.7%。同时,在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抓住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重大机遇,认真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互动,推动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进出口总额5637.6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72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实际利用外资281.7亿美元,新增对外协议投资额72.2亿美元,各类开发园区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1566范文网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二)注重协同拉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适应需求新变化,以建设“智慧江苏”、“健康江苏”、“畅游江苏”等为载体,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消费新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服务业投资占比突破50%,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6%。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苏南硕放机场二期航站楼投入使用,沪通长江大桥、连淮扬镇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开工建设,新一轮铁路建设项目里程达1600公里,其中高铁1500公里,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320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热门思想汇报南京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70万户,215万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以调结构稳定外贸增长,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系试点,开展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增长2.3%,其
以上是《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一)》的1566范文网范文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改革、增长、试点、投资、美元、全面、超过、进出口,希望对网友有用。
第6篇 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提纲
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提纲
听取了__________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和其他代表们的感受和意见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报告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体现了省委_____届_____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推进_____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求实务实。报告文风朴实,结构严谨,简明扼要,通篇贯穿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过去成就的评价全面中肯、实事求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回避矛盾,_____个方面的问题,分析深刻,切中要害,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对_____省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读完报告让人精神振奋,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不利因素,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成绩斐然令人备受鼓舞,这是思想解放的成效,是科学发展的成果。
二是思路清晰。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把_____省放在全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分析形势,客观把握省情,准确判断机遇,让人感到压力同时信心倍增,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在机遇挑战面前的战略清醒。报告主题鲜明,提出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信照着这个思路抓下去,_____省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三是措施有力。报告对今年的工作安排,战略部署具体,内容丰富实在。报告把上级精神与_____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统筹与重点突破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七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具体务实的措施,确定了科学详实的目标,特别是围绕 “保、扩、调、惠”这条主线,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全力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从不同侧面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为人民谋福祉,殚精竭虑,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
四是重点突出。报告突出了主要工作,兼顾了方方面面。报告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任务,科学决策,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力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道出了老百姓对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期盼,描绘了_____省这个农业大省的美好未来。同时报告突出了建设和谐_____省这个重点,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渗透着爱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情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可谓得民心、顺民意。
报告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体现了改革开放意识,体现了开拓创新精神,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的报告,是一个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凝聚民力的报告,我完全赞同。
按照报告来联系_____县实际,谋划今后的工作,既鼓舞士气,同时感到压力很大。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___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突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但同其他兄弟县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结合_____县的实际,落实好报告精神,今年我们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招商引资,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_______________二是在解放思想,推进全民创业上争当排头兵_______________三是在城镇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上做特色文章__________
第7篇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解读
由于2022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没公布,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22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吧!
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24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2023年至2023年,全省人民辛勤劳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十二五”胜利收官。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3万亿元,年均增长9.4%。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6千美元增加到1万美元。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对外收支总体良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倍以上,达到5529亿元。“十二五”规划27项主要指标中,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2项预期性指标超额完成,3项预期性指标接近目标值。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达到315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达到12930元,城乡收入比由2.70缩小到2.44。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5岁,达到78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千分之7.69下降到千分之4.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人均受教育年限8.87年,提高0.11年。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约5平方米,分别达到36.4平方米和40.9平方米。城镇每百户拥有汽车由19.9辆提高到49.4辆,农村由5.4辆提高到23.6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3.9个百分点,达到48.6%。
(二)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由867.1亿斤增加到942.5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持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8.7个百分点,成为吸引投资、吸纳就业、创造税收的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72%提高到2.23%左右。“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东中西部差距不断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17市实现铁路网全覆盖,96%的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全省发电装机达到9716万千瓦,比2023年增长48%。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胶东调水主体工程投入使用。
(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省95.7%的村(社区)完成了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健康成长。供销社改革取得新成绩。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设立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政府定价项目削减67%。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主体发展到618.2万户,比2023年翻了将近一番。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基本建立,转移支付调整和债务管理得到加强,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小贷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扎实推进,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稳健起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青岛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学去行政化试点顺利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先后实现整合,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公务人员工资、养老、住房、交通和休假制度日益规范。
(四)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经济界的合作,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密切。新增友城38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40对,来鲁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3万人次。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鲁港、鲁台交流合作成果丰硕。202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2417.5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增长77.8%;对外实际投资57.8亿美元,增长205.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1亿美元。成功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等一批重大国际活动。国际海事司法研究基地和国家法官学院青岛海事分院落户青岛。中小企业到境外对标交流,乡村旅游带头人赴海外学习培训,都取得了持续明显的成效。全国工商联知名民企洽谈会签约项目落地率超过80%,到位资金7842.5亿元。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加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各方面制度和程序不断完善。政府系统严格执行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决策中主动加强与政协的民主协商。省政府及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对口联系逐步常态化、机制化。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和决定46件,制定政府规章64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15件、政协提案3362件。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公布实施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展开。持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省市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依法解决。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法治观念普遍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严肃政纪、纠治“四风”、严惩腐败取得显著成效。纪检监察机关立查案件累计70080件,党纪政纪处分69688人。
(六)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四德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由61%提高到99.2%。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各个领域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在全国影视剧业内和广大观众中,赢得了“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2370亿元。成功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儒学大会、中国艺术节、孔子文化节和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重大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七)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积极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社区居(村)委会联席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议事制度。广泛构筑起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联动机制。社会组织达到4.56万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参保4534.2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331.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信访工作持续加强。省政府及各部门新闻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山东建设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得到加强。顺利完成23.14万名兵员征集任务。
(八)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建立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和财政补偿制度。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13.8%,二氧化硫下降47.7%,二氧化氮减少12.8%。新能源发电装机增加837万千瓦,占比提高7.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淮河、海河流域治污国家考核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7.9%提高到9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8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面积新增300多万亩,植树造林1561万亩。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改革,敢于担当,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有效统筹协调多方利益,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司法民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服从省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多党合作和政协民主协商,积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
各位代表,___、国务院对山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特别是2023年______视察山东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我们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为我省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来我省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传统优势正在改变,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仍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镇中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部分群众生活非常困难,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有较大差距。人口老龄化加快,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超采地下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劣五类水体基本消除,但一、二类水体没有明显增加。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道路车辆伤亡人数居高不下。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作风不严不实问题仍然存在,法治素养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安排年度工作中,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从今年起到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我省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擘画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服务业占比达到55%左右,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型省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提高到2.6%。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持续缩小,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65%和55%以上。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山东、诚信山东、美德山东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平安山东建设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法治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此,要紧紧抓住以下任务。
(一)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度。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创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工业强基,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鼓励军民产品、技术、人才、信息广泛交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二)实现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改革助推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健全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经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合理划分省和市、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完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提升金融普惠程度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自贸区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争取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100公里和7600公里。新建改建穿城公路、瓶颈路段2840公里,整治完成国省道6100公里和县乡路2.95万公里。建成运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机场,争取建成济宁机场、聊城机场,开工建设枣庄机场。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港口群。建设海阳、荣成核电基地和海陆多处风电基地。加快外电入鲁,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2400万千瓦。完善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系统建设。抓好雨洪资源利用,提高引黄能力,完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00公里以上。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城镇和工矿区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完成180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完善城市微循环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青岛、济南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步伐。落实农村抗震设防标准,平房要普及钢筋圈梁和构造柱,新建改建房屋最低按7度抗震设防。按照节能环保要求新建改建农村供暖设施。2023年底完成647万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坚持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提高综合竞争力。发挥好青岛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海洋经济集聚区。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强化省会辐射引领,支持济南建设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济莱协作区建设,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沂蒙等革命老区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把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成邻边经济新高地。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以人____新型城镇化步伐,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服务和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新生中小城市。积极稳妥推进撤县设区(市)、乡镇合并、镇改街、村改居。鼓励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和工矿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农村金融、邮政物流等公用事业发展。
(六)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社科理论研究创新、历史文化展示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营造激励齐鲁文化精品创作的社会环境,支持富有山东特色的文学、戏曲、美术、影视、出版、传媒事业加速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各级档案馆建设,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好客山东品牌影响。
(七)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坚持科学扶贫、注重实效,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实现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10万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提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健康山东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政策措施。不断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民主协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各领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抓好人民防空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人口质量,继续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失独家庭关爱扶助力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八)建设美丽文明新山东。维护好我省的壮美山河、富饶湖海和广袤平原,多姿多彩地展现齐鲁风光的独特魅力。加大对自然人文遗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老街区老村落老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尊重农村形态和农民生活习惯基础上,有序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大气污染治理放在突出位置,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土壤质量明显提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木绿化率达到27%。开展地质环境恢复和塌陷地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增加对重点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健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三、2023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
刚刚过去的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5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这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出口保持稳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9%和49%。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推进好品山东建设,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引导企业在满足一般消费需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和个性定制,多生产绿色、健康、智能的高附加值产品。健全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体育等产业,引导各类服务业改善供给结构。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鼓励建设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创客空间。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实施化工产业搬迁改造和结构调整攻坚战。对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妥善安置产能过剩行业失业人员。引导企业多措并举消化库存,总结推广近些年各行业压缩支出的有效办法,支持企业全面降低成本,特别是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能源损失,压缩管理、销售和财务费用。鼓励企业多渠道筹资,增加资本金,减少银行贷款比重,降低债务率。积极化解企业间担保链、担保圈风险。
(二)贯彻好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具备条件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电力等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形成较大规模的实物工作量。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升级改造工程。开工保障性住房49.3万套,基本建成22.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00万户,启动农村供暖改造工程。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今年要完成一半任务,改扩建1500所学校。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扩大传统消费,促进信息、网络消费。总结交流临沂、潍坊等地的经验,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推广菏泽、滨州、日照等地的好做法,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鼓励发展农村淘宝项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提高新市民购买和租赁住房的能力。落实好公积金使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消化房地产库存。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提高公租房租赁补贴比重,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的通道。支持各地各部门收购或长期租用符合条件的商业房、写字楼,改造为中小学、幼儿园、养老院用房。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库存商品房改造为电商用房、教师公寓、养老地产、旅游场所等专业设施。
(三)进一步健全企业微观运行机制。支持各类企业规范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实现更多企业挂牌上市。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推行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将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监管。开展首批58户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任职回避、公务回避、亲友回避,公开透明履行职责。加强关联交易监管,切断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鼓励民营企业规范成本核算,引导民营企业家参照市场正常水平领取薪酬,依法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关心、保护企业家,搞好企业家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人才工程为引领,集聚更多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首席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借鉴淄博、济宁、德州、聊城等地做法,健全引进人才制度,吸引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各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来鲁工作。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脱贫攻坚。继续抓好高产创建、渤海粮仓、精准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顺应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轮作,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休耕方式。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优质牧草,以及大豆、花生、杂粮等经济作物。树立大食物理念,大力发展肉蛋奶、果蔬茶等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建设海上粮仓。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第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确保今年脱贫人口不少于120万。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验收和应用,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抓好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工作。
(五)落实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待遇。今年为200万进城农民工和140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办理城镇户口,落实同等公共服务。对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持不变。普遍降低大中城市外来人员落户门槛,使其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拓展棚改范围,改造完成棚户区48万户。同时,将棚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提高货币化安置比重。完善连接镇村间的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把非农经济和就业超过70%的村庄和人口纳入城镇管理。推动住房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政府监督和服务向乡镇下沉。试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投资基金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政策。改进城乡规划,提升建筑质量,治理违法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提高城乡供水水质,大力发展集雨型绿地。加大低效闲置土地处理力度。实施示范镇提升行动。
(六)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完成营改增任务。完善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加强税务队伍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县及县级以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全部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决算。扩大涉农专项资金整合试点范围。继续清理财政专项资金,省级再压减10%,用于增加扶贫投入和产业引导基金。继续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国家部署,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到15%。在保持政府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前提下,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加强债务分类管理,重视债务结构调整和存量置换。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私募市场和股权投资基金,审慎探索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发挥好齐鲁和蓝海两个股交中心平台作用。进一步优化城商行股权结构,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稳妥推进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试点。积极发展现代保险业。着力去杠杆,规范信托、理财等表外融资业务,降低金融资产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清理打击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七)推动对外经贸投资双向优化。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培育壮大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____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有机结合,深度推进产业、企业、项目、人才国际化。加强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管控。抓住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实施机遇,在贸易、投资、金融、旅游、交通和产业合作等领域争取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烟台中韩产业园建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申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加快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
(八)强力推行清洁燃烧等治霾措施。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推进污染防治一体化。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时段限值,对不达标企业依法实施限产停产治理。推动工业绿动力计划,抓好燃煤电厂、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广煤炭高效利用技术,探索多种清洁燃煤实用办法,减少散烧煤总量。强化成品油全过程监管。抓好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创建绿色交通省份,城市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标准,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2%以上。积极推进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九)力争社会民生事业有新的较大进展。加快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2000所幼儿园。落实中小学教师编制“县管校聘”。抓好职业教育,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省直转制文化单位改制到位。持续建设十大旅游目的地品牌,按期完成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年度建设计划,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启动所有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分级诊疗,有序放开医疗服务价格。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提高基层、中医药、妇幼、传染病、精神卫生等薄弱领域的服务能力。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新增养老床位6万张。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年内为1000名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倡导社会慈善捐助。
四、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力量
各位代表,______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鼓励社会各界群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政府工作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大力倡导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着力克服庸懒散现象,认真解决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问题。积极适应新常态、学习新知识,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境内外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干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主动作为、做有成效的予以表彰,对不作为的部门和干部严肃问责。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及时的纠错机制和正常的免责制度,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全面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全面梳理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注重发挥律师、法律顾问和司法机关作用,通过协商调解和必要的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依靠广大群众推动任务落实。
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深刻汲取安全事故沉痛教训,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深入开展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消除各类非法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加快食安山东建设,加强消费品安全风险防控和检验检测。继续搞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深化“平安行·你我他”行动。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定期报告政府工作。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大力推进多层次协商民主。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开展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行政监察和行政执法监督。建立行政复议纠错、行政诉讼败诉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际成效。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请教,为群众办实事。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和权力寻租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美好明天属于勤劳智慧的山东人民,幸福生活需要我们用双手来创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8篇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任务和“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2023年是陕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年初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以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视察重要指示为指导,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在追赶超越的征途上奋进,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2059.87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6420元和8689元,分别增长8.4%和9.5%,基本完成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针对下行压力精准施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适时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企业稳产促销,在开局不利情况下,规上工业增速逐步回升,全年增长7%,在能源大省中实属不易。二是力促投资稳定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开展央企进陕、民企进陕、京企进陕活动,与各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争取中央资金2096亿元,发行政府债券1260亿元、企业债券64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万亿元,增长8%。三是多措并举释放消费需求,网上消费等消费热点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各大电商纷纷与我省进行战略合作,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物价指数上涨1%。四是依托园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2350个,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苹果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农业规模经营和效益加快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既保证了就业和群众增收,又拓展了调结构的空间。
(二)全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新支柱产业加速成长并在应对经济下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扶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闪存芯片、汽车电池项目和年产1500万部手机生产线相继投产,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国产大运和新一代新舟支线飞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行,非能源产业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旅游总收入达到3005.8亿元。坚持“三个转化”思路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陕西煤化继延长集团之后跻身世界500强,能源化工产业经受严峻考验继续发挥支柱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量成倍增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全省gdp的9.8%。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三)“四化同步”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按照“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思路,推动全省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省市共建大西安工作持续推进,西安、宝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西咸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统筹加强小城镇、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145.7亿元,撤并行政村4830个,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02个,97万农村居民成为新市民,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35个百分点。二是坚持一市一策分类指导,各地竞相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形成。继续推进计划单列市和省直管县试点,启动4个镇级市试点,依托工业集中区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撤乡并镇207个,128个镇进入全国重点镇,3个镇列入全国建制镇试点,3个县撤县设区,陕南经济增速连年超过全省。三是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增强。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8.5万套,基本建成53.4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1万户,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沿黄河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改造县城过境公路29条,新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了2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气化陕西”二期工程惠及群众1500万,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全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生态建设正在向系统化迈进。大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拆改燃煤锅炉3867台,淘汰黄标车7.8万辆,关中削减燃煤300万吨,西安收获了251个蓝天,较上年新增40天。全面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累计投资245.5亿元,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目标正在变为现实。强化秦岭保护和汉丹江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秦岭北麓违法乱建现象,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490.7万亩,建成“百万亩湿地”和“百万亩森林”。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改水改厕,治理面源污染,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健全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退出机制,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3.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4%,单位gdp能耗下降3.3%,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尚需锲而不舍、铁腕治理、久久为功。
(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陕西已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围绕国家论坛和品牌展会精心搭建高端合作平台,参加欧亚经济论坛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从首届的13个增加到53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西洽会和农高会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展会转型。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创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大通关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与国内13个口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铁路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初具规模,全省海关增加到6个,“长安号”纳入国家“中欧快线”年发送138列。发挥在国家外交大局中地位提升的优势,巩固发展与国外的省州友好关系,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和旅游博览会常态化。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标准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21亿美元,引进内资5658.63亿元,分别增长10.7%和13.7%,境外实际投资6.66亿美元,增长47%,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增长12.8%,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
(六)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取消下放省级审批94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公开52个省级部门的4394项权责清单,修订发布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2023年本。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三证合一”制度,有序推进“营改增”试点和价格、投融资改革,政府定价目录缩减55%,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收费40项,通过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组建企业集团2家,去年新增市场主体32.1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3.3%。以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承包确权颁证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重组设立了秦农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分别发展到13家和286家,发起设立政府产业基金5支,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省政府与5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市公司发展到4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6家,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目标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了体现正常增长机制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规范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标准,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改革,实行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是激发活力、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仍需加大力度、持续推动。
(七)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全省人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虽然去年财政增收压力明显加大,但“两个80%”仍然得到全面落实,全省民生支出3582亿元,保障能力持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坚持就业优先与鼓励创业创新相结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5%,新增城镇就业44.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3.8万人。扩面提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居全国第12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最高补助额达到2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460元和年25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高出国家标准20元,居民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水平分别达到人均2344元和户均1407元,乡村教师、精简下放人员等二十多个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顺利实现三年23%的保障面,移民搬迁步入常态化轨道并在全国推广,年内又有45.1万户城镇居民迁入新居,129万人实现脱贫,其中搬迁21.9万人。加快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狠抓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中职教育规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前一年生均补助标准达到1300元,新增公办幼儿园839所,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29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4%,高考录取比例达到80.6%,家庭困难学生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在积极解决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组建各类医疗集团和联合体37个,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体系,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7%,为基层招录医学本科生1803人、培养全科医生1520人。以30个重大文化项目为统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实现,采取购买公共服务形式开展各类演出3000余场次,配备全民健身器材4.7万余件,一批文化精品力作亮相央视或全国舞台。民生改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八)强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型、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全面实施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率先推行公车改革,省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8%。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严惩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查处政府系统违纪工作人员3278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省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24件、政协提案747件,向省人大报告专项工作13项,接受省人大秦岭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4次,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等专题询问2次,参与省政协常委议政协商2次、月度协商10次。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围绕平安陕西建设狠抓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过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和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宗教、地震、气象、测绘、人防、邮政、档案、地方志等领域工作都得到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2023年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确定的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5项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一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总量列全国第15位,财政收入翻一番,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固定资产投资是上个五年的3倍,新增高速公路17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由8条增加到36条,高铁从通达一个省会拓展为“一日交通圈”,西安开启地铁时代,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实现,引汉济渭和东庄水库工程加快推进,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创新潜能有效释放,相继被国家列为创新型省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7项,去年技术交易额721.7亿元、专利授权量3.34万件,分别是五年前的7倍和2.9倍。四是对外开放短板加速弥补,实际利用内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8.6%和20.5%,对外直接投资是“十一五”的3.6倍,进出口增长率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世界500强落户总数达112家,经济外向度从7.9%提升到10.4%,陕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五是一系列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社保、医疗、商事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探索被国家推广,社会普遍关注的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开创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六是“两个80%”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稳中有升,社会保障惠及城乡各个群体,230多万户居民通过安居工程迁入新居,170多万人依靠移民搬迁告别深山,三秦百姓分享到更多发展成果,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豪。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积累的经验值得铭记,这就是:不管面临多大的挑战,都必须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巩固和保持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不管处理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必须把全省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不管取得多么好的成绩,都必须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全省上下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陕西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二、“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在提高质量与效益基础上,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尤其是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下滑,致使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受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波动双重影响,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更加显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群众收入、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对外开放等短板虽有重大突破,但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不仅廉洁从政需要持续强化,解决不敢担当、为官不为问题更为迫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陕西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于科技、人才优势凸显和不断增长的标准、专利、技术交易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于国家赋予我省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先行先试的使命和诸多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可获得更多的支持;在于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将在日趋激烈的个性化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在于连续的高增速积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于民生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极大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拓展了我省发展的空间;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3700万三秦儿女人心思进、万众追梦焕发出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按照______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的要求,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常态下新跨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的伟大胜利!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以实施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步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进入中国著名品牌的数量大幅提升。
把协调作为内在要求,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结构。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关中打造成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把陕北打造成全球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全国革命老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把陕南打造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抓住国家支持关中城市群建设和西咸新区先行先试机遇,积极推进大西安建设,着力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创新重点镇发展模式,狠抓新型农村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60%。围绕平衡发展强化以综合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西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建设铁路3500公里、高速公路15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
把绿色作为必要条件,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划定并执行各类生态红线,认真落实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督察和终身追责制度,持续铁腕治污降霾,实施城市疏解疏通增绿工程,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水源地保护,启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争取建设秦岭、桥山和黄河国家公园,围绕“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积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和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力争西安每年增加10个蓝天,关中农村环境实现根本性变化。
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建设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通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设西安领事馆区,积极申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园区,继续办好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暨丝博会、杨凌农高会和丝绸之路系列节会,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或建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畅通政府对话、企业合作、民间互动渠道,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把共享作为本质要求,不断为三秦百姓创造新福祉。新增就业220万人。普及学前3年教育,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5所高校和50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整,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形成适应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围绕健康陕西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2023年县域就诊率达到90%,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陕西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重点县和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33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2023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心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实现“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推进“去产能”和“三个专项行动”。今年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增长9%左右。为遏制生产和利润下滑势头,要全力打好“去产能”歼灭战。精准研判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向管理和技改要效益,寻找新的石油产销平衡点。重点开发陕北和彬长煤矿,逐步关停渭北老矿区。分类推进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降本增效和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分类施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扩大销售,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鼓励首台首套优势装备推广应用,完善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扶持政策。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动企业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从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财务成本和税费、五险一金、电力价格等方面发力,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进行直供电和低电价区改革,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全面评估技改资金使用情况,发布指导目录,实施150个重点技改项目。
按照补短板要求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紧扣国家政策取向,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继续加强“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力加快包西、西成高铁等项目进度,努力推进陇海铁路功能北移。以加密高速路网、增强等级公路联通能力和建制村通油路为重点加快公路建设,切实抓好黄陵至延安、宝鸡至坪坎、平利至镇坪高速和沿黄公路、搬迁集中安置点连接线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大西安轨道交通和关中城际铁路,支持西安加快地铁建设,启动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加快建设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亭口水库、延安黄河引水等项目,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依托神府、榆横、延安、彬长四大煤电基地,尽快建成至河北、山东、江西“两交一直”特高压输电通道,加快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到户,普及城区公共无线网络,不断扩充出省带宽,督促运营商落实降费提速政策,建设“宽带陕西”。以我为主精心谋划后续重大项目和滚动投资计划,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今年增长10%左右。
围绕市场化目标健全要素配置体系。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办法,积极培育综合性专利运营企业,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平台作用,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创新投入方式,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股权投资、搞好以奖代补、开展风险补偿、完善财政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争取两家民营银行获批,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依法收回违规用地,盘活存量,提高效率,确保稀缺资源优先用于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项目。加快形成供水、供气、供热、环保等方面的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惩罚性和阶梯电价,全面实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
聚焦突出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公布市县两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行投资项目审批监管线上运行,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行政脱钩试点,争取列入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和城市管理等监督执法重心下移,落实政府属地监管职责,切实解决市场秩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市容市貌、社会诚信领域的管理缺位问题,把该放的全部下放,该管的坚决管好。继续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坚持县乡村三级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度,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
(二)努力重塑体现创新引领与适应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
按照中高端要求优化工业结构。一是选择30家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支持企业采用延长模式兼并重组科研院所,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支持所有在陕院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或研究室,加快建设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资助高校实现众创空间全覆盖,加快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主体。二是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支持能源化工企业利用技术储备,加快建设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转化项目,并继续向产业链下游研发,打牢高端能源化工发展基础。启动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依托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千亿规模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壮大新支柱产业。三是根据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策划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航空发动机专项和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支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四是围绕更多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民用企业深度参与军工生产两大目标,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有效途径,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吸引配套企业聚集。五是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和研究项目,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和拉动消费的作用。一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自然山水、丝路文化、文艺陕军等文化品牌。发挥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单位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启动实施优秀中青年作家“百优计划”,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和城郊休闲游,让中外游客在休闲娱乐中留下对陕西的美好记忆。二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健全以航空、铁路、信息“三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国际航空物流港“两港”____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园区,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服务主体围绕消费新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加大地产品牌推广力度,建设城市商业聚集区和“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培育发展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医养结合等消费业态。三是围绕“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以同国家通讯基础运营商和电商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众包设计研发与网络化协同制造,建设智慧矿区,发展精准农业和农村电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使转型升级跟上时代步伐。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坚决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新增基本农田50万亩,治沟造地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耕地8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0万亩,总产超过1100万吨,从今年起就粮食安全对市县政府“一把手”实行年度考核。推进果业提质增效,壮大优势畜牧业,实施菜茶品牌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价值收益。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和产业融合项目倾斜,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大力推广耕地质量建档立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实行耕地休耕轮作,健全现代种业、果蔬苗木、畜禽良种和蔬菜育苗繁育体系,发展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优化产业聚集承载空间。以现代农业园区条例颁布为契机,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促进园区提质增效。继续支持各县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更加主动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地方与央企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搞好航空、航天、兵器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西咸新区国家航空城实验区和汉中航空智慧城。支持杨凌建设世界知名农科城,在更高层面上发挥示范效应。支持西安高新区托管省内其他开发区,争取在更大范围内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让创新要素渗透到全省各个领域。
(三)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乡发展规划管控。加快形成总规、详规、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全面推行“多规合一”,确保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沿黄城镇带规划、省域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和人口规模。编制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加强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规划对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绿化带,使全省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使每个城市的水系增量扩容、科学合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以城镇群为主要形态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按照大西安为核心、宝鸡为副中心定位,促进西铜、西渭、西商一体化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关中城镇群。支持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陕北、陕南城镇群发展。切实抓好县城建设,继续开展蔡家坡、庄里、大柳塔和恒口4个镇级市培育试点,持续推进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强对市级重点镇建设的指导,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城镇群发展根基。
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狠抓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28万户,确保项目竣工前六个月编制完成配租配售方案、验收后三个月分配入住。搞好大城市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上抓好2-3个市作为试点。加快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程,完善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并配套发展人工湿地,对20个县城过境公路实施改建。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年内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0.8%。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积极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建筑业提质增效。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开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环境的创建活动,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等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四)更加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抓紧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品质,争取获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加强大通关建设,优化整合口岸监管服务功能,推动航空港和陆港联动发展,推进丝路沿线省市区通关一体化,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争取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完善国际航线补贴政策,新开通9条国际航线,积极组织回程货源,着力提升“长安号”货运班列运行效益。
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投资环境评价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定向跟踪服务,推行来陕投资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开展优化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涉外投诉协调督办工作,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现象,坚决整治各种推诿扯皮行为,切实保护客商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影响陕西投资形象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狠抓央企进陕、西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引进内资5900亿元。
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搞好半导体国际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陕韩中小企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建材水泥、纺织服装、现代农业、清真产品等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统筹布局建设境外陕西产业园区和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全年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
(五)系统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继续开展重点领域综合整治。实行治污降霾分季对标考核,强化特定时段重点防治,确保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理顺秦岭保护体制,退耕北麓全部坡耕地,从严控制矿山开采,坚决遏制违规采石和乱批乱建现象。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统筹实施桥山保护工程。开展矿区保发展治粗放、保环境治污染、保安全治隐患专项行动,改造提升陕北输油管道。以垃圾污水处理和面源、土壤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出台关中水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加大斗门水库、渼陂湖、卤阳湖恢复建设力度,合理调配渭河生态基流,继续提升沿河林带、湿地、蓄滞洪区生态功能,切实解决重点支流和少数排污口超标排放问题。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加大汉丹江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延河、无定河治理工程。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要求。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扩大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支持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分别削减1.5%、1.5%、1.5%和2%。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编制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从源头上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
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不但要只争朝夕治理当前突出问题,还要有通过几代人努力偿还千年旧账的魄力,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
(六)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打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原则推进易地搬迁,今年搬迁8万户、28万人。完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产业脱贫一批。增加转移支付数额,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就地脱贫。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一条龙”帮扶,实现教育脱贫。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实施社保兜底。从今年起,省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长不低于20%,年内确保130万人脱贫。
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万人,重点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去产能”分流人员就业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逐步实现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县城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
更加注重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改变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今年新改扩建100所城区中小学,继续进行城市大学区制改革。优化整合高中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革财政投入方式,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启动全国综合医改试点,加快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积极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继续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和招收医学本科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筹建西北医科大学,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全国一流中医高校,支持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落实失独家庭补助救助政策。精心办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实施移民搬迁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面启动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筹备工作,加快建设县区标准足球场,保障好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15个县区开展社区治理新模式试点,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人民调解机制,继续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新建1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各类应急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犯罪,强化特殊人群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扎实推进平安陕西建设。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好地适应中央要求、人民期待和新形势需要。
以推行权力清单为契机,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强化政府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工作,实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推进全省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加快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市县下移,细化量化行政裁量基准,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贯彻落实省人大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审议意见和代表意见建议;大力支持省政协更好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继续落实好省政府省政协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参与省政协各类协商,扎实办好政协提案;全面丰富细化政务公开方式和内容,建立上级对下级常态化监督机制,真正做到行政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按照守纪律、讲规矩要求,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从严控制行政成本,继续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的公开,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不断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快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重点抓好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监督检查。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党性修养和规矩意识,自觉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努力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和执纪问责,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从制度层面强化决策落实,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跟踪督办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切实解决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等“为官不为”问题,推进实施“能上能下”。创新激励机制,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陕西的发展离不开驻陕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巨大支持与无私奉献。我们要按照___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部署,坚决支持部队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更加扎实地做好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更加主动地解决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发展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9篇 区政府区长、省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本人符成安,于2023年初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现任xx区人民政府区长。我始终感到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是动力,更是压力。荣誉是澡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压力是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重了。下面我将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履职的主要情况
(一)积极参加学习,努力提高素质
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履职,我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培训学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人大依法履职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性了解人大基本制度理论,掌握人大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通过学习,增强了我的政治敏锐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对如何审议各项对于群众强烈反映的火车站周边环境治理问题,2023年我们开展衡阳广场大整治活动,我带领相关同志晚上11点深入现场听取的士司机、周边群众、过往旅客的意见,制定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衡阳广场
第10篇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朝著“两个跨越”目标克难奋进、坚韧前行的一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___、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正确把握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复杂局势,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方面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万亿元,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6%。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综合施策稳定经济增长。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去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突出矛盾。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及时推出稳增长“十六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多方面稳定经济增势。在稳投资上,加快实施一系列夯基础、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500公里,突破5500公里,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川藏铁路成雅段、雅康、汶马、绵九高速公路开工,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水电站及特高压输电工程投产,个人简历成都新机场项目获得立项批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在促消费上,全面开展市场拓展“三大活动”,组织1.5万多家川企参加,并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在扩外贸上,出台支持外贸稳增长措施,积极推进通关一体化,对外贸易突破800亿美元。特别在稳工业增长上,大力推动七大优势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对重点传统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强化综合要素保障,有针对性地对困难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帮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
有力促进转型升级发展。我们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在发展中促升级,确定了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进行重点培育,从中筛选出一批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省新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增长24.4%,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4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增长19%?我们著力引导传统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促进化解过剩产能,关闭126处小煤矿,淘汰505户企业落后产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省工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8.8%。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5%,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增长40.5%,旅游总收入增长26.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於经济增速。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2.8:51.3:35.9调整为12.4:50.9:36.7。
切实启动重点领域改革。按照省委决定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启动及完成165项改革事项。在简政放权上,取消、调整、下放了92项行政审批事项,省级层面核准事项减少50%以上,并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企业增长64.5%。在国资国企改革上,68项改革任务全面启动,12项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在农村改革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一)》是篇1566范文网,讲的是关于增长、改革、发展、全省、企业、经济、我们、实施等方面的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第11篇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
1月31日上午,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举行闭幕大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大会高票通过了孙志刚省长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通篇贯穿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中央精神与贵州实际的结合;既晒出漂亮的成绩单,又绘制发展的路线图,体现了总结成绩与谋划发展的结合;既全面部署‘十三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又精准抓住重点难点薄弱点,体现了统筹部署与聚焦发力的结合。”这是代表、委员们对报告的一致评价。
“这是一个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谋求新跨越的好报告”、“这是一个集大成的好报告”、“报告创新、务实、精准、简练”、“报告成绩总结得好主要是工作干得好,发展蓝图绘得好主要是思路谋划得好,是一个聚人气、接地气、有底气、鼓士气的好报告”,这是代表、委员们对今年报告评价的高频词。
报告起草工作是按照陈敏尔书记指示要求,在孙志刚省长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据省政府研究室起草组同志介绍,孙志刚多次对报告的总体考虑、基本框架、重点内容和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写准、写实、写精,并多次对报告进行审改。记者追踪了报告诞生的一组组精彩镜头。
站在新起点:
交上一份沉甸甸答卷
提振全省上下精气神
五载赶超五载拼搏,一路汗水一路收获。
这五年,“两条底线”守得牢,“两大战略”推进快。
这五年,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发展动力活力最足、生态建设成绩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
“发展态势呈现四个持续向好,振奋人心”、“九个方面的工作总结实实在在、令人信服,五条经验精准深刻、继往开来”。代表、委员们纷纷热议。
“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彰显了‘贵州自信’,经济实力的大幅跃升彰显了‘贵州速度’,转型升级的创新突破彰显了‘贵州现象’,政治生态的干事清明彰显了‘贵州形象’。”代表、委员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重要指标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在2023年突破4000美元后,2023年达到4793美元,在全国不再垫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在全国排位上升了1位,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3位。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和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5%、41.2%和21.4%、21.2%。
代表、委员们兴致勃勃地说,“‘十二五’期间实现这么多的破万亿、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实在不简单,必须点赞!”
国家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国家出台国发〔2022〕2号文件。40多个部委出台支持我省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或与我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大批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级规划、国家级试点示范获批建设推进。五年累计安排我省转移支付9540多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
参加座谈的老同志深有感慨,“贵州的全面小康不再是孤军奋战。”
贵州交通天亮了。“贵州要有高速铁路”、“贵州县县要有高速公路”,是全省人民多年来的期盼。
2023年贵广高铁开通运行,到“珠三角”由21小时缩短到4小时,贵州进入“高铁时代”。紧接着,2023年6月又开通沪昆高铁贵阳至长沙段,到“长三角”、“京津冀”由27小时缩短至9小时,实现了“北上广千里一日还”。
2023年12月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28公里,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市州通机场。直达长江水运航道基本打通。
代表、委员们感叹,“‘汽车跳、贵州到’已成为历史,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贵州‘地无三尺平’的印象。”
“惠罗高速通车了,沿着这条南下‘出海通道’,我们的玉石和农特产品卖到了国外。”罗甸县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凿开了山,架通了桥,顾客源源不断地来了,我也摇身一变成了老板。”湄潭县一位办农家乐的农民说。
“交通改善了,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了。”西江千户苗寨经营者对此深有体会。
“交通改善了,招商引资工作好做了。”基层干部说。
“高铁开到苗家寨,幸福生活跟进来。”黎平群众载歌载舞。
开启了大数据时代。打响大数据抢先机突围战,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7.7%,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64%,呈现井喷式增长。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9户。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
“贵州的大数据发展令全国其他省份刮目相看。”代表、委员们自豪地说。
一位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参事说,“我省高度依赖能矿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用好“两把利剑”,强化“两个问责”,发出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
一组组的数据显示:贵州的山更青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洁了。
“在贵州没有雾霾的烦扰,过得很舒心。”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生态已经成为我省一张最响亮的名片。”
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新增城镇人口306.5万人,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总量增长1.5倍,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3.7%和8.2%,“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100亿元。
“县城变化很大,街道整洁宽敞了,市民有了休闲文化广场,不少地方还建了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们深有感触。
盘县滑石乡岩脚村生态园餐厅的服务员兴奋地说,“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子漂亮起来了,来游玩的人多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生态、空气都比外面好,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生活很幸福,不想外出打工了。”
后发赶超优势叠加释放。完成改革任务385项,争取国家改革试点175个,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321项,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少到7项,新增市场主体113.7万户。
成功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酒博会、数博会等重大开放活动,招引落地500强企业134家,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万亿元。
新建5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59个院士工作站,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人才总量超过360万人。
“省外的老朋友告诉我,贵州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你们是标兵、我们是追兵。”老同志自豪地说,“感觉脸上有光。”
一位应邀参加报告起草征求意见座谈会的外商代表说,“贵州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在贵州创业,我的团队很有信心,还有不少朋友想来贵州发展”。
群众脸上看到了“获得感”。民生实事完成投资2897.7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8%和14.4%,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户)、改造农村危房192万户,完成教育“9+3”计划,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提高到82%左右。
来自农村就业于贵阳经开区的青年说,“托教育‘9+3’计划的福,让我掌握了一门谋生的技能。”
记者在采访中,总能看到堆满春风的笑脸。
红花岗区龙江村的农民高兴地说:“现在村里通了公路,家家盖了楼房,看病有医保,老了有保障,孩子上学吃上了营养午餐,日子越过越安逸了。”
迈上新征程: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同步小康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仍然是贵州的基本省情。孙志刚强调,“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是‘十三五’贵州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起草组告诉记者,“作出这样的顶层架构,经历了深思熟虑的分析和艰苦细致的调研。”
谋划来自于对中央和省委精神的深入领会。2023年对贵州极不平凡,______、___总理亲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______要求我们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___总理要求我们鼓起劲来在赶超中实现科学发展,弯下腰来坚决拔掉穷根,携起手来唱响民族团结的绚歌。按照___、总理的重要指示,省委明确提出了“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十三五”时期怎么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报告必须回答的问题。
基于此,孙志刚要求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______、___总理等中央领导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深刻领会陈敏尔书记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要求,使报告在重大提法、重大判断、重大部署等方面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体现思想性、战略性。陈敏尔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奋力谱写五大新发展理念贵州新篇章,为报告起草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
谋划来自于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全过程,是‘十三五’期间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必须深刻认识的大逻辑。”孙志刚在报告起草修改过程中反复强调,“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省毫不例外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传导影响,这是在确定重大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在我们是在生产总值破万亿元、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迈进‘十三五’,具备保持较高速度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决战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用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奔小康。”
谋划来自于对基层和企业的深入调研。孙志刚指出,“政府工作要务实,怎么做到务实?关键是要深入一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到贵州履新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29个县市区,走访了38家企业和上千名群众。
在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等贫困地区,他走村入户,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等情况。
在威宁、织金、贵定、水城、平坝等县区考察企业时,他强调,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把品牌建起来、把市场打出来、把销量做起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吸引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照顾老人小孩。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煤炭精深加工,做到“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要着力优化融资环境,满腔热情为企业搞好服务。
在晴隆、盘县、都匀、凯里等县市考察“三农”时,他要求认真总结各地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好的做法,做大农业规模、做强产品品牌,把“盆景”变成“风景”。要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经验,激活更多农村“沉睡”资源,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为起草好报告,起草组开展了30多个专题调研。
一次次深入企业、深入群众,一次次反复研究、反复推敲,“十三五”蓝图呼之欲出。
代表、委员们认为,“报告部署‘十三五’时期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进行了浓墨重彩书写,对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七大突破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______指出,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我省还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14.3%、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8%左右,没有他们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也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国补短板,贵州是机遇。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3个多月来,孙志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就达10多次。
2023年11月25日,他深入丹寨县雅灰乡排寿村等地与老百姓拉家常、话扶贫、谋发展,指出,“___、国务院提出到2023年实现全面小康,全国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不能掉队,贵州每一个村子、每一个群众都不能掉队”。
每到一个地方,针对调研发现的不同情况,孙志刚一一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要坚持扶贫搬迁‘三个不动摇’”、“要因地制宜选择移民安置点”、“要完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拓宽易地扶贫搬迁农民增收渠道,引导他们加快融入新的生产生活空间,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推广‘秀水五股’、恒大帮扶大方等经验,对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要为他们树碑立传,在各级地方志、年鉴中开辟专栏记载”、“要强化组织领导,立下‘军令状’,挂起‘作战图’,用好‘指挥棒’,打赢攻坚战”。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报告提出通过大扶贫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跃上新台阶,充分体现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
当孙志刚在省人代会作报告讲到“全部免除(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让寒门学子求学无忧”、“让农民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返贫”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1月24日,汪洋副总理在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报的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的报告上批示:“贵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___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要求,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带了好头。”
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全力打赢抢先机突围战。______、___总理在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均对贵州发展大数据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大数据作为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
陈敏尔始终把大数据牢牢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深谋远虑,精心策划,强力推动。
孙志刚到贵州不久,就到贵阳市和贵安新区调研,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和端产品制造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把大数据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陈敏尔、孙志刚频频会见高通、惠普、浪潮、ibm、华大基因等集团负责人,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推动我省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大数据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加快转型、社会治理能力快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体现了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战略引擎的要求。相信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一定能够抢占大数据发展的制高点。”
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七大突破。起草组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重点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七大突破,既秉承了本届政府提出的六大体系,又按照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与时俱进作了进一步深化。
对“大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在转型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孙志刚说,“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这是经济运行客观存在的必然规律,是绕不过去的坎,但同时也是我们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机会。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转方式调结构这个重要窗口期,以超常规创新举措,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五年大发展,使贵州的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再想追就难上加难了。”
大力构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在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30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500万人以上,黔中城市群城镇人口达到1000万人……
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县级以上城市pm10和pm2.5浓度稳定在二级以上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大力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实现重大突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
大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在增强发展支撑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高速铁路超过1500公里,高速公路突破7000公里,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150亿立方米,出省带宽突破1万gbps,县县通天然气管道……
大力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基本普及15年教育,建设健康贵州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大力构建动力支撑体系,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上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一套套组合拳、一项项硬指标硬任务,彰显的是决心,提振的是信心,凝聚的是人心。”代表、委员们说,“以上蓝图实现了,将给贵州带来巨变,实现历史性新跨越。”
“要在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时刻,努力建成一个经济发展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就业收入更加稳定、民生保障更加牢靠、社会秩序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贵州。”孙志刚的这番话,坚定有力,犹在耳际。
打开新局面:
开局就是决战
起步就是冲刺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慢不起,更等不起。要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打好“漂亮仗”。
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孙志刚多次强调,“要把‘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工作扎实谋划好,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铆足干劲,打好第一仗,否则就没有回旋余地”。
看指标,满弓满发。记者发现,报告中的重点指标,2023年绝大多数达到或超过五年平均。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五年年均增长10%左右,而2023年是1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年均增长15%,而2023年是18%;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五年是493万人,而2023年是100万人,占20.3%;易地扶贫搬迁五年是130万人,而2023年是30万人,占23.1%;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五年年均增长20%,而2023年是25%;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五年是350万人,而2023年是75万人,占21.4%……
“从2023年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出政府工作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放松的紧迫感、责任感。”代表、委员们说。
看措施,落地落小。“报告部署工作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可操作性很强。”这是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评价。
围绕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报告提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关键一仗,统筹打好产业、绿色贵州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兜底等脱贫攻坚战,建好用好“扶贫云”和“扶贫专线”,整体搬迁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农田,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30万人以上……
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确保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提出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加快打造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出省带宽超过4000gbps,数据中心承载服务器能力达到40万台……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报告提出制定“百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引进500强企业20家以上,完成技改投资680亿元,新增1万户以上企业市场主体,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0户,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清理处置一批“僵尸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超过600家,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400个,农村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和22%……
围绕深挖内需潜力,确保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报告提出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多策并施促进居民消费、多方聚力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万亿元……
围绕加快山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强城镇地上地下硬件建设,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6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70万人以上……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加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报告一一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每条都有硬通货。“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更是让全省人民看到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希望。围绕实施“1+7”民生工程,报告提出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配置校医等,说在了老百姓心坎上。
“千方百计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全力以赴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代表、委员们纷纷评价,“长板和短板,报告里提得很鲜明,分析得很透彻,扬长补短的路径十分清晰”。
“报告点出五大艰巨任务,点得深、点得准、点得狠,打在了七寸上。”参加座谈的老同志恳切地说。
看行动,立说立行。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就是一个字:干。
省“两会”1月31日上午9时40分闭幕,10时孙志刚就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从强化看齐意识抓落实、强化学习意识抓落实、强化决战意识抓落实、强化创新意识抓落实、强化法治意识抓落实、强化廉洁意识抓落实等六个方面,对贯彻省“两会”精神,抓好“十三五”特别是2023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强调,“定下来的目标,确定了的工作,承诺了的事情,就必须勇敢承担下来,不能偷懒,不能打退堂鼓,要奋力往上冲。政府每个部门和单位都要紧张起来、振奋起来、行动起来,以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干好工作,确保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每年都有一两个出彩的亮点和重大突破。”
2月1日上午,孙志刚主持召开省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及示范区工作方案、贵州省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工作方案等事项,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蹄疾步稳地推进。
“尽管今年形势严峻,但我们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争朝夕、夙夜在公,群策群力、埋头苦干,确保‘开门红’,确保首战告捷。”孙志刚的话掷地有声。
看担当,敢作敢为。“把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使命扛在肩上,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最大责任,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
“全力打造‘数据铁笼’,让权力运行处处留痕,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真正做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
“实现省市县乡政府行政事务‘一张网’,构建全覆盖、全联通、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让‘实干家’有为有位,让‘太平官’无处可混。”
……
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政府敢于担当、雷厉风行。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普遍表示,“贵州有能力做强长板、补齐短板,有信心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凝聚新智慧:
这是一份凝心聚力的好报告
这是一份务实为民的宣言书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报告处处渗透着爱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情怀,是一个完全为人民打算的好报告。”代表、委员们有感而发。
报告起草充分体现发扬民主、集聚众智。根据孙志刚指示,起草组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州、贵安新区提交的“十二五”和2023年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和2023年工作打算,草拟了报告初稿,2023年11月23日,省政府召开第66次常务会议,对报告进行讨论。12月15日,省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再次对报告进行研究。报告两次征求各位副省长、副省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省政府参事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并印送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军区、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委有关部门、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省直部门,各市州、贵安新区和各县(市、区、特区)等征求意见。
12月底以来,孙志刚主持召开系列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副省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省政府咨询顾问、省政府参事、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对报告和省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2023年1月上旬,孙志刚和各位副省长分赴9个市州召开座谈会,征求基层群众代表意见。1月7日,省委常委会对报告进行了审议。1月13日,省政协召开常委会议,对报告进行了讨论。
在报告起草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大家积极建言献策。“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大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要着力改善物流环境”、“要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要做好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准备”……
报告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到980多条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研究,吸收采纳570多条。
起草组还通过报纸、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公开征集社会对“十件民生实事”的意见建议。
两会期间,陈敏尔、孙志刚、王富玉、谌贻琴等省领导,省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分赴各代表团、政协各界别,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建议。
大会闭幕前夕,根据代表审议和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建议,起草组认真研究,对报告进行了10处修改。
涓涓细流汇集成海,芸芸众智绘就蓝图。报告通过全体代表郑重表决,已变成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
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决胜同步小康的大幕已经拉开。只要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万众一心、苦干实干,贵州的明天一定会一路看好、持续向好、更加美好,贵州人民的同步小康梦想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第12篇 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学习发言全文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在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生产总值5.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粮食总产达到919.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进出口总额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26.7亿元,增长10.2%;支出7175.9亿元,增长7.3%。
重点改革实现突破。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由7371项精简到4227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170项。新登记民营企业增长97.2%。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67.7%的耕地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国企国资改革持续深化,各类企业上市和挂牌数量大幅增加。公用产品价格改革深化,心得体会要素市场体系持续完善。税收制度不断健全,预算公开规范、转移支付调整和政府债务管理得到加强。投资基金和财富管理稳步发展,银行类机构进一步规范,直接融资规模成倍增长,民间金融阳光化成效明显。事业单位完成分类,配套改革措施分步推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积极探索社保基金委托运营和保值增值。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主体作用,制定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案。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增速降低,装备工业增速超过工业2.5个百分点,制成品相对于初级产品的比重持续上升,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重稳定提高。提前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文化、旅游、养老、医疗、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额2771.2亿美元个人简历,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22个,备案核准境外投资增长39.4%。率先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开展走进中东欧、走进东盟等系列经贸活动。鲁台、鲁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在全国工商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成功举办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外省民企签订投资合同金额2.9万亿元。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工作进展良好。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启动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发布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城镇化率达到55%。“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建设。聊城、菏泽和东平县开始享受国家中部地区政策。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外电入鲁”三大通道前期工作全部展开,锡盟至济南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91%村庄实现集中供水,89%村居实现生活垃圾标准化、无害化处理。
民生政策普遍落实。城镇新增就业11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万人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和11.2%,收入比缩小到2.46:1。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同工同酬,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趋于合理。上调了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加了穆斯林群众的牛羊肉价格补贴。残疾人的保障服务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教师待遇得到提高,公务人员收入地区差别进一步缩小。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启动,高等教育得到加强。实施了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取消了进城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户籍限制。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2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6人,新遴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20人。养老床位达到50万张。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40%。成功举办孔子文化节、省运会、残运会和青岛世园会。大力支持军队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范文内容地图人防系统在全国检验评估中获得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定期公布、责任追究和财政补偿制度。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16.3%,可吸入颗粒物改善11.3%。煤电机组环保改造提前达到“十二五”目标。全年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09万辆,是国家任务的2.55倍。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全面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把政府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之下,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决议。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决策中主动加强与政协民主协商。建立起省政府各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口联系机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提案719件。省市县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一批历史遗留的信访问题依法解决。坚决惩治****,严明纪律,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查案件15501件,党纪政纪处分15496人。
各位代表,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范文写作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低水平重化工业比重过高,初级产品多、附加价值少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0.5个百分点,个别地方政府债务包袱沉重。城乡部分居民生活非常困难,危旧房屋改造进展很不平衡,约19%的农村住户没有取暖设备。滩区、库区、山区等扶贫任务还很艰巨。雾霾天气频发,有些地方水、土壤污染仍然较重,地下水漏斗区还在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一些地方超过120:100。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道路和车辆事故突出,伤亡人员多。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比较薄弱,作风建设成果还很不牢固。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设租寻租和利益输送行为,反****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上述问题,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解决。
二、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去年11月,___***___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和科学指导。根据___、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要求,今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202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热门思想汇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进出口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山东实际提出的,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完成。
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拉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推进内涵效益型投资增长,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农林水利、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
78位用户关注
56位用户关注
100位用户关注
55位用户关注
57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88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